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馮友蘭人生境界說及其超越情懷與啟示

    2016-01-15 00:16:39李彥堂
    中文信息 2016年1期
    關(guān)鍵詞:馮氏馮友蘭功利

    李彥堂

    (漯河醫(yī)學(xué)高等??茖W(xué)校,河南 漯河 462002)

    一、馮氏人生境界說簡要梳理

    在談馮氏人生境界四重說之前,我們先來了解“覺解”一詞,在馮氏看來,“覺解”決定著人生的意義,人生有意義之后才能談人生境界的問題。這意味著“覺解”在其人生論中占據(jù)著要位,是其人生境界說的奠基之石。那么,何為“覺解”呢?馮氏認為:所謂“覺”即人之自覺,“他于作某事時,自覺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覺,此是覺”;所謂“解”就是人之了解,“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樣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①意思簡單明了,所謂“覺解”即人的自我意識、自我覺察、自我了解。他還說:“人生亦是一類底事,我們對于這一類底事,亦可以有了解,可以了解它是怎樣一回事。我們對于它有了解,它即對于我們有意義。我們對于它底了解愈深愈多,它對我們底意義,亦即愈豐富”。②也即是說,人有了“覺解”,事物才對于我們有意義,人的“覺解”越深越多,事物對我們的意義也即越豐富。簡而言之,“覺解”在意義之前,意義在“覺解”之后。

    1.自然境界之“順才順習(xí)”

    自然境界在馮氏人生四重境界說中處于較低的位階,這也是一種“覺解”較淺的人生境界。馮氏說:“在任何種社會中底人,任何年齡的人,任何程度底智力底人,……其境界都可是自然境界。例如美國的社會,是高度工業(yè)化底社會,然其中底人,但隨從法律習(xí)慣,照例生活者,亦不在少數(shù)。他們照例納稅,照例上工廠,照例領(lǐng)工資,亦可以說‘不識天工,安知帝力’。他們并不是小孩子,亦不盡是智力低底人。他們生活在最近代化底環(huán)境中,而其境界還是自然境界”。③馮氏認為,自然境界存在于任何社會中,且與人年齡的大小、智力的高低無甚關(guān)系。但就社會而言,主要是指處于原始社會中的人的境界;就個體而言,主要是指處于兒童時期的人的境界。這種境界的表現(xiàn)是“順才順習(xí)”,所謂“才”是指人的天賦傾向和自發(fā)行為,所謂“習(xí)”是指社會中的風(fēng)俗和人在社會中養(yǎng)成的行為習(xí)慣。自然境界中的人就是按照這樣的模式工作、學(xué)習(xí)和生活的,他們類似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人生狀態(tài)。盡管說自然境界在人生境界中所處的地位較低,但其屬于“知其然”的認知范疇,同時,也為實現(xiàn)人生境界的超越奠定了一個基礎(chǔ)和前提。

    2.功利境界之“動物之理”

    馮氏認為,動物的行為是為私的,但這是其本能,并非心靈的安排。而處于功利境界中的人不同,他是自覺追求私立的,有目的的,有計算的。他說:“凡動物的行為,都是為他自己的利底。不過大多數(shù)動物底行為,雖是為他白己利底,但都是出白本能的沖動,不是出于心靈的計劃”。④他緊接著說:“在功利境界中底人,對于‘自己’及‘利’,有清楚底覺解。他了解他的行為是怎樣一回事。他自覺他有如此底行為。他的行為,或是求增加他自己的財產(chǎn),或是求發(fā)展他自己的事業(yè),或是求增加他自己的榮譽。”⑤由此可知,功利境界中的人是不道德的,不純粹的,但是,這種境界依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甚至可以說,恰恰是這種境界中的人創(chuàng)造了社會中的大部分文化和財富。與自然境界相比,無疑,功利境界邁出了世俗的一步,也是極為關(guān)鍵的一步,即便是追求私利,也是對自然境界的一個超越,是一種進步。

    3.道德境界之“盡倫盡職”

    馮氏認為,與功利境界中的人追求私“利”相反,道德境界中的人追求的是公“義”。他說:“在此種境界中底人,其行為是‘行義’底。義與利是相反亦是相成底。求自己的利底行為,是為利底行為,求社會的利底行為,是行義底行為”。⑥很明白,追求個人之利是“利”,而追求社會之“利”則是“義”。也即是說,在公與私的選擇當(dāng)中,“義”“利”由此而分。不僅體現(xiàn)在物質(zhì)層面,在精神層面也是如此。馮友蘭又說:“道德底行為,亦是求快樂底行為,不過其所求不是行為者自己的快樂,而是別人的快樂”。⑦很顯然,道德境界中人的快樂不是追求個人的快樂,而是別人的快樂。也即是古人講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還有“舍身取義”、“殺身成仁”等詞語都滲透著“義”的思想,閃爍著“義”的光芒。在馮氏看來,按照“義”的要求去行為就是其所講的“盡倫盡職”,“倫”即人與人所形成的社會關(guān)系,“職”即在社會中的當(dāng)然本分。一個人只有按照自身在社會中所處的位分行使權(quán)力、履行義務(wù),才是道德的,就是“盡倫盡職”,這便是道德境界。道德境界對功利境界的超越其實就是“義”對“利”的超越,是“義”對“利”的揚棄,是“義”對“利”的進一步升華。

    4.天地境界之“天人合一”

    在馮氏看來,天地境界迥異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它是超道德價值的體現(xiàn),但它又不離日常生活,它存在于現(xiàn)實社會中。天地境界中人是“在日常生活之內(nèi)實現(xiàn)最高的價值”,并且是“對于宇宙底盡職”。⑧他自覺其為宇宙的一分子,他的日常行為與宇宙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并融為一體。盡管說天地境界常人難以企及,但是其卻真實存在,圣人可以達到天地境界便是例證。柴文華先生認為:“馮友蘭運用‘負的方法’即神秘主義的方法烘托出一個嶄新的境界,似月又非月,它可以引導(dǎo)人們從精神上去體認,但明顯地超現(xiàn)實。它似是不離現(xiàn)實但卻超社會、超功利、超榮辱、超死生,它屬于神,不屬于人”。⑨天地境界的提出意味著馮氏人生境界說最終完成了對自身的超越,如果不完成這一超越,那么他的人生境界說將不能到達終點,也就完成不了邏輯化的人生哲學(xué)體系。

    綜上可知,馮氏人生境界四重說作為邏輯化的人生哲學(xué)體系完成了逐級遞進、步步超越的人生哲學(xué)理想。這其間,超越情懷始終不離左右,貫穿于人身境界說的始終。

    二、人生境界說的超越情懷

    前文論及,馮氏人生境界說中四重境界之間的遞進和超越關(guān)系,那么,這四重境界是怎樣體現(xiàn)馮氏的超越情懷呢?首先,看自然境界。自然境界雖說是較低的一種人生境界,但也是為實現(xiàn)其超越情懷而作為基礎(chǔ)和前提存在的,所以它與完成超越情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沒有基礎(chǔ)性的自然境界,超越就無從談起,有了前提性的自然境界也未必就擁有超越情懷。也就是說,要想實現(xiàn)超越情懷,既要有一個前提性的存在,還要有超越情懷本身,二者缺一不可。其次,看功利境界。毫無疑問,功利境界是對自然境界的第一個超越,這個超越是由“一己之私”代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來開始的,也是“一己之私”背負世俗的惡名來完成的。這其間是自私地完成了超越,一方面是自私,一方面是超越。然而,功利境界中人卻成為了創(chuàng)造社會大部分文化和財富的中流砥柱。再次,看道德境界。道德境界“義”對功利境界“利”的揚棄預(yù)示著境界說中第二個超越的完成,但是功利境界的“利”并沒有也不可能完全退出現(xiàn)實社會,事實上,在社會中,“義”和“利”是并存的,交替出現(xiàn)的,交織體現(xiàn)的。于是,“殺身成仁”“舍身取義”就成為了追求道德境界的人的向往和追求。最后,看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作為馮氏人生境界說最高體現(xiàn)的哲學(xué)范疇,表征了人生境界的終極超越和完滿。天地境界的終極超越性體現(xiàn)在不僅是對道德境界的超越,也是對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徹底揚棄和批判完成。顯然,馮氏的人生境界說是建立在對道家哲學(xué)推崇的基礎(chǔ)之上的,尤其是天地境界,它是“天人合一”哲學(xué)思想的表達和體現(xiàn)。實現(xiàn)人生理想和完成對自身的超越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窮其畢生精力的追求,也是對成為圣人這一理想的向往。

    三、人生境界說的啟示

    縱觀馮氏人生境界說,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其間蘊含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天地之間的關(guān)系。如何處理這些關(guān)系關(guān)乎到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更關(guān)乎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fā)展和民族的未來。那么,馮氏人生境界說對當(dāng)下的我們有哪些啟示呢?

    首先,敬畏自然。所謂敬畏自然是指人類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對大自然保有一顆敬畏之心。受近代西方哲學(xué)“人類中心論”思潮的影響,我們一度一廂情愿的認為:人類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人類可以征服自然、戰(zhàn)勝自然甚至掠奪自然。與此不同,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雖認為“人者,天地之心”,把人置于天地之“心”的重要和核心地位,但同時又認為人生活在天地中要“盡人力,安天命”,也就是說,人在天地中應(yīng)當(dāng)盡力做事,但不強求,不強為。這里便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意味。其實,敬畏自然不是軟弱、不是怯懦、不是退縮,而是在充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前提下有所作為,它強調(diào)順勢而為,而不是妄為、亂為、強為。君不見當(dāng)下社會,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全球變暖、資源危機、森林銳減、物種滅絕……等等,這一系列環(huán)境危機不僅嚴重制約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還深刻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不難想象,如果我們生活中水、電資源短缺匱乏那將是怎樣的一種情景。這就要求我們,無論人類發(fā)展得多么強大,都要對大自然懷有一顆敬畏之心,不肆意妄為,要以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為中心,與自然平等相處,友善共存。

    其次,注重人本。以人為本,它強調(diào)的是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guān)系時,人的根本重要性。這也是科學(xué)發(fā)展觀的實質(zhì)和要義,它突顯了人這一社會主體在不同的關(guān)系中所處的核心和本質(zhì)地位。在經(jīng)濟日益發(fā)展的新形勢下,尤其要注重人本。注重人本,就要求我們要不斷關(guān)注人在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注重人本,就要求我們以和諧為旨歸正確處理人與人、自然、社會之間的關(guān)系。

    最后,提升境界。社會在持續(xù)發(fā)展,與此相適應(yīng),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也應(yīng)當(dāng)不斷地去追求,去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作為社會中的個體,只有不斷加強理論學(xué)習(xí),才能進一步充實自我;也只有不斷提高自我修養(yǎng),才能進一步升華境界。處于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能力發(fā)展了,素養(yǎng)提高了,境界升華了,那么這個社會離和諧也就不遠了。在農(nóng)業(yè)文明的文化背景里,在國民素質(zhì)普遍還沒有達到較高水平的邏輯前提下,加強素質(zhì)、提升境界似乎顯得更加緊迫,這是我們作為個體進步的需要,也是社會、民族和國家發(fā)展的迫切要求。

    [1]馮友蘭:《貞元六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6.第 526、525、578、555、555、556、610-611、632、650 頁.

    [2]柴文華:《馮友蘭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第 57 頁.

    猜你喜歡
    馮氏馮友蘭功利
    粵西出土唐許夫人及馮氏墓志相關(guān)史事考略
    廣州文博(2023年0期)2023-12-21 07:22:34
    十分鐘的朋友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當(dāng)之”——馮友蘭武圣觀論析
    最好的尊重
    慈善(2022年6期)2022-02-10 18:38:40
    武漢大學(xué)馮氏捐藏館藏品展
    中華書畫家(2021年5期)2021-12-01 14:34:28
    我不想讓你誤會
    雜文選刊(2021年7期)2021-07-16 06:25:14
    破案賺酒
    破案賺酒
    新高考改革選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6:44
    從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改则县| 常德市| 乌鲁木齐县| 蓬安县| 岳西县| 贵德县| 卢氏县| 南康市| 乐至县| 奉化市| 广州市| 长丰县| 孟州市| 盘山县| 酉阳| 禄劝| 礼泉县| 桂东县| 九江县| 东丰县| 灯塔市| 玉屏| 长乐市| 阿鲁科尔沁旗| 公主岭市| 巩留县| 华蓥市| 综艺| 辰溪县| 平湖市| 紫阳县| 会昌县| 广宗县| 凉山| 双城市| 峡江县| 湄潭县| 南皮县| 宁化县| 青神县| 隆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