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岳
(430212 武漢東湖學院文法學院 湖北 武漢)
檢察機關作為民事公益訴訟主體的立法建議
賈 岳
(430212 武漢東湖學院文法學院 湖北 武漢)
1.公益原則
該原則要求只有當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失的時候,檢察機關才能以原告的身份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該原則實際上是在對公權力的限定的基礎上來保障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范圍的恰當。檢察機關以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身份提起訴訟時,其所維護的不是自己的利益,也不是一些特殊的或特定的利益,而是作為國家保護公共利益的代表。如果受侵害的只是私人權益,而當事人無論是基于何種理由對該侵權行為沒有起訴,檢察機關也不得以保護他人的合法權益為理由直接提起民事訴訟。這樣不僅可以防止公權力對私權益的過度干預,還能保持私權自治與國家適當干預之間的平衡。
2.必要原則
判斷是否是必要的情形,其基本標準有三點:
(1)被訴的具體侵權行為違反法律的明文規(guī)定,法律沒有規(guī)定的不包括在內。
(2)起訴機制受到阻礙,即在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民事行為違法侵權并且造成了一定的損失時,沒有適合的原告提起訴訟或雖原告適合但其不敢起訴、不愿起訴、不能起訴等前提時。
(3)民事違法行為必須造成了重大的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害時。在考慮是否符合“重大”這一問題時,應當結合涉案范圍、人數(shù)、金額、社會影響、后果程度等進行綜合評判。
3.時效原則
指只有在法定的訴訟時效以內,檢察機關才能對民事侵權行為提起公益訴訟。如果想要追究該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而此時已經超過了法定的訴訟時效,即使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遭受了嚴重的損害,檢察機關也不能對此損害予以救濟。這主要是為了保持民事法律關系的穩(wěn)定以及節(jié)約司法成本和司法資源。民事公益訴訟屬于民事訴訟中的特殊類型,也應當遵守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因此,應考慮是否超過了訴訟時效這一問題。
4.平等原則
民事訴訟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民事糾紛的訴訟活動。在三大訴訟中,民事訴訟相較于刑事和行政訴訟最顯著的區(qū)別就是訴訟主體間的地位是平等的。雖然檢察機關是法律監(jiān)督機關,但在民事公益訴訟中是以原告身份出現(xiàn)的,其訴訟權利應當與原告的法律地位相適應,不能以法律監(jiān)督權來壓制審判權和對方當事人的訴權。
1.國有資產損害案件
我國國有資產范圍廣、數(shù)量多,但權責不明,產權不分。目前,我國國有資產正以驚人的速度在流失,并呈現(xiàn)出不斷加劇的趨勢。雖然我國刑法對損害國有資產的不法行為定義了多個罪名,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犯罪分子不斷有新的犯罪方式或手段來損害國有資產,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對這些新的行為方式難以定性為刑法所規(guī)定的罪名,這就使得某些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違法行為因“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而難以違反刑法的規(guī)定處理。此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因為缺失對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非犯罪的一般違法行為具體監(jiān)管權,無法運用行政權力追回流失的國有資產。賦予檢察機關民事公訴權,對追究違法損害國有資產行為者的法律責任和啟動民事公益訴訟程序具有重要意義。
2.公害案件
這類案件因為會直接造成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人身、財產受到損害,所以主要指的是污染環(huán)境和破壞公共衛(wèi)生這兩大類。環(huán)境權是一種基本人權,在對其進行保護時,不能僅采用傳統(tǒng)的以損害個人合法權益為前提和事后救濟權利絕對個人化的方式。它屬于民法所保護的私權益,而且還是具有公共利益屬性的“社會性私權”。其外在表現(xiàn)是公民享有保護環(huán)境不受不法侵害的權利,內在屬性則是其保護的是一種社會公共利益。而破壞公共衛(wèi)生會對不特定群體的生命健康權造成威脅。公害案件的受害人常常是不特定的群體,且受害人的人數(shù)較多,經常會出現(xiàn)無人起訴或受害人無力起訴、無法起訴的情況,檢察機關對此類案件提起公益訴訟可以有效的維護公共利益免受侵害。
3.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案件
擾亂市場經濟秩序大多表現(xiàn)為市場壟斷、不正當競爭以及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市場壟斷行為會導致行業(yè)定價由極少數(shù)大頭企業(yè)控制、排擠“外來戶”、非正常高額利潤侵犯其他經營戶等詬??;不正當競爭行為則會損害市場經濟規(guī)制的良好運作;而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多體現(xiàn)在產品質量不合格導致消費者人身、財產權益受到重大侵害。這類案件不僅會損害個體利益,更可能會損害廣大不特定群體的利益甚至是國家利益。因此,由檢察機關對此類案件提起訴訟,可以避免原被告雙方勢力不均而棄訴的現(xiàn)象。
4.嚴重侵害弱勢群體的案件
弱勢群體是指在心理、生理以及經濟狀況和文化素質方面低于社會一般水平的社會成員。他們相較于普通大眾的弱勢性主要體現(xiàn)在經濟貧困、生活質量檔次低和承受力脆弱。如貧病老人、殘障者、失業(yè)者、流浪者、農民工等。這些弱勢群體勢單力薄,在遇到社會的不公平待遇時根本無力反抗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作為社會主義的民主國家,我國及其國家設定的相應機構有義務承擔起扶助這些人員通過司法程序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責任。為此,弱勢群體的保護也應當納入到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的范圍。
在一般的民事訴訟案件中,對于舉證責任問題大多實行“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原則。對民事公益訴訟的舉證責任,一些學者和社會人士在考慮到檢察機關的性質及其在訴訟中的特殊地位等因素時,認為檢察機關在訴訟中擁有廣泛的調查取證權,在證據的收集上也比其他主體更容易,所以主張采用傳統(tǒng)的舉證責任原則,即“誰主張,誰舉證”。然而公益侵權行為較普通的侵權行為更為復雜,侵權的主體往往是強大的組織機構。而且侵權行為實施過程的不規(guī)范、不透明,專有技術和生產工藝的秘密性,導致產生危害的原因和條件具有復雜性,因此給檢察機關的調查取證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另一方面,侵權行為是侵權一方實施的,對造成危害的原因、結果更為熟悉。完全采用傳統(tǒng)的“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無法平衡訴訟雙方的證明責任。盡管檢察機關具有特殊性質和地位的優(yōu)越性,比其他一般的個人與社會團體更容易調查取證,但這一優(yōu)勢還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民事公益訴訟中檢察機關取證難的情形,所以,對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程序中的舉證責任應當結合具體的侵權行為實行相應的舉證責任倒置。在實行舉證責任的倒置時,只需把與侵權一方最近、檢察機關最難于取證的證明內容舉證倒置給侵權一方即可。并且要把握好舉證責任倒置的適度性原則,防止因過度的倒置舉證責任而引起判決的穩(wěn)定性、權威性和公信力下降問題。
賈岳(1990~),男,甘肅慶陽人,武漢東湖學院文法學院法學專業(yè)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