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對協商民主的創(chuàng)造性探索

    2016-01-20 02:38:14段治文曾子成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 2015年6期
    關鍵詞:建國初期協商民主中國共產黨

    段治文 曾子成

    (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杭州310028)

    ?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對協商民主的創(chuàng)造性探索

    段治文曾子成

    (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杭州310028)

    【摘要】建國初期是中國共產黨協商民主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為鞏固新生民主政權、開啟國家經濟建設、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萌芽的協商經驗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總結并形成了協商民主的體系架構,包括黨內協商、黨際協商、黨群協商和基層協商多個層次,并在實踐中實現了從革命性協商民主到執(zhí)政性協商民主、從非固定協商民主到制度化協商民主、從決策式協商民主到咨詢式協商民主以及從精英型協商民主到大眾型協商民主的多方面發(fā)展,其體系架構與制度實踐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不僅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推動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現代化進程,而且對于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進一步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

    【關鍵詞】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協商民主;創(chuàng)造性探索

    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協商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yōu)勢,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的內在實質。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就對協商民主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探索和實踐。從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中國共產黨肩負鞏固新生民主政權、開啟國家社會經濟建設、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重任,迫切要求整合全民族智慧力量,調動各界社會主義建設熱情。為此,中國共產黨秉承民主革命時期萌芽的協商民主思想,堅持重大決策在黨內外協商一致原則,逐漸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協商民主體系架構,并在實踐中得以創(chuàng)造性推進,為社會主義制度的最終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于今天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形成了多層次多領域的協商民主體系架構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協商民主在政權鞏固以及社會主義改造事業(yè)中的作用和地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針對當時鞏固新生政權、開展經濟建設以及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要求,大力發(fā)揚民主協商的精神,全面論述了協商民主思想,從黨內交流、黨際關系、黨群互動和基層建設等多個領域,形成了黨內協商、黨際協商、黨群協商、基層協商等共同推進的多層次多領域的協商民主體系架構。

    (一)黨內協商:協商民主的政治核心

    黨內協商民主是民主政治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沒有黨內的協商民主,想要順利完成政權鞏固和社會主義改造總任務是難以想像的。毛澤東多次指出,發(fā)展黨內協商民主首先要堅持和完善黨中央的集體負責領導,堅決杜絕任何個人英雄主義,反對壓制黨內同志真實心聲的不良現象。1953年12月,毛澤東在出席社會主義改造總任務和總路線宣傳工作會議中再次強調:“認真實行黨組織的集體領導制度,而決不可以不適當地過分地去強調任何個人的英雄作用?!盵1]407這為發(fā)揚黨內協商民主的優(yōu)良傳統確立了基本原則。針對黨內協商民主的具體方法,毛澤東建議以社會主義改造的工作報告為藍本,“事先由負責人商量,完成后提交會議報告討論,吸納黨員意見,通知全黨”[2]1330,以開展黨內協商評議活動,統一全黨政治思想。

    黨內協商民主除了要求黨中央領導集體具備協商意識外,更在于培育廣大黨員的政治協商意識。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非常重視鍛煉黨員的協商精神,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保障黨員批評、建議、言論自由等協商權利。毛澤東說:“只憑領導一個人講道理,這是很容易出現錯誤的”[3]116。毛澤東認為,面對向社會主義過渡和社會主義建設各項任務,中共黨員更應該踴躍提出問題,及時發(fā)表看法,并對領導的工作進行廣泛監(jiān)督。這種黨內協商方針,將民主政治發(fā)展與社會主義建設緊密結合,實現了黨內的大團結,推動了事業(yè)的發(fā)展。

    (二)黨際協商:協商民主的政治關鍵

    新中國成立以后,作為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黨依然反復強調黨際協商民主的重要性和優(yōu)勢。1949年12月,九三學社等民主黨派相繼要求自行解散,對此,中國共產黨堅決維護民主黨派利益完整,并助其不斷發(fā)展完善。黨中央領導同志一致認為,中共與民主黨派存在長期的協商合作關系,民主黨派不僅在抗戰(zhàn)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對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因此必須繼續(xù)鞏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統一戰(zhàn)線。1953年全國統戰(zhàn)工作會議上,劉少奇代表黨中央重申立場:“民主黨派是我們的好朋友、好兄弟,我們應該把民主黨派共同帶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來?!盵4]124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把發(fā)展民主黨派、推進黨際協商民主作為政權鞏固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關鍵性政治任務。

    就協商民主的主體性地位,中國共產黨一貫尊重民主黨派的獨立、平等和自由,大力倡導黨派間的相互對話、相互監(jiān)督、相互批評的協商氛圍。時任統戰(zhàn)部長李維漢曾幽默地指出,黨派協商沒有后顧之憂,“大家可以講各種話,談各種事,生氣也可以,打牢騷也可以”[5]298,總之,就是要接受各黨派不同的意見,加強黨際團結,服務于社會主義建設。在此思想基礎上,1956年3月,毛澤東將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協商關系進一步總結闡述為“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八字方針,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協商民主思想初步形成。

    (三)黨群協商:協商民主的政治保障

    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是中國共產黨人民性的要求。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走群眾路線,保持著與最廣大人民群眾協商民主的血肉關系。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將黨群協商思想進一步運用發(fā)展,緊緊團結人民群眾,統籌社會力量,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開展:一是黨中央提出人民群眾協商思想,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利益表達。毛澤東先后強調,各級黨委要密切聯系群眾,樹立牢固協商理念,有效解決人民內部出現的各種矛盾;黨和政府要不斷創(chuàng)造協商平臺,“在科技工作者交流會上,在職工代表會議上,在農民協會上”[6]299等不同場合,讓人民群眾把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二是初步構建黨群協商的工作機制,發(fā)揮人民群眾的督導作用。周恩來要求中共黨員保持與人民群眾頻繁互動,黨員干部定期深入群眾各界,了解社會主義建設工作“有什么缺點,有什么偏差,就是說可以去找岔子”[7]207,將協商精神貫穿于群眾路線和群眾監(jiān)督全過程。

    黨中央時刻注重培養(yǎng)黨群協商素養(yǎng),允許人民群眾“對臺唱戲,無論是好聽的戲,還是難聽的戲,只要是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戲’”[7]208,都可以放心地唱出來。特別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以后,黨中央更加重視“對臺戲”效果,鼓勵人民代表大膽提意見,及時揭露政府社會主義建設工作的不足。黨群協商思路擴大了人民民主,聚合了群眾社會主義建設的聰明才智和積極性。

    (四)基層協商:協商民主的政治基礎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創(chuàng)新性地實踐了農村革命根據地路線,依靠廣大群眾奪取政權,建立起了共和國?;鶎用裰鲄f商也成了建國以后農村地區(qū)政權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事業(yè)順利發(fā)展的重要政治基礎。這一時期,黨中央的首要方針是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以此推動基層協商民主進程。毛澤東在《中央農村工作報告的批語和修改》中具體論證了基層黨組織建設思路,要求各地基層黨組織要吸收先進知識分子,為手工業(yè)改造注入新鮮血液。他認為,“各地黨組織拒絕知識才干入黨是不可取的,是典型的閉門造車”[8]477,無法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求。另外一方面,黨中央對基層協商民主模式進行了探索,搭建基層協商民主討論的公共平臺。從1950年1月開始,基層定期舉行討論交流會,民眾可以充分表達意志,參與農村社會主義改造建設。而在大中城市,黨中央也提議各區(qū)各界舉行協商交流會,聽取有益建議,提高基層民眾政治協商意識。概括而論,“盡一切努力,調動全國人民積極性,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服務”[9]94,是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基層協商民主的總方針。

    二、推進了多形式多渠道的協商民主實踐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協商民主思想方針指導下,從政權鞏固和國家建設多個方面,進行了豐富的協商民主實踐,創(chuàng)造性地構建協商民主體系,拓展協商民主形式。

    (一)從革命性協商民主到執(zhí)政性協商民主:以土地改革為例

    土地改革是中國共產黨實現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基本路徑,而土地改革會觸碰到各個社會階層的切身利益。特別是新中國建立以后,土地改革范圍更廣、影響更大,與革命時代的要求也大為不同。為此,中國共產黨適應新中國政權建立后的形勢變化,及時地實現了從革命性協商民主到執(zhí)政性協商民主的轉換。

    綜合當時的客觀情況,中國共產黨主要對土地改革的三個核心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民主協商:第一,就“為何改”的協商。土地改革一開始遇到很多質疑,部分民主黨派人士出身地主階層,對土改政策持有抵觸情緒,不少農民對土改也缺乏信心,認為廢除封建土地剝削關系進而翻身做主只能是幻想。對此,中國共產黨及時放棄了革命年代“打土豪,分田地”的激進做法,開展了執(zhí)政性協商民主的新實踐。一方面,與民主人士、開明紳士進行了多次會議協商討論,對土改的重要性取得共識;另一方面,在農村地區(qū),黨員干部通過結對走訪、報告答疑等多種形式深入基層,宣傳中央土改政策,聽取農民土改建議;另外,中國共產黨對華僑同胞的土地問題也提供了協商平臺。1950年4月,中共華南分局與潮汕華僑代表舉行座談會,提出要“照顧華僑土地利益,過去他們受到地主壓迫,沒有土地才離鄉(xiāng)”[10]93。這些執(zhí)政性民主協商的實踐極大地統一了思想,推進了土地改革的順利開展。第二,就“如何改”的協商。中國共產黨主張以徹底的斗爭方式全面推進土地改革,而城市工商業(yè)者則希望和平土改方案,對此中共邀請相關群體代表進行磋商,李濟深等各民主黨派領導多次發(fā)表土改意見,部分先進地主知識分子也參與辯論交流,最終大家統一思想,擁護“群眾土改”路線。第三,就“何時改”的協商。黃炎培等民主人士認為,新中國各個行政區(qū)土地結構復雜,經濟水平不同,加之“土改干部數量有限,同時缺乏工作經驗”[11]234,因此提出由點到面、逐步深入的區(qū)域經驗試行方案。中國共產黨充分采納了該建議,1950年冬江西、湖南等十一省份先行土改,貴州、云南等省份土改則在1951年秋后陸續(xù)開展。

    (二)從非固定協商民主到制度化協商民主:以抗美援朝為例

    抗美援朝運動為中國共產黨協商民主探索提供了契機,彰顯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鮮活生命力。這一時期,作為社會主義過渡性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為重要的民主協商載體,使中國共產黨協商民主從非正式、不固定模式向制度化組織轉變。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社會各界對中央政府出兵政策表示支持,但內部也出現了不同意見。部分中共同志認為,經過抗戰(zhàn)、內戰(zhàn)的破壞,新中國經濟復蘇形勢嚴峻,不宜再次引燃戰(zhàn)火;不少民主人士則表露出恐懼心理,認為美國軍事實力強大,出兵朝鮮簡直是“以卵擊石”。對于存在的疑慮和分歧,中國共產黨在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框架內與民主黨派、各界群眾進行了充分協商討論,形成“唇亡則齒寒”的一致認識。1950年10月,政協一屆全國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上,各民主黨派代表就抗美援朝問題闡述政治立場,全面論證抗美援朝的正義性, 與中共聯合發(fā)表抗美援朝宣言,“不僅在思想上取得一致,而且在行動上也取得一致,打倒一切美帝國主義?!盵12]716此后,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開展專題協商討論會,先后發(fā)表了《反細菌戰(zhàn)抗議》、《抗美援朝紀念辦法》等聯合聲明,社會各界全力支持抗美援朝愛國運動。

    為保障人民志愿軍后備支援,中共與各界人士代表多次舉行座談會,共同發(fā)起社會勤儉節(jié)約活動。各省市政協委員會積極響應,帶動全國人民捐獻物資,參與抗美援朝運動。在精神支持方面,全國政協與人民團體代表進行了多次磋商,討論制定出優(yōu)待志愿軍、鼓勵廣大民眾入伍等相關政策。經過民主協商,全國政協成立“抗美援朝工作總會”,多次組織群眾代表赴朝鮮慰問。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實踐有力解決了抗美援朝財政問題,為抗美援朝的最終勝利提供了政治保障。

    (三)從決策式協商民主到咨詢式協商民主:以工商業(yè)調整為例

    資本主義工商業(yè)調整是社會主義經濟改造的中心工作,涉及到民族資產階級切身利益,解決不妥當勢必影響國家社會秩序穩(wěn)定。對于調整公私關系的手段,黨中央堅持和平過渡的方針,用協商討論的方式處理,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咨詢式協商。

    按照這個原則,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改造過程中,中國共產黨與民族工商業(yè)代表、資本家代表及社會各界人士就有關焦點問題進行了多種形式的咨詢式協商:一是會議討論協商。為了獲得民族資產階級的支持,中國共產黨與資本家代表進行了多次專題會議座談討論。1952年10月,周恩來與民主黨派人士在中南海舉行會議,集中討論國家資本主義調整問題,黨中央重申了和平贖買政策,章乃器等資本家表示支持并提出了許多細節(jié)性改造措施,得到中共認可。1953年7月,毛澤東在懷仁堂與工商界代表座談,協商討論了工商業(yè)改造的方針路線,對社會主義改造方向形成一致意見。二是家庭座談協商。黨中央領導同志非常關心工商業(yè)調整政策實施情況,重視改造過程中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主張,消解工商界焦躁情緒。中共領導經常單獨邀請資本家代表到住所協商交流。1956年底,湯蒂因在毛澤東家里反映公私資產難以核算等問題,引起黨中央高度重視。具體實踐中,領導人家庭座談交流是當時工商業(yè)調整的重要協商方式。三是書信交流協商。毛澤東與工商業(yè)代表多次通過書信方式了解改造進展,并將書信來往內容及時轉發(fā)黨內相關部門協商討論。1953年4月,李燭塵對部分工廠實地考察后,向毛澤東匯報了改造情況,他在信中談到減免合營公司稅收的想法,毛澤東認為調查工作有積極意義,能夠有效解決公私關系調整問題,已經轉發(fā)有關同志[13]419,要求黨中央給予采納。這些豐富多樣的協商形式,充分體現中國共產黨由決策式協商民主向咨詢式協商民主的轉變。

    (四)從精英型協商民主到大眾型協商民主:以五四憲法制定為例

    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是協商民主實踐的成果,中國共產黨從提出制憲思想到最終公布實行,經歷了從上層精英協商到下層大眾協商的民主程序。五四憲法的協商有三個實踐歷程:首先是制憲協商。1952年12月,周恩來代表黨中央提議制定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并集中討論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問題,此后中共與黨外民主人士代表就相關細節(jié)進行了多次座談協商。1953年1月,在中共與民主黨派協商基礎上成立了憲法起草32人委員會,其中黨外民主人士13名,共同起草新中國憲法。其次是草案協商。1954年3月23日,毛澤東領導起草的憲法初稿完成,中共決定將草案交社會各界人士討論。這一時期,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人民團體和軍隊系統機關等組織內,上層精英就憲法的結構和內容及其可行性進行了激烈討論,“參與憲法初稿討論8000余人次,共形成修改建議6000余條”[14]4,這為憲法草案提供了完善思路。第三是全民協商。黨中央認為,制憲的本質目的在于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憲法初稿“也許存在一些疏忽,還不夠廣泛,很需要征求老百姓意見。”[15]325對此,中國共產黨制定了憲法草案全國協商計劃,要求各行政區(qū)結合地方實際進行討論。在城市基層單位,街道、企業(yè)、高校、機關等民眾積極學習憲法草案,提出了諸多補充意見;在基層農村地區(qū),譬如浙江省農村黨員干部通過集市活動組織農民討論草案,貴州省少數民族農村利用唱山歌形式學習草案,內蒙古牧民在那達慕大會上宣講草案。全國人民對憲法初稿的協商,體現了國家主人的民主權益。大家提出的合理、科學的意見,被中國共產黨全部采納,這為憲法的頒布實施奠定了群眾根基。

    三、建國初期對協商民主探索與實踐的影響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對協商民主的創(chuàng)造性探索,塑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的雛形,具有極其長遠的重要影響。

    (一)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對協商民主的探索,在理論上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

    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fā)揚了民主革命時期的協商理念,在解決社會主義建設新矛盾、新問題過程中,全面總結協商民主經驗,形成了一整套科學的黨內外協商民主思想體系,明確了黨內協商是協商民主的政治核心、黨際協商是協商民主的政治關鍵、黨群協商是協商民主的政治保障、基層協商是協商民主的政治基礎。這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提供了思想理論依據。在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民主思想中,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初期形成的這些協商民主思想兼容了馬克思主義關于黨的領導原則、統一戰(zhàn)線理論、民主集中制方針和群眾教育路線等思想,因此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和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理論體系。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還系統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政黨合作理論和人民民主理論,對新中國政黨制度、國家制度和協商制度進行了深入的政策設計,創(chuàng)造性地實踐了執(zhí)政性協商民主、制度化協商民主、咨詢式協商民主、大眾型協商民主等形式,這也極大地完善了馬克思主義民主形式,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民主學說??傊?,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對協商民主的探索過程中,表現出的這種基于中國國情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協商民主理論和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歷史成果,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理論體系做出了重要的探索性貢獻。

    (二)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對協商民主的探索實踐,對于鞏固新中國政權、推進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歷史影響

    新中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在國內五種經濟形式共存、四個政治階層利益共生以及遭遇西方國家政治封鎖、經濟孤立的形勢下,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如何鞏固新中國政權、恢復社會主義經濟是中國共產黨必須解決的難題,協商民主便成為中國共產黨國家建設的重要制度工具。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協商民主實踐調和社會各個階層的利益矛盾,充分維護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政治權益,最大限度地鞏固了新生政權,指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促進了社會主義改造總任務的順利完成。過渡期間新中國社會高度融合,實現了廣泛的政治參與,奠定了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基礎,為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的協商民主模式提供了經驗,推動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fā)展。

    (三)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對協商民主的探索,對于今天新時期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fā)展,有著重要的現實啟示

    協商民主是社會主義利益整合的有效政治機制,有助于解決當下中國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現代化發(fā)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矛盾。當前,中國共產黨再次面臨復雜的形勢:思想利益復雜、經濟結構多元、國家社會轉型,因此,建國初期協商民主實踐經驗可為新時期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很好的借鑒意義。黨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我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協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機制,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fā)展”。并提出,構建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拓展協商民主形式等。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的協商民主探索無疑為這個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具體范式的探索經驗?;仡欉@一時期的協商民主形式,包括政治協商會議協商、人民代表大會協商、會議討論協商、家庭座談協商和書信交流協商等多種方式,這些多途徑的協商舉措綜合運用,值得當下中國共產黨充分借鑒并進一步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歷史的局限和經驗的缺乏,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將協商民主的性質定位成“社會主義改造的工具”,對協商主體、協商原則等相關概念沒有給出具體的解釋,更沒有提出“協商民主”這個概念,這說明當時協商民主理論體系還不夠完善。當時對協商民主與選舉民主的關系處理,也還缺乏科學的認識。特別是在實踐中,協商的偏理性成為制度的弊端,這主要表現在民主黨派與基層民眾的協商能力十分有限,對中國共產黨存有很強的路徑依賴,導致決策協商容易異化為政策灌輸,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協商的效果。譬如在土改中,農民往往“被協商”,少數地區(qū)的土地分配出現了不合理現象。反思這些歷史局限性,總結這些經驗教訓,對于當下中國共產黨正致力于實現依法治國的宏偉目標,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新實踐,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4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

    [2]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央統戰(zhàn)部研究室.歷次全國統戰(zhàn)工作會議概況和文獻[M].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

    [5]政協全國委員會研究室.老一代革命家論人民政協[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人民政協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5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年譜(一九四九—一九七六):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11]許漢三.黃炎培年譜[M].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

    [12]李維漢.回憶與研究[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書信選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14]劉少奇.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N].人民日報,1954-09-16.

    [15]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曹祖明】

    The CPC’s Innovative Exploration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the Early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UAN Zhiwen, ZENG Ziche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Zheji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

    Abstract:The early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saw a remark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PC’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o consolidate the new democratic government, launch the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to socialism, the CPC creatively summarized the ideological system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on the basis of the Party’s practice of embryonic deliberative democracy during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applied it to various areas, including intra-Party, inter-party and Party-Mass and grassroots consultations, and advanced it in practice in many ways, i.e., transforming it from a revolutionar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o the ruling one, from a non-fixed one to the institutionalized one, from a decision-making one to the consultative one, from an elitist one to the popular one. Its theoretical system and practice enriched the theory of Marxist democracy, advanced socialist democracy, held far-reaching influence and is still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deliberative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deliberative democracy; socialist democracy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碼號】1674—0351(2015)06—0020—06

    【基金項目】2014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馬克思主義研究工程”專項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研究”(編號:14MLZX06YB)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段治文(1964—),男,浙江常山人,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共黨史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曾子成(1992—),男,江西贛州人,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猜你喜歡
    建國初期協商民主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散文詩(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當代陜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建國初期農村宣傳網制度述評
    新時期鄉(xiāng)村基層民主政治發(fā)展中的協商民主問題探究
    人間(2016年24期)2016-11-23 15:19:02
    協商民主與政治協商
    政治生態(tài)視域下我國政協協商民主的創(chuàng)新對策探討
    理論導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5:44:41
    我國傳統政治文化與協商民主制度的互動關系探析
    中國市場(2016年33期)2016-10-18 14:00:19
    論建國初期大行政區(qū)體制
    兴仁县| 赤城县| 涟水县| 临邑县| 和龙市| 康平县| 云梦县| 同德县| 黄浦区| 驻马店市| 阜宁县| 屏东市| 汤原县| 南岸区| 渝中区| 桃园市| 理塘县| 汉川市| 诏安县| 嘉荫县| 祁门县| 于都县| 方城县| 陵川县| 通辽市| 锡林浩特市| 什邡市| 赣州市| 从化市| 连江县| 开原市| 西贡区| 汉源县| 定兴县| 乐至县| 沁源县| 壤塘县| 孟村| 孝义市| 宜君县| 津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