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振 玉
?
周金文“肇”之詞義試探*
武 振 玉
摘要:“肇”在兩周金文中出現(xiàn)頻率頗高,出現(xiàn)語境亦比較豐富,各家釋讀一向較多分歧。通過梳理可知周金文中的“肇”,實有不同的來源:一是由字本義引申出的表“始”義的“肇”;二是訓(xùn)為“敏”,表勉義和敬義的“肇”;三是通“兆”表劃分、開創(chuàng)義的“肇”。第一種用法的“肇”在周金文中用例實有限,但在傳世文獻(xiàn)中則為主要甚至是唯一用法。第二種用法的“肇”,數(shù)量最多,也最具特色,詞義上有側(cè)重表勉義和側(cè)重表敬義的不同,句法功能上主要充當(dāng)狀語,“肇”后動詞集中于“作”、“貯”以及遵循義、申繼義、奉事義動詞,表現(xiàn)出明顯的詞義選擇性。第三種用法的“肇”周金文中僅1見,先秦傳世文獻(xiàn)中用例亦有限。時間分布上,“肇”主要見于上古漢語早期,后世基本為仿古用法。
關(guān)鍵詞:兩周金文; 肇; 語境; 詞義
“肇”是兩周金文中出現(xiàn)頻率頗高的一個字,一直以來,學(xué)界對該字的字形考辨、字義釋讀都較為關(guān)注。從釋讀方面看,視為語氣詞和釋為“始”是比較集中的兩種意見。前者如楊樹達(dá)謂“金文中肇字多系發(fā)聲之辭,大都無義可說”;《金文常用字典》視為語氣詞;《金文形義通解》視為語氣副詞;張懋镕視為助詞①參見楊樹達(dá)《積微居金文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99頁),陳初生編撰、曾憲通審?!督鹞某S米值洹?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62頁),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年,第718頁),張懋镕《對“肇”解釋的再商榷》(《考古》1985年第6期)。。后者有崔永東②②崔永東:《兩周金文虛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82頁。所舉有:用肇徹周邦(墻盤);王用肇使乃子率虎臣御淮戎(方鼎);王肇遹省文武,勤疆土(宗周鐘);疐肇從遣征(疐鼎);唯余小子肇淑先王德(師鼎);汝肇敏于戎工(不簋);余肇使汝,休,不逆(多友鼎)。、許偉建③許偉建編撰:《上古漢語詞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第290頁。所舉有:用肇徹周邦(墻盤);余肇事(使)女,休,不逆。有成事(多友鼎);疐肇從遣征(疐鼎);肇輔天子(蔡侯鐘)。、朱鳳瀚④朱鳳瀚:《論周金文中“肇”字的字義》,《北京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0年第2期。、郭莉⑤郭莉:《兩周金文副詞初探》,華南師范大學(xué)2004年碩士學(xué)位論文,第39頁。所舉用例有:“肇作”類、“肇其作”類、肇經(jīng)先王命(毛公鼎)、肇帥型朕皇祖考懿德(單伯昊生鐘)、王肇遹省文武勤疆土(鐘)、汝肇敏于戎攻(功)(叔夷鐘)、肈謹(jǐn)經(jīng)德(齊陳曼簠)。、梁華榮⑥梁華榮:《西周金文虛詞研究》,四川大學(xué)2005年博士學(xué)位論文,第24頁。所舉為“肇申先王令”(善鼎)。、李山川⑦李山川:《西周金文虛詞系統(tǒng)研究》,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7年碩士學(xué)位論文,第51頁。所舉有:肇作寶壺(交君子□壺)、肇其作西宮寶(伯簋)、肇佐天子(蔡侯尊)、肇勤經(jīng)德(齊陳曼簠)、唯肇經(jīng)先王命(毛公鼎)。等。此外,有個別用例中的“肇”或被釋為“敏”,近期則有學(xué)者對此進(jìn)行了進(jìn)一步闡發(fā)。本文在此基礎(chǔ)上,著重從語境、辭例出發(fā),通過對周金文中“肇”的全面梳理,歸納“肇”的不同詞義,嘗試說明周金文中的“肇”實有不同來源。依所表詞義的不同,周金文中的“肇”可歸納為下述幾類。
一、側(cè)重表敬義的“肇”
《爾雅·釋言》:“肇,敏也?!薄对姟ご笱拧そ瓭h》之“肇敏戎公”,各家多釋“肇”為“敏”?!懊簟庇忻懔x,亦有敬義,雖然兩者的實質(zhì)是相同的,但在具體語境中,或側(cè)重表敬義,或側(cè)重表勉義,詞義傾向還是有差別的。同樣,訓(xùn)為“敏”的“肇”也有側(cè)重表敬義和側(cè)重表勉義的不同。周金文中側(cè)重表敬義的“肇”有下述四種出現(xiàn)語境:
(一)“肇作”+器名
“肇作”+器名,是周金文中“肇”最集中出現(xiàn)的語境(47例),如:
此類中的“肇”有視為虛詞(語氣詞、助詞)和釋為“始”兩種主要意見,前者如楊樹達(dá)謂:“余頃重理周金文,見文中多用肇字,位于語首,往往無義可求……諸肇字皆無義?;蛴嗅屨貫槭紴槊粽?,非也。余更求之于《詩》《書》,則亦有然……肇字亦無義,鄭箋釋肇為始,非也。”《金文常用字典》視為語氣詞?!督鹞男瘟x通解》視為語氣副詞,謂其“用于謂語動詞前,有加重語氣,突出其后之動詞之作用”。張懋镕視為助詞。方稚松亦視為虛詞,認(rèn)為其用于動詞性結(jié)構(gòu)之前,有突出強(qiáng)調(diào)后面成分之語氣*參見楊樹達(dá)《肇為語首詞證》(收入《積微居小學(xué)述林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73—374頁)、《金文常用字典》(第362頁)、《金文形義通解》(718頁)、張懋镕《對“肇”解釋的再商榷》(《考古》1985年第6期)、方稚松《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首都師范大學(xué)2007年博士學(xué)位論文,第55頁腳注5)。周金文中尚有借“造”為“肇”的同樣用法,本文暫未計入。楊樹達(dá)《積微居金文說》(第99、218頁)、《金文形義通解》(第295頁)、陳劍《釋造》(《甲骨金文考釋論集》)有相關(guān)論述,可參看。。后者如朱鳳瀚通過詳細(xì)排比金文中的相關(guān)用例,論證了金文中的“肇”皆當(dāng)釋為“始”*朱鳳瀚:《論周金文中“肇”字的字義》,《北京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0年第2期。。李家浩謂:“在兩周銅器銘文里常常見到‘某人肇作某器’的句式……古代‘肇’與‘載’都有‘始’義。”*李家浩:《關(guān)于陵君銅器銘文的幾點意見》,《江漢考古》1986年第4期。持以上兩種看法的學(xué)者還有很多,因意見分散于各考釋文章中,此不贅述。筆者《兩周金文詞類研究·虛詞篇》(吉林大學(xué)2006年博士學(xué)位論文)中也曾視“肇”為語氣詞?,F(xiàn)在看來,此結(jié)論或當(dāng)修正。此外,或釋為“敏”,如洪家義引《爾雅·釋言》“肇,敏也”、《廣雅·釋言》“敏,亟也”解釋《長甶盉》“用肇作尊彝”*洪家義:《金文選注繹》,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36頁。。從其所引《廣雅》釋義可知是訓(xùn)“肇”為敏捷義的。陳英杰轉(zhuǎn)引陳劍說:“金文中還有些多說為虛詞的‘肇’字說不定也應(yīng)訓(xùn)為‘敏’,不過由于它們都用在動詞前,一時還不易區(qū)分出來?!?陳英杰:《談簋銘中“肇享”的意義——兼說冊命銘文中的“用事”》,《古文字研究》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214頁附記。據(jù)此,本文認(rèn)為上述語境中的“肇”可釋為敬義。
(二)“肇”出現(xiàn)于正反對用或同義連用形式中
“肇”出現(xiàn)于正反對用形式如:
句中的“肇”,或釋為“紹”,如郭沫若謂:“肇當(dāng)讀為紹,言汝承繼之不墜也”*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第63頁。;或釋為“敏”,如《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3卷,第118頁注五)謂:“肇,義同敏”;《金文今譯類檢》(第208頁)翻譯為:“你敏慧不失職守?!本渲械摹啊?,舊多讀為墜落、失墜的“墜”,孟蓬生、董珊、陳劍新釋為“惰”*參見孟蓬生《釋“彖”》(《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3期)、董珊《略論西周單氏家族窖藏青銅器銘文》(《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4期)、陳劍《金文“彖”字考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第243—272頁)。,可從。周金文中尚有“虔不(惰)”的表述*如師虔不(惰),(夙)夜卹氒(厥)事(8·4313—4314師簋,西晚);每(敏)揚(yáng)氒(厥)光剌(烈),虔不(惰)(5·2826晉姜鼎,春早)。,亦可佐證“肇不(惰)”之“肇”為敬義。
“肇”出現(xiàn)于同義連用形式如:
4. 曰古朕皇祖悼公,嚴(yán)恭天命,哀命鰥寡,用克肇謹(jǐn)先王明祀。(羊編镈,春秋后期,《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第一冊,第64頁,47—49)
周金文中“謹(jǐn)”有敬義,各家無疑義,此例,董珊即訓(xùn)“謹(jǐn)”為“敬”*董珊:《試說山東滕州莊里西村所出編镈銘文》,復(fù)旦大學(xué)出土文獻(xiàn)與古文字中心網(wǎng)站2008年4月24日。則“肇謹(jǐn)”為同義連用。
(三)“肇”后為遵循效法義動詞(帥型5、經(jīng)1)
6. 余唯肈(肇)巠(經(jīng))先王命,命女(汝)辪(乂)我邦我家內(nèi)外。(5·2841毛公鼎,西晚)
秦永龍謂:“肇經(jīng)猶言謹(jǐn)遵。肇在典籍中除訓(xùn)始之外,還訓(xùn)敏(《爾雅·釋言》),訓(xùn)正(《國語·齊語》韋注)。在金文辭中用作行為動作的修飾語時每含敬肅、謹(jǐn)慎之意?!?秦永龍:《西周金文選注》,北京: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2年,第167頁。
(四)“肇”后為申繼義動詞(申2、嗣1、纂1、對1、淑1)
8. 余小子肇司(嗣)先王,配上下,乍(作)厥王大寶。(2·358五祀鐘,西晚)
9.逨肇纂朕皇祖考服,虔夙夕敬朕死事,肆天子多賜逨休。(逨盤,西晚,《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第三冊,第262頁,939)
以上(三)(四)兩類中,“肇+動詞”的賓語或為指稱先祖的指人名詞(皇祖考、皇考、先文祖、先王),或為指稱抽象概念的名詞性詞組(朕皇祖考懿德、皇考威儀、先王命、乃命、朕皇祖考服、元德、先王德),特點是均有指稱先祖的名詞或名詞性成分出現(xiàn),故釋“肇”為“敬”比較切合語境。
二、側(cè)重表勉義的“肇”
“肇”可訓(xùn)為“敏”,而“敏”有勉義。周金文中表勉義的“肇”有下述兩種出現(xiàn)語境。
(一)“肇敏”同義連用(2見)
12.女(汝)小子,女(汝)肈(肇)誨(敏)于戎工(功),易(賜)女(汝)弓一矢束臣五家田十田,用從乃事。(8·4328—4329不簋,西晚)
《詩·大雅·江漢》“肇敏戎公”中的“肇”,舊有釋為“謀”*毛傳:肇,謀;敏,疾;戎,大;公,事也。向熹《詩經(jīng)詞典》釋為“謀劃”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85頁)。其他則有《爾雅·釋詁上》、《集韻·小韻》、《皓韻》:肈,謀也。《群經(jīng)平議·孟子二》“肇、基,謀也”,俞樾按:“肇,亦謀始之意?!?、釋為“長”*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引《韓詩》云:“肇,長也?!绷恚队衿じ瓴俊?、《廣韻·小韻》:肈,長也。、釋為“開”*《詩·大雅·江漢》“肇敏戎公”、《商頌·玄鳥》“肇域彼四海”,朱熹集傳:“肇,開也?!钡纫庖?。后來的學(xué)者則多釋為“敏”,如向熹《詩經(jīng)詞典》一說釋為“勤勉努力(于)”,引馬瑞辰《通釋》:“《爾雅·釋言》:肇,敏也?!墩f文》:敏,疾也。肇敏連言,即訓(xùn)肇為敏?!庇忠勔欢唷稜栄判铝x》:“肇敏與劭勉聲近義同……義猶黽勉也?!?向熹:《詩經(jīng)詞典》,第885頁。裘錫圭謂:“高亨《詩經(jīng)今注》據(jù)《爾雅·釋言》釋《江漢》‘肇’字之義為‘敏’,或可信。”*裘錫圭《從殷墟卜辭的“王占曰”說到上古漢語的宵談對轉(zhuǎn)》(《中國語文》2002年第1期)。釋“肇”為“敏”見于《爾雅·釋言》、《廣韻·小韻》:肈,敏也?!稜栄拧め屟浴贰懊D,敏也”,邢昺疏:“肈,謂敏疾也?!薄稜栄拧め屧b上》“肈,謀也”,郝懿行義疏:“肈者……謀之敏也。”《書·酒誥》“肇牽車?!保躺蚣瘋鳎骸罢?,敏也?!薄段暮钪贰叭暾匦涛奈洹保瑢O星衍《今古文注疏》引《釋詁》云:“肇,敏也?!薄蹲x書雜志·逸周書第三·謚法篇》“肇敏行成曰直”,王念孫按:“肇,敏也?!?以上據(jù)《故訓(xùn)匯纂》,第1846頁“肈”、第1847頁“肇”整理)上述2例中的“肇”,各家則多訓(xùn)為“敏”,如陳夢家引《爾雅·釋言》“肇,敏也”,謂“肇敏于戎工即敏于戎功”*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323頁。。具體或釋為敏捷義,如許偉建解釋“肇敏”為敏捷迅速。王輝謂:“肇、敏義近連用,指敏捷。”*許偉建《上古漢語詞典》(第290頁)、王輝《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48頁注11)?;蜥尀槊懔x,如洪家義謂:“肇敏,意為奮勉?!?洪家義《金文選注繹》(第281頁)?;蜥尀椤伴L”,如馬承源等《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3卷,第280頁注1)謂,肈經(jīng)籍作肇,義為長?!对姟ご笱拧そ瓭h》“肇敏戎公”,毛亨《傳》訓(xùn)為謀,與辭意不諧。陸德明《釋文》引韓詩云“長也”,于義為得。據(jù)上,各家雖多訓(xùn)“肇”為“敏”,但對“敏”的具體詞義理解實有不同。我們認(rèn)為上述用例中的“肇”當(dāng)釋為勉義。釋為勉義的“肇”,或認(rèn)為是“劭”之借字,如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謂:“肇,假借又為劭?!甭勔欢唷稜栄判铝x》謂:“肇敏與劭勉聲近義同?!?/p>
上古漢語中(特別是上古漢語早期),“敏”實有三個義項:勉義、敬義、敏捷義。表勉義的“敏”不但見于傳世文獻(xiàn)*《故訓(xùn)匯纂》(第964頁)“敏,勉也”。條列《論語·述而》“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劉寶楠正義;《漢書·東方朔傳》“敏行而不敢怠也”顏師古注;《大戴禮記·五帝德》“長而敦敏”王聘珍解詁;《禮記·中庸》“人道敏政”鄭玄注。,亦見于周金文中*周金文中表勉義的“敏”7見:敏朝夕入諫、敏罰訟(5·2837大盂鼎,西早);訓(xùn)我不敏(11·6014何尊,西早);朕文母競敏□行(8·4322簋,西中);汝敏可事(使)(8·4324師釐簋,西晚);汝肇誨(敏)于戎工(功)(8·4328不簋,西晚);汝肇敏于戎攻(功)(1·285叔夷鐘,春晚)。;表敬義的“敏”則傳世文獻(xiàn)和周金文中均很少見*《故訓(xùn)匯纂》(第964頁)“敏,敬也”條有《玉篇·攴部》、《慧琳音義》卷5“聰敏”注引《聲類》、《廣韻·軫韻》。周金文中表敬義的“敏”皆出現(xiàn)于動詞“揚(yáng)”前,凡4見:隹(唯)朕又(有)蔑,每(敏)揚(yáng)王休于尊白(伯)(8·4261天亡簋,西早);縣妀每(敏)(揚(yáng))白(伯)屖父休(8·4269縣妀簋,西中);君夫敢每(敏)(揚(yáng))王休(8·4178君夫簋蓋,西中);每(敏)揚(yáng)氒(厥)光剌(烈),虔不(惰)(5·2826晉姜鼎,春早)。;表敏捷義的“敏”多見于傳世文獻(xiàn),且一直沿用至現(xiàn)代漢語中,也因此影響了對上古漢語早期文獻(xiàn)中“敏”的釋讀。
(二)“肇”后為奉事類動詞
16.賜汝赤市、幽衡、金車、金勒、旂,汝廼敬夙夕勿廢朕命,汝肇享。拜稽首,敢對揚(yáng)天子休,用作朕文祖幽伯寶簋。(簋,西中,《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第2冊,第118頁,440)
例14中的“肇”,或釋為“始”*如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81頁)謂:“王肇遹省文武勤疆土,言王始自省察文武所勤勞撫有之疆土。”張政烺批注《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下冊,第42頁)謂:“肇是開始。 ”,或視為語氣詞*如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第311頁)謂:“肇,句首語詞。”,或釋為“長”*如馬承源等《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3卷,第280頁注1)謂:“肈,經(jīng)籍作肇,義為長。”《詩·大雅·江漢》“肇敏戎公”,毛亨《傳》訓(xùn)為謀,與辭意不諧。陸德明《釋文》引韓詩云“長也”,于義為得。王輝《商周金文》(第212頁,注1)謂:“肇,《玉篇》:‘長也。’”,洪家義引《爾雅·釋言》“肇,敏也”和《禮記·中庸》“人道敏政”注“猶勉也”為訓(xùn)*洪家義:《金文選注繹》,第297—298頁。。例15、16,陳英杰謂:“‘肇享’的意義相當(dāng)于其他冊命銘文中常見的‘用事’……‘用肇事’僅見卣,‘肇’當(dāng)與敬或勉義近……簋‘汝肇享’之‘肇’亦是此義?!簟忻愫途戳x?!?陳英杰:《談簋銘中“肇享”的意義——兼說冊命銘文中的“用事”》,《古文字研究》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212頁。日月謂:“簋‘汝肇享’、卣‘用肇事’之‘肇’亦可訓(xùn)作敏勉義?!?日月:《金文“肇”字補(bǔ)說》,復(fù)旦大學(xué)出土文獻(xiàn)與古文字中心網(wǎng)站2010年6月14日首發(fā)。例17,或釋為“始”*參見方述鑫、林小安等編《甲骨金文字典》(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第957頁)、李學(xué)勤《魯方彝與西周商賈》(《李學(xué)勤集》,哈爾濱:黑龍江出版社,1989年,第193—199頁)、朱鳳翰《論周金文中“肇”字的字義》(《北京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0年第2期)。,日月謂:“服方尊‘服肇夙夕明亯’,逑盤‘逑肇纂朕皇祖考服’及金文中多見的‘肇帥型’之類的‘肇’似也應(yīng)當(dāng)以訓(xùn)‘敬敏’義為宜?!?日月:《金文“肇”字補(bǔ)說》腳注31,復(fù)旦大學(xué)出土文獻(xiàn)與古文字中心網(wǎng)站2010年6月14日首發(fā)。例18,或釋為“始”,或視為語氣詞*許偉建《上古漢語詞典》(第290頁)釋為“始”;劉翔、陳抗等《商周古文字讀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4年,第163頁注3)視為語氣詞;祝振雷《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青銅器銘文集釋》(吉林大學(xué)2005年碩士學(xué)位論文,第32頁)引陳秉新云:“肇,語首語氣詞,無義。”崔恒昇云:“肈,文獻(xiàn)作肇,為語氣詞。 ”。今按:上述用例中的“肇”皆出現(xiàn)于奉事類動詞前充當(dāng)狀語,釋為勉義比較切合語境。
(三)“肇賈”類
19.晨肇賈*“肇”后之字,一向有頗為分歧的隸寫和釋讀意見。劉傳賓《西周青銅器銘文土地轉(zhuǎn)讓研究》(吉林大學(xué)2006年碩士學(xué)位論文,第83—89頁)對“賈”字的釋讀意見進(jìn)行了通盤梳理。,用作父乙寶(尊)彝。(晨簋,西早,《近出殷周金文集錄》第二冊,第334頁,455)
句中的“肇”,一般未作解釋,或釋為“始”,如李學(xué)勤謂:“‘肇’是金文常見虛詞,也見于《尚書》等文獻(xiàn)?!稜栄拧め屧b》:‘肇,始也。’”高明、朱鳳翰同*參見李學(xué)勤《魯方彝與西周商賈》(《史學(xué)月刊》1985年第1期),高明《從金文資料談西周商業(yè)》(《高明論著選集》,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1年,第122頁),朱鳳瀚《論周金文中“肇”字的字義》(《北京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0年第2期)。。因目前關(guān)于“賈”的傾向性意見是視為動詞,故其前的“肇”或可釋為勉義。
三、表“始”義的“肇”*討論周金文“肇”之“始”義,或涉及另一個同樣具有“始”義的字——啟。典型用例是“召啟進(jìn)事,奔走事皇辟君”(16·10360召圜器,西早)。關(guān)于兩者的關(guān)系,有分視為二字和同視為一字之分歧。本文側(cè)重梳理“肇”之詞義,故暫不涉及有關(guān)“啟”的問題。
周金文中可以明確釋為“始”義的“肇”其實很有限,下述各例應(yīng)屬此類。
22.公寴(親)曰(謂)多友曰:余肈(肇)事(使)女(汝),休不(逆),又(有)成事,多禽(擒)。(5·2835多友鼎,西晚)
例21,劉懷君、辛怡華、劉棟視為語氣詞*劉懷君、辛怡華等:《四十二年、四十三年逨鼎銘文試釋》,《文物》2003年第6期。,王偉、孫亞冰釋為“始”*王偉《眉縣新出青銅器銘文綜合研究》(陜西師范大學(xué)2005年碩士學(xué)位論文,第40頁),孫亞冰《眉縣楊家村卌二、卌三年逨鼎考釋》(《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4期)。。例22,《商周古文字讀本》(第132頁注18)謂:“肇,始……休,善……此句意為:武公親自告訴多友說:我初次派遣你,很好,無不順利,有成功的戰(zhàn)績,多所擒獲。”例23,各家均稱“疐鼎”,《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3卷,第51頁注2)引《爾雅·釋詁》“始也”為釋。
四、表開拓義的“肇”
周金文中僅1見:
句中的“肇”,多釋為“始”*參見唐蘭《略論西周微史家族窖藏銅器群的重要意義——陜西扶風(fēng)新出墻盤銘文解釋》(《文物》1978年第3期),李學(xué)勤《論史墻盤及其意義》(《考古學(xué)報》1978年第2期),徐中舒《西周墻盤銘文箋釋》(《考古學(xué)報》1978年第2期),于豪亮《墻盤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7輯),劉士莪、尹盛平《墻盤銘文考釋》(《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第41—58頁),劉楚堂《墻盤新釋》(《殷都學(xué)刊》1985年第2期),孫稚雛《墻盤銘文今譯》(《古文字研究》第24輯),馬承源等《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3卷,第154頁),崔永東《兩周金文虛詞集釋》(第82頁),許偉建《上古漢語詞典》(第290頁)。,或釋為“敏”*陳世輝:《墻盤銘文解說》(《考古》1980年第5期)引《爾雅·釋言》“肇,敏也”,謂:“肇敏都是奮勉的意思。”?;蛞暈閯釉~,但體釋讀又有不同,如洪家義引《國語·齊語》“竱本肇末”注“肇,正也”為釋,翻譯相應(yīng)句為:因而造成了真正鞏固的周邦*洪家義:《墻盤銘文考釋》,《南京大學(xué)學(xué)報》1978年第1期。;戴家祥謂“殆即垗之別構(gòu)”,引《說文》“垗,畔也,為田畤界,祭其中”和《堯典》“肇十有二州”、《酒誥》“肇國在西土”、《商頌·烈祖》“肇域彼四?!保^其中的“肇”“均有主持祭祀之意”*戴家祥:《墻盤銘文通釋》,《上海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1979年第2期。;高明引《爾雅·釋詁》“肇,謀也”為釋*高明:《中國古文字學(xué)通論》,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6年,第388頁。;陳世輝、湯馀惠謂“肇,與‘兆’通,用作動詞,意為兆域、經(jīng)營。,同‘徹’,治理”*陳世輝、湯馀惠:《古文字學(xué)概要》(修訂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17頁注10。;裘錫圭謂“‘肇徹’的‘肇’當(dāng)與《詩·商頌·玄鳥》‘肇域彼四?!摹亍x。鄭箋:‘肇當(dāng)作兆?!住庞?xùn)‘域’,當(dāng)動詞用應(yīng)是劃定區(qū)域的意思……‘肇徹周邦’大概是開拓確定周王國疆界的意思”*裘錫圭:《史墻盤銘解釋》,《文物》1978年第3期。;麻愛民從裘說釋為“開拓、拓展”義*麻愛民:《墻盤銘文集釋與考證》,東北師范大學(xué)2002年碩士學(xué)位論文,第27頁。。《詩·商頌·玄鳥》“肈域彼四?!?,鄭玄箋“肈,當(dāng)作兆”;朱熹集傳“肇,開也”;馬瑞辰《傳箋通釋》“肈、兆古同音通用”;向熹《詩經(jīng)詞典》釋為“開辟”義(第885頁)?!稌虻洹贰罢厥卸荨保瑢O星衍《今古文注疏》云“此肇亦當(dāng)為兆也”;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認(rèn)為肇假借又為兆,實為垗。凡此可證《墻盤》之“肇”亦通“兆”,為動詞,表開拓、拓展一類義。
綜上,周金文中的“肈”凡有表敬義、表勉義、表始義、表開拓義四種用法,又以前兩種為主,后兩種用例有限。從出現(xiàn)語境看,表敬義的“肈”最為豐富,有4種出現(xiàn)語境,其中“‘肇作’+器名”最多見,而“肈”后為表“遵循、效法”義動詞和表“申繼”義動詞時,“肈”表敬義更為明顯。表勉義的“肈”后則多為奉事類動詞。與傳世文獻(xiàn)相比,周金文中的“肈”表現(xiàn)出很多特別之處,可為傳世文獻(xiàn)的相關(guān)研究提供很好的參考和佐證。
王鳳陽《古辭辨》將“始、初、肇”列為一組,引《爾雅·釋詁》“始也”為釋。但同時謂:“‘肇’是古語,《詩》《書》中較常見,后代間有使用,也是為了文章的古奧典雅而運用古詞?!亍倘挥械挠梅ㄏ喈?dāng)于‘始’,如《書·酒誥》‘乃穆考文王,肇國在西土’;又《洛誥》‘王肇稱殷禮,祀于新邑’。不過‘肇’的表‘始’帶有創(chuàng)始的意味,動詞性更強(qiáng)一些;后代的應(yīng)用中,有的則近似‘初’……這種混同,可能是因襲古詞時模胡了其界限?!?王鳳陽:《古辭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983—984頁。方雉松謂:“甲骨文中的‘肇’多有致送、招致之類意思,而‘肇’在金文中卻多用于‘肇作’、‘肇其作’、‘其肇作’之類句式中,有學(xué)者認(rèn)為肇是語氣副詞,起突出強(qiáng)調(diào)后面動詞之用,也有人主張為實詞用法,可訓(xùn)為始。這些與甲骨文中的用法都銜接不上。這種詞意變化轉(zhuǎn)移的原因何在也有待將來作進(jìn)一步研究?!?方雉松:《談?wù)劶坠墙鹞闹械摹罢亍弊帧?,《中原文物?012年第6期。
據(jù)上,王鳳陽先生雖遵從傳統(tǒng)訓(xùn)讀釋“肇”為“始”,但同時也注意到了《詩》、《書》中的“肇”實有很強(qiáng)的動詞性。方雉松則對金文“肇”與甲骨文用法的無法銜接提出了疑問。而我們通過對周金文中“肇”字用例的全面梳理和語境詞義分析,發(fā)現(xiàn)周金文中的“肇”多數(shù)為動詞(表勉義、敬義、開拓義),僅有少數(shù)為“始”義。據(jù)前文所述,似可推斷:后人對周金文及《詩》、《書》中“肇”的誤釋,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不清楚“肇”為“劭”之借字而僅據(jù)傳世文獻(xiàn)“肇”之常見義“始”為釋;二是雖訓(xùn)“肇”為“敏”,但對“敏”在上古漢語(特別是上古漢語早期)的詞義了解不是很全面,故或據(jù)“敏”之常見義“敏捷”為釋,從而影響了對“肇”字詞義的深入解讀。從字詞關(guān)系看,周金文中的“肇”實為一字異詞,即一個形體記錄了詞義不同、來源不同的三個詞。周金文中“肇”的這種復(fù)雜應(yīng)用情況一方面給相關(guān)銘文釋讀帶來了困擾,另一方面卻也為解讀上古漢語早期的“肇”提供了重要佐證。
【責(zé)任編輯:張慕華;責(zé)任校對:張慕華,李青果】
*收稿日期:2015—03—2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上古漢語動詞詞義系統(tǒng)演變研究”(16BYY112)
作者簡介:武振玉,吉林大學(xué)文學(xué)院(長春 130012)。
DOI:10.13471/j.cnki.jsysusse.2016.0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