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過“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宋朝的林景熙也在詩中寫道:“書香劍氣俱寥落,虛老乾坤父母身?!睍怯形兜赖?,從小時候開始,每每拿到一本新書,都喜歡聞一聞,在淡淡墨香中陶醉。父母都是讀書人,我家也勉強算是書香門第了,然而對于書香為何物,我卻了無可知,于是問了度娘,才知道,原來是古人為防止蠹蟲咬食書籍,便在書中放置一種蕓香草,這種草有一種清香之氣,“書香”最早的由來,據(jù)說就是因為這種蕓草的植物,因其散發(fā)出的香味能殺死書蟲,愛書如命的讀書人就把蕓草夾在書中,對其飄散出的縷縷香氣稱為“書香”。明清古籍《增廣賢文》訓(xùn)蒙增廣改本就有“家熟不如國熟,花香不及書香”的記載。
而我卻以為書香的氣息不應(yīng)只是蕓草,且不說現(xiàn)如今滄桑逝水,風習遞嬗,蕓草難得,書香已經(jīng)成為了善于想象與懷舊的讀書人的一種浪漫情懷。閱讀不同的書應(yīng)該有不同的味道。你想象一下,斟一杯紅酒,讀著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是否更能體會出文章中那種“偏見讓我無法去愛別人,傲慢讓別人無法來愛我”如紅滔般先是酸澀后又甘甜的味道。而讀到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少年時我們追求激情,成熟后卻迷戀平庸,在我們尋找,傷害,背離之后,還能一如既往的相信愛情,這是一種勇氣。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這時我們是否如同品味到一壺淡雅微辛的清酒,完成了青春的救贖。還有如不啜飲一口醇濃的咖啡也就不能深切的領(lǐng)悟到《廊橋遺夢》中弗朗西斯卡心中的苦澀余香,我們透過咖啡的香氣仿佛能看見她“倚在一根籬笆樁上,穿著褪色的牛仔褲,涼鞋,白色圓領(lǐng)衫,頭發(fā)在晨風中飄起”?!案吡皇炝思t滿天,九兒送你去遠方……”讀莫言的《紅高梁》,你不灌一口窖藏五十年的女兒紅,怎么能體會到那黑土地的濃烈?怎能感受到五味雜陳的人生?
最近很少能靜下來讀上一本好書,有一首歌叫《時間都去哪兒了》,我的時間除了被工作和家庭瑣事占據(jù),還有許多時間被“低頭”偷走了,當然不是“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而是把閑暇的本應(yīng)屬于讀書的時間讓給了手機,說來真是汗顏。心情的浮躁,讓我許久不能聞到書香。當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想到了茶,茶可清心致靜,書可解惑益智,兩者相得益彰。暢游在文字構(gòu)成的浩瀚深邃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長河中,讀起“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時,一杯淡淡飄香的茶茗在手,輕抿香茶,書墨幽香與茶盅暗香融合,斗室內(nèi)一縷禪熏氤氳升起,“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須花”寧靜致遠的心情便油然而生。喧囂與嘈雜不能入耳,煩悶與憂慮不能亂心,書香如茶香縈繞指尖,茶香似書香如飲醍醐,時而濃釅時而清雅,時而恬靜時而酣暢,生命是如此充實,靈魂是這樣靜默。終于知道原來剪去欲望的雜草,才能擁有一顆寧靜的心靈。
喜歡這樣一段話:人生旅途中,大家都在忙著認識各種人,以為這是在豐富生命,可最有價值的遇見,是在某一瞬間,重遇了自己,那一刻你才會懂,走遍世界,也不過是為了找到一條走回內(nèi)心的路。
而這條路上不能沒有書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