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朱少山
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
廣東 朱少山
宋敏求,字次道,賜進士及第,為館閣???。預蘇舜欽進奏院會,出簽書集慶軍判官。王堯臣修《唐書》,以敏求習唐事,奏為編修官。持祖母喪,詔令居家修書。卒喪,同知太常禮院。
石中立薨,子繼死,無他子。其孫祖仁疑所服,下禮官議。敏求謂宜為服三年,當解官,斬衰。同僚援據不一,判寺宋祁是其議,遂定為令。加集賢校理。從宋庠辟,通判西京。為群牧度支判官。墜馬傷足,出知亳州。治平中,召為仁宗實錄檢討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判太常寺。
英宗在殯,有言宗室服疏者可嫁娶,敏求以為大行未發(fā)引,不可。逾年,又有言者。敏求言宗室義服,服降而練,可嫁娶矣。坐前后議異,貶秩知絳州。王、范鎮(zhèn)乞留之,使成實錄。神宗曰:“典禮,國之所重,而誤謬如是,安得無責。”然敏求議初不誤,曾公亮惡禮院劉瑾附敏求為說,故因是去之。是歲,即詔還。
徐國公主以夫兄為侄奏官,敏求疏其亂天倫,執(zhí)正之。王安石惡呂公著誣其言韓琦欲因人心如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出之潁州敏求當草制安石諭旨使明著罪狀敏求但言敷陳失實。安石怒白于帝,命陳升之改其語,敏求請解職,未聽。
會李定自秀州判官除御史,敏求封還詞頭,遂以本官右諫議大夫奉朝請。策試賢良方正 ,孔文仲對語切直,擢置優(yōu)等,安石愈怒,罷文仲。人為敏求懼,帝獨全護之,除史館修撰、集賢院學士。鄧潤甫為帝言:“比群臣多尚告訐,非國家之美,宜登用敦厚之士,以變薄俗?!蹦思用羟簖垐D閣直學士,命修《兩朝正史》,掌均國公箋奏。元豐二年,卒,年六十一。特贈禮部侍郎。
敏求家藏書三萬卷,皆略誦習,熟于朝廷典故,士大夫疑議,必就正焉。補唐武宗以下《六世實錄》百四十八卷,它所著書甚多,學者多咨之。嘗建言:“河北、陜西、河東舉子,性樸茂,而辭藻不工,故登第者少。請令轉運使擇薦有行藝材武者,特官之,使人材參用,而士有可進之路。又州郡有學舍而無學官,故士輕去鄉(xiāng)里以求師,請置學官?!焙箢H施行之。
(節(jié)選自 《宋史· 宋敏求傳》)
1.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 王安石惡呂公著/誣其言/韓琦欲因人心/如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出之潁州/敏求當草制/安石諭旨使明著罪狀/敏求但言/敷陳失實
B. 王安石惡呂公著/誣其言韓琦欲因人心/如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出之潁州/敏求當草制/安石諭旨使明著罪狀/敏求但言敷陳失實
C. 王安石惡呂公著/誣其言韓琦欲因人心/如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出之潁州/敏求當草制/安石諭旨使明著罪狀/敏求但言/敷陳失實
D. 王安石惡呂公著/誣其言/韓琦欲因人心如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出之潁州/敏求當草制/安石諭旨使明著罪狀/敏求但言敷陳失實
2.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斬衰”是“五服”中服喪時間最長的禮制,服期三年。其他四種是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
B.“實錄”是中國傳統史籍之一,以編年體的形式記錄當時的真實情況。一般以謚號、廟號或朝代來命名。
C.“賢良方正”(全稱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是宋科舉考試中的重要科目,側重于選拔德才兼?zhèn)涞奈娜恕?/p>
D.“禮部”是中國古代官署之一,主管國家祭祀、外交和學校教育等事務,但科舉考試事務則由吏部掌管。
3.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宋敏求仕途暢達,擔任多職。他剛入仕時就擔任館閣校勘,隨后他又擔任集慶軍判官、西京通判、知制誥、右諫議大夫、史館修撰和禮部侍郎等要職。
B. 宋敏求學識宏富,通曉典章。在擔任同知太常禮院期間,大臣石中立去世,其孫石祖仁不知如何服喪,他認為應當解官、服喪三年,得到宋祁的認同。
C. 宋敏求不畏權勢,剛正直言。徐國公主將丈夫的兄長認作侄兒,他認為這樣亂了天倫,應將她抓捕正法;王安石想誣陷呂公著,他認為沒有事實根據。
D. 宋敏求藏書很多,著述甚多。他家藏書三萬卷,多所涉獵,進行誦讀研習,曾先后參與編修《唐書》《仁宗實錄》《兩朝正史》和《六世實錄》等書。
4. 把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同僚援據不一,判寺宋祁是其議,遂定為令。加集賢校理。從宋庠辟,通判西京。
(2)鄧潤甫為帝言:“比群臣多尚告訐,非國家之美,宜登用敦厚之士,以變薄俗?!?/p>
參考答案:
1. B
2. D 科舉考試是禮部主管的重大事務,禮部試即是科舉時代的重要考試。
3. A 有兩處錯誤,宋敏求沒有擔任過右諫議大夫(是李定),禮部侍郎是宋敏求去世后朝廷贈予的榮銜,而非生前職務。
4.(1)同僚們援引依據不統一,判寺宋祁也同意宋敏求的說法,于是將此定為制度。(宋敏求)升任集賢校理。后應宋庠的征召,隨他出任西京通判。(“援據”“是”“辟”和“通判”各1分,句意1分。)
(2)鄧潤甫對皇帝說:“近來大臣們多喜歡互相攻擊告發(fā),并非國家的好現象,應該提拔任用敦厚的人,以改變這種淺薄的風氣?!保ā盀椤薄氨取薄吧小焙汀暗恰备?分,句意1分。)
參考譯文:
宋敏求,字次道,賜進士及第,初任館閣校勘。因參加蘇舜欽進奏院的集會,被調離京城,出任集慶軍判官。王堯臣修《唐書》,因為宋敏求熟習唐朝的事情,便上奏請他擔任編修官。后因祖母去世服喪,皇帝下詔令他住在家中修史書。服喪完畢,任同知太常禮院。
石中立去世后,他的兒子也死了,沒有其他兒子。他的孫子石祖仁對服喪的禮節(jié)疑惑不懂,便交給禮官討論。宋敏求說應服三年的喪,并應辭官,斬衰。同僚們援引依據不統一,判寺宋祁也同意宋敏求的說法,于是將此定為制度。升任集賢校理。后應宋庠的請求,隨他出任西京通判。后任群牧度支判官。因從馬上跌下來傷了腳,被降為亳州知府。治平年間,被朝廷召去擔任《仁宗實錄》檢討官,任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判太常寺等職。
宋英宗殯喪期間,有人說皇族宗室成員血緣關系較疏遠的在喪期也可以婚嫁,宋敏求認為先皇還沒有出殯,絕不可以婚嫁。一年后,又有人這么說。宋敏求說宗室普遍服喪,由穿喪服降到穿練服時,便可以嫁娶婚姻了。因為他的說法前后互相矛盾,被貶職為絳州知府。王、范鎮(zhèn)乞求朝廷留他,讓他完成《仁宗實錄》。宋神宗說:“典禮制度,是國家大事,而謬誤得如此,哪能沒有責任?!彼蚊羟蟮淖h論最初本沒錯,但曾公亮痛恨禮院里的劉瑾附和宋敏求的說法,所以要借此除去他。當年,宋敏求就被詔令回京。
徐國公主將丈夫的兄長認作侄兒,并上奏官府,宋敏求上疏說這是亂了天倫,應將她抓捕正法。王安石不喜歡呂公著,誣陷呂說過韓琦想要利用人心,如當年趙鞅在晉陽起兵,借此驅逐君主身邊的惡人奸臣,將呂公著降為潁州知府。宋敏求準備草擬詔書時,王安石傳旨給他,要他在詔書中說明呂公著的罪狀,而宋敏求卻只說他敷陳失實。王安石發(fā)怒,告訴皇帝,皇帝命陳升之將詔書中的話改了,宋敏求請求解除自己官職,皇帝沒批準。
遇上李定自秀州判官升任御史,宋敏求將委任詔書封回不發(fā),于是李定以本官右諫議大夫身份升為朝請大夫。主持賢良方正的考試,因為孔文仲對答時語言切直不阿,便將他評為優(yōu)等。王安石更加憤怒,罷免了孔文仲。人們都為宋敏求擔憂,而皇帝卻保護他,并任他為史館修撰、集賢院學士。鄧潤甫對皇帝說:“近來大臣們多喜歡互相攻擊告發(fā),并非國家的好現象,應該提拔任用敦厚的人,以便改變這種淺薄的風氣?!庇谑巧蚊羟鬄辇垐D閣直學士,命他修著《兩朝正史》,掌管均國公的箋奏。元豐二年去世,享年六十一歲。特例追贈為禮部侍郎。
宋敏求家中藏書達三萬卷,(他)都粗略地閱讀誦習過,所以他對朝廷典故很熟悉,士大夫們每有疑議,必前來請求指正。他補修了唐武宗以下的《六世實錄》共一百四十八卷,所著的其他著作很多,學者們大都參考這些書。(宋敏求)曾建議說:“河北、陜西、河東等籍的舉子,性格厚樸扎實,但辭藻卻不工巧華麗,所以中進士的較少。請下令轉運使選擇那些有品行才藝武略的人,特例給他們升官,使人材能充分發(fā)揮其作用,而士子們有可以晉升的途徑。又各州郡只有學校而無學官,所以學生士子容易離開本鄉(xiāng)本土到外面去拜師求學,請求在各州縣設立學官。”后來朝廷多能實行他的建議。
廣東省東莞市石龍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