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紅軍
(河南省濟源市婦幼保健院兒外科,河南 濟源 459000)
?
空氣灌腸治療小兒腸套疊62例分析
安紅軍
(河南省濟源市婦幼保健院兒外科,河南 濟源 459000)
【摘要】目的 探討嬰幼兒急性腸套疊的診治方法。方法 對62例嬰幼兒急性腸套疊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62例中54例經空氣灌腸明確診斷。62例空氣灌腸復位成功50例;62例中行外科手術10例,其中復合型套疊5例,回結腸型1例,回盲型4例。轉院2例,其余均治愈出院。結論 ①部分病例腸套疊體征不明顯,不能早期診斷;②透視下空氣灌腸對嬰幼兒腸套疊早期或不典型病例診斷治療有決定意義,宜盡早試行;③手術時機要根據發(fā)病時間、結合患兒全身具體情況作出判斷后選擇。
【關鍵詞】腸套疊;空氣灌腸;復位
1.1 一般資料:收集我院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診治腸套疊62例,男39例,女23例;年齡4個月~5歲,典型臨床癥狀包括:面色蒼白伴陣發(fā)性哭鬧、血便或果醬樣大便(部分患兒需肛診確定)、嘔吐或腹部可觸及臘腸樣腫塊,發(fā)病時間2~48 h。全部病例均拍X線立位腹平片、診斷性灌腸片及復位片。
1.2 方法:全組病例均用北京萬東醫(yī)療裝備股份有限公司HF51-3C醫(yī)用診斷X射線機及廣東市今健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JS-628E電腦遙控灌腸整復儀??諝夤嗄c復位術前先攝取立位腹部平片,了解結腸及腹部情況,方便與注氣后腹部形態(tài)比較,以利診斷,觀察平片能否診斷為腸套疊,未明確診斷病例均進一步行空氣灌腸,空氣灌腸復位術前30 min先注射阿托品0.01~0.03 mg/kg,魯米那30 mg,經肛門插氣囊管(可用成人導尿管代替),接通灌腸儀,然后結腸注氣;從60 mm Hg壓力開始,透視下觀察氣體推進,可看到腸套疊的各種X線形態(tài)。氣柱前端呈杯口狀影、鉗狀陰影、球形影或或充氣腸管內出現半圓形軟組織腫塊影時,即可確診腸套疊,并拍片保存。當腸套疊達到回盲部時,套疊陰影存在時間較長,復位進展最困難,可將壓力升至90~100 mm Hg并對準腫塊經腹部輕柔按摩,時間為3~5 min,多在透視下見到軟組織腫塊陰影逐漸縮小,直至完全消失??梢姷酱罅繗怏w進入右下腹小腸,并迅速擴展到腹中部腹左部,說明復位成功。
2.1 空氣灌腸成功率:本組62病例中有32例在診斷性結腸氣壓約60~80 mm Hg時透視下見軟組織腫塊影緩慢前移且逐漸縮小并消失,比較易復位。30例“難復性病例”其右中下腹可見到巨大的充盈缺損,在60~80 mm Hg氣壓下無移動,需加壓灌氣至100 mm Hg氣壓同時結合腹部輕柔按摩并維持壓力5~10 min,30例中又有18例獲復位成功,10例轉外科手術治療,2例因家屬拒絕手術轉院治療。空氣灌腸復位成功率80.6%。
腸套疊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急腹癥之一,是3個月~6歲引起腸梗阻的最常見原因。60%本病患兒的年齡在1歲以內。80%患兒年齡在2歲以內,健康肥胖兒多見,發(fā)病季節(jié)與胃腸道病毒感染相一致,以春秋季多見。常伴有胃腸炎和上呼吸道感染。有些促發(fā)因素可導致腸蠕動的節(jié)律發(fā)生紊亂,從而引發(fā)腸套疊,如飲食改變,腹瀉及其病毒感染等均與之有關。有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引起末端回腸集合淋巴結增生,局部腸壁增厚,甚至凸如腸腔,構成套疊起點,加之腸道受病毒感染后蠕動增強而導致本?。?]。腸套疊為凡健康嬰兒突然發(fā)生陣發(fā)性腹痛或陣發(fā)性哭鬧、嘔吐、便血和腹部捫及臘腸樣腫塊時可確診。其需與急性痢疾,梅克爾憩室出血,過敏性紫癜,蛔蟲性腸梗阻等疾病鑒別。我們資料中有23例(37%)無明顯哭鬧,僅有精神差,孩子不玩來診,這是診斷中不可輕視的癥狀,而腹部臘腸樣腫塊因患兒哭鬧,大多捫不清楚,本組中可觸到腹部臘腸樣腫塊的僅14例(22%),因此不必長時間觸診腹部腫塊,如患兒早期有陣發(fā)性哭鬧并經肛診發(fā)現便血者,經鑒別診斷懷疑腸套疊者,宜盡早空氣灌腸診斷,以免延誤患兒腸套疊的診治。腸套疊非手術療法有B超監(jiān)視下水壓灌腸;空氣灌腸;鋇劑灌腸復位三種方法[1]。在我國,近20年來空氣灌腸已成為一種相當普及的療法,鋇劑灌腸在我國很少應用[2]。我院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治療的腸套疊62例,其中50例空氣灌腸復位成功,成功率80.6%??諝夤嗄c并不絕對安全,其唯一并發(fā)癥是可發(fā)生腸穿孔,因而要嚴格掌握適應證。我院空氣灌腸復位術適應證為病程不超過48 h而全身情況尚好的病例。禁忌證為:①發(fā)病超過48 h而全身情況顯著不良者,②腹部異常膨脹,腹部平片可見小腸嚴重積氣,并有多數張力性液平面者,③試用空氣灌腸復位術時如逐步加壓60、80、100 mm Hg而腸套疊陰影扔不移動、形態(tài)不變者,就應放棄空氣灌腸復位而改由手術治療[2-5]。在本組62例患者中,52例均在24 h內就診,10例發(fā)病時間超過24 h,外科手術10例患者中,其中有6例患者發(fā)病時間超過24 h。其余4例發(fā)病時間不確定。由此可見早診斷早治療,可提高空氣灌腸治愈率。本組有22例在壓力兩次升至90~100 mm Hg并結合腹部按摩才能復位成功。在實際操作中應綜合各方面因素。如患兒的精神情況、發(fā)病時間長短、血便量、顏色、腸管脹氣程度等。決定升高壓力限度及速度,并密切透視下觀察有否腸穿孔征象出現。一旦出現,應立即停止灌腸并用20注射器劍突下穿刺放氣降低腹壓后轉外科手術處理。本組62例經空氣灌腸診斷及復位術:成功復位50例,失敗10例,成功率約80.6%,無1例穿孔。
參考文獻
[1] 楊錫強,易著文,沈曉明,等.兒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87-289.
[2] 佘亞雄,童爾昌.小兒外科學[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143.
[3] 孫中洋,徐金標.多種輔助方法在小兒腸套疊空氣灌腸復位中的聯(lián)合應用[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5,26(4):832-834.
[4] 吳俊珍.空氣灌腸治療小兒腸套疊的臨床應用體會[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5,15(15):69-70.
[5] 劉培東,王秀芹.急性小兒腸套疊空氣灌腸治療的臨床體會與影像學探討[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10(25):122-123.
中圖分類號:R57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2-01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