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萍
分析炙甘草湯治療慢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
朱秀萍
目的觀察炙甘草湯治療慢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方法78例慢性心律失?;颊?采用系統(tǒng)隨機方式分為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和干預組(給予炙甘草湯治療),各39例。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藥物治療不良反應及心率恢復正常時間。結(jié)果干預組有效率(92.3%)高于對照組(61.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6.06,P<0.05)。干預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6%)低于對照組(25.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8.57,P<0.05)。干預組心率恢復正常時間為(15.9±3.4)d,短于對照組的(21.2±5.1)d,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t=5.40,P<0.05)。結(jié)論炙甘草湯在慢性心律失?;颊咧委熤芯哂懈鼮轱@著的臨床效果,同時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炙甘草湯;慢性心律失常;不良反應
慢性心律失常在臨床中的發(fā)病率較高,且多在老年人群中發(fā)生?;颊咭孕膭舆^緩、房室傳導阻滯等為主要表現(xiàn)。本病患者早期并無特異性表現(xiàn),僅會出現(xiàn)心悸、胸悶、頭暈等癥狀,但病情嚴重時則會出現(xiàn)氣促、呼吸困難、胸痛、抽搐表現(xiàn),甚至會出現(xiàn)猝死表現(xiàn)。本病的發(fā)生不僅與患者生活習慣有關,與患者的情緒也有著直接的相關性[1]。以往臨床中以西藥治療為主,但患者療效并不理想。近年來,中醫(yī)在臨床中的干預效果越來越受到認可,其在多種疾病中的療效也非常顯著。本次研究抽選78例慢性心律失?;颊?對炙甘草湯在慢性心律失?;颊咧械闹委熜ЧM行分組調(diào)查。
1.1 一般資料 抽選本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78例慢性心律失?;颊?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慢性心律失常診斷標準[2]?;颊呷朐汉蟛捎孟到y(tǒng)隨機分組的方式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39例。干預組男20例,女19例,年齡54~73歲,平均年齡(61.2±4.1)歲,病程6個月~5年,平均病程(2.4±0.9)年,冠心病患者13例,心肌病患者16例,高血壓患者7例,心臟瓣膜病患者3例;對照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54~73歲,平均年齡(61.3±4.2)歲,病程6個月~5年,平均病程(2.3±1.0)年,冠心病患者12例,心肌病患者16例,高血壓患者8例,心臟瓣膜病患者3例。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且同意參與本次調(diào)查。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治療?;颊卟捎冒⑼衅愤M行治療,阿托品0.3mg口服,3次/d,治療時間為1個月。
1.2.2 觀察組 給予炙甘草湯進行治療。方劑組成:炙甘草12 g,生地黃30 g,麥冬、火麻仁各10 g,生姜9 g,桂枝9 g,大棗10枚,人參6 g,阿膠6 g。心悸、失眠的患者同時配伍龍骨20 g、菊花20 g、磁石20 g、柏子仁10 g;心氣不足的患者增加炙甘草至20 g、人參至12 g;陽虛的患者去桂枝,配伍肉桂5 g、補骨脂10 g;陰虛的患者配伍知母15 g、黃柏10 g。方劑水煎服,1劑/d,早、晚分服,治療時間為1個月。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yī)證候消失情況進行評估,同時對患者心率、心電圖表現(xiàn)進行調(diào)查,評估患者心功能,評價患者治療效果。調(diào)查患者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及心率恢復正常時間。
1.4 療效評定標準 顯著:患者治療后中醫(yī)證候消失>90%,心功能評級為Ⅰ級,心電圖無異常,心率恢復正常;改善:患者治療后中醫(yī)證候消失50%~89%,心功能評級為Ⅰ~Ⅱ級,心電圖無明顯異常,心率基本恢復正常;無效:患者治療后心率緩慢,中醫(yī)證候無明顯改善,心電圖表現(xiàn)異常。有效率=顯著率+改善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干預組患者療效顯著20例、改善16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2.3%;對照組患者療效顯著11例、改善13例、無效15例,有效率為61.5%;干預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6.06,P<0.05)。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對照組有4例眩暈、3例口干、3例皮膚潮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5.6%;干預組有1例腹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6%;干預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8.57,P<0.05)。所有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自行停止,無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
2.3 兩組患者心率恢復正常時間比較 干預組心率恢復正常時間為(15.9±3.4)d,短于對照組的(21.2±5.1)d,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t=5.40,P<0.05)。
慢性心律失?;颊卟∏檩^長,疾病發(fā)展緩慢,且疾病病機非常復雜,治療存在一定難度?,F(xiàn)階段臨床中主要采用藥物對本病進行治療,藥物治療的目的在于消除誘因,控制疾病發(fā)展,改善心血管條件,促進心率提升。抗膽堿能藥物、受體激動劑均是臨床中常用的藥物類型,常見藥物包括阿托品、沙丁胺醇等,但患者療效并不理想。
本病在中醫(yī)學中屬于“驚悸”“怔忡”范疇,本病多為情志內(nèi)傷、邪毒入侵引發(fā)氣滯血瘀、氣血不足,最后導致“心動悸”,從而出現(xiàn)心律失常表現(xiàn)[3]。因此,本病的治療當以活血通絡、養(yǎng)血補血為主。
炙甘草湯出自《傷寒雜病論》,方中炙甘草為君藥,具有補益氣血、和中緩急、養(yǎng)心的功效;方中人參為補氣要藥,同時能夠養(yǎng)心血、補脾肺,聯(lián)合大棗能夠增強補血的功效;方中生地黃、阿膠、麥冬能夠起到滋陰補血、舒筋通絡、涼血的功效;桂枝、生姜為溫陽藥物,能夠溫陽通脈、舒經(jīng)通絡。全方共同配伍能夠調(diào)和陰陽、通暢氣血、扶正祛邪。本院同時針對患者不同的兼癥對藥物進行了相應的加減,使治療更具有針對性。藥物經(jīng)過胃腸道吸收后能夠快速到達不同的臟腑,能夠增強機體正氣、濡養(yǎng)筋脈,達到治療的目的[4-6]。
在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中發(fā)現(xiàn),炙甘草能夠有效阻滯鈉離子通道,同時氣道抗乙酰膽堿的作用。而麥冬能夠營養(yǎng)心肌、增加冠脈流量。人參和生地黃則能夠起到增強心肌收縮力、抗心肌缺血的作用,因此能夠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本文結(jié)果顯示:干預組有效率(92.3%)高于對照組(61.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6.06,P<0.05)。干預組患者心功能改善程度明顯好于對照組,患者療效更為理想,且干預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6%)低于對照組(25.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8.57,P<0.05) ,證明了炙甘草湯在臨床中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夠保證患者治療安全。此外,干預組心率恢復正常時間為(15.9±3.4)d,短于對照組的(21.2±5.1)d,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40,P<0.05),進一步證明了炙甘草湯在臨床中的作用。
總之,炙甘草湯能夠有效針對慢性心律失?;颊哌M行治療,療效理想,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1]周景成,楊桂平.炙甘草湯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分析.中醫(yī)臨床研究,2016,8(9):38-39.
[2]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xié)會及WHO命名標準化聯(lián)合專題組.缺血性心臟病命名及診斷標準.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1981,9(1):75-76.
[3]楊姣玲.炙甘草湯加減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60例療效分析.當代醫(yī)學,2013,19(11):152-153.
[4]龍朋,牟林茂.炙甘草湯治療心律失常應用研究.河南中醫(yī),2013,33(9):1409-1410.
[5]黃富生,王朝陽,吳從春.炙甘草湯加減治療心律失常療效觀察.光明中醫(yī),2007,22(3):31-32.
[6]邵兵.炙甘草湯治療心律失常42例.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4,7(1):4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0.175
2016-09-26]
116500 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