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義
【摘要】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他們在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的同時,還面臨著嚴重的“心理貧困”危機。了解和掌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針對性地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構建和諧校園的一項緊迫任務。
【關鍵詞】經濟困難 大學生 心理問題 對策 高校
1 問題的提出
聯(lián)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關于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tài),而是一種健康的生理、心理和良好的社會適應狀態(tài)。”也就是說,健康必須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軀體無病、心理正常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參照這個定義,結合對部分經濟困難學生的調查研究,筆者認為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狀況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第一,經濟困難學生雖然是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但和其他大學生一樣,他們也都處在一個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過渡時期。在這個轉型時期,有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發(fā)展性心理問題。而經濟困難學生大多來自貧困和不發(fā)達地區(qū),因為家境貧困,他們承受著比普通大學生更大的心理壓力和更多的心理沖突,如有的整日悶悶不樂;有的以家貧為“恥”,在同學、老師面前極力掩飾心中不快;有的急于擺脫貧困,但因收效甚微而焦慮不安等。這些心理壓力和沖突如果得不到及時緩解,在其發(fā)展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進而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第二,大學生正處在生長發(fā)育的第二高峰期,在校學習屬于“輕勞動類”。依據(jù)有關科學研究,作為標準人的男女學生,每天分別至少需要攝入2600千卡和2300千卡的熱量、蛋白質、維生素等十余種營養(yǎng)素??墒墙洕щy學生固于條件,平時只能省吃儉用、節(jié)衣縮食,大多數(shù)人平時很少食肉、蛋、奶類,連豆制品和植物油類也較少食用,根本無法滿足身體發(fā)育和其他活動所需,導致不少人營養(yǎng)狀況不良。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體魄,經濟困難學生不良的生理狀況也必然影響到他們的心理狀況。如果長期營養(yǎng)不良,將會導致身體疲乏、情緒不穩(wěn)、注意力不集中等現(xiàn)象。
第三,經濟困難學生大多數(shù)來自貧窮落后地區(qū),由于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城鄉(xiāng)的經濟差距以及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的差異,使一些人在心理上極不適應城市生活。如有的貧困生在言行舉止、穿著打扮方面較“土氣”,有的同學在言語表達能力、社交能力、應變能力等方面都明顯不及城市同學,沉重的心理壓力加上與周圍環(huán)境的格格不入,使他們不愿與人交往,適應能力下降。
通過以上分析,經濟困難學生的健康狀況尤其是心理狀況令人擔憂。經濟困難學生作為高校大學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心理問題不解決好,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成長,影響到高校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因此,分析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關心、引導和幫助,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2 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
筆者近兩年來在大學生中開展的咨詢共450例,經濟困難學生占110例,約1/4。通過對經濟困難學生咨詢案例的分析,結合對其他一些經濟困難學生的調查訪談,發(fā)現(xiàn)經濟困難學生存在以下一些共性心理問題。
2.1自卑抑郁心理
隨著高校繳費制度的實施,給那些農村落后地區(qū)的家庭、城鎮(zhèn)下崗職工家庭,以及因為其他各種原因并不富裕的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為了籌措經費供子女上大學,許多家庭多方籌款,使經濟困難學生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和經濟壓力。同學之間物質生活水平的懸殊,使一些經濟困難學生產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態(tài)。如有的同學不能正確看待貧窮和落后的關系,只看到自己在經濟上的貧窮、物質上的落后,用自己所短比他人所長,越比越沒信心,產生一種苦澀自卑心態(tài),進一步發(fā)展就轉向抑郁心理,表現(xiàn)為自怨自艾、悲觀失望、郁郁寡歡、情緒消沉。
2.2焦慮內疚心理
和普通大學生一樣,經濟困難學生也有關于未來理想、目標的想法。他們感到家庭雖然貧困,可是父母和家里的親人仍要省吃儉用供自己上大學,如果自己不好好學習,就會對不起父母,而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和內疚感。他們一方面希望自己努力學習而不愧對父母,另一方面又想通過自己打工掙點錢以減輕家庭的負擔,當他們不能協(xié)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時,就會產生焦慮、自責。若學習成績不好,又進一步加深內疚感,痛苦不堪。
2.3封閉性被動心理
一方面,經濟困難學生平時生活非常節(jié)儉,花一分錢都要再三考慮,而周圍的同學花錢卻大手大腳,這種較大的生活差異,使他們自尊心受到傷害。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經濟困難學生大多來自窮鄉(xiāng)僻壤,從小生活在一種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不少人性格比較內向、保守。當他們只身一人來到大學校園,不但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同學經濟上的差距,而且發(fā)現(xiàn)自己在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與其他同學也有所不同。面對現(xiàn)實,他們在心理上難以適從,產生苦悶、自卑、焦慮、恐懼心理。為了逃避現(xiàn)實,減少內心的痛苦,他們把自己封閉起來,逐漸形成一種封閉性被動心理。生活中的主要表現(xiàn)是:較少與同學們交往,不愿也不敢在集體場合拋頭露面,學習生活中的朋友圈很小.甚至不交朋友、不談戀愛。
3 解決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據(jù)有關調查表明,目前在我國一般高等院校中,經濟困難學生約占10%~20%,特困生占到5%~10%,兩者合起來共約占15%~30%,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群體?!督逃筷P于加強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高等學校培養(yǎng)的學生不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yè)素質和身體素質,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大力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是社會全面發(fā)展對培養(yǎng)高素質創(chuàng)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币虼?,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解決會直接影響到高等教育培養(yǎng)人才的整體規(guī)格和質量,會直接影響到高校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因此,開展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的研究,仍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筆者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上述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endprint
3.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基本途徑,勞動不僅創(chuàng)造了人類社會,而且也創(chuàng)造了人生的價值。一個人只有把自己定位于國家和集體,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用自己的合法勞動獲得應有的回報,他的生命才是有價值的生命。一個人只有把自己有限的“小我”融入無限的“大我”之中,他才有可能戰(zhàn)勝所面臨的各種困難,從而感受到人生的意義和美好。因此,堅持對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有助于他們樹立自尊、自強、自立、自重的思想,自覺端正人生價值觀,用自己的勞動和聰明才智實現(xiàn)有價值的人生。
3.2樹立自立自強的生活信念
據(jù)調查,經濟困難學生的一些心理問題往往源自于自己頭腦中的一些不合理認識,如“現(xiàn)在貧窮將來也一定會貧窮”、“貧窮是沒面子的”等。針對這些思想上的不合理認識,首先要讓經濟困難學生認識到,貧窮是由一系列客觀原因造成的,如家住經濟落后地區(qū)、家庭缺少勞動力、家庭人口多、父母下崗、天災人禍等無法選擇的條件,這與出身、相貌一樣,是無法由自己來決定的,因而貧窮并不是自己的過錯。唯一應做的是用自己的努力改變各種困難條件。其次,引導學生認識到貧窮并不等于落后,現(xiàn)在的貧窮并不意味著將來的貧窮。一個人良好的生活習慣,對生活熱愛的信念,對未來的理想,最終一定會改變一個人貧窮的命運。
3.3正視現(xiàn)實,接納自我
經濟困難學生不能逃避現(xiàn)實,怨天尤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要勇于面對現(xiàn)實,并接納自我,既能確認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又能坦然面對自己的弱點和不足,既能看到環(huán)境中有利的方面,又能勇敢面對現(xiàn)實中不利的條件。只有這樣,他才能理智地分析各種主客觀條件,為自己確立適當?shù)睦硐耄浞职l(fā)揮主觀能動性,有的放矢、揚長避短,不斷追求成功和自信。
3.4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主動與人交往
如上所述,經濟困難學生常在情緒上有很大困擾,其多半表現(xiàn)在人際關系上,輕則自己有孤獨、恐懼、焦慮之感,重則對他人有懷疑、敵對、攻擊之舉。依據(jù)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人都有歸屬和愛的需要,與周圍人和睦相處會使人在心理上獲得安全感,會加強一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有助于消除心理郁結。因此,引導經濟困難學生認識大學人際關系的性質和特點,學會必要的人際交往技能,多參加一些集體性的社團活動,主動與他人交往,對促進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是至關重要的。
3.5學會放松自己
研究表明:人在放松狀態(tài)下,骨骼肌張力下降,呼吸頻率和心率減慢,血壓下降,并有四肢溫暖、心情輕松愉快、全身舒適的感覺。因此,指導經濟困難學生學會一些在生理和心理上身體放松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法、軀體放松法、想象放松法,是達到減少緊張焦慮情緒和心理壓力較好的輔助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