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銀霞 程慧慧
“特殊”服務送上門生意紅火獲“點贊”
□ 張銀霞程慧慧
“阿姨,一共六塊七,收您六塊,您等一下,給這位大姐稱好,我把菜給您送家里去。”說話的是三師四十八團蔬果糧油店的老板郭海濤,只要是在他店里買菜的老年人,不管多少,他都會幫老人把菜送到家里。
郭海濤是位90后大學生,與同是90后大學生的妻子經(jīng)營著一個小小的菜店。店內(nèi)干凈整潔,商品擺放有序,讓人看著舒服。郭海濤雖然年輕,但是人很勤快,頭腦靈活、能吃苦。他與大部分90后不同,畢業(yè)后,他賣過燒烤、承包過土地,也許是初入社會,經(jīng)驗不足,這兩份工作雖然可以維持生計,但是用來養(yǎng)家卻有一定的難度。
郭海濤的母親對于兒子的辛苦也是滿滿地心疼,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勸說兒子:“人家讀了大學,要么考個公務員,要么到大城市找個輕松點工作干,你看你,天天想著創(chuàng)業(yè),又臟又累的?!?/p>
但這一切好像并沒有減弱郭海濤創(chuàng)業(yè)的激情,這不,今年3月份,他又做起了賣菜的生意。每天凌晨5點多鐘,當大家都還在熟睡中,他便已與妻子趕往進貨的路上了,為了“搶”到最好、最新鮮的蔬菜,他幾乎每天如此。為了使生意更好,穩(wěn)定客戶源,他不斷地思考,他發(fā)現(xiàn)來買菜的老年人居多,并且老年人一般不會使用交通工具,老年人買了菜只能徒步提回家。他便萌生了一個念頭—-送貨上門,于是他開始印發(fā)宣傳頁以及名片,為他的“送貨上門”打起了“廣告”。在顧客采購完以后,他都會主動提出,需要不需要把菜送到家,如果是老年人,他更是會堅持送貨到家。開始時大家還不太習慣,慢慢地,大家開始習慣了他提供的“方便”。不到4個月時間,郭海濤的生意已是相當紅火,每天光蔬菜都要銷售1噸左右。
“小郭的服務是真好,昨天,我就買了一個西瓜,他也要堅持給我送到家里,我平常買菜,都是到他們店里去,不僅是服務好,價格也公道。”家住四十八團友誼小區(qū)的王奶奶激動地說。
在物質(zhì)生活豐富的今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購買選擇的時候,除了喜歡,服務占了很重要的分量。而服務通過人們的實際感知和口口相傳,便成為了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開拓市場和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基石,在四十八團這個人口不足1萬人的團場,郭海濤“蔬果糧油店”的“送貨上門”更是印證了這個事實。
郭海濤夫妻倆雖然辛苦,但是小兩口卻很充實。他們本著為人本分、服務至上、誠信待人的品質(zhì)贏得了顧客的贊賞,只要是來過他店里的顧客說起來都會給他豎起大拇指。閑暇時間,郭海濤也會讀書看報,還從網(wǎng)上了解一些最新的銷售管理信息,知識改變命運,這也許也是他生意紅火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