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律動在《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放松學生學習緊張的情緒。課堂律動的設計不能盲目,應以律動音樂、律動主題、律動過程這三要素為切入點進行精心設計,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律動在《品德與生活》課上的作用,才能充分發(fā)揮律動的德育功能。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 律動 設計 要點 音樂 主題
[中圖分類號] G62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3-007
小學低年級學生具有好動、好奇等特點,據研究表明,在一堂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里,他們的有意注意持續(xù)時間僅為十五分鐘左右。在《品德與生活》的課堂教學中,利用律動能夠有效地放松學生學習緊張的情緒,幫助他們進行課堂學習,因此課堂律動具有重要的教學意義。但是,現(xiàn)在大部分的《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做律動時,只是簡單地給學生播放一些音樂或兒歌,讓他們唱唱跳跳。這樣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雖具有調節(jié)作用,但是脫離了教學內容,并不能達到優(yōu)化學生學習的效果。律動音樂、律動主題、律動過程是構成課堂律動的重要元素,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品德與生活》課堂上要善于抓準這三要點設計律動。
一、緊扣教學目標,選擇律動音樂
背景音樂是律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律動都是在輕松、愉快的背景音樂下進行的。在《品德與生活》課堂上,教師在設計律動時,要選擇與教學目標相關聯(lián)的音樂。因為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靈魂,教學活動偏離教學目標一定是無效的,律動作為《品德與生活》課堂上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同樣如此。只有律動的背景音樂與教學目標相融合,才能有效地讓學生在邊唱邊跳的過程中對教學內容有所體驗與感悟,從而達到高效的學習效果。
1.選擇緊扣認知目標的律動音樂
《品德與生活》課的認知目標與其他課程的認知目標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感知性。教師在選擇律動的背景音樂時要緊扣認知目標,這樣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在律動的過程中感知教學內容。
例如,《誰的朋友多》一課屬于“我有許多好朋友”這一主題單元,低年級學生是天真無邪的,在他們身邊有很多的玩伴,有很多的朋友。根據這一節(jié)課的認知目標“讓學生懂得與伙伴相處的基本原則”,就可以選擇《找朋友》這一歌曲作為律動音樂。在這一背景音樂下,學生能夠在律動中對這一堂課的學習內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與感悟。
2.選擇緊扣情感目標的律動音樂
情感目標在《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為《品德與生活》課教學的最重要目的之一是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情感。在選擇律動音樂時,緊扣情感目標十分重要,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律動中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例如,在《我長大了》一課的教學中,一般可以分為兩大板塊內容,第一板塊的教學是讓學生欣賞自己的成長,并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為自己的成長而高興的情感;第二板塊的教學則是組織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形成體貼、關愛爸爸媽媽的情感。在課堂教學中,這兩大教學板塊之間往往需要穿插律動。根據體貼、關愛爸爸媽媽的情感這一目標,可以選擇《我的好媽媽》這一音樂為律動的背景音樂。在這一背景音樂下,能夠有效地渲染關心、體貼家人的親情需求,并且這一律動能夠有效地架構起兩大教學板塊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在課堂教學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
律動音樂是《品德與生活》課堂上律動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整個律動活動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選擇律動音樂是十分重要的,切合教學內容的律動音樂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進行深層次的品德學習。
二、貼近學生生活,設計律動主題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與生活聯(lián)系十分密切的學科,《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在小學品德課教學中要挖掘生活化的教學資源,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手段。律動作為《品德與生活》課堂的重要教學手段之一,在活動主題的設計上要貼近生活,要依據教材多方面的體系,確定活動的主題內容。
1.設計貼近家庭生活主題的律動
家庭生活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xiàn)在的小學生都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在《品德與生活》教材中,也選取了大量與學生家庭生活有關的教學內容。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以家庭生活為主題設計律動。
例如,《這是我的心意》一課是“家里的我”這一主題單元的最后一課。在這一主題單元里,前面兩課《我的家》《我是家里的開心果》反映的是學生在家庭里的幸福生活,而《這是我的心意》的教學重點是激發(fā)學生對家人關心與熱愛的情感。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進行用自己的動作表達對爸爸媽媽的愛的律動活動。在活動中,伴隨著《燭光里的媽媽》這一歌曲,學生都能夠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表達對父母親的愛。這樣的律動活動由于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相結合,因此能夠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設計貼近社會生活主題的律動
社會生活也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品德課的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一大重要目標。在《品德與生活》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貼近社會生活主題的律動。
例如,《好好走路》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遵守交通規(guī)則,注意安全上學。課堂上,筆者讓學生進行“紅燈停、綠燈行”的律動游戲。在這個律動游戲中,以教室的走廊為“馬路”,用大屏幕上的“紅綠燈”來指導學生過“馬路”。就這樣,全班學生分成四個小組,他們哼著“紅燈停、綠燈行、黃燈等一等”的兒歌,在“紅綠燈”的指揮下一個接一個安全地過了“馬路”。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讓學生進行了輕松的游戲,而且有效地在游戲中滲透了交通安全規(guī)則。
3.設計貼近自然生活主題的律動
在《品德與生活》教材中,有一些課文內容關注到了學生與自然、季節(jié)的和諧,是以自然生活為主題的。人與自然應該是和諧統(tǒng)一的,這樣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賦予人類的財富。因此,在《品德與生活》課堂上,教師還要善于為學生設計貼近自然生活主題的律動。
例如,《親親大自然》是“美麗的大自然”這一主題單元中的第一課,其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受自然、親近自然、熱愛自然。在課堂上,筆者組織學生進行“找秋天”的課間操活動。首先,筆者利用大屏幕給學生呈現(xiàn)一張美麗的秋天圖,然后引導:“同學們,比一比誰的眼睛亮,能夠在圖中找出秋天。”這樣,每位學生都仔細地看著秋天圖,嘴里不停地念叨著“那,那,那”,手不停地指著……在這樣的課間操中,學生都能夠運用所學知識,主動觀察秋天自然景物的變化,從而進行了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情感滲透。
在《品德與生活》教材中,所選入的主題是十分豐富的,但最基本的核心還是學生的生活,所以關注生活、走進生活是這一門學科的基本特點。課堂律動作為重要的課堂教學手段,突出生活主題是十分重要的。
三、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開展律動過程
在《品德與生活》課教學中,情境化教學被廣泛地運用。所謂情境,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創(chuàng)建的虛擬化的學習環(huán)境,能夠使學生的課堂學習更加生動有趣。律動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要依托情境這個載體。因此,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在情境中引導學生開展律動活動。
1.開展生活化的律動活動
《品德與生活》這一門學科具有很強的生活性,在教材中,所收錄的內容也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在《品德與生活》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并結合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開展生活化的律動活動。
例如,《好好走路》一課中的“紅燈停、綠燈行”這一課堂律動,就是以學生安全過馬路為主題創(chuàng)設情境的。在這樣的模擬化情境中,能夠有效地拉近學生與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這一情境中進行認識交通信號燈的學習與教育他們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規(guī)范教育,從而使德育在課堂上進行無痕滲透。
此外,在《品德與生活》課中,還可以借助游戲情境、表演情境、比賽情境等組織學生開展律動活動,這樣就能夠更加有效地增加課堂律動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2.開展游戲化的律動活動
游戲是小學生最喜歡的一種活動形式。游戲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緩解學生學習緊張的情緒。因此,在《品德與生活》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根據課文內容組織學生開展游戲化的律動活動,有效地促進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生動活潑的品德學習。
例如,在《誰的朋友多》這一課的教學中,可以設計“找朋友”的游戲律動活動。課堂上,讓學生在音樂背景下,進行“找朋友”游戲。學生找到一個朋友以后,就和朋友敬一個禮、握一握手,這樣能夠有效緩解學生學習緊張的情緒,從而以一種積極的學習熱情投入到接下來的學習環(huán)節(jié)中。
實踐證明,游戲化的律動活動由于迎合了學生的興趣特點,因此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品德學習的積極性。在游戲化的律動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品德學習的生動性與有趣性。
總之,律動是《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充分認識律動在《品德與生活》課堂上的價值功能,善于從律動音樂的選擇、律動主題的設計、律動活動的開展三方面進行精心設計,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律動在《品德與生活》課堂上的作用,才能充分發(fā)揮律動的德育功能。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律動音樂、律動主題、律動活動是構成課堂律動的重要元素,這三者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有的時候甚至是相互統(tǒng)一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正確認知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設計出更加切實有效的課堂律動活動。
(責編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