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Dollar
核心提示:中國在轉型期間關于新經濟的數據積累太少,這會影響大家對中國經濟的預期和展望。
我很喜歡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但是每次去中國一些二三線城市時,遇到的情況是,基礎設施非常漂亮,但利用率很低。比如機場的起降率非常低,甚至一天只有幾班航班。在那里,我看到了種種產能過剩的現象,同時聽說債務占GDP的比重正在被推高。
中國經濟轉型目前已經取得一定的進步,雖然投資和工業(yè)增速放緩,但服務業(yè)增長不錯,特別是對于名義GDP而言,服務業(yè)表現搶眼。但全球很多國家,對于中國的經濟轉型仍有一些擔憂,擔心其能否平穩(wěn)地進行。
中國的問題之一是,多數的高頻數據和舊經濟體制相關,比如發(fā)電量、出口量、工業(yè)產出、工業(yè)PMI、投資等數據,這些數字不會帶來好的預期。但這些高頻數據反映的都是傳統(tǒng)經濟,而并非新經濟。
舊經濟模式的數據非常多,而中國在轉型期間關于新經濟的數據積累又太少,其后果就是原有數據所顯示的放緩,事實上影響到了大家對于中國經濟的預期和展望。數據和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有好的數據才能更好地溝通。
今天確實可以看到中國政府在貨幣方面出臺了一些政策,盡管不會像2008年的刺激那么強。此外,發(fā)改委批準了越來越多的項目,同時放開了更多銀行方面的融資,我認為這些舉措對于目前中國的基本面能產生刺激作用。
但是,一方面貨幣政策需要其他政策配合使用,才能發(fā)揮作用,比如鼓勵投資等;另一方面,在刺激經濟上,財政政策可能起到的推動作用更大。我認為相比貨幣政策而言,應該更多地使用財政政策,比如降低稅率、增加家庭消費和教育支出等。也可以獨立增加消費,或通過財政政策增加家庭財富。
目前全球都遇到了一些問題,對于種種挑戰(zhàn),結構化改革能夠發(fā)揮的作用很大。雖然不能立即帶來改變,但能夠幫助建立信心。中國已經設定了很好的改革方案,這些改革方案可以推動一些行業(yè)的發(fā)展。中央政府要求簡化政策,放權于民,特別是在建立公司、全民創(chuàng)業(yè)方面。但是我認為有些改革的進程落地還是比較慢,特別是部分大城市,推動改革的力量不足。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不容忽視,就是中國目前的服務業(yè)對外開放度還不夠高。在G20國家中,中國的服務行業(yè)對外開放度是比較低的,這也是機會,中國可以通過服務業(yè)開放來進一步刺激經濟。更多地向國外開放市場,能夠引入更多國外資本進入。這樣能夠更好地幫助中國經濟改革向所預期的方向前行,這些政策比較容易實施,也能夠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支點雜志2016年1月刊)
(本文根據作者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的演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