江東文(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福建 福州 350014)
?
深入挖掘館藏革命文物的潛力
——以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為例
江東文
(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福建福州350014)
【摘要】革命文物是中華優(yōu)秀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富感染力和說服力的愛國主義教材。本文就以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為例,就新時期如何挖掘館藏品潛力,架起與公眾之間溝通、學習的新型橋梁,讓藏品成為提升紀念館公眾服務的重要媒介略作探討。
【關鍵詞】革命文物;文物征集;藏品數(shù)字化;陳列展覽;講解服務;教育
革命文物是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華民族為爭取民族獨立與富強,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的重要實物見證,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取得的輝煌業(yè)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建設的豐碩成果,是珍貴的革命遺產。紀念館是杰出或重大歷史事件有關遺址、遺物和紀念建筑的保護收藏機構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1]。紀念館所蘊藏的獨特內涵和肩負的獨特使命,決定了它將受到黨和政府高度關注與期待。充分實現(xiàn)革命文物和革命歷史文化資源的社會教育和服務作用。那么,當前館藏革命文物的利用手段有哪些?如何充分挖掘館藏文物潛力?如何在服務中達到教育的目的?這是一個值得所有紀念館同仁在不同時期不斷思考的問題。
福建是高揚愛國主義旗幟的紅色土地。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以下簡稱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福建省唯一一家省級革命歷史紀念館、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是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擁有館藏文物資料15000多件,這些珍貴的文物和史料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寶貴資源和生動教材。紀念館緊跟時代步伐,多方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積極探索文物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努力挖掘符合時代要求的文化內涵,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大眾。
作為以宣傳紅色文化內容為主要題材的博物館,首先把征集紅色藏品,充實和豐富館藏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紀念館藏品搜集工作是一項牽動全局的經常性業(yè)務工作,目的是通過搜集工作,不斷地收藏以紀念重大歷史事件上、革命運動和杰出的歷史人物有關的并具有各自特色的典型的文物標本資料,以豐富館藏,不斷充實和更新陳列內容,向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tǒng)和社會主義教育,同時也為科學研究提供有價值的材料。
(一)藏品數(shù)字化建設
對館藏數(shù)字化建檔是實現(xiàn)館藏文物突破時空藩籬、實現(xiàn)信息化傳播拓展的基礎。藏品數(shù)字化建檔,即通過文物數(shù)據(jù)采集、備份恢復管理、文物信息報送、圖像批量處理等程序,建立館藏文物數(shù)據(jù)庫,實現(xiàn)博物館藏品的信息化管理。
(二)藏品信息化服務
即將藏品數(shù)字化成果,通過物聯(lián)網、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移動互聯(lián)等新技術手段,提供給社會公眾檢索、下載和使用。隨著移動技術帶來的新技術,博物館服務的手段也將呈現(xiàn)多元化、科技化的新趨勢,諸如用手機、夾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移動館藏服務(APP)、社交網站互動推介(微博、微信等),基于二維碼等技術的數(shù)字服務,利用增強現(xiàn)實應用、3D技術等推出的互動展覽體驗等,這些新技術將使藏品認知的方式發(fā)生重大,博物館藏品將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并逐漸帶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除了展品,還有大部分的藏品都放置在庫房里,無法與觀眾見面,很多藏品幾年都沒有人接觸,靜靜地休憩在無人問津的庫房。利用藏品信息化后,使觀眾可以通過網絡查詢到藏品資源。紀念館還利用數(shù)字化藏品檔案把那些脆弱的、不方便展示的藏品,以在線展覽的形式提供給觀眾,特別是紙質類的藏品,利用數(shù)字化后,觀眾可以任意放大在線的藏品,自由欣賞。這是在紀念館展柜里,實現(xiàn)不了這種效果的。紀念館還充分利用當前移動互聯(lián)技術迅猛發(fā)展的趨勢,運用多媒體手段,及時推出最新展覽。公眾可以近距離多角度地用鼠標,“觸摸”每一件藏品,細細品味,與精品來個近距離親密接觸,建成永不閉館的“數(shù)字紀念館”,同時加強APP等手持終端應用的建設,讓館藏文物“活起來”,從而更好地發(fā)揮其教育功能。
(一)講解員把“陳列語言”轉譯成“講解語言”
在陳列展覽和觀眾之間構建一條深層溝通渠道。博物館中每一件藏品都有它自己背景和價值,陳列展覽目的就是要傳達這些信息,把文物內涵的價值傳達出來。而通過講解員講解,可以進一步提示展品之間內在的聯(lián)系和陳列的主題,引導觀眾將直觀視覺獲得的初步不連貫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對陳列主題思想的感性認識,領會陳列的深層含義;觀眾通過清晰的講解可以直接接受到陳列中無法明確顯現(xiàn)出來的內涵,加深對展品和陳列的透視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紀念館陳列展覽中的藏品少則數(shù)十件,多則幾百件,它們或記錄著意義重大的革命歷史事件,或記錄著革命人物的革命生平,或記錄著不同尋常的革命歷史故事,擁有十分豐富的精神內涵,凝結著偉大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而講解員要把這些內容傳遞給觀眾,首要前提就是對陳列藏品充分熟悉,對藏品背后的故事作全面真實的了解,從而挖掘出藏品深刻內涵。
(二)精心組織,編寫藏品解說詞
解說詞是對展覽、歷史文物、和生產實物進行解釋說明的一種文體,解說員通過解說詞來感染觀眾,使觀眾了解被解釋事物的來龍去脈和展示意義。不同藏品有不同的歷史和不同的經歷,它們留給觀眾的也是不同的印象,這就要講解員把生動精彩的文字整理出來,并以具有感情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如紀念館《紅色福建》展廳展出的鎮(zhèn)館之寶“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戴鏡元保存的楊成武所部繳獲的日軍中將阿部規(guī)秀的軍大衣”為例。2014年,經省文物局鑒定級鑒定,這件軍大衣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現(xiàn)陳展于紅色福建第五部分。在這件文物進行講解時,講解員首先可讓觀眾了解其物質結構、意義特征、流傳過程以及歷史作用等方面內容,以對其基本信息和歷史內涵有一個大概了解。然后引導觀眾感受“黃土嶺戰(zhàn)役”大型場景再現(xiàn),并將他們帶入歷史中,讓觀眾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紀念館不但具有一支專業(yè)的講解隊伍,而且將發(fā)揮現(xiàn)代科技優(yōu)勢,建立多功能全方位的綜合性講解導游系統(tǒng),觸屏式多媒體導覽系統(tǒng)、自動講解機等設備,補充口頭講解的不足,以滿足各類觀眾的不同需求,使觀眾在有限的時間里和活潑多樣的形式中獲得知識,受到教育。
(一)創(chuàng)辦書刊
紀念館堅持不懈地加強革命文物征集,并不斷挖掘館藏文物的愛國主義教育內涵,編輯成書,出版發(fā)行。2016年3月中共黨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紅色福建》陳列畫集;2012年11月正式出版了《福建紅色文物》;2012年12月采用革命文物配故事的形式編輯了“中國紀念館故事”叢書之一的《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文物故事》由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被評為“新聞出版總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雙百’出版工程重點出版物”;2014年1月出版“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典藏大系”文物精品系列叢書之一的《抗美援朝時期文物精品圖集》。這些書籍滿足了社會各界的文化需求,擴大了社會影響。
(二)整合資源,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紀念館被稱為社會的“校外校”、學校的“第二課堂”、成人的“終身教育”場所,孩子們的“立體教科書”。目前,紀念館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旅游局、福州市政府等11個單位授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武警福州指揮學校、福建工程學院、福州市第十一中學等32個單位簽訂共建德育教育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三)多媒體的傳播
相對于到紀念館參觀的觀眾提供基本陳列和專題臨時展覽而言,多媒體傳播為革命文物更廣泛、全面地應用于愛國主義教育中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渠道。在信息技術和通訊、網絡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利用報紙、雜志、廣播、書籍和門戶網站、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網站、微信訂閱號等,通過文字和聲像的多方位傳播,使館藏革命文物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內涵以不同的媒介形態(tài)得以表現(xiàn),受到人們的喜愛。
紀念館緊緊把握時代脈搏,挖掘館藏文物資源,弘揚主旋律,精心打造特色展覽、陳列精品,營造宣傳亮點。在充分利用館藏文物基礎上,先后還通過調撥、交換、借展、合作等方式,優(yōu)化館藏文物結構,舉辦了10多項大型的主題展、40多項陳列展覽。在多家革命紀念館中,紀念館的“實物可鑒、資料權威” 、用文物“說話”等優(yōu)勢較為明顯,大量革命歷史文物,真實記錄了革命烽火的壯麗篇章,是觀眾了解軍史、掌握黨史的重要課堂。今后紀念館將繼續(xù)認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開拓創(chuàng)新,不斷挖掘革命文物的潛力,充分發(fā)揮革命文物教育作用,弘揚光榮革命傳統(tǒng),推動紀念館事業(yè)不斷向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2]安廷山.中國紀念館概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10):17.
[3]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手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2).
【中圖分類號】G245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江東文(1977-),女,漢族,福建福州人,本科學歷,文博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