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致富
老年胃癌手術患者預防性抗菌藥物的應用及臨床意義
李致富
目的探討老年胃癌手術患者預防性抗菌藥物的應用及臨床意義。方法61例胃癌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1例)。均行手術治療,對照組術后給予頭孢西丁預防感染,觀察組手術前后均給予頭孢西丁預防感染,觀察比較兩組感染發(fā)生率及生活質量評分,并對病原菌分布情況進行分析。結果觀察組術后總感染率為3.23%,低于對照組的2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9例感染患者共培養(yǎng)出病原菌16株,其中真菌所占比例為12.50%;革蘭陰性菌所占比例為43.75%;革蘭陽性菌所占比例為43.75%。結論優(yōu)化老年胃癌手術患者預防性抗菌藥物的使用,可有效減少術后感染發(fā)生,提高生活質量。
胃癌;預防性抗菌藥物;術后感染
胃癌為消化系統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具有發(fā)病率高、病情重、病死率高等特點,據調查[1],每年有17萬左右患者死于胃癌,為惡性腫瘤總死亡人數的1/4,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加重患者家庭及社會經濟負擔。外科手術為臨床治療胃癌首選治療方案,取得一定效果,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進展,提高生存率,但術后易引發(fā)感染,導致患者病情遷延不愈,降低其生活質量。故對胃癌患者術后給予抗菌藥物治療,對預防感染,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選取本院61例胃癌患者,通過分組對比,探究老年胃癌手術患者預防性抗菌藥物的應用及臨床意義,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61例胃癌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1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68.58±6.46)歲,合并癥:糖尿病16例,高血壓14例;觀察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9.61±6.43)歲,合并癥:糖尿病16例,高血壓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于患者術后靜脈滴注頭孢西丁(東羅欣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243)1 g+250ml生理鹽水(0.9%),每間隔6 h靜脈滴注1次,持續(xù)給藥24 h。觀察組于術前30min肌內注射1 g頭孢西丁,術后6 h及24 h均靜脈滴注頭孢西丁1 g+250ml生理鹽水1次。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術后腹腔感染、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感染發(fā)生情況。采用生活質量評分量表(QOL)[2]對兩組手術前后生活質量進行評分比較。統計分析病原菌分布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感染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術后總感染率為3.23%低于對照組的2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情況 術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觀察組 31 55.41±18.79 84.41±15.01對照組 30 55.61±18.39 72.21±14.59t0.042 3.218P>0.05 <0.05
2.3 病原菌分布情況 9例感染患者共培養(yǎng)出病原菌16株,其中真菌2株,所占比例為12.50%(2/16);革蘭陰性菌所占比例為43.75%(7/16);革蘭陽性菌所占比例為43.75%(7/16)。見表3。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及生活習慣改變,近年來胃癌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居我國各類腫瘤首位,臨床多表現為胃部不適、嘔血、食欲不振、消瘦等,嚴重者甚至出現消化道穿孔、消化道出血等,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外科手術可有效清除患者腫瘤病灶,改善臨床癥狀,緩解病情,延長患者存活時間,但手術過程中易導致患者胃腸道內大量的細菌發(fā)生轉移,進而導致切口及腹腔感染。胃癌患者術后感染不但加重病情,加重患者身心負擔,且對其術后的放化療產生一定影響,增加治療難度,影響治療效果。
相關研究顯示[3],對胃癌患者給予一定的抗菌藥物治療,可有效降低胃癌術后感染率,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改善預后,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既往臨床多于患者術后24 h內給藥抗菌藥物預防感染,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發(fā)生率,但效果并不理想。孫曉林等[4]學者指出胃癌患者術后感染發(fā)生率與抗菌藥物使用時間密切相關,其結果顯示術前加術后聯合給藥病原菌檢出率低,僅為3.06%。術前給藥可有效控制術中腸道細菌的感染,術后6、24 h持續(xù)給予抗菌藥物,不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強化術后預防感染效果,且可有效避免因抗菌藥物的濫用所致耐藥菌株的產生,降低感染風險。美國感染病學會曾對預防手術感染的抗菌藥物使用作出嚴格規(guī)定,其在規(guī)定中指出,術前1 h內必須對患者給予一定抗菌藥物[5]。于麻醉開始時或術前30min給藥,患者手術切口暴露時,局部藥物濃度即已達到殺滅細菌的水平,且抗菌藥物有效時間可覆蓋整個手術過程及手術結束后的4 h。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總感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術前給藥聯合術后持續(xù)給藥可有效降低胃癌手術患者感染發(fā)生率。同時本研究發(fā)現在16株病原菌中革蘭陰性菌及革蘭陽性菌所占比例最高為43.75%,提示感染患者多為革蘭陰性菌及革蘭陽性菌感染,臨床可依據患者不同菌群感染情況,科學、合理給予抗菌藥物治療。
綜上所述,術前及術后強化抗菌藥物治療,可有效減低感染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較高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1]潘敦,陳輝,李良慶.添加ω-3魚油脂肪乳的圍術期腸外營養(yǎng)支持對老年胃癌患者營養(yǎng)狀況、免疫功能及術后并發(fā)癥的影響.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9):4792-4794.
[2]陳相軍,黃應德,馮超,等.臨床路徑實施前后胃癌和結腸癌治療中抗菌藥物應用分析.中國病案,2015,16(2):28-31.
[5]張占東,楊巍,馬飛,等.胃癌手術患者抗菌藥物應用對術后感染的影響分析.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4):848-850.
[4]孫曉林,宋展,劉延娟,等.胃癌手術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及對術后感染的影響.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16):3703-3705.
[5]張敬寧,藺玉昌,徐德智.胃癌術后患者院內感染病原菌及耐藥性分析.中國醫(yī)刊,2016,51(1):95-9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3.089
2016-11-14]
111000 遼陽市中心醫(yī)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