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現在社會文明生活溝通的重要橋梁,語言能力,除了要求能夠準確無誤地表達說話人的意思之外,更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就是如何把話說好,能夠讓聽眾便于理解。學前兒童處于語言成長期,這個時候的兒童學習力,接受了,模仿力都比較強,強化這個時期兒童的語言交際能力有助于促進他們的對于世界的認知能力,語言就像打開世界大門的鑰匙,從今往后的一切學習都離不開語言的輔助,語言交際能力的形成也對后期的書面語能力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關鍵詞:戲劇教學;學前兒童;語言教育;
中圖分類號:J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7-00-01
語言教學涵蓋的范圍很廣,并不只是我們看到的字面功能,它包括文字形態(tài)、語音、語匯、語法、聽解、會話、閱讀與寫作等方面。通常我們對于語言教育,第一聯(lián)想到的多半會是外語教學,而對于我們母語的教學,通常沒有一個比較科學的認識,尤其是對學前的兒童教育這一塊,大多家長包括校方,大部分是讓孩子自發(fā)性地進行模仿,缺乏科學的引導和鍛煉。戲劇是一種匯集了語言、動作、舞蹈、音樂等元素的一種綜合性舞臺表演藝術。戲劇在教學里屬于情景教學法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是一種使得教學角色完全參與、融合到語言情景中
一、戲劇教學
首先,我們先明白戲劇教學的戲劇說的是什么。戲劇是一種以舞臺演員表演為中心的,通過角色的扮演、綜合運用動作、表情和語言來表演故事情節(jié),并反映一定程度的社會生活的舞臺藝術。這種綜合性藝術表演,融合了文學、音樂、美術、舞蹈甚至是造型、燈光、服飾等各種藝術成分,通過視覺和聽覺刺激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啟迪,這種藝術方式無論是對于參與的主體還是客體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我們在此文中主要是研究探討幼兒戲劇部分,幼兒戲劇,主要是以3到6歲的幼兒,也稱為學前兒童為接受對象,以人物對話為主,輔以簡單可行的表情動作等手段來貫穿表演,以便于幼兒觀賞或者直接參與表演。
二、學前兒童戲劇教學的具體操作
本文既然談及戲劇教學在學前兒童語言教育中的應用,那么我們必須先弄清楚一個主體和客體的問題,戲劇教學作為一種輕松活潑、生動形象的教學形式,它確實具有它獨特的教學價值,它可以作為一個藍本對學前兒童的語言能力開展有計劃的教學引導。學前兒童作為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一定程度上是便于管理的,一定程度上又存在管理的難度,這就對我們在開展實際的教學工作的時候,要學會揚長避短了。
(一)科學分工
一個團隊的合作最能體現領導者的能力,對于這樣一群特殊的群體,在開展戲劇教學之前的重點無疑就是進行科學的分工,這個分工的科學與否將有可能對教學的成敗起到決定性的影響。一個戲劇里面用到的人員有限,當一個團隊的人數過多時,首先可以做的就是將大團隊細分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教學活動是教學工作中最常見的方式,對于學前兒童的分組可參考以下方式:1、就近分組法,也就是按座位或者小組的分組方法,這個方法比較容易操作,也便于管理,對于兒童來說他們可以與比較熟悉的人進行合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后期合作的默契度。2、功能分組法,也就是按照具體學生的性格特點來安排他所適合的角色從而組成分組,這個方法比起第一種隨意性降低了,也就是指向性更加明確,對于一個團隊整體的發(fā)揮以及最終教學目標的完成是有著比較穩(wěn)固的保證的。3、自由組合法,也就是把自主權交給學生的一種分組方法,這種分組方法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但是能刺激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二)幼兒戲劇的選擇以及再創(chuàng)作
戲劇作為該項教學法里,最基礎的元素,它的選擇恰當與否,也與教學成果的保證有著直接的影響的。幼兒戲劇應該具備以下四個特征,第一,主體鮮明淺顯,題材幼兒生活化。第二,戲劇沖突的趣味性和游戲性。第三,戲劇語言的動作性、兒童化和口語化。第四,戲劇形式的豐富性和綜合性。根據以上特征總結出來,我們在選擇戲劇的時候要盡可能地貼近幼兒生活實際,該戲劇的語言行為要符合幼兒思維能力和心理特征。其次,為了便于幼兒操作,該戲劇在空間和時間上也要有相對的要求,人物設定不要太多,故事情節(jié)人物關系簡單明了,場景布置不要太復雜,在語言安排上要有一定的重復,最后就是主題要積極健康。根據學前兒童的不同年齡段,對戲劇的要求也不同,有些戲劇需要教學工作者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再創(chuàng)作,再創(chuàng)作的目的是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而作適當的調整和修改,這就告訴我們再創(chuàng)作的第一要素是忠于原著而非顛覆,在盡可能不改動原著的故事情節(jié)和主題的情況下,針對幼兒的具體情況來改善一些語言的表達和調整一些動作的難易程度,同時可以為了保證幼兒對于戲劇的記憶,穿插一些具有提示效果的動作,用以保證整臺戲劇的完美呈現。
(三)“指揮員”的協(xié)作
學前兒童的學習力是比較強的,他們的模仿程度也高,但是這個年紀的學生的記憶能力不強,他們對于表演的前后貫穿的順序在把握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難度,在整個情景的帶動下,他們才能把這項表演完成好,這就意味著教學工作者作為這個指揮棒的工作要做好,除了前面提到的再創(chuàng)作中需要插入的一些提示性的語言或者動作外,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也必不可少。從整個故事的安排,表演的彩排,一直到后續(xù)的正式表演,老師要負責引導學生入戲,比方說要給他們示范走位,說話的語氣、表情、動作,此外對于一些表演天賦比較高的學生,老師也要做到出戲,也就是不要過多的干預學生的自然發(fā)揮,畢竟學生才是這場教學工作的主體。給學生幫助能夠拉近學生與老師的距離,增進感情,而把主動權還給學生也有利于學生去發(fā)揮他們的組織能力,表現力和創(chuàng)造力。把握好這個定位,便能推動這一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總結
本文主要就戲劇教學在學前兒童語言教學的應用做出探討研究,文章著墨不多,未能盡善盡美之處留待他朝拋磚引玉之用,簡而言之,戲劇教學對于學前兒童的教育來說是一個值得推薦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依賴教師的準備工作有很多,在整個過程當中需要做好對主體的分工,戲劇的選擇以及再創(chuàng)作,最后最重要的也就是教師的指揮棒,要能夠靈活地轉換自己的角色,明確教學的主體,才能實現教學目標,使得學前兒童的語言能力能夠得到鍛煉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欣 戲劇教學在學前兒童語言教育中的應用研究-新課程·小學 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