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榮?。ê颖笔∧蠈m市鳳崗學區(qū) 051800)
律,打亂“生物鐘”的做法,只會加大疲勞感,會感到更大的壓力和產生茫然低落的情緒。所以,保持良好心情,調整好合理的“生物鐘”,可以使人思維活躍,大腦興奮有序,活動更有規(guī)律性,能減少自己的心理壓力。
總之,由于社會、家庭、學校和學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學生的心理壓力非常重,特別是進入高三,我們一定要把調節(jié)學生的心理問題放在突出位置,要把它當做一件重要的事情來抓。高三學生的心理問題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需要我們教師認真思考和研究。
(責編趙建榮)
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教學策略
周世榮(河北省南宮市鳳崗學區(qū)051800)
摘要:現代語文教學的目標在于促進學生作為人的全面發(fā)展。因此,語文教學必須要改變灌輸式、接受式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以問題來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使學生在探究中得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fā)展。那么,如何有效創(chuàng)設就成為重點課題。本文從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原則與有效策略這兩個方面來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原則有效策略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1.049
新課改下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在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而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是灌輸式、接受式教學,學生只是在機械而被動地接受。沒有了學生的主體參與與積極思考,失去了思維與創(chuàng)新火花的撞擊,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實現新課改所倡導的以人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學生的主體參與及主動探究,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學習方法,開發(fā)智力,發(fā)展思維,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潛能的挖掘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如何才能實現問題情境的有效運用這是廣大教師所要重點關注與探索的話題。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與研究,我認為要科學運用問題情境,促進學生富有個性化的全面發(fā)展,就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1.主動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因此,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教師首先就要考慮到要能夠激起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引導學生帶著飽滿的學習熱情來展開探究。這樣的問題情境才是有效的。而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問題情境具有積極性,那么就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深入研究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規(guī)律與學習水平,從學生的視角來展開設計與思考,這樣所提出來的問題才能更加貼近學生的認知基礎,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能夠激起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與思考的積極性。
2.啟發(fā)性。正所謂“不憤不悱,不啟不發(fā)”。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他們所需要的不是教師的直接答案,而是教師的啟發(fā)與誘導。這時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要具有啟發(fā)性,要以學生的思維活動為依據,引導學生樂于思考與思維,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克服探究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難,讓學生在問題的啟發(fā)下展開有成效的自主探究活動。
3.發(fā)展性。提問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學生的認知過程是運用已知不斷地學習未知,將未知轉化為已知的過程。提問的著眼點應放在已知上,只能是對學生已知的檢查,而著眼點放在未知上,過于復雜則無法完成探究。因此,所提問題要具有啟發(fā)性,要著眼于已知與未知之間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認知結構上的不平衡,造成心理認知上的懸念;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提高學生思考的質量,使學生能夠帶著問題來展開有深度的探究,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4.開放性。開放性問題與封閉性問題相對,是不具備完整條件、不是唯一答案的問題。開放并不是形式上的,而是要能夠引發(fā)學生思維的多向性與創(chuàng)造性,使得不同水平的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能夠產生不同的思考結果。這樣的開放性問題不再是將學生的思想與思維限定在固定的模式內,而是給予學生更多選擇的自由與空間,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個性來展開探究,讓學生得以展現個性,釋放潛能,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以充分發(fā)展。
1.激趣引疑策略。趣是學習的動力,疑是學習的開始,只有建立在學生濃厚興趣基礎之上的問題,才能激起學生愉悅而積極的學習情感,學生自然會對問題本身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展開主動而愉悅的探究,讓學生樂于學習,樂于探究。如在學習《美麗的海底世界》這一課時,教師就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喜愛直觀事物,以形象為主的思維特點,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向學生直觀而形象地展現海底世界,以直觀的畫面、動聽的音樂來刺激學生的視覺與聽覺,帶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熱情。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來思考如何來形容海底世界?這樣的問題設計以學生為出發(fā)點,自然能夠將學生的思維與注意力集中于問題上來,進而引導學生展開主動而快樂的探究活動。
2.矛盾揭示策略。即利用學生已知與未知之間的矛盾來設計問題,以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這樣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主動而積極的探究,以通過探究來釋疑解惑。如在學習《窮人》一課時,文章結尾有這樣一句話:“桑娜用頭巾裹住睡著的孩子,把他們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贝藭r,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桑娜既然自己不知道為什么要把那兩個孩子抱回家,但為什么又覺得非這樣做不可呢?這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你是如何理解的呢?這樣看似矛盾的問題自然會引發(fā)學生的關注與思考,學生自然就可以聯系上下文來來展開認真的閱讀與積極的思考,并在學生之間展開充分的交流與激烈的討論,進行思維火花的碰撞,層層深入,這樣的探究是主動而積極的。學生通過交流與討論后總結出:桑娜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家境之困苦,但人性的善良親情戰(zhàn)勝了一切。即使生活再艱難,也要救助這兩位孤兒。這正是人性的善良、母愛的偉大、人間的親情。
3.課堂討論策略。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之間存在明顯的個性差異,這決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自然也會產生不同的見解與感受,甚至會出現對立的觀點,而引發(fā)學生之間的激烈的討論。教師要利用這些不同與分歧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冷靜而全面地分析與思考,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從而獲得對同一問題不同角度的全面而深刻的認知。如在學習《諾貝爾》一課時,諾貝爾發(fā)明了炸藥,有的學生認為將炸藥運用于打通隧道、開鑿礦井等,節(jié)省人力與物力,提高生產力,具有重要的貢獻。但也有的學生認為炸藥用于制造槍炮,用于戰(zhàn)爭,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破壞了人類的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在學生之間存在分歧時,教師就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這樣更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實現學生的全面認知。
參考文獻:
[1]趙春良.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課外語文:教研版,2014(6).
[2]丁達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打造高效課堂——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作文成功之路,2013(11).
(責編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