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041-02
新加坡中學華文教育教材以名創(chuàng)教育出版為例,教材是依據新加坡教育部頒布的2011年中學華文課程標準的指導意見編寫,旨在提升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人文素養(yǎng)與通用能力。教材的學習重點以“先例——后說——再練”為編寫原則,即通過例子與說明,讓學生對教材的重點內容有一定的認知基礎,再進行相關練習的訓練,把知識掌握轉化為能力的獲取。同時,教材內容兼具開放性,有意識地融入咨詢科技等內容,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
一、單元設計分析
每個單元課文以主題閱讀式進行選材編寫,單元介紹包對該單元課文內容的簡要介紹、單元學習目標,而單元學習目標以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為目的,分為閱讀、寫作和說話三個方面的學習重點。以名創(chuàng)教育出版的普通學術班2A的第一單元為例,單元主題為心靈對話,單元簡介中就概括了該單元三個故事將引領大家體會互相理解的重要性,感受心靈的美好,單元學習目標“這個單元學什么?”就明確提出:1.閱讀:記敘文中的議論和抒情;2.寫作:記敘的方法——順敘法;在記敘中加入抒情;3.說話:針對別人的看法表達意見。每個單元以主題閱讀所進行的選材、編寫分為四種課型,包括講讀課、導讀課、自讀課和綜合任務。
1.講讀課
課文中需要學生掌握的詞語以不同顏色顯示,生字詞則加上漢語拼音,有助于掃除閱讀障礙;課文“放大鏡”中的問題導讀則有助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技能學堂”分為閱讀與說話,分別針對閱讀學習、聽說學習的重點提供例子并進行解說,再通過“小任務”進行鞏固練習,技能指導側重于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與知識點的解說。例如快捷班1A第一單元第一課技能學堂對閱讀環(huán)節(jié)學習目標就明確為:能掌握瀏覽式閱讀法,提示語即提示學生從課文題目和段落入手,找出題目的關鍵詞語,尋找并閱讀與關鍵詞語有關的段落,從而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配套的“小任務”中再次提示學生通過找出題目關鍵詞語及有關段落的方式對例文進行瀏覽式閱讀并完成練習即對例文內容的概括。教學的重點在于閱讀與聽說的知識學習、閱讀方法的指導,以及能力訓練。
2.導讀課
課文旁注的“閱讀指引”以問題或解說的形式呈現(xiàn),引導學生對內容進行思考探究,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并進行個性化解讀,從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知識小錦囊”針對課文出現(xiàn)的知識點加以解說,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并提示學生可上網進行關鍵詞搜索相關知識,指導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與能力;“技能學堂”針對寫作學習重點提供例子并解說,輔助以小任務進行鞏固性訓練。例如快捷班1A第二單元導讀課對寫作技能目標設定為:能緊扣題目,擬出內容重點。提供的例文提醒學生要先審題,分為:確定文體,找出題目中的關鍵詞語,理解題意,寫作范圍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再根據審題的第三步理解題意擬出內容重點。教學的重點在于寫作學習。
3.自讀課
課文導語以活動設計或問題指引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課文在詞語旁邊標示圖標以提示學生自行查閱詞典了解詞義或借助語境推斷詞義。教學的重點在于語言的運用,是對講讀課文中的教學重點所進行的鞏固性訓練。
4.綜合任務
以活動設計呈現(xiàn)學習內容,“溫故知新”學習環(huán)節(jié)是至少綜合該單元所學習的內容中兩種技能的鞏固性練習,有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性復習并通過練習把知識內化為能力。本環(huán)節(jié)教學的重點在于復習本單元的聽說訓練。而在“牛刀小試”中,要求學生講所學的寫作技能進行寫作訓練,教學重點在于該單元的寫作學習?!拔覍W得怎么樣”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在完成該單元的學習任務后,進行自我反思,有助于學生的自查自省與交流反饋,也有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情。
二、啟示
新加坡華文教育教材采取的主題式“單元教學”[1],根據語文教材體系的內部聯(lián)系,將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劃分為若干個相對獨立而又前后關聯(lián)的綜合教學單位,不過新加坡華文教育顯然賦予“單元教學”特殊的作用,以主題閱讀所進行的選材、編寫,分為四種課型,包括講讀課、導讀課、自讀課和綜合任務,每個單元的介紹說明該單元的主題、課文內容簡介和學習目標等內容,相較現(xiàn)行的中學語文教育,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是啟示與反思。
1.教學目標顯性化
教學內容的選材與編寫與教學目標向對應,教學目標具體明確,且教學目標的制定以學生為主體,對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所進行的分段目標劃分符合學生學習過程的循序漸進。每項教學指標的具體明確有利于教師開展教學工作、調控教學進度以及學生對自我學習效果達成的反思反饋。
2.重視資訊科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
現(xiàn)行的新加坡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的通用能力,包括發(fā)展思維能力、自學能力、資訊科技運用能力、社交技能與情緒管理能力。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資訊科技運用能力有其先進性,并制定詳細的教學目標及分目標分階段具體的學習內容[2],“能初步通過資訊科技工具與他人用華文作交際溝通”、“能按指定來源搜集并整理資料”[3]等。將信息的獲取、處理能力與語言技能相結合,不單符合中學生對外界學習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及資源,以資訊科技運用能力為基礎來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也更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3.教材編寫體現(xiàn)教學的實用性
“技能學堂”在教材的每個單元設計中以獨立的教學模塊形式而設計,有著典型的“學習型任務”特點[4],針對教學內容有著明確的訓練學習目標,旨在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講讀課文內容,重點訓練“閱讀、聽說、寫作”四項語言技能中的一或兩項,借以專項的訓練提高學生語言技能的運用能力,并輔助以資訊科技能力提高運用效果。鞏固性練習設計以能力訓練為導向循序漸進,遵循“先例——再說——后練”原則,先進行閱讀、聽說訓練后寫作、綜合性訓練,教材編排完整連貫,練習設計針對性、實效性強。
4.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講讀課中“放大鏡”的問題導讀、導讀課課文旁注的“閱讀指引”的問題指引、自讀課導語的活動設計或問題指引的模塊設計,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生依據教學內容通過思考分析、探索評價等方式,并利用資訊科技能力進行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單元“綜合任務”后設計該單元“我學得怎么樣”的教學內容目標達成自檢模塊,學生可通過對照該目標達成指標細則對該單元的學習效果進行自查自檢的自我評價,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把教材看做是引導學生認知發(fā)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媒介,不是學生必須完全接受的對象和內容,而是引導學生認知、分析、理解失誤并進行反思、批判和建構意義的中介。[5]因此,教材是學生發(fā)展的“文化中介”、師生進行交流的“話題”,[6]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并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開發(fā)不同版本的教材,讓每位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
相較現(xiàn)行的新加坡華文教育中各級教學目標明確、重視資訊科技運用能力培養(yǎng)、教材的編寫一線教學的實用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等特征及啟示,而這些特征與模塊設計在現(xiàn)行的中學語文教學中未得到充分體現(xiàn)與認識,需要研究開發(fā)一套語文程序性知識,且使之嚴密地系統(tǒng)化,用以引導與指導學生語言實踐活動,[7]改變語文教學內容的隨意性與教學目標的不確定性。
參考文獻:
[1]徐峰.有關新加坡小學華文教材中新加坡元素的若干思考.海外華文教育,2013(2)P117
[2]沈妍.新加坡《華文課程標準》的特點與啟示.現(xiàn)代教學,2011(3),P74
[3]中學華文課程標準.新加坡教育部,2011年,P24
[4]胡維娜.新加坡中小學華文課程標準及教材研究.碩士論文
[5]鄭玉財.我國義務教育初中語文實驗教材與新加坡中學華文教材比較研究.遼寧教育研究,2003(10)
[6]靳玉樂.中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創(chuàng)新與教育觀念轉變.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1)
[7]黃淑琴.強化程序性知識指導學生語文實踐——新加坡中學華文新教材的啟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5(2),P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