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從歷史的角度以時間為線索分析了宋元明時期的雕版字體字形的來源和字形形式上與書法的聯系。早期宋體字與當代宋體字有著明顯的形態(tài)上的差異,其具有獨特的形式美感,不僅是技術的影響同時也反映了不同書法字體轉化為印刷字體的可能性。本文通過對歷史的梳理闡釋了不同的雕版宋體與書法的聯系,同時用現代字體設計的理論對雕版字體進行分析,與現代印刷字體進行比對,希望能夠借此對現代漢字字體設計有所啟發(fā)。
關鍵詞:雕版字體;書法;印刷;字體設計
中圖分類號:J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9-0054-01
一、宋元雕版楷書的書法借鑒
印刷術發(fā)明于唐代,當時雕版印刷趨于成熟,到了宋代得到廣泛應用,大多數藏書家歷來認為,以藝術和學術標準而論,兩宋版刻是中國印刷史的黃金時期。關于書法對印刷字體的影響必須關注唐代那些創(chuàng)造性的書法大師,尤其是以楷書享譽的書法家。草行楷三體最后一種成型于漢代之后幾百年,在唐代用于碑銘而長足發(fā)展。其中數種拓本供書法練習之用直至現今??瑫渤蔀橛”镜臉藴首煮w。數十位唐代書法家中,三位書法家為版刻所用楷書確立了鮮明而極具影響力的書風。他們是歐陽詢(557-641)、顏真卿(709-785)、和柳公權(778-865)。書法家對宋元時期的影響直接而明顯,后世效仿這些書法家以其書體直接上板。
在宋代雕版字體以真實再現手寫感書法的程度作為優(yōu)劣評鑒標準,因此其書法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在雕版印刷板式基礎上進行書寫,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消減了書法的章法影響,從字體本身而言,宋代四川和福建刻工偏愛顏體,不過顏體作為一種“基本”或“主要”字體,往往羼雜像柳體這類流行書體的特點和筆觸。柳體雕版字體在歐體的均衡、細瘦與顏體的肌肉、肥大之間達成有效的平衡;除了單字緊湊而方正的結體,這種書體還在拉長或筆直的字形中采用規(guī)整有力的筆劃。盡管如此,歐體與顏體依然占據主流。
二、明代刻本
(一)由個性到共性的趙體雕版楷書。
由版刻和書法兩條路徑都可以發(fā)現,雖然處于不同原因,但趙體在印刷和書寫上都逐漸由靈活的書法表現向統(tǒng)一程式化的方向發(fā)展。后來形成的影響頗大的臺閣體以及明清內府楷書印刷字體都是建立在趙體書法的基礎之上。這種書法程式化的發(fā)展過程在一定程度上為書法到程式化的印刷字體的轉化提供了方法性的參考。
趙體的影響不僅歸因于沈氏兄弟1的極力推崇,從書法本身看也有著其根本原因,關于趙體,方聞寫到:“趙體具有造型均衡的特點,還展示了易于辨識和可重復的筆畫。趙孟頫的楷書是自顏體以來最早出現的新式楷書,大小無不適合書寫。”2趙體因自身魅力與便于模仿而影響甚大,乃至波及印本書。
明代依然延續(xù)趙體書風,永樂年間的《圣學心法》所用字體即為趙體,明永樂十八年(1420),經廠印制的《孝順事實》,正文字體即趙體,書法優(yōu)美,代表了趙體在明代內府最高水準。永樂十五年的內府本《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經》正文也采用趙體小楷,采用趙體小楷抄寫交由內府刻印的御制宗教類讀物,似乎已成通例,趙體之于明代宮廷的影響可見一斑。永樂之后五十年間,趙體依舊主宰明代內府刻本,成化九年(1473)的《資治通鑒綱目》即屬此例,但相對《圣學心法》字體顯得優(yōu)雅不足。
隨著時間推移趙體逐漸被后來取法趙體的沈體取代,而脫胎于趙體的沈體則沒有了趙體的優(yōu)雅筆觸,更接近后來的所謂翰林體。明正德二年(1507)的《歷代通鑒記要》中的正文字體用的就是沈體,可以明顯感受到其字體相對于趙體筆觸收斂許多,此后沈體持續(xù)受到垂青,逐漸取代趙體地位。
(二)別具韻味的“清朝體”。
楷體發(fā)展至今形成漢字的四大印刷字體,但現如今的楷體越發(fā)的單調刻板,雖為書法之形但其死板程度實在難以將其與書法產生聯系,以致很難將其應用到實際的板式中,它和當下的仿宋字體成為四大印刷字體中使用率最低的兩個字體,拋開時代審美而論,就其字體的書法性而言實在顯得過于平庸。
三、早期雕版宋體與現代宋體的差異
中國早期宋體字是由脫胎于書法的雕版楷書發(fā)展而來,其字形雖然在明代已經形成所謂“成熟的宋體字”,但其結體和壁畫特征依然傳承著楷書書法的規(guī)律,和當今的宋體字差異很大。現代漢字印刷字體中的宋體受日本“秀英體”影響很大,秀英體是日本在引進活字鑄造機時開發(fā)的一款極具現代幾何感的宋體字,被譽為日本現代活字印刷字體的重要源頭之一(另一個是筑地體)。50年代后期,本頓雕刻機被引進中國,比日本晚了10年左右。1961年上海印刷研究所字體設計室設計的宋一體,之后的宋二和標題宋等,1964年北京新華字模廠為《人民日報》設計的報宋體(641體),都是基于日本的秀英體修改而來。秀英體不單是日本的經典字體,也通過老一輩中文字體設計師的加工和修改,融入了中文字體之林,成為了四大字體(宋黑楷仿)之一。
相對于現代電腦字庫中的宋體,明清時期的宋體字顯然更具書法韻味,最明顯的不同是,老宋的橫豎粗細差異沒有新宋大,并且老宋的筆化特征也有很多特別之處。比如橫畫,明清時期的宋體橫畫的起筆處是較粗的,而且整個筆畫也呈現出一個自然的弧度;清早期內府刻本宋體字還保持了部分明顯楷書特征,比如豎畫起筆是斜頓下來,這有些類似于英文Blackletter3類字體的特點。這些都是直接保留自楷體并加以雕琢,與新宋體的差異明顯。另一個重要的不同點表現在字體的結體上,明代宋體結體瘦長到清代武英殿聚珍版字體結體則變得寬博,但都保持楷書的攲側的結體特點,橫畫都保持了略微的傾斜,豎畫自上而下逐漸變粗,到收尾處出于字體重心考慮改變了楷書的收筆方向,但依然體現出了楷書的書法韻味。這些特點直接反映出其字形上的書法性。
另外,日本設計師田中一光的光朝體可以說是將宋體徹底幾何化、去書法化的代表,光朝體筆畫已經概括到幾何圖形的程度,橫畫細而水平,點畫成幾何形三角沒有普通宋體的弧度,豎劃筆直底端水平基本可以視為矩形,撇劃更是具有類似美術字的幾何造型,整體看上去雖然仍是宋體的結構但具有著強烈的幾何構成感,和書法的有機性已經相去甚遠。相反,相對于光朝體,新宋體無論在筆畫的特征還是整體的視覺感受都是具有著書法性。
參考文獻:
[1]《書法的形態(tài)與闡釋》,邱振中 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清代內府刻書圖錄》,翁連溪 著,北京出版社,2004
[3]《中國印刷史》,張秀民 著 韓琦 增訂,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4]《書法談從》,劉濤 著,中華書局,2012
[5]《藝術與視知覺》,[美]魯道夫·阿恩海姆 著 滕守饒 朱疆源 譯 滕守饒 主編,四川人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