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偉華
作為教師,如何用好備課資料,使語文教學摒棄繁雜,走出迷障,回到教學的原點?筆者認為,要依標托本,甄別資料;深入淺出,借鑒資料;注重課堂的前延后伸,注重知識的整合運用,從而超越資料。
一、依標托本,甄別資料
目前,各類參考資料層出不窮,讓人目不暇接,無所適從。怎么取舍,著實令人困擾。不妨讓我們先回到語文教學的原點上來。新課標是這樣定義語文課程的: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教學中必須突出語言文字運用,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如《灰椋鳥》一課,生動描繪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景象,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工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v觀全文,語言生動傳情,字里行間洋溢著“我”對灰椋鳥的喜愛之情,是訓練學生朗讀的好題材,也是對學生進行愛鳥、護鳥情感教育的好教材。有一本備課資料上是這樣確定目標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詞語,感知課文內(nèi)容。
3.培養(yǎng)學生愛鳥、愛大自然的感情,樹立從小立志為祖國勤奮學習的理想。
很明顯,這樣的目標太籠統(tǒng),體現(xiàn)不了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是三維目標的嚴重缺失,特別是“樹立從小立志為祖國勤奮學習的理想”,與作者和編者要表現(xiàn)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有嚴重偏離,是牽強的道德說教。
根據(jù)新課標對高年級段學生的要求并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對教材的研讀,參照配套的教學參考,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文本語言,學會本課生字,會認“椋,翹”等三個生字,會寫“杉、毯”等五個生字,注意“棲”的讀音,認識多音字“翹、和”,理解“盤旋、排空而至”等詞語,會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2.引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在感知文本內(nèi)容的基礎上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最后三個自然段。
3.能找出描寫灰椋鳥歸林情景的句子,想象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理解植樹造林的意義及林場工人的辛勤勞動,懂得鳥是人類的朋友,激發(fā)學生對鳥類、大自然的熱愛。
課程標準是教學的目標綱領,語文教材是教學的依托憑借,面對大量眼花繚亂的資料,我們要依標托本,圍繞語文教學的原點,精心設計,而不能迷信資料,照搬資料。
二、深入淺出,借鑒資料
依標托本,并不是把眾多的教參資料一棍子打死,而要學會取舍,學會整合,汲取營養(yǎng)。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要用好教材,落實語言文字訓練,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備課時對教材進行深入研讀,從教師、學生和生活的角度進行分析,明確教材的重點難點,搞清楚文本語言背后隱藏著些什么,教學中該讓學生掌握些什么。然后查閱資料,看看教參或名師設計和自己的思考有什么異同,再根據(jù)實際,設計適合學生的教案。
《水》是一篇美文。全文筆調(diào)清新,作者馬朝虎飽含深情地回憶了小時候山村缺水的生活狀況。備課時我緊抓住兩點:
1.抓“缺水之苦”
《備課手冊》分析,文章主要表現(xiàn)作者出生的村子嚴重缺水,人們愛水、盼水、節(jié)水,突出了水的無比珍貴。我就緊扣住“珍貴”展開,讓學生找出相關的語句,如“記得那時候我們一個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處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經(jīng)常要排上一個小時的長隊,才可以挑上一擔回家?!薄拔覀兯男值芟袼母鶎⒁粫窀傻墓肺舶筒菀粯印薄嘈旁趯W生找到這些語句后,再來品味缺水之苦、水之珍貴,也就不言而喻了。
2.抓“得水之樂”
村里人雖然缺水,作者卻具體描述水給村里人帶來的“樂”。教參介紹,這是一種反襯的寫法。我讓學生抓住“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和“我們四兄弟盡情享受母親一勺水帶來的清涼”體會快樂,在感受快樂的同時,也深深領悟到文字背后隱藏的缺水的苦澀。再通過一些資料圖片的出示,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水的珍貴,并產(chǎn)生自發(fā)愛水、節(jié)水的意識。
備課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要懂得彎下腰來看教材,確定教材中哪些是該教的,哪些是需要重點教的,哪些是不用教的。一個人的思維畢竟有限,適當?shù)赜羞x擇地借鑒一些資料,可以豐富自己、完善自己。
三、前延后伸,超越資料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苯虒W中,教師要善于處理教材,整合教材,既要借鑒一些資料,更要超越資料,進行個性化設計,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前延后伸,整合資源,適度拓展,使課堂變得開放、生機盎然。
如《望月》一文融散文、詩歌、童話三個獨特的視角為一體,展示了月亮女神的柔美、圣潔、仁慈與祥和。從古至今,月亮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直是神圣的象征,千百年來被許多文人墨客所吟哦誦詠,而《望月》這一課對于月文化含量的匯集,恰恰是激發(fā)學生愛月的情懷、引導學生積累“月景”的最好憑借。通過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品讀、感悟中體會“月亮”所具有的獨特的中國文化內(nèi)涵,并從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課前我布置學生預習課文,收集有關月亮的神話故事和古詩。課上在交流材料時,我播放了一段視頻,展現(xiàn)不同時候、不同地點的月亮,如中秋團圓月、邊塞思鄉(xiāng)月、大漠金鉤月等,使學生用視覺和聽覺感受“月亮”這一中國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在感受小外甥“月亮像眼睛”這一大膽奇特的想象時,我演示了一組月亮從月初到月圓再到月末的動畫,再順勢引導:“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像燈籠”“像小船”“像媽媽”等精彩的答案層出不窮。
總之,在備課時,我們要緊緊圍繞語文教學的原點,有選擇地使用備課資料,深度解讀教材,整合拓展資源,切忌拿來主義,抓實學生聽說讀寫訓練,學巧婦巧為“有米之炊”,而不要浮光掠影式地架起虛幻的海市蜃樓。
參考文獻:
于俊強.小學語文有效備課之我見[J].新課程:教研,2011(1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