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四海 秦玲
兩家不同級別醫(yī)院血液病臨床分離菌株耐藥性分析
靳四海 秦玲
目的分析兩家不同級別醫(yī)院血液病臨床分離菌株耐藥性,為提高血液病抗感染治療提供科學依據(jù)。方法選取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三級醫(yī)院以下簡稱一附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革蘭陰性菌標本共1458份,革蘭陽性菌標本共858份;另選取同期河南科技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二級醫(yī)院以下簡稱三附院)血液科收治的血液疾病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革蘭陰性菌標本30份,革蘭陽性菌標本18份。比較兩家醫(yī)院血液科病原菌株的耐藥性。結(jié)果兩家醫(yī)院革蘭陰性菌均以大腸埃希菌為首,革蘭陽性菌則以血漿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為首;兩家醫(yī)院革蘭陰性菌對青霉素類/酶抑制劑復(fù)合劑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亞胺培南、頭孢菌素類/酶抑制劑復(fù)合劑頭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的耐藥率均較低,對于一些青霉素、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耐藥率均較高;在所有抗生素中,革蘭陰性菌對亞胺培南的耐藥率最低。結(jié)論革蘭陰性菌對多種類抗生素均存在耐藥性;三附院耐藥性要明顯高于一附院,要加強各醫(yī)院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防止多重耐藥株的出現(xiàn)。
不同級別醫(yī)院;血液??;菌株;耐藥性
本研究分析兩家不同級別醫(yī)院血液病臨床分離菌株耐藥性,探討血液病臨床分離菌株耐藥性,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一附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血液病患者作為觀察組,收集患者臨床標本包括血液、膿液、尿液、膿液、咽拭子、分泌物、大便等,在分離菌株的同時,對同一患者同一感染部位相同菌株感染的菌株進行整理,革蘭陰性菌標本共1458份,革蘭陽性菌標本共858份。同時選擇同期三附院血液科收治的血液疾病患者作為對照組,革蘭陰性菌標本30份,革蘭陽性菌標本18份。對兩家醫(yī)院血液科患者病原菌分布特點、抗菌藥物敏感性情況以及耐藥性等內(nèi)容進行回顧性分析。
1.2 研究方法 對兩家醫(yī)院血液病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對相應(yīng)的藥敏試驗及主要病原菌分布情況及其耐藥性進行分析。由于兩家醫(yī)院均參加衛(wèi)生部室間質(zhì)評,并均取得合格成績,故細菌檢測結(jié)果準確可靠,微生物檢驗結(jié)果具有可比性。細菌的培養(yǎng)及鑒定均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3版)》進行。藥敏試驗方法:嚴格按照《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1,2]中相關(guān)規(guī)定對臨床標本進行處理,如培養(yǎng)、鑒定、涂片、接種等,采用全自動鑒定儀器,利用“K-B法”進行藥敏檢測鑒定,藥敏試驗結(jié)果為:①敏感(S);②中介(I);③耐藥(R)。
1.3 觀察指標 對兩家醫(yī)院主要致病菌進行觀察,并總結(jié)菌種,對菌種的耐藥性進行觀察和分析,并進行詳細記錄、分析及統(tǒng)計。
2.1 革蘭菌標本情況 一附院革蘭陰性菌標本共中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居前3位,分別占45.27%(660/1458)、22.22%(324/1458)、13.79%(201/1458); 革蘭陽性菌標本中血漿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鏈球菌、糞腸球菌居前3位,分別為41.26%(354/858)、24.36%(209/858)、16.20%(139/858);三附院革蘭陰性菌中,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桿菌、鮑氏不動桿菌居前3位,分別占36.67%(11/30)、16.67%(5/30)、13.33%(4/30);革蘭陽性菌中,血漿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占44.4%(8/18),金黃色葡萄球菌占22.22%(4/18),糞腸球菌占11.11%(2/18)。
2.2 藥敏試驗結(jié)果 一附院革蘭陰性菌中,大腸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桿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氏不動桿菌對氨芐西林、氨芐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亞胺培南、頭孢唑林、頭孢他啶、頭孢曲松、頭孢吡肟、頭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慶大霉素、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復(fù)方新諾明的耐藥率分別為88.74%、62.27%、3.94%、0.76%、70.30%、35.00%、65.76%、24.85%、17.12%、17.12%、61.21%、24.09%、59.85%、60.00%、76.36%;84.57%、44.44%、1.85%、0.31%、47.84%、33.64%、42.90%、12.65%、65.74%、17.59%、40.74%、18.52%、24.38%、24.38%、65.38%;97.01%、97.51%、18.91%、17.41%、98.51%、27.36%、97.01%、19.90%、0、11.44%、21.39%、18.91%、0.90%、23.88%、23.88%;54.60%、15.52%、3.45%、10.34%、3.45%、59.77%、81.61%、15.52%、0、10.34%、13.22%、12.64%、10.34%、15.52%、29.89%。三附院革蘭陰性菌中,大腸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桿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氏不動桿菌對氨芐西林、氨芐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亞胺培南、頭孢唑林、頭孢他啶、頭孢曲松、頭孢吡肟、頭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慶大霉素、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復(fù)方新諾明的耐藥率分別為90.91%、72.73%、9.09%、90.91%、72.73%、36.36%、72.73%、36.36%、18.18%、18.18%、72.73%、36.36%、72.73%、72.73%、81.81%;80.00%、60.00%、0、0、60.00%、40.00%、60.00%、20.00%、80.00%、20.00%、40.00%、20.00%;100.00%、100.00%、25.00%、25.00%、100.00%、25.00%、100.00%、25.00%、0、25.00%、25.00%、25.00%、25.00%、25.00%、25.00%;50.00%、25.00%、0、25.00%、0、75.00%、75.00%、25.00%、0、25.00%、25.00%、25.00%、25.00%、25.00%、50.00%。一附院革蘭陽性菌中,血漿凝固酶陰性的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以及糞腸球菌對β-內(nèi)酰胺酶、氨芐西林/舒巴坦、青霉素G、紅霉素、頭孢唑林、萬古霉素、加替沙星、加替沙星、慶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復(fù)方新諾明的耐藥率分別為90.96%、100.00%、87.57%、79.38%、79.94%、0、100.00%、18.08%、45.76%、38.42%、89.83%;100.00%、100.00%、0、50.42%、0、0、0、20.17%、10.08%、10.92%、33.61%;100.00%、93.78%、18.18%、16.75%、94.74%、0、100.00%、19.14%、49.28%、40.67%、74.64%;0、0、95.68%、89.93%、0、0、100.00%、15.11%、96.40%、95.68%、33.81%;三附院革蘭陽性菌中,血漿凝固酶陰性的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糞腸球菌對β-內(nèi)酰胺酶、氨芐西林/舒巴坦、青霉素G、紅霉素、頭孢唑林、萬古霉素、加替沙星、加替沙星、慶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環(huán)丙沙星復(fù)方新諾明的耐藥率分別為100.00%、100.00%、87.50%、87.50%、100.00%、0、100.00%、25.00%、25.00%、50.00%、75.00%;100.00%、100.00%、0、50.00%、0、100.00%、0、75.00%、75.00%、75.00%、50.00%;100.00%、100.00%、0、0、100.00%、100.00%、0、50.00%、50.00%、50.00%、50.00%。
現(xiàn)階段,大量廣譜抗生素被廣泛應(yīng)用臨床疾病診療工作中,可顯著增加醫(yī)院感染的發(fā)生率。血液疾病患者長期是感染的高發(fā)人群,要在實際工作中為其做好抗感染工作,充分減少耐藥菌株[3-6]。為進一步促進血液疾病患者的合理用藥,開展病原菌耐藥性監(jiān)測具有顯著意義。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革蘭陰性菌是兩家醫(yī)院血液病患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同時,革蘭陰性菌對多種類抗生素均存在耐藥性,要加大病原菌耐藥性監(jiān)測力度,及時采取必要的抗感染治療方案,保證患者診療安全。
綜上所述,三附院耐藥性要明顯高于一附院,考慮原因可能是:高級別醫(yī)院有層流病房而低級別醫(yī)院沒有;護理及治療水平較低,因此應(yīng)加強低級別醫(yī)院相關(guān)配套設(shè)施建設(shè)并積極提高護理和醫(yī)療水平,并加強各醫(yī)院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防止多重耐藥株的出現(xiàn)。
[1]汪慧蕓,吳國球.2010~2011年江蘇省江陰地區(qū)臨床分離病原菌耐藥性調(diào)查.臨床醫(yī)學工程,2012,19(9):1584-1586.
[2]艾效曼,陶鳳蓉,宣天芝,等.北京醫(yī)院近4年9005株臨床分離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結(jié)果.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0,11(1):57-63.
[3]盧天舒,石泉貴,周麗娟.不同海拔地區(qū)同級別醫(yī)院鮑曼不動桿菌的分布與耐藥性的連續(xù)對比性分析.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4,31(11):1308-1310.
[4]王莉華,吳隼,黃琰,等.惡性血液病患者化學治療后并發(fā)醫(yī)院感染153例臨床分析.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15,13(3):252-255.
[5]鄧琦,李新,李靜怡,等.血液系統(tǒng)疾病醫(yī)院感染臨床分離菌株分布與耐藥性分析.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9):1159-1162.
[6]韓毅,黃洪暉,應(yīng)春妹,等.血液病患者臨床分離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特點.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13(2):199-20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4.139
2016-04-18]
471003 河南科技大學臨床醫(yī)學院(靳四海 秦玲);河南科技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靳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