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慶霞+陳宇
[摘 要]語文課堂心理氣氛的好壞對學生智力的開發(fā)影響深遠,對提高閱讀教學效率起著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設“四有”心理氣氛,做到創(chuàng)設情境有疑問,把握求知有聯(lián)想,解決問題有期待,活躍課堂有參與,從而優(yōu)化語文教學。
[關鍵詞]心理氣氛 調控 優(yōu)化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3-015
所謂“課堂心理氣氛”是專指學生聽課時所伴有的心理現(xiàn)象,是共鳴、共振現(xiàn)象,而非我們常說的教師要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心理氣氛。調控課堂心理氣氛是一門藝術。恰到好處的課堂心理氣氛,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開發(fā)智力、陶冶情操、優(yōu)化教學效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一節(jié)課應伴有哪些課堂心理氣氛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激發(fā)其潛能呢?筆者認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設“四有”心理氣氛。
一、創(chuàng)設情境有疑問
疑問是引起學生思維的第一步,“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在課堂上首先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用疑問開啟學生的門扉。比如,新授《蟋蟀的住宅》一課,讀完課題后,教師讓學生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學生紛紛提出:“蟋蟀也有住宅嗎?”“蟋蟀的住宅是怎么樣的?”“蟋蟀是昆蟲,怎么可以說是‘住宅呢?”“蟋蟀的住宅是誰幫它建造的呢?”教師趁著學生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時機引導說:“這些問題你們自己可以在閱讀課文后解決。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解決這些疑問的??凑l更厲害,能又快又準確地找到答案?”有了這些疑問的創(chuàng)設,就激發(fā)了學生急著往下探索的情趣,學生讀文的興致也高了,變被動閱讀成了主動閱讀。疑問會促使學生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這正是當今教育之所需,也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
在語文學習中,小學生的知識經驗總是有限的,他們往往會與當前遇到的新問題產生矛盾,但自己又無力解決這個矛盾,因而在閱讀中便會產生困惑,出現(xiàn)了“憤”“悱”狀態(tài)。其實,這對課堂教學的發(fā)展是很有好處的。心中有疑問、有困惑,學生才會在課堂上小眼睛發(fā)亮。其實,在課堂上,我們經常會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目光游離、無所事事,似乎教師的講課跟他無關似的。究其原因,就是學生心中沒有疑問,認為這些知識太簡單了,產生了不需要教師講的心理,更有甚者會顯得不耐煩,甚至厭學了。所以,一堂課中,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有疑問,否則,學生對閱讀就會沒有興趣,沒有動力。
二、把握求知有聯(lián)想
求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有趣的過程。求知不可缺失聯(lián)想,有了聯(lián)想,學生就能根據個人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所認識的事物的情形、事理展開想象,從而在頭腦中形成一種求知的心理定勢。如教學《去年的樹》一課,課文的最后三句話寫道:“鳥兒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接著,她就唱起去年的歌給燈火聽。唱完歌兒,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飛走了。”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問題:“鳥兒盯著燈火看的時候,可能在想什么或說什么呢?鳥兒唱完歌,對著燈火看的時候,又會想什么,說什么呢?”以此讓學生對鳥兒千辛萬苦來找樹朋友的意義進行大膽的想象。小學生的想象力是最豐富的,再加上這又是一篇童話故事,學生很感興趣。結果,就連平時從來不主動發(fā)言的學生都紛紛舉手了,他們都有了自己的猜想。
在閱讀教學中,有些課教師應留有余味,像書畫藝術中要留白一樣,要透過有限去展示無限,啟發(fā)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展開各種聯(lián)想,以“不全”引出“全”的結果來。如四年級上冊《小木偶的故事》,原先的小木偶就只會一個表情——微笑,因此受了不少委屈,后來在小女巫魔杖的點化下,它擁有了人類所有的表情。故事在這戛然而止,學生意猶未盡。這時,教師適時地拋出問題:“那么,現(xiàn)在小木偶擁有了所有的表情,在它的身上,后來又會發(fā)生什么事呢?”很快,學生聯(lián)系課文所講述的情節(jié)和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暢談了好多小木偶接下來可能會發(fā)生和遇到的事。教師讓學生充分聯(lián)想,沒有多加評價,課后,還讓學生寫了《小木偶的故事》續(xù)集。這樣的教學帶來的是學生的猜想和故事的重新設計,是學生對故事的再創(chuàng)造,也是學生聯(lián)想的再發(fā)揮。
三、解決問題有期待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遇到棘手的問題時,就會期待教師的幫助。這時,教師就要注意,千萬不能直接把答案講出來或寫出來,而是要讓學生有一個心理期待,讓學生帶著這個期待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我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上課伊始,有學生就提出:“老師,鳥的天堂里有什么呀?”多好的一個問題,多著急的一個孩子?。∥亿s緊回應:“哎呀,我也很想知道呀。那我們一起到課文中去尋找吧!”只有學生自己經歷了閱讀、思考、探索的過程,他們才會記憶深刻,這是一個享受的過程、愉悅的過程。這里,學生的期待是希望教師教給他們使用“獵槍”的方法,而不是授予他們現(xiàn)成的“獵物”。教師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最終的成功。
在學生解決問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的心理活動過程產生驚訝。這個“驚訝”有兩種情況:一是學生在迷惘中經過教師的點撥茅塞頓開,心理不禁會驚訝道:“噢,原來是這樣!”另一種是在課堂學習中,發(fā)現(xiàn)文本中敘述的內容有新鮮感,在倍感奇妙時,學生心理會驚訝道:“哇,這么神奇??!”比如,在四年級《蟋蟀的住宅》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就為蟋蟀對建房的講究及其住宅的特點——整潔、干燥不說,還有“門”和“平臺”等極為驚訝和贊嘆,可謂學得有滋有味。一堂課是否要設計期待,是值得教師琢磨的,在期待之余還能讓學生有驚訝,就會給學生增添一分學習的樂趣,就會讓學生覺得學習起來有滋有味。那么,語文課堂就活了起來,學生閱讀的勁頭就提了起來。
四、活躍課堂有參與
學生的課堂參與應有笑聲。笑可以讓學生消除神經緊張,起到緩解壓力、放松精神、消除疲勞,使人產生欣喜和快樂感的功效。所以,課堂上若伴有學生的笑聲,實際上就是學生積極參與,引起共鳴的表現(xiàn),學生上起課來是興致盎然的,定能給課堂增加生機和活力。一堂課要有笑聲,就要求教師要有更高的素質,要求教師的講述要生動有趣、抑揚頓挫、幽默詼諧。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不時地發(fā)出會心的笑聲,并集中注意力、津津有味地聽課,教師也就不用再擔心學生上課時會垂頭喪氣、昏昏欲睡了。
課堂上的參與,應允許師生之間有爭議。有爭議就是指教學上的難點、疑點,教師除了進行分析、對比、突出個性地講解外,還應鼓勵學生大膽爭議、討論,要讓學生各抒己見,把問題弄明白,把疑慮消除掉。
學生的笑和課堂上的爭議,終究要落實在學生的思考上。學生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弄不明白的疑點,需要費心地去思考、琢磨,那么教師就應留出一點“空白”時間讓學生沉思,讓學生進一步地深刻領會。仔細回顧我們所上的每一堂課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上展現(xiàn)出的種種精彩,與我們給每位學生預留的獨立思考的時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只有學生獨立思考了,頭腦中有“東西”了,學生才能在交流的過程中有話可說,才能在交流的過程中互相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就是在預約課堂的精彩,這一點,對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尤其重要。
綜上所述,語文課堂心理氣氛的好壞是一個動力系統(tǒng),雖屬于非智力因素,但對學生智力的開發(fā)影響深遠,對提高閱讀教學效率也起著重要作用。教師的巧妙創(chuàng)設和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激進,將會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加生動、更加富有魅力。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