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物教學要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倡導,構建學生樂學、教師樂教,學生學習效果高效的課堂。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首要條件是要進行充分的課前準備,精心備課。
【關鍵詞】精心備課" 高效課堂"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2-0100-02
一 思維基礎——擁有一顆充滿激情的心
教學的時間久了,很容易產生職業(yè)倦怠,沒有了激情,工作就缺乏動力,課堂就少了活力。生物課程知識體系有一定的延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比如大綱版的教材和人教版的教材,在知識體系的整體內容上基本一致,即使是新人教版的教材,也已經使用10多年了,“老”教師一般都對知識比較熟悉,往往缺乏新鮮感。教師要結合新時期社會的發(fā)展,用新的視角審視教材。比如人教版必修三中的“人口的增長數(shù)量曲線”,課本上只講到2000年我國的人口數(shù)量變化,教師可以在網上搜索相關資源或根據政府部門發(fā)布的數(shù)據獲取相關的最新信息,在課堂上展示當前的人口數(shù)量及變化趨勢,類似的情況重新挖掘,才能使教師保持一顆“年輕”的心,保持一顆“好奇”的心。把每一堂課都當成第一堂課來上,把每一批學生都當成第一批學生來精心對待。
生物科學的發(fā)展前景廣闊,而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一些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都與生物有關。例如:奧運會體育館鳥巢與仿生,限塑令與白色污染。教師要在精通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多關注生物科學發(fā)展取得的成果和發(fā)展動向,并在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上挖掘內容,以適當?shù)姆绞綕B透到課堂教學中,使每一堂課都有新內容;不斷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針對不斷變化的教育對象,不斷調整教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方法,使學生對每一堂課都充滿期待。這是構建和諧高效思維對話型課堂的思想基礎。
二 專業(yè)基礎——提高駕馭課程的能力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不能再做教書匠,而應該讓課程為我所用,能將教學的內容融入生活實踐。
1.“老教材”新解讀
備課要對課程標準進行深入鉆研,根據內容要求和學生的學情準確確定教學目標、重難點,選擇科學的教法。盡管對教材很熟悉,但不能用對教材的熟悉代替?zhèn)湔n。很多教師教了很多年可以說有很多章節(jié)幾乎可以倒背如流。但對教材的熟悉,不代表一定能教好。我的做法是對教材仍要用心讀,反復讀,每讀一次都能讀出新東西,都能加深對教材的理解,都會有新的收獲。而這些收獲往往是對教材或教法的一種升華,也可能是一句話代替了十幾句話的課堂語言的高度濃縮。
第一,巧妙重組教材。在備教材的過程中,要在課本的基礎上巧妙利用教材,新課程要求我們利用課標創(chuàng)設符合教師教學風格和教學個性的新的教學內容。例如,我在備DNA的分子結構一課時,調整教學內容的順序:課本按照科學探究史的過程先描述了沃森和克里克的雙螺旋結構模型發(fā)現(xiàn)過程,再對DNA分子進行結構解讀,但學生對抽象問題難以理解。在我的課堂上,我首先和同學們一塊對DNA分子的模型進行學習和解讀,然后對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發(fā)現(xiàn)過程進行探究,學生較容易理解。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根據知識點,選擇經典的題目進行點對點練習,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密切與生活、新時代的聯(lián)系,在新情境中賦予舊知識新的生命力。生物教師在教學時要依據標準全盤分析教材,深入透徹地研究教材內容與當前生活、新時代信息的聯(lián)系;在學習從生物圈到細胞聯(lián)系到非細胞生物相關知識時,筆者就聯(lián)系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蔓延的新聞時事,引導學生思考這種病毒是否為細胞結構生物,應屬于哪一類生物;在學習細胞的癌變時,筆者將2015年10月26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分支部門、位于法國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fā)布的調查報告中“將紅肉和加工肉制品列為致癌食品”的內容引入課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讓學生尋找自己身邊存在的致癌因子。在學習制作甜米酒的過程中,密切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新學期筆者和學生一起將其改為“制作酸奶”“制作饅頭”等。總之,只要教師用生活和時代信息來處理教材,一定會使教學內容變得新意十足、活力四射。
2.恰當?shù)剡x擇教法
當確定了教學重難點并分析了學生的學情后,要尋找突破難點的教學方法和學法。筆者經過多年的積累,現(xiàn)將在課堂上常用的教學方法呈現(xiàn)如下:
第一,把課本的文字敘述變成生動活潑的圖形語言。這樣不僅可以節(jié)省時間而且能更好地加深學生的理解,更形象直觀。讓學生也學會當堂繪圖,通過繪圖,從而識圖。
第二,打比方也是一種突破重難點行之有效的方法。光合作用這節(jié)課,把葉子比作“工廠”,葉綠體比作“機器”,光能是“動力”,二氧化碳和水是“原料”,在葉綠素這個“生產工人”的操作下,制造出葡萄糖和氧氣的“產品”……
第三,編制口訣,形象記憶。講植物需要無機鹽時,用“莖葉氮,花果磷,莖稈不倒靠鉀肥”的口訣。講人體呼吸運動時,我就用了一個“肌縮胸擴氧氣來,肌舒胸縮廢氣去”的口訣。這些都不能依賴課堂的臨場發(fā)揮,而是在備課時就要仔細安排好。
3.精備學情,因材施教
依據學情,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在課堂上高效地獲取知識,這就需要我們觀察、分析、研究學生,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因材施教。
本學期,筆者參與中等程度的班級教學,現(xiàn)談談具體的處理方法:(1)優(yōu)等生的程度相對較好,他們基礎知識相對扎實,具有較強的分析、演繹、歸納等邏輯推理的能力。但是部分學生不樂于表現(xiàn),不參與課堂,有點“不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我在課堂上經常選擇難度大、思維跳躍性強的問題,對他們給以引導。然后課堂上參與少數(shù)學困生的討論,適時給予啟發(fā)、引導,讓學困生精彩的表現(xiàn)調動優(yōu)等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2)還有部分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在課堂上經常以能“積極表現(xiàn)”為樂,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并不是很到位。對這些學生不能打擊,當堂給予展示機會,比如在黑板上直接寫出具體的演算過程,或在做題后或回答問題后,讓全體學生一起找出其知識、能力的不足之處,引導其踏實學習。要注意在此過程中對其積極參與課堂的舉動給予適當?shù)目隙ɑ蚬膭?。?)對于全體學生普遍出現(xiàn)的問題,則在課堂上分析他們出錯的普遍原因,是思路不清還是在表述答案中用非專業(yè)語言描述專業(yè)的問題,或是根本沒有解決問題的方法。弄清楚學生的病癥,才能夠對癥下藥,藥效才能明顯,學習才能收到效果。
三 實施基礎——課前預習作業(yè)反饋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一般為:預習、上課、課下作業(yè)鞏固。筆者所在學校主要倡導學案導學循環(huán)課堂的模式。在導學案的制作中,明確課前學案,具體內容涵蓋學習目標,強調學習的重難點,本節(jié)內容同學們通過課本閱讀就能獲取的知識,還要明確在書本上的具體位置用筆勾畫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以及通過簡單的思考就能解決的幾個小題的檢測。依據學生作業(yè)情況及時進行反饋,具體方式如下:
第一,在學案批改中發(fā)現(xiàn)學生在做學案中是否存在概念、原理、知識結構上的混淆,例如,在進行光和光合作用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把葉綠體等同于類囊體。在課堂教學中我就重點呈現(xiàn)葉綠體這種細胞器的結構,通過對這種細胞器結構的分析重點讓學生認識細胞器內膜、外膜、類囊體的結構,進而解決學生的疑惑點。
第二,在學案的制作過程中,老師經常要求學生在課本重要的地方,用圈點批注的方法進行標注或圈出課本中重點的部分。通過在課間留意學生的課本,對本學習任務的執(zhí)行情況進行瀏覽,依據在考試中經常出現(xiàn)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強調。比如在學習群落的演替一節(jié)中,課本中有“由于人類活動影響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對課本中的這句話教師引導學生著重標注和記憶。同時也可以根據學生是否在教材中做標記,可以看出學生是否依據學案要求進行預習。
第三,在學案中的文字表述錯誤,也應引起教師的注意。在高考的閱卷中凡是出現(xiàn)錯字、別字一律算作錯的答案,這樣的要求延伸到平時的考試閱卷中。老師和學生一定要以高考標準要求自己。比如在學習人類遺傳病的學案中,學生經常把“21號三體綜合征”寫成“21號三體綜合癥”;在學習細胞器一節(jié),學生經常將“類囊體”寫成“內囊體”;在學習ATP是細胞能量的通貨一節(jié),將“三磷酸腺苷”寫成A~P~P~P。學生之所以出現(xiàn)上述問題主要是對課本內容不熟悉和對課本專業(yè)術語或詞匯重視不夠,想當然地用自己的思維描述。但是正是這些錯誤能讓教師在課堂及時發(fā)現(xiàn)并及時糾正,這些做法一是能體現(xiàn)教師的耐心細致,用實際行動告訴學生自主學習要認真專心,二是學生在看到老師仔細地了解學情后,感到老師對自己“小錯誤”的關心,三是下次學案運用時學生就會認真對待教師布置的任務。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堂高水平的課,有時需要用幾年的時間來準備。生物教師要善于調整心態(tài),注重平時的學習提高,關注生物學科發(fā)展的前景及生物教學改革的動向,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每一堂課課前都要經過精心的準備,科學設置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為構建和諧高效思維對話型課堂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