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公平感對不同階層目標達成的影響及其過程*

    2016-02-01 10:34:14
    心理學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情境影響研究

    (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暨青少年網(wǎng)絡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武漢 430079)

    1 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發(fā)生著重大變化, 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與此同時, 不同階層的貧富差距逐年擴大, 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 2015年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 2014年中國基尼系數(shù)約為 0.47, 比 1980年的0.23擴大了約一倍, 已超過了警戒線。與此同時,不難發(fā)現(xiàn)低社會階層者的一些重要人生目標通常很難實現(xiàn)。例如, 研究顯示我國農(nóng)民子女上大學的機會是管理人員子女的 13.16%、辦事人員子女的13.89% (李春玲, 2010)。不僅如此, 在獲得高等教育的質(zhì)量上更是存在顯著的階層差異(劉志民, 高耀, 2011; 梁晨等, 2012; 楊東平, 2006), 一項針對2007年、2009年和2011年畢業(yè)生的調(diào)查表明農(nóng)民工子女在“985”高校中的結(jié)構(gòu)輩出率僅為 60%; 行政管理干部或機關企事業(yè)單位辦事人員的子女為150% (陳曉宇, 2012)。盡管一部分農(nóng)民子女沖破重重障礙獲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 但相對于其他階層,他們畢業(yè)后的薪酬仍然較低(文東茅, 2005)。在2009屆大學畢業(yè)生中, 來自農(nóng)村家庭的本科畢業(yè)生在低收入的就業(yè)“漂族”中占50%以上, 成為城市里新的邊緣人群(麥可思研究院, 2010)。這些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表明, 對于大多數(shù)低階層者來說, 他們的重要人生目標, 如教育、職業(yè)等目標通常是很難實現(xiàn)的。而教育、職業(yè)等目標的達成是實現(xiàn)社會階層向上流動, 縮小貧富差距的重要途徑(Fischer & Hout,2006; Hout, 2012)。那么, 是什么因素影響了低階層者的目標達成?是如何影響其目標達成的?建立在行動階段模型(Gollwitzer, 1990)和社會階層心理學(Kraus, Piff, Mendoza-Denton, Rheinschmidt, &Keltner, 2012)的基礎上, 本文嘗試通過實證研究對這些問題予以回答。

    1.1 目標追求:定義與模型

    關于目標追求, 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Little (1999)指出個人目標的實現(xiàn)要經(jīng)歷構(gòu)想、計劃、行動和結(jié)束這些主要的階段; Sheldon等(2004)提出了目標奮斗與需求滿足的自我和諧模型(Self-Concordance Model), 明確指出目標追求是由自我和諧目標的設定、持續(xù)投入和目標實現(xiàn)三個階段構(gòu)成。而得到廣泛而深入研究的是 Gollwitzer(1990)所提出的行動階段模型(the model of action phase)。本文所探討的目標追求就是建立在行動階段模型的基礎上的。

    行動階段模型(Gollwitzer, 1990)認為, 目標追求過程由4個不同的但又連貫的階段構(gòu)成。在每一個階段, 人們都面臨一個在質(zhì)上有區(qū)別的任務, 每一階段任務的完成, 才能導致目標的實現(xiàn)。第一是設定目標, 個體依據(jù)可得性(accessibility)以及渴望性(desirability)的標準對各種欲求(wish/desire)進行評價, 以決定是否將某個欲求確定為目標, 即形成目標意向(goal intention), 做出目標承諾。第二是執(zhí)行目標, 個體針對目標來制定一個關于時間、地點以及如何來執(zhí)行行動的計劃, 即形成執(zhí)行意向(implementation intention)。第三是達成目標, 該階段目標定向行為將導致預期的結(jié)果。第四是評價目標, 個體通過比較達成的結(jié)果與自己原本的期望來評價目標成就。大量實證研究證據(jù)(Armor & Taylor,2003; Bargh, Gollwitzer, & Oettingen, 2010;Brandst?tter & Frank, 2002; Fujita, Gollwitzer, &Oettingen, 2007)表明, 設定一個高承諾水平的目標以及通過自我調(diào)節(jié)有效地執(zhí)行目標是影響目標達成的關鍵因素。即成功的目標追求依賴于對兩個連續(xù)的任務的解決:設定目標與執(zhí)行目標。本研究所考察的是在目標設定階段, 什么因素影響目標承諾,進而影響目標達成。

    1.2 目標承諾與社會公平感

    如何設定一個高承諾水平的目標?早期研究表明, 目標環(huán)境能顯著地影響人們追求目標的動機(Deci & Ryan, 2000)。因為目標承諾被認為是個體選擇目標之前的態(tài)度性評估, 它類似于動機力量,所以研究中常把目標承諾當作追求目標的動機力量來測量。在組織情境中, 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組織公平可以顯著地預測目標承諾。例如, Earley和 Lind(1987)發(fā)現(xiàn)公平與目標承諾之間顯著正相關; 而后,Korsgaard, Schweiger和Sapienza (1995)的研究也表明, 當團隊中成員感知到組織中的程序公平水平越高, 其目標承諾水平也越高。Lind, Kanfer和Earley(1990)通過實驗研究則表明, 在程序公平的實驗情境下, 個體才更有可能接受實驗者分配的目標, 并對該目標做出承諾。在不公平的環(huán)境中, 個體知覺到達成目標的機會減少, 因此其目標承諾水平會降低(Locke, Latham, & Erez, 1988)。

    最近, 有研究者(胡小勇, 2014)將組織公平的情境擴充到社會公平的情境中, 大大地擴充了該領域的研究范圍。社會公平是一種真實的或理想的狀態(tài), 在這種狀態(tài)中:收益和成本是通過一定的分配規(guī)則來進行的; 具有政治管理性的程序、標準、規(guī)則以及其它決策都應保護個體和群體的基本權利和自由; 人們不僅受到當局, 而且受到其他一切社會人員, 包括一切公民的有尊嚴地對待(Jost & Kay,2010)。而社會公平感(perceived social justice)是個體對社會公平程度的感知和評判。即人們以“應有的社會狀況”為標準, 對社會是否符合這一標準而做出的“公平與否”的判斷(張媛, 2009; Jost & Kay,2010)。社會公平與否是通過眾多個體的公平感表現(xiàn)出來的(楊宜音, 王俊秀, 2013; 張媛, 2009; Jost& Kay, 2010)。一系列實證研究(相關研究、準實驗研究和實驗研究)結(jié)果表明, 社會公平感能顯著正向影響目標承諾(胡小勇, 2014)。

    1.3 目標達成與社會公平感

    目標承諾能顯著正向影響目標達成(Deci &Ryan, 2000;Gollwitzer, 1990; Heckhausen & Gollwitzer,1987; Locke & Latham, 1990)。Locke等(1988)指出,如果不對目標進行承諾, 那么目標設定是無效的。當個體接受并承諾達成一個特定的目標時, 個體的績效水平會更高(Locke & Latham,1990; Locke et al.,1988)。另外, 研究也表明較低的目標承諾將導致較差的績效水平(Locke et al., 1988)。Sheeran (2002)研究發(fā)現(xiàn), 人們對某一目標的承諾水平能解釋行為25%~30%的變異。依據(jù)Webb和Sheeran (2006)元分析結(jié)果可知, 目標承諾對目標達成影響的效應量(

    d

    )為 0.36。

    既然社會公平感能顯著地影響目標承諾, 而目標承諾又能顯著影響目標達成, 那么社會公平感能影響目標達成嗎?組織行為學領域中展開的關于組織公平的相關研究可以提供一些初步的證據(jù)。在組織行為學領域中的研究表明分配公平感和目標達成之間顯著正相關(Brockner, Wiesenfeld, &Martin, 1995; Earley & Lind, 1987; Lind et al.,1990)。例如當員工知覺到分配不公時候, 他們的目標達成情況就較差(Adams, 1965; Austin & Walster,1974)。而考察程序公平與工作目標達成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也表明, 程序不公負向影響目標達成(Brockner & Wiesenfeld, 1996; Lind & Tyler, 1988;Masterson, Lewis, Goldman, & Taylor, 2000; Wayne,Shore, & Liden, 1997)??梢? 無論是程序不公還是分配不公都能對目標達成產(chǎn)生負向影響。鑒于此,本研究假設社會公平感能顯著正向影響目標達成(H1)。

    1.4 目標達成與社會公平感:社會階層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社會階層心理學理論(Kraus et al., 2012)指出,低階層者擁有較少的社會資源并感知到較低的社會地位, 這限制了他們的行為和追求目標的機會,進而增加了他們對外部力量的依賴。具體來說, 低社會階層者受教育機會較少, 居住的環(huán)境較惡劣,并時常受到失業(yè)的威脅, 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相對于高階層者來說, 低階層者追求的目標受到了他們的較少的經(jīng)濟資源和較低社會地位的限制。長期生活在這種狀態(tài)下, 使得低社會階層者形成了一種情境主義(contextualism)的社會認知傾向, 即情境定向, 傾向于認為心理和行為受社會不公等情境因素的影響。相反, 高社會階層者擁有較多的社會資源, 并感知到較高的社會地位, 因此能自由地追求他們自己設定的目標(Johnson &Krueger, 2005; Lachman & Weaver, 1998)。相對于低階層者來說, 高階層者在追求這些目標的過程中,相對不用考慮他們的物質(zhì)成本。充裕的社會資源和相對較少的社會限制, 是高階層者的社會情境的主要內(nèi)容。長期生活在這種狀態(tài)下, 使得高社會階層者形成了唯我主義(solipsism)的社會認知傾向, 即個人定向, 傾向于認為人的行為主要受個體內(nèi)部因素(特質(zhì)、情緒等)的影響, 忽略和抵制情境因素對行為的影響。因此, 社會階層心理學理論(Kraus et al.,2012)認為, 相對于唯我主義的高階層者來說, 情境主義的低階層者在目標追求過程中更容易受到不公平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而最近, 有研究者(胡小勇,2014)通過相關研究、準實驗研究和實驗研究等不同的研究方法對這一理論假設予以了證實, 發(fā)現(xiàn)社會公平感顯著正向影響了低階層者的目標承諾, 對高階層者的目標承諾沒有顯著影響。本研究建立在該理論和現(xiàn)有研究證據(jù)基礎上, 進一步假設, 社會公平感能顯著正向影響低階層者的目標達成, 對高階層者的目標達成影響不顯著(H2)。由于社會公平感顯著正向影響目標承諾, 而目標承諾又顯著正向影響目標達成, 所以本研究假設, 社會公平感通過影響低階層者的目標承諾, 進而影響了目標達成;社會公平感對高階層的目標承諾影響不顯著, 進而對目標達成的影響也不顯著, 即社會公平感與目標達成之間存在一個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效應(H3), 假設模型見圖1。

    為了驗證上述研究假設, 本文將開展 3個研究。研究1為相關研究, 運用修訂的教育領域社會公平感問卷、目標承諾量表、目標達成量表, 以及主觀社會階層量表(Adler, Epel, Castellazzo, &Ickovics, 2000)、客觀社會階層量表(陸學藝, 2002),以考察成人被試的教育領域社會公平感與社會階層對教育投入目標的動機水平和目標達成的預測作用及其過程。研究2為準實驗研究, 通過情境啟動方式操縱社會公平感(Laurin, Fitzsimons, & Kay,2011), 通過量表測量社會階層(陸學藝, 2002; Adler et al., 2000), 來考察社會公平感對高低不同階層中學生學業(yè)目標動機和達成的影響及其過程。研究3為實驗研究, 嘗試在實驗室情境中, 通過操縱社會公平感(Messé & Watts,1983)和社會階層(Kraus,C?té, & Keltner, 2010; Piff, Kraus, C?té, Cheng, &Keltner, 2010)兩個變量, 進一步考察它們對高低階層大學生的目標承諾和目標達成的影響及其過程。可見, 這 3個研究層層遞進, 在初步探明變量之間相關關系基礎上, 進一步通過實驗明確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

    2 研究1

    圖1 本研究假設概念模型及對應的統(tǒng)計模型

    本研究通過問卷法考察社會公平感通過目標承諾對不同階層目標達成的預測作用。具體來說,本研究以湖北和廣東兩個地區(qū)的262名成人為被試,先采用修訂的教育公平感問卷來測量被試對教育公平的感知, 由班主任老師以致家長一封信的方式,給班上在讀學生家長設置一個任務, 即請家長每天輔導孩子做15min作業(yè), 隨后通過采用Hollenbeck,Williams和 Klein (1989)開發(fā)的基礎上修訂的中文版目標承諾量表來測量被試對該目標的承諾水平,并通過主觀社會經(jīng)濟地位 MacArthur量表(the MacArthur Scale of subjective SES; Adler et al., 2000)和客觀社會階層量表(陸學藝, 2002)來測量被試的主、客觀社會階層。兩周之后, 通過采用在 Oishi和Diener (2001)以及Pomaki, Karoly和Maes (2009)開發(fā)的基礎上修訂的中文版目標達成問卷來測量被試對這一目標達成情況的主觀評定。

    2.1 研究方法

    2.1.1 被試

    依據(jù)主觀社會階層量表(Adler et al., 2000)和客觀社會階層量表(陸學藝, 2002), 在湖北和廣東兩個不同地區(qū)的486名成人被試中進行篩選, 最終確定高低階層兩個不同群體被試共262人。主、客觀階層都低被試(工人、農(nóng)民、失業(yè)和半失業(yè)人員, 且主觀階層得分在 3分及以下)93人; 主、客觀階層都高被試(管理者、經(jīng)理人、企業(yè)主、技術人員, 且主觀階層得分在6及以上)169人。且這262名被試的年齡在27~68歲之間, 平均年齡為36.67歲(

    SD

    =5.08)。

    2.1.2 研究過程

    教育公平感問卷。依據(jù)張媛(2009)社會公平感問卷修訂而成。在湖北和廣東兩個不同地區(qū)選取非學生的成人被試 224名, 對上述問卷進行修訂, 修訂后的問卷為一個維度, 共 6個條目(例如, “無論對于哪個階層來說, 我國教育是非常公平的”), 采用 7點計分。修訂的該量表具有較好的結(jié)構(gòu)效度,驗證性因素分析結(jié)果如下:χ= 61.93,

    df

    = 9, χ/

    df

    =6.88, CFI = 0.93, NFI = 0.92, GFI = 0.92, SRMR =0.06。在本研究中, 其一致性α系數(shù)為0.82。

    主觀社會階層測量量表。主觀社會階層的測量,最有代表性的測量工具是主觀社會經(jīng)濟地位MacArthur量表(Adler et al., 2000), 它是一個10級階梯量表, 代表了具有不同水平收入、教育程度和職業(yè)聲望的人所處的位置。在實際操作的時候, 首先給被試呈現(xiàn)這張?zhí)葑訄D片, 讓被試想象一下這個梯子代表了人們在社會中所處的階層地位, 等級越高, 表示其所處的階層地位越高。被試接著被告知梯子最頂端的人處于社會最高層, 這些人的生活境況是最優(yōu)裕的, 他們的收入最高、受教育程度最高、工作最體面; 梯子最低端的人處于社會最底層, 這些人的生活境況是最糟糕的, 他們的收入最低、受教育程度最低、工作最不體面。最后請被試結(jié)合自己的收入、受教育程度和職業(yè)地位, 在梯子其中一級的旁邊畫一個記號X, 表示其感知到的自己在整個社會等級中所處的位置(崔淼, 林崇德, 徐倫, 劉力,李艷玲, 2011; Adler et al., 2000; Piff et al., 2010)。研究表明MacArthur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指標, 間隔6個月的重測信度為0.62 (Adler et al., 2000)。

    對于被試的客觀階層測量采用陸學藝(2002)提出的以職業(yè)分類為基礎, 以組織資源、經(jīng)濟資源、文化資源占有狀況為依據(jù)劃分的十大社會階層。這十大階層由高到低排列分別是: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jīng)理人員、私營企業(yè)主、專業(yè)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商業(yè)服務業(yè)員工、產(chǎn)業(yè)工人、農(nóng)業(yè)勞動者、城鄉(xiāng)無業(yè)失業(yè)半失業(yè)者。依據(jù)陸學藝(2002, 2004)階層劃分思路, 本研究將這十大階層中前4個階層歸為優(yōu)勢階層、中間3個階層歸為中間階層和排在最后的3個階層為基礎階層。

    目標承諾量表。在Hollenbeck等(1989)開發(fā)的目標承諾量表基礎上, 以一個由湖北黃岡和廣東順德兩個不同地區(qū)的224名成人被試組成的樣本, 對該量表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問卷為一個維度, 由5個條目構(gòu)成, 采用 7點記分修訂。數(shù)據(jù)很好地擬合了該模型, 驗證性因素分析結(jié)果如下:χ= 38.29,

    df

    = 5, χ/

    df

    = 7.66, CFI = 0.89, IFI = 0.89, GFI =0.93, SRMR = 0.07。在本研究中, 該量表的一致性α系數(shù)為 0.70。從這些指標來看, 該量表達到了心理測量所要求的理想水平。目標達成問卷。在Oishi和Diener (2001)以及Pomaki等(2009)開發(fā)的目標達成量表基礎上, 以一個由湖北黃岡和廣東順德兩個不同地區(qū)的248名非學生成人被試組成的樣本, 對該量表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問卷為一個維度, 由 4個條目構(gòu)成(“對于該目標, 我已經(jīng)取得了大量的進步”; “對于該目標,我很難取得進步”; “我已經(jīng)成功地實現(xiàn)了該目標”;“雖然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但該目標還是失敗了”),采用7點計分。修訂后的量表具有較好的結(jié)構(gòu)效度,驗證性因素分析結(jié)果如下:χ= 13.18,

    df

    = 2, χ/

    df

    =6.59, CFI = 0.82, NFI = 0.83, GFI = 0.90, SRMR =0.09, 表明數(shù)據(jù)較好地擬合了該模型。在本研究中,該問卷的一致性 α系數(shù)為 0.78。從這些指標來看,該量表基本達到了心理測量所要求的水平。

    具體研究程序如下, 在時間 1, 即新學期的開學初, 由班主任老師以致家長一封信的方式, 給班上在讀學生家長設置一個任務, 即請家長每天輔導孩子做15 min作業(yè)。接著, 完成對該目標的目標承諾問卷。隨后, 完成教育公平感和主客觀社會階層測量。在時間2, 即兩周之后, 再次以致家長一封信的方式提出上述目標, 并讓其主觀評定在這半個月中, 這一目標的達成情況, 即完成主觀目標達成量表。

    2.2 結(jié)果與分析

    2.2.1 驗證性因素分析及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由于本研究中多個變量數(shù)據(jù)均由同一個被試提供, 且主要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 有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效應(杜建政, 趙國祥, 劉金平, 2005; 熊紅星,張璟, 葉寶娟, 鄭雪, 孫配貞, 2012; 周浩, 龍立榮,2004; Podsakoff, MacKenzie, Lee, & Podsakoff, 2003)。為避免共同方法偏差對研究結(jié)果的影響, 我們在變量的測量方面采用匿名問卷測量、更變測量問卷順序、分離施測時間等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效應的程序控制。除此之外, 本研究使用LISREL 8.70軟件對目標承諾、目標達成、社會公平感、主觀階層等4個構(gòu)念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 并將擬合指數(shù)與另外幾個模型進行比較。驗證性因素分析結(jié)果見表。從表1可知, 4因素模型各擬合指數(shù)均達到了推薦的標準(侯杰泰, 溫忠麟, 成子娟, 2004), 且明顯的優(yōu)于其他備選模型, 證明了這4個變量確實是4個不同的構(gòu)念。同時, 本研究采用了Harman的單因素因子分析來進一步的檢驗了共同方法偏差, 結(jié)果表明未旋轉(zhuǎn)時, 共生成 4個因子, 解釋了 58.39%的變異, 第一個因子解釋了23.31%的方差變異, 遠小于Harrison,McLaughlin和Coalter (1996)推薦的50%的判斷標準, 表明本研究中共同方法偏差并不嚴重。

    2.2.2 研究中各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

    各研究變量的平均數(shù)、標準差和相關系數(shù)如表2所示, 社會公平感(

    r

    = 0.15,

    p

    < 0.05)、目標承諾(

    r

    = 0.40,

    p

    < 0.01)與實驗任務的成績顯著正相關, 表明它們都是目標達成的預測因素。社會公平感與目標承諾顯著正相關(

    r

    = 0.20,

    p

    < 0.01), 表明社會公平感可能是目標承諾的預測因素。社會公平感與社會階層相關不顯著(

    r

    = ?0.05,

    p >

    0.05)說明自變量和調(diào)節(jié)變量具有相對獨立性, 適合后續(xù)的調(diào)節(jié)效應檢驗(溫忠麟, 劉紅云, 侯杰泰, 2012)。

    2.2.3 社會公平感對目標達成的預測:社會階層的調(diào)節(jié)效應

    根據(jù)Muller, Judd和Yzerbyt (2005)以及葉寶娟和溫忠麟(2013)提出的檢驗程序, 檢驗社會階層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在檢驗之前, 需要將所有變量標準化為

    Z

    分數(shù), 然后社會公平感與社會階層的Z分數(shù)相乘,作為交互項分數(shù)。運用Mplus 7.0, 通過結(jié)構(gòu)方程建立社會公平感、社會階層及其交互項與目標達成的關系模型。模型的各項指標為:χ= 0,

    df

    = 0, CFI =1.00, TLI = 1.00, RMSEA = 0, SRMR = 0, 由于變量彼此之間關系允許自由估計, 模型自由度為 0, 模型為飽和模型。各項指標表明, 數(shù)據(jù)對模型的擬合良好。該模型中, 社會公平感顯著正向預測了目標達成(β = 0.16,

    p

    < 0.01), 驗證了本研究假設1; 社會階層也顯著正向預測了目標達成(β = 0.30,

    p

    <0.001); 二者交互作用項對目標達成的預測作用顯著(β = ?0.16,

    p

    < 0.01)。

    表1 單因素模型、兩、三、四因素模型擬合指數(shù)的比較(N = 262)

    表2 各變量描述性結(jié)果(N = 262)

    注:*p < 0.05; **p < 0.01

    為了揭示社會階層如何調(diào)節(jié)社會公平感與目標達成之間的關系, 建立在Hayes和Matthes (2009)的調(diào)節(jié)效應檢驗程序基礎上, 繪制了社會階層與社會公平感的交互作用圖(圖 2)。對該交互作用進行簡單斜率檢驗(Cohen & Cohen, 1983)結(jié)果表明, 對于低階層者來說, 社會公平感顯著地影響了目標達成(β = 0.38,

    p

    < 0.001); 對于高階層者來說, 社會公平感對目標達成的影響不顯著(β = 0.05,

    p

    >0.05)。驗證了本研究假設2。

    圖2 社會階層在公平感與目標達成關系中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2.2.4 社會公平感預測目標達成的過程: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效應

    根據(jù) Muller等(2005)以及葉寶娟和溫忠麟(2013)提出的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效應檢驗程序, 明確了社會階層在社會公平感與目標達成關系中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之后, 還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才能確定社會公平感與目標達成之間存在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效應:(a)表 3中社會公平感與社會階層的交互項對目標承諾的效應顯著; (b)表3中目標承諾對目標達成的效應顯著。在檢驗之前, 需要將所有變量標準化為

    Z

    分數(shù), 然后社會公平感與社會階層的

    Z

    分數(shù)相乘,以及目標承諾與社會階層的

    Z

    分數(shù)相乘, 作為交互項分數(shù)(葉寶娟, 溫忠麟, 2013)。運用Mplus 7.0, 通過結(jié)構(gòu)方程建立社會階層、社會公平感和目標承諾及其交互項(社會公平感×社會階層、目標承諾×社會階層)與目標達成的關系模型。模型的各項指標為:χ= 0.17,

    df

    = 1, χ/

    df =

    0.17, CFI = 1.00, TLI = 1.00, RMSEA = 0, SRMR =0.01, 表明數(shù)據(jù)對模型的擬合良好。模型中各路徑系數(shù)見表 3。從表 3可知, 社會公平感與社會階層的交互項對目標承諾的效應顯著(

    a

    = ?0.23,

    p

    <0.001); 目標承諾對目標達成的效應顯著(

    b

    = 0.20,

    p

    < 0.001)。因此, 社會公平感與目標達成之間存在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效應, 社會公平感與社會階層的交互項通過中介變量目標承諾影響目標達成, 即社會公平感→目標承諾→目標達成關系的前半路徑受到了社會階層的調(diào)節(jié)(葉寶娟, 溫忠麟, 2013; Muller et al., 2005)。驗證了本研究假設3。

    表3 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效應檢驗結(jié)果(N = 262)

    為了揭示社會階層如何調(diào)節(jié)社會公平感與目標承諾之間關系, 依據(jù) Hayes和 Matthes (2009)的調(diào)節(jié)效應檢驗程序, 繪制了社會階層與社會公平感的交互作用圖(圖 3)。對該交互作用進行簡單斜率檢驗(Cohen & Cohen, 1983)結(jié)果表明, 對于低階層者來說, 社會公平感顯著地影響了目標承諾(β = 0.50,

    p

    < 0.001); 對于高階層者來說, 社會公平感對目標承諾的影響不顯著(β = 0.02,

    p

    > 0.05)。

    圖3 社會階層在公平感與目標承諾關系中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在社會公平感對目標達成的影響過程中, 社會階層的調(diào)節(jié)效應為?0.16, 其中直接調(diào)節(jié)效應為?0.13,間接調(diào)節(jié)效應為?0.03, 間接效應占了 18.75%。由于在調(diào)節(jié)模型中, 社會公平感與社會階層交互項對目標達成預測作用顯著(β = ?0.16,

    p

    < 0.01), 在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模型中, 社會公平感與社會階層交互項對目標達成預測作用仍然顯著(β = ?0.13,

    p

    < 0.05),因此目標承諾在社會公平感與社會階層交互影響目標達成過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2.3 小結(jié)與討論

    通過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模型, 本研究首先闡明了社會公平感起作用的條件, 即對于低階層者來說, 社會公平感顯著正向預測了其目標達成; 而對于高階層者來說, 社會公平感并不能顯著預測其目標達成。其次, 解釋了社會公平感對不同階層者目標達成產(chǎn)生不同影響的原因, 即對于低階層者來說, 社會公平感通過顯著正向預測目標承諾, 進而正向預測了目標達成; 而對于高階層者來說, 變量之間這些關系則不顯著。

    將目標追求理論(Gollwitzer, 1990)與社會階層心理學理論(Kraus et al., 2012)結(jié)合起來, 通過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模型, 深入地揭示社會公平感對目標達成起作用的機制, 即闡明了社會公平感起作用的條件,并解釋了社會公平感對不同階層者目標達成產(chǎn)生不同影響的原因。因此本研究結(jié)論不僅豐富了目標追求理論內(nèi)容, 而且為社會階層心理學提供了實證支持。此外, 雖然在組織行為學領域早已有研究表明組織公平能顯著正向影響目標達成(Brockner et al., 1995; Lind et al., 1990; Earley & Lind,1987), 但是在社會領域中, 迄今為止還鮮有研究直接考察社會公平感與目標達成之間的關系。因此, 本研究的發(fā)現(xiàn)是對社會公平感領域研究(Jost & Kay, 2010)的一個重要推進。

    3 研究2

    在上述研究1確立了社會公平感與不同階層的目標達成相關關系的基礎上, 本研究在自然真實情境中, 通過準實驗研究來初步考察它們之間因果關系。即本研究目的是通過情境啟動的方式操縱社會公平感這一變量來考察其對不同階層目標承諾的影響, 進而考察對其目標達成的影響。具體來說,通過選取國內(nèi)兩份權威報紙《新華日報》和《人民日報》中有關我國教育現(xiàn)狀的報道, 來創(chuàng)設一個教育公平情境和一個教育不公情境。通過主、客觀社會階層量表來測量被試的主、客觀階層, 并篩選出主、客觀階層都高和都低的兩個不同的被試群體,在階段一告知被試隨后的學習任務, 并通過中文版目標承諾量表來測查他們對該目標的承諾水平, 在階段二結(jié)束后, 測試學生的學習任務情況, 并將其作為目標達成分數(shù)??梢? 本研究對研究1的一個重要的推進地方是, 因變量的指標更為客觀; 更為重要的是, 通過情境啟動的準實驗設計可以初步確立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

    3.1 研究方法

    3.1.1 被試

    依據(jù)主觀社會階層量表(Adler et al., 2000)和客觀社會階層量表(陸學藝, 2002)在湖北省 4所中學(漕河中學、南征中學、芝麻山中學、桐梓中學)16個班級共566個學生中, 篩選出主客觀階層都低被試(其父為工人、農(nóng)民、失業(yè)和半失業(yè)人員, 且主觀階層得分在3分及以下)126人; 主客觀階層都高被試(其父為管理者、經(jīng)理人、企業(yè)主、技術人員, 且主觀階層得分在6分及以上)117人。高階層中男66人, 女51人, 年齡12.92歲(

    SD

    = 0.63); 低階層中男74人, 女52人, 年齡13.20歲(

    SD

    = 0.72)。

    3.1.2 研究過程

    采用2×2的組間設計, 組間變量1公平感啟動,分為公平啟動與不公平啟動兩個水平; 組間變量 2為社會階層, 分為高階層和低階層兩個水平。中介變量為目標承諾, 因變量為目標達成。

    分兩個階段來完成本研究任務。在階段一(一節(jié)課, 45 min的時間), 被試閱讀關于教育公平或不公平啟動材料。

    啟動材料摘自國內(nèi)兩篇權威的報紙《新華日報》和《人民日報》中關于教育公平與不公平的報道。不公平的情境啟動材料示例:“據(jù)調(diào)查顯示, 北大農(nóng)村學生的比例從上世紀50年代的70%降至如今的 10%。即便是以農(nóng)學為主的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1999年至 2001年, 農(nóng)村新生均在 39%左右, 2007年已跌至31%。累積的數(shù)據(jù)表明, 出身在社會下層的青年更少進入大學進行深造, 獲得高等教育文憑的幾率較低。于是有了‘寒門難出貴子’的說法”。公平情境啟動材料示例:“‘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jīng)濟困難而失學’, 是教育公平的重要體現(xiàn), 是切實保障全體人民特別是困難群體受教育權利的必然要求。近年來, 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教育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將新增教育經(jīng)費主要用于農(nóng)村, 在義務教育階段實施的“兩免一補”政策, 惠及 1.5億農(nóng)村學生?!?/p>

    兩組被試在閱讀完不同的閱讀材料之后, 所有被試都要回答短文之后的3道閱讀理解題目, 通過學生對閱讀理解的回答來判斷被試是否認真閱讀了這些材料(在本研究中沒有被試因此原因而被剔除)。接著, 要求被試在 7點量表上評判“您覺得我國教育的公平程度”。

    接著, 讓所有被試完成一個相同的學習任務。要求被試識記并背誦4組新單詞, 每組5個。目標任務中詞匯由所選取的4所中學內(nèi)兩位具有5年以上教齡的初中英語教師提供, 是需要學生在新學期里重點掌握, 都是沒有教學過的詞匯。對每一組單詞, 無論花多少時間去記憶都可以。要求盡可能多地去識記。隨后, 測量被試對該任務的目標承諾水平。目標承諾的測量, 采用 Hollenbeck等(1989)開發(fā)的, 胡小勇、車璐和郭永玉(2013)修訂的中文版目標承諾量表。在該研究中以另外323個中學生被試樣本來檢驗該量表對中學生的合適性。修訂后的量表為一個維度, 由 7個條目構(gòu)成(例如, “我鄭重承諾會追求該目標”), 采用 7點記分。修訂的該量表具有較好的結(jié)構(gòu)效度, 驗證性因素分析結(jié)果如下:χ= 63.53,

    df

    = 14, χ/

    df

    = 6.34, CFI = 0.91, IFI =0.87, GFI = 0.95, SRMR = 0.06。在本研究中, 該量表的一致性α系數(shù)為0.73。從這些指標來看, 該量表達到了心理測量所要求的理想水平, 并適合于中學生被試群體。

    在完成上述任務后, 進入階段二, 與階段一的時間一致, 同樣是一節(jié)課45 min的時間, 讓學生自由活動。在階段二結(jié)束后, 讓學生自由回憶階段一背誦過的單詞, 并默寫下來。將默寫的結(jié)果作為目標達成分數(shù)。如此設計的基本邏輯是, 在教育公平啟動組的被試的學習動機水平較高, 那么在階段二的自由活動時間內(nèi)繼續(xù)進行學習的行為就多, 其目標達成的分數(shù)相對較高。

    3.2 結(jié)果與分析

    3.2.1 公平感啟動有效性檢驗

    在檢驗研究假設之前, 首先需要檢驗自變量社會公平感的啟動是否是有效的。且對高、低階層者的公平操縱有效性分別進行分析。首先, 在高階層中, 不公平、公平組分別是55人、62人,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對兩種公平操縱條件下被試的公平感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公平情境啟動下的被試的公平感得分(

    M

    = 27.98,

    SD

    = 7.46)顯著高于不公平情境啟動下被試的公平感得分(

    M

    = 23.04,

    SD

    = 5.92),

    F

    (1,114) = 15.43,

    p

    < 0.001。在低階層中, 不公平、公平組分別是79人、47人。發(fā)現(xiàn)在公平情境啟動下的被試的公平感得分(

    M

    = 27.23,

    SD

    = 6.25)顯著高于不公平情境啟動下被試的公平感得分(

    M

    = 23.80,

    SD

    = 6.38),

    F

    (1, 124) = 8.68,

    p

    < 0.01; 此結(jié)果表明公平感的啟動對于高、低階層均是有效的。

    3.2.2 社會公平感啟動對目標達成的影響:社會階層的調(diào)節(jié)效應

    實驗分配到不公平啟動條件下的低階層學生有79人, 目標達成分數(shù)為41.97 (

    SD

    = 26.15), 高階層學生有55人, 目標達成分數(shù)為47.41 (

    SD

    = 0.82);實驗分配到公平啟動條件下的低階層學生有47人,目標達成分數(shù)為60.96 (

    SD

    = 23.15), 高階層學生有62人, 目標達成分數(shù)為48.99 (

    SD

    = 26.29)。以社會公平感和社會階層為自變量, 以目標達成為因變量, 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結(jié)果表明, 社會公平感的主效應顯著,

    F

    (1, 239) = 10.34,

    p

    < 0.001,偏η為0.04, 其統(tǒng)計檢驗力1–β為0.89, 表明社會公平感能顯著正向影響目標達成, 本研究假設1得到驗證; 并且社會公平感啟動與社會階層交互作用顯著,

    F

    (1, 239) = 7.40,

    p

    < 0.01, 偏 η為 0.03, 其統(tǒng)計檢驗力1–β為0.77。圖4清晰地揭示社會階層如何調(diào)節(jié)社會公平感與目標達成之間的關系。對此交互作用進行簡單效應分析結(jié)果表明, 對于低階層者來說, 社會公平感顯著地影響了目標達成,

    F

    (1,239) = 16.75,

    p

    < 0.001;對于高階層者來說, 社會公平感對目標達成的影響不顯著,

    F

    (1,239) = 0.09,

    p

    > 0.05。本研究假設2得到驗證。

    圖4 社會階層在社會公平感啟動與目標達成關系中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3.2.3 社會公平感啟動對目標達成的影響過程: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效應

    各研究變量的平均數(shù)、標準差和相關矩陣如表4所示, 表中均值表示被試在各個量表或問卷上的平均得分。社會公平感、目標承諾以及目標達成顯著正相關, 表明它們都是目標達成的預測因素。社會公平感與目標承諾顯著正相關, 表明社會公平感可能是目標承諾的預測因素。

    根據(jù) Muller等(2005)以及葉寶娟和溫忠麟(2013)提出的檢驗程序, 運用Mplus 7.0, 通過結(jié)構(gòu)方程來檢驗假設模型。在檢驗之前, 需要將所有變量標準化為Z分數(shù), 然后將社會公平感與社會階層的Z分數(shù)相乘, 以及目標承諾與社會階層的Z分數(shù)相乘, 作為交互項分數(shù)(葉寶娟, 溫忠麟, 2013)。然后建立社會階層、社會公平感和目標承諾及其交互項(社會公平感×社會階層, 社會階層×目標承諾)與目標達成的關系模型。該模型的各項指標為:χ=0.39,

    df

    = 1, χ/

    df = 0

    .39, CFI = 1.00, TLI = 1.05,RMSEA = 0, SRMR = 0.01, 表明數(shù)據(jù)對模型的擬合良好。模型中各路徑系數(shù)見表5。

    表4 各變量描述性結(jié)果(N = 243)

    表5 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效應檢驗結(jié)果(N = 243)

    如表5所示, 社會公平感與社會階層的交互項對目標承諾的效應顯著(

    a

    = ?0.13,

    p

    < 0.05); 目標承諾對目標達成的效應顯著(

    b

    = 0.49,

    p

    < 0.001)。因此, 社會公平感對目標達成的影響存在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效應, 社會公平感與社會階層的交互項通過中介變量目標承諾影響目標達成, 即社會公平感→目標承諾→目標達成關系的前半路徑受到了社會階層的調(diào)節(jié)(葉寶娟, 溫忠麟, 2013; Muller et al.,2005)。本研究假設3得到驗證。為了揭示社會階層如何調(diào)節(jié)社會公平感與目標承諾之間的關系, 特繪制了圖 5。并且對此交互作用進行簡單斜率檢驗(Cohen & Cohen, 1983)結(jié)果表明, 對于低階層者來說, 社會公平感顯著地影響了目標承諾(

    β

    = 0.35,

    p

    < 0.001); 對于高階層者來說, 社會公平感對目標承諾的影響不顯著(

    β

    = ?0.09,

    p

    > 0.05)。在社會公平感對目標達成的影響過程中, 社會階層的調(diào)節(jié)效應為?0.17, 其中直接調(diào)節(jié)效應?0.09,間接調(diào)節(jié)效應為?0.08, 間接效應占了 47.06%。由于在調(diào)節(jié)模型中, 社會公平感與社會階層交互項對目標達成預測作用顯著(β = ?0.17,

    p

    < 0.01); 在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模型中, 社會公平感與社會階層交互項對目標達成預測作用不顯著(β = ?0.09,

    p

    > 0.05),因此目標承諾在社會公平感與社會階層交互影響目標達成過程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圖5 社會階層在社會公平感啟動與目標承諾關系中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3.3 結(jié)論和討論

    以準實驗研究方法, 通過情境啟動社會公平感,來考察其對高低不同階層者目標達成的影響及其過程。發(fā)現(xiàn)社會公平感顯著正向影響了目標達成;社會階層在社會公平感影響目標達成過程中起到顯著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而目標承諾對此調(diào)節(jié)效應存在中介作用, 即社會公平感對目標達成的影響是一個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過程。具體來說, 社會公平感水平較低時, 低階層的目標承諾水平較低, 進而不利于其目標達成; 而社會公平感水平較高時, 低階層者的目標承諾水平顯著提高, 進而促進了其目標達成。而無論社會公平感水平高還是低, 都不能影響高階層者目標追求的動機, 進而對其目標達成也沒有產(chǎn)生顯著的影響。

    雖然有大量的研究考察情境因素對目標追求的影響, 但絕大多數(shù)研究是在自主支持的情境因素中進行的(Deci & Ryan, 2000)。本研究將自主支持情境拓展到社會公平情境中, 發(fā)現(xiàn)公平的社會情境中低階層者公平感水平更高, 進而正向影響了目標承諾與目標達成。表明公平的社會情境與自主支持情境一樣有利于目標追求, 因此該研究拓展了目標動機理論(Deci & Ryan, 2000; Fitzsimons & Shah,2008)研究范圍, 為目標追求理論(Gollwitzer, 1990;Heckhausen & Gollwitzer, 1987)提供了實證支持。更重要的是, 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公平情境對高低階層的目標達成的影響是不同的。公平的社會情境顯著正向影響低階層的社會公平感, 進而正向影響目標承諾, 最終正向影響目標達成; 而對于高階層者來說,雖然公平的社會情境顯著正向影響其社會公平感,但對目標承諾影響不顯著, 最終對目標達成影響也不顯著。這與社會階層心理學(Kraus et al., 2012)的理論假設一致, 即形成了情境主義定向的低階層者,其目標追求更多受到外在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 而唯我主義定向的高社會階層者傾向于認為人的行為主要受個體內(nèi)部因素(特質(zhì)、目標、情緒等)的影響, 忽略和抵制情境因素對目標追求的影響。

    4 研究3

    研究2為準實驗設計, 通過情境啟動方法操縱了社會公平感, 但對社會階層沒有予以操縱。大量的實證研究證據(jù)指出, 那些原本在客觀的教育、家庭經(jīng)濟收入和職業(yè)上差異不顯著的個體, 在受到主觀社會階層操縱后, 其心理與行為特征也發(fā)生相應的改變, 受主觀高階層操縱者, 傾向于認為自己是高階層者, 表現(xiàn)出了唯我主義的心理行為特征; 相反, 受主觀低階層操縱者, 傾向于認為自己是低階層, 表現(xiàn)出了情境主義的心理與行為特征(C?té,Gyurak, & Levenson, 2010; Kraus, Piff, & Keltner,2009; Piff et al., 2010)。這表明主觀社會階層是可以通過實驗來進行操縱。同時, 由于研究2是在真實生活環(huán)境中進行的, 不可能嚴格控制自然情境中的各種無關的因素。因此為提高研究的內(nèi)部效度, 本研究嘗試在實驗室情境中, 通過實驗設計操縱社會公平感和社會階層兩個變量, 來考察它們與目標承諾、目標達成之間的因果關系。具體來說, 通過實驗操縱的方式來創(chuàng)設一個分配公平的社會情境和一個分配不公平的社會情境; 同時, 通過指導語啟動被試向上比較或向下比較的方式來操縱個體的主觀社會階層的高低, 以此來考察高低主觀階層者,在不同分配公平情境下目標承諾水平及目標達成的情況??梢? 本研究將研究1和研究2中反映制度公平、弱勢公平的教育公平感拓展到了分配公平感領域。此外, 由于是在實驗室情境中進行, 并且除了操縱社會公平之外, 還操縱了社會階層, 為完全隨機的實驗研究。因此, 研究1、研究2和研究3在考察社會公平感與不同階層目標達成的之間因果關系的確立上是步步深入的。

    4.1 研究方法

    4.1.1 被試

    依據(jù)陸學藝(2002)客觀社會階層量表, 本研究選取父親的職業(yè)處于中等階層(以初中級專業(yè)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基層管理者、個體工商戶和工人為主, 占 84.30%)的湖北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的 145名學生, 因多得不公不是本研究要關注的范圍(因為在真實生活中, 多得不公對于低階層者來說非常罕見; 同時在前人研究(胡小勇, 2014)中發(fā)現(xiàn), 在多得不公情境下無論高階層, 還是低階層者在目標追求動機上差異不顯著), 將該組被試(43人)數(shù)據(jù)排除后, 最終被試 102人, 其中男性 33人, 女性 69人。被試的年齡在18~23歲之間, 平均年齡為20.50歲(

    SD

    = 0.79)。

    4.1.2 研究過程

    實驗設計采用2×2的組間設計, 組間變量1為公平感操縱, 分為公平操縱與少得不公平操縱兩個水平; 組間變量 2為社會階層, 分為高階層和低階層2個水平。中介變量為目標承諾, 因變量為目標達成。

    實驗材料和程序如下。首先, 依據(jù)Kraus等人的方法(Kraus et al., 2010; Piff et al., 2010), 將被試隨機分為兩組, 一組進行主觀高階層操縱, 另一組進行主觀低階層操縱。具體來說, 首先給被試呈現(xiàn)一幅 10級階梯的圖示, 讓被試想象這個梯子代表了中國人所處的階層地位, 從第1級到第10級, 等級越高, 表示個體所處的社會階層地位越高。處于第1級的人們生活狀況在這個社會中最糟糕, 擁有最少的資源、最低的收入、最低的受教育程度和最不體面的工作; 相反, 處于第 10級的人們生活狀況在這個社會中最優(yōu)裕, 擁有最多的資源、最高的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收入和最體面的工作。之后, 讓其中一半被試接受高主觀社會階層指導語的啟動,另一半被試接受低主觀社會階層指導語啟動。具體的指導語為:“現(xiàn)在, 請將你自己與位于這個梯子最頂(低)端的人進行比較。這些人的生活境況是最優(yōu)裕(糟糕)的, 他們擁有最高(低)的收入、最高(低)的受教育程度、最(不)體面的工作。請結(jié)合你自己的收入、受教育程度和職業(yè)地位, 思考一下你與這些人有怎樣的差別。相對于這些最頂(低)端的人, 你會把自己放在梯子的哪一級?”

    隨后, 采用 Messé和 Watts (1983)的公平操縱程序進行公平感操縱。通過分配實驗任務報酬來操縱被試的公平感, 在前人的研究中被證明是有效的(Austin, McGinn,& Susmilch,1980; Messé & Watts,1983)。例如, Messé和 Watts (1983)研究中要求被試完成連續(xù)5個階段的任務, 每一個階段持續(xù)時間為25min, 每一個階段結(jié)束后都會獲得一定報酬(一部分被試是 0.50美元, 另一部分被試是 1.75美元),研究結(jié)果表明當被試發(fā)現(xiàn)自己所得比同伴要少時,體驗到了強烈的不公平感。甚至, 有研究者將該方法(Brosnan & De Waal, 2003)應用到猴子, 使用黃瓜、葡萄有效地操縱了猴子的公平感。本研究將所有被試隨機分為兩個組, 一組進行不公平感操縱,另一組進行公平感操縱。不公平感操縱組被試是在同一個實驗室, 同時施測; 公平感操縱組被試在另一個實驗室, 同時施測。該操縱分3個階段完成, 每個階段的任務數(shù)量相同, 難度相似(完成一頁A4紙問卷, 問卷內(nèi)容為圖形邏輯推理題目), 每一階段任務3~5 min即可完成; 每一階段任務完成后都可以獲得一份報酬。不公平感操縱組被試, 在實驗第一階段結(jié)束后, 會根據(jù)老師(主試)的心情和喜好,一半被試獲得1元人民幣報酬, 另一半被試獲得5元人民幣報酬; 接著, 在休息 2 min后, 完成第二階段任務, 之前獲得1元被試依然得1元報酬, 之前得5元報酬的被試依然得5元; 休息2 min后, 被試完成對第三階段任務的目標承諾水平的測量。最后, 完成第三階段任務。公平感操縱組的所有被試,在所有階段任務完成后獲得報酬都是一樣的, 都是1元。只要是在第一輪任務中(進行不同報酬分配之前)認真完成任務, 在第二輪和第三輪任務中放棄了的, 在該研究操作中被視為有效的, 并將目標承諾總分記為最低分(7分), 目標達成總分記為0。在第一輪任務中(進行不同報酬分配之前)就有超過15%空白的, 就視為無效的數(shù)據(jù), 予以了剔除。但本研究中沒有被試的數(shù)據(jù)因此而被剔除。

    公平感測量, 采用 Messé和 Watts (1983)的量表。一道題構(gòu)成, “與他人相比, 您所得報酬的公平程度”, 被試在7點量表上完成。

    目標承諾的測量。所有被試完成第二階段任務,并獲得相應報酬后, 被試完成對第三階段任務的目標承諾水平的測量。采用Hollenbeck等(1989)開發(fā)的, 胡小勇等(2013)修訂的中文版目標承諾量表。修訂后的量表由一個維度, 共 7個條目構(gòu)成(例如,“我鄭重承諾會追求該目標”), 采用7點記分。修訂后的量表具有較好的結(jié)構(gòu)效度, 驗證性因素分析結(jié)果如下:χ= 88.74,

    df

    = 14, χ/

    df

    = 6.34, CFI = 0.90,IFI = 0.90, GFI = 0.89, SRMR = 0.07。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一致性 α系數(shù)為 0.80, 從這些指標來看,該量表達到了心理測量所要求的理想水平。

    目標達成的測量。將被試在實驗階段任務中的得分作為目標達成指標。具體來說, 將被試在實驗第三階段(進行了連續(xù)兩次公平操縱后)成績作為目標達成分數(shù)。同時, 為了控制原有的智力或知識經(jīng)驗等因素對因變量的影響, 將第一階段(進行公平操縱之前)成績作為協(xié)變量予以了控制。

    4.2 結(jié)果與分析

    4.2.1 社會公平感操縱有效性檢驗

    在檢驗研究假設之前, 首先需要檢驗自變量社會公平感的操縱是否有效。且對高、低階層者公平操縱有效性分別進行分析。首先, 在低階層中, 受少得不公平操縱、公平操縱組分別是 34、27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結(jié)果表明, 公平操縱條件下被試的公平感(

    M

    = 5.81,

    SD

    = 1.04)顯著高于不公平操縱條件下被試的公平感(

    M

    = 3.65,

    SD

    = 1.84),

    F

    (1, 59) = 29.84,

    p

    < 0.001; 在高階層中, 受少得不公平操縱、公平操縱組分別是21、20人, 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公平操縱條件下被試的公平感(

    M

    = 6.35,SD = 0.93)顯著高于不公平操縱條件下被試的公平感(

    M

    = 2.90,

    SD

    = 1.76),

    F

    (1, 39) = 60.52,

    p

    < 0.001; 此結(jié)果表明, 公平感操縱對高、低階層者均是有效的。

    4.2.2 主觀社會階層操縱有效性檢驗

    檢驗主觀社會階層操縱的有效性。將102名被試隨機分配到主觀高階層操縱和主觀低階層操縱兩個條件之前, 先考察了這兩組被試在客觀社會階層上是否有差異。結(jié)果表明, 分配到低主觀社會階層條件下被試的客觀社會階層分數(shù)為6.05 (

    SD

    = 2.61),分配到高主觀社會階層條件下被試的客觀社會階層分數(shù)為5.66 (

    SD

    = 2.67), 二者之間的差異不顯著,

    F

    (1, 100) = 0.54,

    p

    > 0.05。表明分配到兩種實驗條件下的被試, 在客觀社會階層中不存在顯著的差異。接著, 檢驗被試在兩種操縱條件下, 被試的主觀社會階層上是否差異。采用方差分析對兩種階層操縱條件下的被試在階梯圖上的評定等級進行比較。結(jié)果顯示, 被誘導體驗高階層的被試(即與梯子最低端的人進行比較的被試), 認為自己在階梯上所處的位置(

    M

    = 5.51)要顯著地高于被誘導體驗低階層的被試(即與梯子最頂端的人進行比較的被試)(

    M

    = 4.79),

    F

    (1, 100) = 6.25,

    p

    < 0.05。此結(jié)果表明主觀社會階層的實驗操縱改變了人們對自己所處相對階層地位的知覺, 因而是有效的。

    4.2.3 社會公平感對目標達成的影響:社會階層的調(diào)節(jié)效應

    實驗分配到不公平感操縱條件下的低階層學生有 34人, 目標達成(實驗操縱后的成績)分數(shù)為37.06 (

    SD

    = 13.82), 高階層學生有21人, 目標達成分數(shù)為44.76 (

    SD

    = 14.36); 實驗分配到公平操縱條件下的低階層學生有27人, 目標達成分數(shù)為48.89(

    SD

    = 10.13), 高階層學生有20人, 目標達成分數(shù)為 46.50 (

    SD

    = 10.40)。以社會公平感和社會階層為自變量, 以目標達成(實驗操縱后的成績)為因變量, 實驗操縱前的成績?yōu)閰f(xié)變量, 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結(jié)果表明, 社會公平感操縱的主效應顯著,

    F

    (1, 97) = 4.17,

    p

    <0.05, 偏 η為 0.04, 其統(tǒng)計檢驗力 1 – β 為 0.52, 表明社會公平感能顯著正向影響目標達成, 本研究假設1得到驗證。并且社會公平感操縱與社會階層交互作用顯著,

    F

    (1, 97) = 4.09,

    p

    < 0.05, 偏 η為 0.04, 其統(tǒng)計檢驗力1 –

    β

    為 0.52。為了揭示社會階層如何調(diào)節(jié)社會公平感與目標達成之間的關系, 繪制了社會公平感操縱與社會階層交互作用圖(見圖 6)。并且對此交互作用進行簡單效應分析的結(jié)果表明, 對于低階層者來說, 社會公平感顯著地影響了目標達成,

    F

    (1,98) = 4.92,

    p

    < 0.001; 對于高階層者來說, 社會公平感對目標達成的影響不顯著(

    F

    (1,98) = 0.32,

    p

    > 0.05), 驗證了本研究假設2。

    圖6 社會階層在公平感操縱與目標達成關系中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4.2.4 社會公平感對目標達成的影響過程: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效應

    各研究變量的平均數(shù)、標準差和相關矩陣如表6所示, 表中均值表示被試在各個量表或問卷上的平均得分。社會公平感、目標承諾以及第一階段(實驗操縱前)的成績均與第三階段(實驗操縱后)的成績顯著正相關, 表明它們都是實驗操縱后成績的預測因素。社會公平感與目標承諾顯著正相關, 表明社會公平感可能是目標承諾的預測因素。

    根據(jù) Muller等(2005)以及葉寶娟和溫忠麟(2013)提出的檢驗程序, 明確了社會階層在社會公平感影響目標達成過程中的調(diào)節(jié)效應之后, 必須同時滿足另外兩個條件, 才能確定社會公平感與目標達成之間存在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效應:(a)表7中社會公平感與社會階層的交互項對目標承諾的效應顯著;(b)表7中目標承諾對目標達成的效應顯著。在檢驗之前, 需要將所有變量標準化為Z分數(shù), 然后社會公平感與社會階層的Z分數(shù)相乘, 以及目標承諾與社會階層的 Z分數(shù)相乘, 作為交互項分數(shù)(葉寶娟,溫忠麟, 2013)。

    表6 各變量描述性結(jié)果(N = 102)

    表7 目標達成(實驗操縱后成績)模型檢驗(N = 102)

    從表7可知, 社會公平感與階層的交互項對目標承諾的效應顯著(

    a

    = ?0.22,

    p

    < 0.05); 目標承諾對實驗任務成績的效應顯著(

    b

    = 0.30,

    p

    < 0.01)。因此, 社會公平感對目標達成的影響存在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效應, 并且社會公平感與社會階層的交互項通過中介變量目標承諾影響目標達成, 即社會公平感→目標承諾→目標達成關系的前半路徑受到了社會階層的調(diào)節(jié)(葉寶娟, 溫忠麟, 2013; Muller et al.,2005)。驗證了本研究假設3。為了揭示社會階層如何調(diào)節(jié)社會公平感與目標承諾之間的關系, 繪制了社會公平感與社會階層交互作用(見圖 7)。使用簡單斜率檢驗來進行簡單效應分析的結(jié)果表明, 對于低階層者來說, 公平感顯著地影響了目標承諾分數(shù)(β = 0.54,

    p

    < 0.001);對于高階層者來說, 社會公平感對目標承諾的影響不顯著(β = 0.09,

    p

    > 0.05)。

    圖7 社會階層在社會公平感操縱與目標承諾關系中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在社會公平感對目標達成的影響過程中, 社會階層的調(diào)節(jié)效應為?0.18, 其中直接調(diào)節(jié)效應為?0.11,間接調(diào)節(jié)效應為?0.07, 間接效應占了38.89%(溫忠麟等, 2012)。因為在調(diào)節(jié)模型中, 社會公平感與社會階層的交互項對目標達成的調(diào)節(jié)效應顯著, 而在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模型中社會公平感與社會階層的交互項對目標達成的調(diào)節(jié)效應不顯著, 所以目標承諾在社會公平感與社會階層交互影響目標達成過程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4.3 結(jié)論和討論

    通過2(公平感操縱:公平感與不公平感)×2(階層:高階層與低階層)的實驗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對于高階層者來說, 公平感對目標達成的影響不顯著; 而對于低階層者來說, 公平感顯著正向影響了目標達成, 支持了前人的理論假設(Johnson & Krueger, 2005;Kraus et al., 2012)。同時, 本研究還探討了社會階層調(diào)節(jié)社會公平感對目標達成影響的內(nèi)部機制。即目標承諾對上述調(diào)節(jié)效應的中介效應。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處于不公的環(huán)境下, 低階層的目標承諾水平較低, 進而降低了其目標達成; 而處于公平環(huán)境下, 低階層者的目標承諾水平顯著提高, 進而提高了其目標達成。而無論是在公平還是不公平環(huán)境, 都沒有顯著影響高階層者目標追求的動機, 進而對其目標達成也沒有產(chǎn)生顯著的影響。與動機目標理論及相關研究(Deci & Ryan, 2000)一致, 本研究結(jié)論表明社會公平感顯著正向影響了目標追求動機, 進而影響了目標達成。更重要的是, 本研究是第一個通過實驗研究方法驗證社會階層心理學(Johnson & Krueger,2005; Kraus et al., 2012)的關于高低階層者目標追求動機及達成存在顯著差異的實證研究, 為社會階層心理學理論提供了實驗證據(jù)支持。

    5 總討論

    本文通過相關研究、準實驗研究和實驗研究,逐步推進探討了社會公平感對不同階層目標達成的影響及其內(nèi)部機制。研究結(jié)果支持預期的假設:社會公平感顯著正向影響目標達成; 社會公平感顯著正向影響低階層者的目標達成, 對高階層者的目標達成影響不顯著; 社會公平感通過影響低階層者的目標承諾, 進而影響了其目標達成; 社會公平感對高階層的目標承諾影響不顯著, 進而對其目標達成的影響也不顯著, 即社會公平感與目標達成之間存在一個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效應。這些研究結(jié)論對社會公平理論(Jost & Kay, 2010)、社會階層心理學(Kraus, Piff, & Keltner, 2011)、目標追求理論(Gollwitzer, 1990; Heckhausen & Gollwitzer, 1987)和目標動機理論(Deci & Ryan, 2000; Fitzsimons &Shah, 2008)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對于如何促進低階層者的目標達成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5.1 社會公平感對目標達成的影響

    雖然在組織行為學領域早已有研究表明公平能顯著影響目標達成(Brockner et al., 1995; Lind et al., 1990; Earley & Lind,1987), 但從社會層面考察社會公平對目標追求的影響還是近年來的新趨勢(Laurin et al., 2011)。其中最具代表的是Laurin等人(2011)的研究。在該研究中, 實驗組被試首先閱讀一篇關于社會公平的短文來啟動被試公正世界信念; 然后, 完成為未來職業(yè)目標投入時間和資源的動機水平測量問卷。結(jié)果表明, 相對于控制組來說, 公正世界信念啟動組被試的追求長期職業(yè)目標動機水平更高。這里需要指出的是, 作為一種個人資源或者心理緩沖, 公正世界信念可以減少不公正事件的消極影響, 維護心理健康, 具有積極適應功能。但是, 從社會層面來看, 公正世界信念得分高的個體對受害者不是幫助和補償, 而是貶損責怪,這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 有悖社會道德, 也不利于社會和諧。因此, 從社會層面來看, 公正世界信念影響是消極的, 不能反映社會公平與否, 也不能促進社會公平治理(Furnham, 2003; Gaucher,Hafer, Kay, & Davidenko, 2010; Lerner, 1980)。而社會公平感則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該社會的公平程度(Jost & Kay,2010)。并且, 社會公平感中所涉及到的促進社會公平和減少社會不公的觀念(例如, 殘疾人得到了照顧、政府嚴格按照法律辦事), 有利于人們采取行動促進社會公平減少社會不公(Torres-Harding, Steele, Schulz, Taha, & Pico, 2014)。因此,本研究所發(fā)現(xiàn)的社會公平感能顯著正向影響目標達成, 對 Laurin等人(2011)研究的一個重要推進的地方是, 采用能直接反應社會公平與否的社會公平感來取代具有消極社會功能的公正世界信念, 有利于人們采取行動促進目標達成, 進而減少社會不公。

    5.2 社會公平感影響目標達成:社會階層的調(diào)節(jié)效應

    雖然社會公平感顯著正向影響了目標達成, 但是社會階層心理學認為, 對高低不同階層者來說,社會公平感對目標達成有著不同的影響(Kraus et al,2011)。本研究通過問卷法、準實驗和實驗研究, 以非學生成人、大學生、中學生樣本來考察在各種不同的目標情境(為孩子教育進行投入的目標、學習目標和實驗任務目標)中社會公平感對高低不同階層的目標達成的影響。發(fā)現(xiàn)對于低階層者來說, 社會公平感水平較高的被試的目標達成分數(shù)顯著高于社會公平感水平較低的被試的得分; 對于高階層者來說, 社會公平感較高被試的目標達成分數(shù)與社會公平感水平較低被試的分數(shù)不存在顯著差異。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被試群體、不同的目標情境都得出較一致的結(jié)論, 表明該結(jié)論不僅具有較好的外部效度, 而且具有較高的內(nèi)部效度(Shadish,Cook, & Campbell, 2002)。

    為什么社會階層在社會公平感影響目標達成過程中起到調(diào)節(jié)作用?依據(jù)社會階層心理學(Kraus et al., 2012)可知, 高社會階層者擁有較多的社會資源, 并感知到較高的社會地位, 因此能自由地追求他們自己設定的目標; 并且在目標追求過程中, 相對不用考慮他們的物質(zhì)成本(Johnson & Krueger,2005; Lachman & Weaver, 1998)。充裕的社會資源和相對較少的社會限制, 是高階層者的社會情境的主要內(nèi)容。這使得高社會階層者傾向于認為人的行為主要受個體內(nèi)部因素(特質(zhì)、情緒等)的影響, 忽略和抵制情境因素對目標追求的影響。相反, 相對于高階層者來說, 低階層者追求的目標受到了他們的較少的經(jīng)濟資源和較低社會地位的限制。由于長期受到外部力量的影響, 低階層者在目標追求過程中, 更容易受到社會不公的影響。社會階層心理學自提出至今, 關于高低階層者在認知、情感和行為等各個方面存在差異的假設都得以證實(李靜,2012; Kraus et al., 2009, 2010; Mahalingam, 2003,2007; Stellar, Manzo, Kraus, & Keltner, 2012; Snibbe& Markus, 2005; Stephens, Fryberg, & Markus, 2011;Tucker-Drob, Rhemtulla, Harden, Turkheimer, &Fask, 2011)。但本研究是首次通過實證數(shù)據(jù)證實了高低階層者在目標達成上的差異。因此, 本研究結(jié)論為社會階層心理學(Kraus et al., 2011)提供了的實證支持。

    5.3 社會公平感影響不同階層目標達成的過程: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效應

    本研究還通過3個逐步推進的系列研究考察了社會公平感對高低階層者目標達成產(chǎn)生不同影響的機制, 檢驗了目標承諾所起的中介作用。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目標承諾顯著正向影響了目標達成, 這一結(jié)論與已有的研究結(jié)果相同(Deci & Ryan, 2000; Gollwitzer,1990; Heckhausen & Gollwitzer, 1987; Locke &Latham, 1990)。本研究進一步通過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模型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 社會公平感與階層交互地影響了目標承諾, 進而影響了目標達成。即社會公平感對高低階層目標達成不同影響是通過目標承諾這個中介達到的。具體而言, 對于低階層者來說, 社會公平感水平較低被試的目標承諾水平較低, 進而導致較低的目標達成分數(shù); 社會公平感水平較高的被試的目標承諾水平較高, 進而導致較高的目標達成分數(shù); 對于高階層來說, 社會公平感水平較低被試的目標承諾水平與社會公平感水平較高被試的目標承諾之間差異不顯著, 進而他們在目標達成分數(shù)上的差異也不顯著。總之, 目標承諾在社會公平感×社會階層的交互作用與目標達成之間起到“橋梁”作用。

    目標追求理論(Gollwitzer & Moskowitz, 1996)認為, 目標追求是一個系列過程, 實現(xiàn)目標必須先設定一個動機水平較高的目標, 而只有當環(huán)境是公平或自主支持的時候, 才有利于個體去設定一個承諾水平高的目標。在目標動機領域的大量研究結(jié)果表明, 環(huán)境變量通過動機影響了目標達成, 即追求目標的動機是環(huán)境因素影響目標達成的中介變量(Halvari & Halvari, 2006; Taylor, Ntoumanis, &Standage, 2008)。而本研究則結(jié)合新近發(fā)展的社會階層心理學(Kraus et al., 2012)理論觀點, 拓展了他們的研究, 得出目標承諾能夠中介社會階層對社會公平感與目標達成之間關系的調(diào)節(jié)效應。結(jié)合前人研究, 可得出結(jié)論: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模型不僅指出了社會公平感對目標達成影響的條件, 對低階層者有效, 對于高階層者無效; 而且還闡明了社會公平感與階層交互影響目標達成的原因, 即社會公平感通過正向影響低階層者目標追求的動機, 進而正向影響其目標達成; 社會公平感沒有顯著影響高階層目標追求動機, 進而對其目標達成也沒有顯著影響。該研究結(jié)論為社會階層心理學(Kraus et al., 2012)、目標追求的自我調(diào)節(jié)領域的理論(Gollwitzer &Moskowitz, 1996)和目標動機理論(Deci & Ryan,2000)提供了實證支持。

    5.4 研究局限與展望

    首先, 本研究沒有考察不同階層人生目標的差異問題?!吧蟼€好大學”、“找個好工作”等就業(yè)和教育領域目標, 對于中下社會階層來說是改變社會地位, 實現(xiàn)向上流動的最佳途徑, 是他們的重要人生目標(陳曉宇, 2012; 李春玲, 2010); 而對于高階層來說情況可能并非如此。因此, 本研究所得出的對于高階層者來說, 社會公平感對目標承諾的影響不顯著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高階層者并沒有視這些目標為重要人生目標, 所以關乎到目標可得性的社會公平?jīng)]有對目標承諾產(chǎn)生影響。對此, 在后續(xù)研究中應針對不同階層的不同重要人生目標來考察社會公平感對目標達成的影響。

    其次, 本研究考察了當前我國民眾認為較不公平的就業(yè)與教育領域中, 高低階層者目標追求上的差異, 并得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結(jié)論。然而, 我國當前還存在一種較為突出的不公平現(xiàn)象——收入分配不公。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顯示, 近10年來我國的基尼系數(shù)一直徘徊在0.47左右, 超過了社會分配不公警戒線0.40這一水平, 表明收入分配不公問題嚴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 2015)。社會現(xiàn)實需要研究者們在后續(xù)研究中要更多地關注分配公平。此外, 大量公平理論也指出分配公平應成為公平關切中的首要問題。這不僅因為分配公平在解釋人們的心理與行為上具有基礎性的作用(Leventhal, 1980); 還因為對具體的、以個人為參照的后果(目標承諾、目標達成), 分配公平感比程序公平感和互動公平感有更多的影響(Masterson et al.,2000; Sweeney & McFarlin, 1993)。因此, 在收入分配不公的情境中, 不同階層人們的目標追求動機和目標達成情況是否存在差異, 應成為今后研究中要重點去探討的問題。

    此外, 本研究所考察的目標是短期和中期目標的達成動機情況, 在對這樣一些目標的追求過程中,本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公平感能起到顯著正向影響作用。而對于長期的目標, 或者說值得一生追求的“夢想”的實現(xiàn), 或許需要依靠其他更重要的心理和社會資源, 而社會公平感在其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需要后續(xù)研究中進一步展開。再者, 本研究只是初步考察了社會公平感通過影響高低階層者目標追求動機,進而影響其目標達成(Deci & Ryan, 2000), 那么該如何促進低階層者的目標達成?這些都是需要在后續(xù)研究中進一步回答的問題。

    6 結(jié)論

    建立在目標追求理論和社會階層心理學理論基礎上, 本文通過 3個研究逐步推進, 考察了社會公平感對不同階層目標達成的影響及其過程。研究發(fā)現(xiàn):(1)社會公平感顯著正向影響了目標達成; (2)社會公平感顯著正向影響了低階層者的目標達成,而對高階層者的目標達成的影響不顯著; (3)對于低階層者來說, 社會公平感水平越高, 其目標承諾水平越高, 進而其目標達成得分也越高; 對于高階層者來說, 這種效應則不顯著。

    Adams, J. S. (1965). 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

    , 267–299.Adler, N. E., Epel, E. S., Castellazzo, G., & Ickovics, J. R. (2000).Relationship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ocial status with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ing: Preliminary data in healthy, white women.

    Health Psychology, 19

    (6),586–592.Armor, D. A., & Taylor, S. E. (2003). The effects of mindset on behavior: Self-regulation in deliberative and implemental frames of mind.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9

    (1), 86–95.Austin, W., McGinn, N. C., & Susmilch, C. (1980). Internal standards revisited: Effects of social comparisons and expectancies on judgments of fairness and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6

    (5), 426–441.Austin, W., & Walster, E. (1974). Reactions to confirmations and disconfirmations of expectancies of equity and inequ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0

    (2), 208–216.Bargh, J. A., Gollwitzer, P. M., & Oettingen, G. (2010).Motivation. In S. T. Fiske, D. T. Gilbert, & G. Lindzey(Eds.).,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5th ed., pp. 268–316).New York: Wiley.Brandst?tter, V., & Frank, E. (2002). Effects of deliberative and implemental mindsets on persistence in goal-directed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

    (10),1366–1378.Brockner, J., & Wiesenfeld, B. M. (1996).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explaining reactions to decisions: Interactive effects of outcomes and procedur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120

    (2), 189–208.Brockner, J., Wiesenfeld, B. M., & Martin, C. L. (1995).Decision frame, procedural justice, and survivors′ reactions to job layoff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63

    (1), 59–68.Brosnan, S. F., & De Waal, F. B. (2003). Monkeys reject unequal pay.

    Nature, 425

    (6955), 297–299.Chen, X. Y. (2012). Who is more likely to enter better colleges— An empircial evidence of the distribution of China higher education opportunity of different quality.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33

    (2), 20–29.[陳曉宇. (2012). 誰更有機會進入好大學——我國不同質(zhì)量高等教育機會分配的實證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33

    (2),20–29.]Cohen, J., & Cohen, P. (1983).

    Applied multiple regression/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Hillsdale, NJ: Erlbaum.C?té, S., Gyurak, A., & Levenson, R. W. (2010). The ability to regulate emotion i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well-being,income,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Emotion, 10

    , 923–933.Cui, M., Lin, C. D., Xu, L., Liu, L., & Li, Y. L. (2011). Impact of family social status on career decision dependence intention:Meditating role of cofidence in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34

    (3), 652–656.[崔淼, 林崇德, 徐倫, 劉力, 李艷玲. (2011). 家庭社會階層對大學生擇業(yè)依賴傾向的影響: 當前經(jīng)濟信心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學, 34

    (3), 652–656.]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

    (4), 227–268.Du, J. Z., Zhao, G. X., & Liu, J. P. (2005). Common method biases in measur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8

    (2), 420–422.[杜建政, 趙國祥, 劉金平. (2005). 測評中的共同方法偏差.

    心理科學, 28

    (2), 420–422.]Earley, P. C., & Lind, E. A. (1987). Procedural justice and participation in task selection: The role of control in mediating justice judg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6), 1148–1160.Fischer, C. S., & Hout, M. (2006).

    Century of difference: How America changed in the last one hundred years

    . New York:Russell Sage.Fitzsimons, G. M., & Shah, J. Y. (2008). How goal instrumentality shapes relationship evalu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

    (2), 319–337.Fujita, K., Gollwitzer, P. M., & Oettingen, G. (2007). Mindsets and pre-conscious open-mindedness to incidental inform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3

    (1), 48–61.Furnham, A. (2003). Belief in a just world: Research progress over the past decad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34

    (5), 795–817.Gaucher, D., Hafer, C. L., Kay, A. C., & Davidenko, N. (2010).Compensatory rationalizations and the resolution of everyday undeserved outcom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

    (1), 109–118.Gollwitzer, P. M. (1990). Action phases and mind-sets. In E. T.Higgins & R. M. Sorrentino (Eds.),

    Handbook of motivation and cognition, Volume 2: Foundations of social behavior

    (Vol. 2, pp. 53–92). New York: Guilford Press.Gollwitzer, P. M., & Moskowitz, G. B. (1996). Goal effects on action and cognition. In E. T. Higgins & A. W. Kruglanski(Eds.),

    Social psychology: Handbook of basic principles

    (pp. 361–399). New York, NY, US: Guilford Press.Halvari, A. E. M., & Halvari, H. (2006). Motivational predictors of change in oral health: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Motivation and Emotion, 30

    (4),294–305.Harrison, D. A., McLaughlin, M. E., & Coalter, T. M. (1996).Context, cognition, and common method variance:Psychometric and verbal protocol evidenc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68

    , 246–261.Hau, K. T., Wen, Z. L., & Cheng, Z. J. (2004).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 Beijing, China: Science and Education Press.[侯杰泰, 溫忠麟, 成子娟. (2004).

    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及其應用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Hayes, A. F., & Matthes, J. (2009). Computational procedures for probing interactions in OL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SPSS and SAS implementations.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41

    (3), 924–936.Heckhausen, H., & Gollwitzer, P. M. (1987). Thought contents and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motivational versus volitional states of mind.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1

    (2), 101–120.Hollenbeck, J. R., Williams, C. L., & Klein, H. J. (1989).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antecedents of commitment to difficult goal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4

    , 18–23.Hout, M. (2012). Social and economic returns to colleg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38

    , 379–400.Hu, X. Y., Che, L., & Guo, Y. Y. (2013). The influences of significant others on goal pursuit: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ttachment styles.

    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11

    (5), 679–684

    .

    [胡小勇, 車璐, 郭永玉. (2013). 依戀類型在重要他人影響目標追求過程中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心理與行為研究, 11

    (5),679–684.]Hu, X. Y. (2014).

    The influence of societal fairness and self-regulation on goal pursuit of lower-class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Central China Nornal University,Wuhan.[胡小勇. (2014).

    低階層者的目標追求: 社會公平與自我調(diào)節(jié)的影響

    (博士學位論文). 華中師范大學, 武漢.]Johnson, W., & Krueger, R. F. (2005). Higher perceived life control decreases genetic variance in physical health:Evidence from a national twin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8

    (1), 165–173.Jost, J. T., & Kay, A. C. (2010). Social justice: History, theory,and research. In S. T. Fiske, D. Gilbert, & G. Lindzey (Eds.),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pp. 1122–1165). Hoboken,NJ, US: John Wiley & Sons.Korsgaard, M. A., Schweiger, D. M., & Sapienza, H. J. (1995).Building commitment, attachment, and trust in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teams: The role of procedural justi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

    (1), 60–84.Kraus, M. W., C?té, S., & Keltner, D. (2010). Social class,contextualism, and empathic accuracy.

    Psychological Science,21

    (11), 1716–1723.Kraus, M. W., Piff, P. K., & Keltner, D. (2009). Social class,sense of control, and social explan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7

    (6), 992–1004.Kraus, M. W., Piff, P. K., & Keltner, D. (2011). Social class as culture: The convergence of resources and rank in the social realm.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

    (4), 246–250.Kraus, M. W., Piff, P. K., Mendoza-Denton, R., Rheinschmidt,M. L., & Keltner, D. (2012). Social class, solipsism, and contextualism: How the r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oor.

    Psychological Review, 119

    (3), 546–572.Lachman, M. E., & Weaver, S. L. (1998). The sense of control as a moderator of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health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4(

    3), 763–773.Laurin, K., Fitzsimons, G. M., & Kay, A. C. (2011). Social disadvantage and the self-regulatory function of justice belief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0

    (1),149–172.Lerner, M. J. (1980).

    The belief in a just world: A fundamental delusion

    . New York: Springer.Leventhal, G. S. (1980). What should be done with equity theory? In K. J. Gergen, M. S. Greenberg, & R. H. Will(Eds.),

    Social exchange: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pp. 27–55). New York: Springer.Li, C. L. (2010).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nequality in opportunity of education: A study on effect of “Kuozhao”policy on equ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Sociological Studies,

    (3), 82–113.[李春玲. (2010). 高等教育擴張與教育機會不平等——高校擴招的平等化效應考查.

    社會學研究

    , (3), 82–113.]

    Li, J. (2012). The study of attribution tendency in the richpoor gap for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Central China Nornal University, Wuhan.

    [李靜. (2012). 不同社會階層對貧富差距的歸因傾向研究(博士學位論文). 華中師范大學, 武漢.]

    Liang, C., Li, Z. Q., Zhang, H., Li, L., Ruan, D. Q., Kang, W.L., & Yang, S. H. (2012). A silent revolution: Research on family backgrounds of students of Peking University and Soochow University (1952–2002).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1), 98–118.[梁晨, 李中清, 張浩, 李蘭, 阮丹青, 康文林, 楊善華.(2012). 無聲的革命: 北京大學與蘇州大學學生社會來源研究 (1952—2002).

    中國社會科學,

    (1), 98–118.]Lind, E. A., Kanfer, R., & Earley, P. C. (1990). Voice, control,and procedural justice: Instrumental and noninstrumental concerns in fairness judg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5), 952–959.Lind, E. A., & Tyler, T. R. (1988).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ocedural justice

    . New York: Springer.Little, B. R. (1999). Personal projects and social ecology:Themes and variation across the life span. In L. A. Pervin& O. P. John (Eds.),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501–524). New York, NY, US: Guilford Press.Liu, Z. M., & Gao, Y. (2011). Family capital, social strtification and attainment of higher education—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Jiangsu Provinc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32

    (12), 18–27.[劉志民, 高耀. (2011). 家庭資本、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獲得——基于江蘇省的經(jīng)驗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32(12),18–27.]Locke, E. A., & Latham, G. P. (1990). Work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Psychological Science, 1

    (4), 240–246.Locke, E. A., Latham, G. P., & Erez, M. (1988). The determinants of goal commitmen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3

    (1), 23–39.Lu, X. Y. (Ed.). (2002).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classresearch report

    .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陸學藝 (主編). (2002).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叢書

    .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Lu, X. Y. (2004).

    Social mobi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陸學藝. (2004). 當代中國社會流動.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Mahalingam, R. (2003). Essentialism, culture, and power:Representations of social clas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59

    (4), 733–749.Mahalingam, R. (2007). Essentialism, power,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social categories: A folk sociology perspective.

    Human Development, 50

    (6), 300–319.Masterson, S. S., Lewis, K., Goldman, B. M., & Taylor, M. S.(2000). Integrating justice and social exchange: The differing effects of fair procedures and treatment on work relationship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3

    (4), 738–748.Messé, L. A., & Watts, B. L. (1983). Complex nature of the sense of fairness: Internal standards and social comparison as bases for reward evalu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

    (1), 84–93.Muller, D., Judd, C. M., & Yzerbyt, V. Y. (2005). When moderation is mediated and mediation is moderat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9

    (6), 852–863.Mycos. (2010).

    Chinese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annual report (2010)

    .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麥可思研究院. (2010).

    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yè)報告

    .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15).

    2014 economy running smoothly under the new normal

    .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2/t20150211_682459.html[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 (2015)

    . 2014年國民經(jīng)濟在新常態(tài)下平穩(wěn)運行

    .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2/t20150211_682459. html]Oishi, S., & Diener, E. (2001). Goals,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7

    (12), 1674–1682.Piff, P. K., Kraus, M. W., C?té, S., Cheng, B. H., & Keltner, D.(2010). Having less, giving mor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lass on pro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

    (5), 771–784.Podsakoff, P. M., MacKenzie, S. B., Lee, J. Y., & Podsakoff, N.P. (2003). 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8

    (5), 879–903.Pomaki, G., Karoly, P., & Maes, S. (2009). Linking goal progress to subjective well-being at work: The moderating role of goal-related self-efficacy and attainability.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14

    (2), 206–218.Shadish, W. R., Cook, T. D., & Campbell, D. T. (2002).

    Experimental and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for generalizedcausal inference

    . New York: Houghton Miffilin Company.Sheeran, P. (2002). Intention—behavior relations: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12

    (1), 1–36.Sheldon, K. M., Elliot, A. J., Ryan, R. M., Chirkov, V., Kim, Y.,Wu, C., … Sun, Z. G. (2004). Self-concorda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four culture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5

    (2), 209–223.

    Snibbe, A. C., & Markus, H. R. (2005). 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gency, and choi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8

    (4), 703–720.Stellar, J. E., Manzo, V. M., Kraus, M. W., & Keltner, D.(2012). Class and compassion: Socioeconomic factors predict responses to suffering

    . Emotion, 12

    (3), 449–459.Stephens, N. M., Fryberg, S. A., & Markus, H. R. (2011).When choice does not equal freedom: A sociocultural analysis of agency in working-class American context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

    (1), 33–41.Sweeney, P. D., & McFarlin, D. B. (1993). Workers′evaluations of the "ends" and the "means": An examination of four models of distributive and procedural justic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55

    (1), 23–40.Taylor, I. M., Ntoumanis, N., & Standage, M. (2008).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antecedents of teachers'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30

    (1),75–94.Torres-Harding, S. R., Steele, C., Schulz, E., Taha, F., & Pico,C. (2014). Student perceptions of social justice and social justice activities.

    Education, Citizenship and Social Justice

    ,

    9

    (1), 55–66.Tucker-Drob, E. M., Rhemtulla, M., Harden, K. P., Turkheimer,E., & Fask, D. (2011). Emergence of a gene ×socioeconomic status interaction on infant mental ability between 10 months and 2 years.

    Psychological Science,22

    (1), 125–133.Wayne, S. J., Shore, L. M., & Liden, R. C. (1997).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leader-member exchange: A social exchange perspective

    .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0

    (1), 82–111.Webb, T. L., & Sheeran, P. (2006). Does changing behavioral intentions engender behavior change? A meta-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evide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2

    (2),249–268.Wen, D. M. (2005). The impacts of SES on higher education opportunity and graduate employment in China.

    Pek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Review, 3

    (3), 58–63.[文東茅. (2005). 家庭背景對我國高等教育機會及畢業(yè)生就業(yè)的影響.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3

    (3), 58–63.]Wen, Z. L., Liu, H. Y., & Hau, K. T. (2012).

    Analyses of moderating and mediating effects

    . Beijing: Education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溫忠麟, 劉紅云, 侯杰泰. (2012).

    調(diào)節(jié)效應和中介效應分析

    .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Xiong, H. X., Zhang, J., Ye, B. J., Zheng, X., & Sun, P. Z.(2012). Common method variance effects and the models of statistical approaches for controlling it.

    Advances in Psychology Science, 20

    (5), 757–769.[熊紅星, 張璟, 葉寶娟, 鄭雪, 孫配貞. (2012). 共同方法變異的影響及其統(tǒng)計控制途徑的模型分析.

    心理科學進展,20

    (5), 757–769.]Yang, D. P. (2006).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Widening social class disparities.

    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 27

    (1), 19–25.[楊東平. (2006). 高等教育入學機會: 擴大之中的階層差距.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7

    (1), 19–25.]Yang, Y. Y., & Wang, J. X. (2013).

    Research on social mentality in contemprary China

    .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楊宜音, 王俊秀. (2013).

    當代中國社會心態(tài)研究

    .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Ye, B. J., & Wen, Z. L. (2013). A discussion on testing methods for mediated moderation models: Discrimination and integration.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45

    (9), 1050–1060.[葉寶娟, 溫忠麟. (2013). 有中介的調(diào)節(jié)模型檢驗方法: 甄別和整合.

    心理學報, 45

    (9), 1050–1060.]Zhang, Y. (2009).

    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perceived social justice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張媛. (2009).

    中國青少年社會公平感的結(jié)構(gòu)與測量

    (碩士學位論文). 華中師范大學, 武漢.]Zhou, H., & Long, L. R. (2004). Statistical remedies for common method biases.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2

    (6), 942–950.[周浩, 龍立榮. (2004). 共同方法偏差的統(tǒng)計檢驗與控制方法.

    心理科學進展, 12

    (6), 942–950.]

    猜你喜歡
    情境影響研究
    情境引領追問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是什么影響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哪些顧慮影響擔當?
    當代陜西(2021年2期)2021-03-29 07:41:24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護患情境會話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激情| 国产免费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少妇人妻久久综合中文| 热re99久久国产66热| 飞空精品影院首页| 欧美+日韩+精品| 亚洲欧美精品自产自拍| 亚洲综合色网址| av国产久精品久网站免费入址| 婷婷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国产av在线观看| 久久99一区二区三区| 桃花免费在线播放|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图片| 亚洲三级黄色毛片| 男的添女的下面高潮视频| 99热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av成人精品|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v下载方式| 国产欧美亚洲国产| 日本午夜av视频| 美女xxoo啪啪120秒动态图| 亚洲人与动物交配视频| 亚洲无线观看免费| 日本午夜av视频| 天堂8中文在线网| 国产精品一二三区在线看| 80岁老熟妇乱子伦牲交| 汤姆久久久久久久影院中文字幕| 9色porny在线观看| 亚洲av综合色区一区| 日韩成人伦理影院| 午夜av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软件| 久久久精品区二区三区| 少妇高潮的动态图| 十分钟在线观看高清视频www|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 国产色爽女视频免费观看| 大陆偷拍与自拍| 国产精品秋霞免费鲁丝片| 黄色毛片三级朝国网站| av黄色大香蕉| 亚洲精品aⅴ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人妻久久久影院| 免费观看的影片在线观看| av在线app专区| 久久国产精品大桥未久av| 成人国产麻豆网| 91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中文字幕制服av| 日本黄色日本黄色录像|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av| 91精品国产国语对白视频| 国产爽快片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配什么色好看| 极品人妻少妇av视频|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乱码| 伊人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大桥未久av| 久久久久久伊人网av| av国产久精品久网站免费入址| 国产乱人偷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99|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老黄| 亚洲精品av麻豆狂野| 亚洲国产成人一精品久久久| 日本黄色日本黄色录像|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aa在线观看| 午夜免费观看性视频| av网站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www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青草| 国产 一区精品| av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蜜桃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国产精品.久久久| 又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 最近手机中文字幕大全| 久久久精品免费免费高清| 亚洲精品自拍成人| 日日爽夜夜爽网站| 一个人免费看片子| 欧美精品人与动牲交sv欧美| 有码 亚洲区| 狂野欧美激情性bbbbbb| 亚洲精品一二三| 如日韩欧美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在线观看| 国产乱来视频区|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欧美xxⅹ黑人|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9| 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欧美成人午夜免费资源|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综合色网址| 久久久久久人妻| 亚洲成色77777| 国产成人91sexporn| 性色avwww在线观看| 天天影视国产精品| 只有这里有精品99| 免费观看性生交大片5| 18禁观看日本| 边亲边吃奶的免费视频| 国产片内射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电影网站| 欧美+日韩+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videossex国产|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人妻夜夜爽99麻豆av| 国产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电影网站| 欧美激情国产日韩精品一区| 日韩伦理黄色片| 亚洲成人手机| 午夜视频国产福利| 少妇丰满av|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乱码|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激情| 国产精品 国内视频| 人人澡人人妻人| 18禁动态无遮挡网站| 亚洲成人av在线免费| 日韩三级伦理在线观看| 天堂俺去俺来也www色官网| 日本黄色日本黄色录像| 99久久中文字幕三级久久日本|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少妇被粗大的猛进出69影院 | 亚洲国产av影院在线观看|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图片| 少妇被粗大的猛进出69影院 | 大码成人一级视频|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性| 女性生殖器流出的白浆| 色哟哟·www| 韩国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久久| 中国三级夫妇交换| 亚洲五月色婷婷综合| 久久鲁丝午夜福利片| 99热网站在线观看| 韩国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精品色激情综合| 午夜激情福利司机影院| 亚洲无线观看免费| 日韩三级伦理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 美女脱内裤让男人舔精品视频| 又粗又硬又长又爽又黄的视频| 最近2019中文字幕mv第一页| 国产成人freesex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麻豆乱淫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77777在线视频| 精品久久蜜臀av无| 国产视频内射| 女性生殖器流出的白浆| 国产亚洲最大av| 韩国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亚洲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婷婷| 飞空精品影院首页| 制服丝袜香蕉在线| 精品少妇久久久久久888优播| 精品亚洲乱码少妇综合久久| 交换朋友夫妻互换小说| 91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精品| 日本午夜av视频| 大香蕉97超碰在线| www.av在线官网国产| xxx大片免费视频| 久久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免费现黄频在线看| av天堂久久9| 成年av动漫网址| 亚洲精品aⅴ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新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av片| 最后的刺客免费高清国语| av专区在线播放| 欧美人与性动交α欧美精品济南到 | 亚洲成人av在线免费| 日产精品乱码卡一卡2卡三| 九九爱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欧美国产精品| 成人毛片60女人毛片免费| 亚洲怡红院男人天堂|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a级毛片在线看网站| 久久国产亚洲av麻豆专区| 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爽|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mmmm| 成人二区视频| 全区人妻精品视频| 国精品久久久久久国模美| 国产淫语在线视频| www.色视频.com| 亚洲五月色婷婷综合| 夫妻性生交免费视频一级片| 欧美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av不卡在线观看| 人妻夜夜爽99麻豆av|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激情视频| 亚洲第一av免费看| 搡女人真爽免费视频火全软件|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视色| 有码 亚洲区| 九九爱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一本色道免费dvd| 王馨瑶露胸无遮挡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一二三| 色吧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 欧美精品人与动牲交sv欧美| 在线观看免费高清a一片| 久久这里有精品视频免费| 最新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亚洲av综合色区一区| 国产免费一级a男人的天堂| 高清不卡的av网站| 在线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 日韩中文字幕视频在线看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 大话2 男鬼变身卡| 国产精品三级大全| 亚洲精品日本国产第一区| 久久狼人影院| 国产成人91sexporn| 久久久精品区二区三区| 男女啪啪激烈高潮av片| 久久久久网色| 免费观看在线日韩| 99九九在线精品视频| 成人午夜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 一级爰片在线观看| 国产极品粉嫩免费观看在线 | 两个人免费观看高清视频|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唐韦庄| 一级黄片播放器| 最近中文字幕2019免费版| 久久人人爽av亚洲精品天堂| 精品久久久噜噜| 哪个播放器可以免费观看大片| 欧美日韩av久久|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 午夜福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美女黄色视频免费看| 老司机影院成人| 精品酒店卫生间| 男女高潮啪啪啪动态图| 欧美97在线视频| 亚洲欧洲国产日韩| 亚洲av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日韩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清纯卡通| 成人亚洲欧美一区二区av| 国产综合精华液| 精品一区二区三卡|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玫瑰| 嘟嘟电影网在线观看| a级毛片在线看网站| 午夜福利影视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二区| 成人影院久久| 精品一品国产午夜福利视频| 日日撸夜夜添| 国产日韩欧美亚洲二区| 极品人妻少妇av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古装| 国产永久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小说| 99精国产麻豆久久婷婷| 亚洲成人手机| 色94色欧美一区二区| 日本av手机在线免费观看| 午夜免费观看性视频| 18禁裸乳无遮挡动漫免费视频| 欧美 日韩 精品 国产| 亚洲精品日韩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片特级美女逼逼视频| 夫妻性生交免费视频一级片| 91在线精品国自产拍蜜月|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久久精品国产a三级三级三级|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av久久| 精品熟女少妇av免费看| 春色校园在线视频观看| 全区人妻精品视频|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 国产免费现黄频在线看| av卡一久久|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二区| 久久97久久精品| 高清视频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视频首页在线观看| 80岁老熟妇乱子伦牲交| 男女高潮啪啪啪动态图| 免费看不卡的av| 又粗又硬又长又爽又黄的视频| 日本91视频免费播放| 搡女人真爽免费视频火全软件| 欧美亚洲日本最大视频资源| freevideosex欧美| 欧美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影院| 五月天丁香电影| 插逼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影视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成人av在线免费| 国产成人免费无遮挡视频| 一个人看视频在线观看www免费| 成人18禁高潮啪啪吃奶动态图 | 亚洲精品色激情综合| av黄色大香蕉| 亚洲怡红院男人天堂|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 观看av在线不卡| 欧美3d第一页| 观看av在线不卡| 亚洲av综合色区一区| 在线观看免费日韩欧美大片 |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另类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古装| 只有这里有精品99| 亚洲成人一二三区av| 日产精品乱码卡一卡2卡三| 少妇 在线观看| 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影院| 下体分泌物呈黄色| 寂寞人妻少妇视频99o|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 99国产综合亚洲精品| 丝袜美足系列| 亚洲成人av在线免费|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乱码| 色94色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a∨麻豆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 卡戴珊不雅视频在线播放| 免费大片黄手机在线观看| 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岛国毛片在线播放| 少妇猛男粗大的猛烈进出视频| 五月开心婷婷网|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爱| 岛国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婷婷狠狠爱综合网| 你懂的网址亚洲精品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影视在线免费观看| 你懂的网址亚洲精品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高清中文字幕av| 国产av精品麻豆| 好男人视频免费观看在线| 久久久国产精品麻豆| 黄色毛片三级朝国网站|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人人人人人人| av国产久精品久网站免费入址| 国产高清不卡午夜福利| 亚洲综合精品二区| 日本-黄色视频高清免费观看| 日韩免费高清中文字幕av| 夜夜看夜夜爽夜夜摸| av电影中文网址| 精品熟女少妇av免费看| 黄色视频在线播放观看不卡| 美女大奶头黄色视频| 久久久久精品性色| 亚洲精品自拍成人| 国产无遮挡羞羞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一区| 极品人妻少妇av视频| 中文字幕人妻熟人妻熟丝袜美|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欧美|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久久| 亚洲精品色激情综合| 夜夜爽夜夜爽视频| 欧美少妇被猛烈插入视频| 国产av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国产片内射在线| 欧美激情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青春草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一区二区av| 综合色丁香网|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电影| 国内精品宾馆在线| 母亲3免费完整高清在线观看 | 久久人人爽av亚洲精品天堂| 不卡视频在线观看欧美|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乱码| 国产有黄有色有爽视频| 丝袜脚勾引网站| 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影院|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影片| 少妇丰满av| 高清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十分钟在线观看高清视频www| 日本欧美视频一区|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 日产精品乱码卡一卡2卡三| 啦啦啦啦在线视频资源| 欧美bdsm另类| videos熟女内射| 免费不卡的大黄色大毛片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97在线视频| 国产片内射在线| 欧美激情国产日韩精品一区| 在线观看免费高清a一片| 国产av码专区亚洲av| 五月天丁香电影| 亚洲av中文av极速乱|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66热6| 看非洲黑人一级黄片|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v下载方式| 色吧在线观看| av视频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欧美人与性动交α欧美精品济南到 | 亚洲精品色激情综合| h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三区| 成人免费观看视频高清| 一本一本综合久久| 最新的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66热6|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开放| 免费黄网站久久成人精品| 十分钟在线观看高清视频www| 男女无遮挡免费网站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免费看光身美女| 99九九在线精品视频| 成人毛片60女人毛片免费| 99热全是精品| 少妇人妻 视频| 丝袜喷水一区| 一级毛片电影观看| 九草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 亚洲 国产 日韩一| 国产女主播在线喷水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色爽女视频免费观看| 男男h啪啪无遮挡| kizo精华| 高清av免费在线| 欧美精品高潮呻吟av久久| 日韩制服骚丝袜av| 91精品国产九色| 日本与韩国留学比较| 精品人妻熟女av久视频|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高清在| 久久午夜福利片| 女性生殖器流出的白浆|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免费大全6| 蜜桃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大片| 欧美97在线视频| av又黄又爽大尺度在线免费看| 高清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看| 18禁动态无遮挡网站| 男人操女人黄网站| 欧美3d第一页| 成人手机av| 丰满饥渴人妻一区二区三| 亚洲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色片| 欧美日韩视频精品一区| 免费黄频网站在线观看国产|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果冻| 亚洲经典国产精华液单|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三级黄色毛片| 免费观看性生交大片5|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制服| 国产精品一二三区在线看|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日韩精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中国国产av一级| 久久女婷五月综合色啪小说| 熟女人妻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大又大粗又爽又黄少妇毛片口| 18禁在线播放成人免费| 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久| 九色亚洲精品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自在天天线| 精品久久久噜噜| 在线观看美女被高潮喷水网站| 插逼视频在线观看| a级毛色黄片| 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观看| 久久久欧美国产精品| 久久韩国三级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 国内视频| 三上悠亚av全集在线观看| 一级片'在线观看视频| 十八禁网站网址无遮挡| 亚洲四区av| 如日韩欧美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女婷五月综合色啪小说| 最近2019中文字幕mv第一页| 亚洲美女视频黄频| h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av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久久| 性色av一级| 99久久中文字幕三级久久日本| 18+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乱码| 亚洲av国产av综合av卡| av在线app专区| 制服人妻中文乱码| 九九在线视频观看精品| 国产视频内射| 爱豆传媒免费全集在线观看| 精品少妇黑人巨大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日韩av片在线观看| 国产色婷婷99| 亚洲,一卡二卡三卡| 我的老师免费观看完整版| 久热久热在线精品观看| 一边亲一边摸免费视频| 免费大片黄手机在线观看| 美女国产高潮福利片在线看| 日韩伦理黄色片| 日韩欧美一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亚洲av麻豆专区| 22中文网久久字幕|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v下载方式| 男女国产视频网站| 99国产综合亚洲精品| 丰满饥渴人妻一区二区三| 97超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日韩二区| av又黄又爽大尺度在线免费看| 国产成人freesex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国产国语露脸激情在线看| 考比视频在线观看| 能在线免费看毛片的网站| 街头女战士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一区有黄有色的免费视频| 日本爱情动作片www.在线观看| 边亲边吃奶的免费视频| 老熟女久久久| 9色porny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在线播放| 免费看av在线观看网站| 一边亲一边摸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99| 人妻系列 视频| 久久久久视频综合| 一个人看视频在线观看www免费| 亚洲国产色片| 精品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人妻一区二区av| 五月天丁香电影| 亚洲美女视频黄频|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av毛片| 99久国产av精品国产电影| 26uuu在线亚洲综合色|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电影在线观看| 春色校园在线视频观看| av福利片在线| 国产又色又爽无遮挡免| 插阴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h| 欧美97在线视频| 18禁在线无遮挡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久午夜欧美精品| 老女人水多毛片| 亚洲,一卡二卡三卡| 亚洲av国产av综合av卡| 国产一区有黄有色的免费视频| 亚洲,一卡二卡三卡|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老女人水多毛片| 中文字幕av电影在线播放| freevideosex欧美| 日本欧美视频一区| av卡一久久|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开放|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精品| 精品国产国语对白av| 日本色播在线视频| h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精品二区| av福利片在线| 日韩成人伦理影院| 美女国产高潮福利片在线看|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欧美| 不卡视频在线观看欧美| 97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 色吧在线观看| 黄色一级大片看看| 99热这里只有是精品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