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臣 羅亞男 通訊作者:岳仁宋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5 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
針刺治療糖尿病性便秘的臨床研究
王偉臣1羅亞男1通訊作者:岳仁宋2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5 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fā)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胃腸病變特別是便秘成為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在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即有合并胃腸道功能紊亂的趨勢,而2型糖尿病患者則隨著病程的延長,胃腸道癥狀的發(fā)生亦會增高。糖尿病性胃腸病發(fā)病率為30%~76%,其中6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排便困難[1]。筆者采用中醫(yī)學針刺的方法,治療糖尿病性便秘3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F將觀察效果總結如下。
一般資料
治療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41~62歲,平均52.34歲;糖尿病病程2~23年,平均10.42年;便秘病程0.5~12年,平均4.24年。對照組30例中,男12例,女18例;年齡40~60歲,平均51.67歲;糖尿病病程3~21年,平均11.62年;便秘病程1~13年,平均4.47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糖尿病程及便秘病程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病例選擇及診斷標準:所選擇病例均符合WHO 1999年糖尿病診斷標準。便秘診斷標準:①排便間隔時間延長,超過72 h,且排便困難;②大便排出困難,1次排便在20 min以上;③平時需要服用瀉藥或其他方法協助排便者;④大便不能一次排盡,或者堵塞感,或便意不盡感;⑤以上癥狀出現任意1個或以上。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嚴格飲食及運動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降糖藥物嚴格控制血糖。
治療組:晚上服用莫沙必利片5 mg,服用10 d并加以針刺治療。取穴:第1組穴位:天樞、大橫、中脘、腹結、氣海、關元、足三里、上巨虛、太沖、支溝。第2組穴位:大腸俞、腎俞、脾俞、胃俞、百會。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對照組:晚上服用莫沙必利片5 mg,服用10 d。
治療結果
根據患者每日排便日記,記錄治療后首次排便時間、每次排便時間、每周排便次數、糞便性狀,伴隨癥狀如腹脹、肛門墜脹、食欲不振、睡眠障礙的改善情況。
治療組30例患者臨床痊愈3例,好轉12例,有效14例,無效1例。對照組30例患者臨床痊愈1例,好轉5例,有效9例,無效15例。
結論
糖尿病性胃腸病變特別是便秘成為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其所致的胃腸運動功能紊亂,常影響口服降糖藥物和其他藥物的療效,以及食物的吸收,進而影響糖尿病的控制,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糖尿病性胃腸病的發(fā)生機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認為主要是糖尿病性自主神經病變所致,同時與胃腸道激素分泌異常、小腸細菌生長失衡等有關[2,3]。在中醫(yī)理論中,糖尿病屬于“消渴病”,病變臟腑主要在肺脾腎。其病機主要在于陰津虧損、燥熱偏勝,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針刺作為中國傳統針灸療法,具有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通過針刺相應穴位可以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胃腸功能,培本固元。具有作用直接,毒副作用小,方便適用,價格低廉的特點,值得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SHAKIL A,Church RJ,RAO SS.Gastrointestinal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J].Am FAM Physician,2008,77(12):1697-1702.
[2]赫廣玉,劉玉佳,謝曉娜等.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胃輕癱發(fā)病機制及診治研究進展 [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2):2987-2989.
[3]孔維,孫侃,朱曙光,等.糖尿病便秘患者肛門直腸動力學的研究[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6,26(8):1183-1184.
(收稿日期2015-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