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宇 劉婷婷
如何面對“盛糖時代”*
——中國都市紙媒的糖尿病議題建構
■ 王宇 劉婷婷
當前中國已超越印度成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國,糖尿病發(fā)病率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基于大眾媒介的糖尿病議題構建,可以促進公眾對糖尿病的科學認知并促使其生活方式等行為的轉變。本文對《北京晚報》《新京報》《新民晚報》《東方早報》這四份報紙2007至2013年間的相關報道進行抽樣,研究發(fā)現(xiàn)在糖尿病報道方面存在以下問題:報道并未因糖尿病人數(shù)的快速增長呈明顯上升趨勢;對糖尿病相關議題的報道并不均衡;報道中過于偏重“治”,而比較忽視“防”,預警功能差;媒體報道對糖尿病新增群體的關注相對較少等。
糖尿病報道;都市報;聯(lián)合國糖尿病日;健康傳播;慢性非傳染病
據(jù)2013年聯(lián)合國糖尿病日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已成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國。中國18歲以上的糖尿病患病人數(shù)達1.139億,占全球的1/3左右,18歲及以上人群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達50.1%,相當于每兩個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個處于糖尿病前期。
中國目前正面臨著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雙重壓力。心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數(shù),已經占到全國因病死亡人數(shù)的80%以上,成為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其中,糖尿病發(fā)病情況已處于“警戒水平”。而世界銀行發(fā)布的中國慢性病報告顯示的結果更為驚人,該報告認為我國因慢性病造成的死亡率已經達到85%以上,患各類慢性病的人口已達5.6億,呈現(xiàn)井噴狀態(tài)。
糖尿病對公眾的威脅并非是中國所獨有的。各國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們的飲食越來越精細,且隨著各國正在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速度越來越快。據(jù)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IDF)的報告顯示,糖尿病已經成為繼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之后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第三位重大疾?、伲⒁殉蔀?1世紀全球面臨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2005年,全球超過1.8億人患糖尿病,全球約290萬人死于糖尿??;而預計到2030年,這個數(shù)字還要增加2倍多,患病率將從2000年的2.8%增長到2030年的4.4%。
為喚起各國政府、媒體和公眾對糖尿病的重視,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于1991年開始將每年的11月14日定為“世界糖尿病日”,并在2007年將其更名為“聯(lián)合國糖尿病日”,將對糖尿病的關注上升到政府行為層面。從2009年起,糖尿病日的主題均為“糖尿病教育和預防”?;诖蟊娒浇榈挠行У膶τ谔悄虿〉嚷约膊〉闹R普及和信息傳播,有助于“對每個人進行基本的糖尿病教育”這樣主題的實現(xiàn)。
研究發(fā)現(xiàn),利用大眾媒體對公眾進行健康傳播或衛(wèi)生教育宣傳活動,可以促使公眾改變其健康行為,進而達到降低社會疾病風險、催患率與死亡率的效果。媒體在提高患者的“知、信、行”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居民主要通過大眾媒介獲取健康信息,其中報紙又是傳播健康信息作用顯著的媒介。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27.3%的居民主要依靠報紙獲取健康信息,文化程度越高的居民越傾向于通過報刊獲得各類健康信息。②因此,面對中國慢病高發(fā)的危局,衛(wèi)生界、新聞界應形成傳播合力,特別要發(fā)揮大眾媒體在健康傳播中的積極作用,通過不斷的信息傳播提升公眾的健康素養(yǎng),減少疾病對個體的危害。
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為特征的代謝紊亂疾病,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可伴發(fā)各種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腎、神經損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致殘、致死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糖尿病也被稱為“富貴病”,引發(fā)糖尿病的因素包括肥胖癥和超重、體力活動不足、飲食習慣不健康、壓力大以及生活城市化等。盡管近年來農村地區(qū)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糖尿病發(fā)病率仍遠高于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
因此,在媒體選擇方面,本研究在北京和上海各選擇了兩份都市報為研究對象,北京選取的是《北京晚報》和《新京報》,上海選取的是《新民晚報》和《東方早報》。由于中國糖尿病人數(shù)從2007年起大幅增加,故而本研究選取相關媒體2007-2013年間的報道,以社會現(xiàn)實構建理論和框架理論為理論基礎,考察中國主流媒體如何建構與呈現(xiàn)糖尿病議題。具體抽取時,單數(shù)年每年抽取2月、9月、11月的報紙,按照每月第一周抽取周一、周三,第二周抽取周二、周五,第三周抽取周四、周六,第四周抽取周日的抽樣方法,每月抽取7天,共計84天,獲得樣本報紙336份。由于以上抽樣獲的樣本中都沒有涉及“聯(lián)合國糖尿病日”(11月14日),故將每年的這一天單獨作為抽樣對象,共計4天,獲得樣本報紙16份。加上常規(guī)報道的336份抽樣對象,共獲得樣本報紙352份。
然后以“糖尿病”為關鍵詞進行電子版檢索,并輔之以人工翻閱的方式,將以糖尿病為最主要報道議題的報道和糖尿病廣告作為有效樣本,共獲得有效樣本139篇。
糖尿病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代謝紊亂性疾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其患病率和發(fā)病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向健康人普及糖尿病知識,能有效預防糖尿病,降低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對已經檢測出來進入糖尿病潛伏期和早期的患者,及時采納醫(yī)生建議,在家人幫助下進行生活干預,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如果媒介從業(yè)人員較好地利用其社會影響力和公信力,科學有效地設置糖尿病的媒介議題,如盡可能科學地提供關于糖尿病的病因、該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該疾病可能產生的各類并發(fā)癥以及個體應當如何對糖尿病進行早期防治或對糖尿病前期進行關照等相關的科學知識,就有可能幫助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尚未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患病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和健康人正確認識并科學看待糖尿病。本論文提出以下三個研究假設,希望通過研究予以驗證。1.隨著我國糖尿病患者數(shù)量的增長,都市類媒體的糖尿病報道呈加強趨勢。但媒體會在“聯(lián)合國糖尿病日”當天或前后加大對糖尿病的報道量,即11月的糖尿病報道量比一年中其它月份多。2.媒體對糖尿病相關議題的報道相對均衡。3.媒體注意防、治并重,增加了對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關注,并增加了針對兒童/青少年糖尿病方面的內容或預警性內容。
1.都市報的糖尿病報道并未因糖尿病人數(shù)的快速增長呈明顯上升趨勢;北京的相關報道反而有所下降;“聯(lián)合國糖尿病日”的報道也并非多于常規(guī)報道日。
傳統(tǒng)觀點認為糖尿病是老年病,因此像《新京報》《東方早報》等讀者定位年輕化的媒體,沒必要以過多版面對該類議題進行報道?!侗本┩韴蟆泛汀缎旅裢韴蟆纷鳛榫麅傻貍鹘y(tǒng)的都市類報紙,許多訂戶是上了年紀的老人,這兩份報紙所刊登的糖尿病報道數(shù)量遠高于讀者更為年輕化的《新京報》和《東方早報》所刊登的報道數(shù)量。在139篇有效樣本中,其中《北京晚報》70篇,《新京報》12篇,《新民晚報》42篇,《東方早報》15篇,見圖1。
圖1 四份報紙的報道數(shù)量變化圖
就京滬兩地而言,2007-2013年間兩地的糖尿病報道并未因糖尿病患者的增長而增長。相反,北京的兩份報紙還出現(xiàn)了下降趨勢,其中,《北京晚報》從42篇下降到20篇,《新京報》從16篇下降到9篇,下降幅度分別為52.38%和43.75%;而上海兩份報紙的報道數(shù)量則分別從31篇、7篇,增長到57篇、15篇,增長幅度分別為83.87%和114.29%。
2.媒體無論在常規(guī)報道中還是在“聯(lián)合國糖尿病日”的報道中,對糖尿病相關議題的報道比重都不夠均衡。在與糖尿病防治相關的子項目中,媒體注重了對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導,卻忽視了對糖尿病并發(fā)癥的風險預警。
我們把報道議題分為糖尿病防治知識、糖尿病醫(yī)學研究動態(tài)及成果推廣、會議研討、發(fā)病數(shù)據(jù)發(fā)布、相關政策法規(guī)、公益活動、廣告、人物報道和其他幾類,對常規(guī)報道和“聯(lián)合國糖尿病日”報道分別進行排序,發(fā)現(xiàn)二者并不相同。在常規(guī)報道中排名在前三位的議題,分別是廣告、防治知識、公益活動;在“聯(lián)合國糖尿病日”的報道中則為防治知識、發(fā)病數(shù)據(jù)及廣告,四家報紙在2007—2013年間,與糖尿病相關的第一大議題是廣告,占到46.03%。其中,《北京晚報》和《新民晚報》的廣告數(shù)量多于《新京報》和《東方早報》的。糖尿病廣告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是血糖儀、醫(yī)院、血糖試紙、降糖藥、干細胞治療法、胰島素、注射器等。這些廣告出現(xiàn)的頻率高,多數(shù)為重復廣告。有的不科學地表示藥品功效,有的則屬于虛假廣告,如《喝蟲草酒九種病(含糖尿?。┖玫每臁贰锻达L高血壓糖尿病換雙襪子就見效》等廣告則對患者有嚴重誤導。醫(yī)學專家認為,糖尿病無法“治愈”或“痊愈”,但一些以“靈丹妙藥”形象出現(xiàn)的產品廣告則動輒宣稱“治愈”,不但會導致患者浪費錢財,還可能導致貽誤治療。
醫(yī)學專家認為,糖尿病屬于終身疾病,無法“痊愈”,預防很重要。媒體刊登糖尿病防治知識的報道,可以造福幾類人群:對糖尿病患者而言,除了到醫(yī)院接受藥物治療以及輔助手段外,還要接受正確的糖尿病知識,學會定期自我檢測,及時掌握病情,才能和醫(yī)生很好配合,及時控制病情;對糖尿病患者的家屬而言,必須具備一定的糖尿病知識,從飲食、運動等方面配合糖尿病患者,才能更好地幫助患者控制病情;對健康人而言,相關預防知識的報道能夠有效增加對糖尿病的認知,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預防疾病的發(fā)生。因此,各家媒體對糖尿病防治知識的報道都較為重視,在常規(guī)報道中為第二大議題,“聯(lián)合國糖尿病日”報道中則為第一大議題。
但四家媒體報道的各類議題的分布并不均衡。除廣告和防治知識外,政策法規(guī)、會議研討、人物、學術研究動態(tài)及成果推廣、公益活動等議題,無論在常規(guī)報道還是聯(lián)合國糖尿病日的報道中所占的比例都非常低,在常規(guī)報道中比例分別為0.00%、0.00%、 2.88%、5.04%、11.51%;在糖尿病日報道中比例略有提升,但總體仍處于非常低的水平,分別為2.56%、0.00%、2.56%、5.13%和7.07%。
如果我們將防治知識相關報道按照關鍵詞進一步細分,可以發(fā)現(xiàn)相關議題的呈現(xiàn)仍然不夠均衡。見圖2。
圖2 報道議題的分布情況圖
以糖尿病并發(fā)癥和生活方式干預兩個子項目為例。對糖尿病患者而言,因糖尿病導致的各類并發(fā)癥比糖尿病本身更令人恐懼。糖尿病患者因長期持續(xù)的高血糖與代謝紊亂,可能導致全身器官的損害及其功能障礙和衰竭,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性腎病、糖尿病神經病變、反復感染等。多年來,我國的糖尿病一直受知曉度低、診斷率低、血糖達標率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這一“三低一高”現(xiàn)象的困擾。由于我國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認識不到位,不去定期化驗和不定期復診,往往病情嚴重、并發(fā)癥多且因并發(fā)癥死亡率高。如果媒體報道時能夠注重對糖尿病并發(fā)癥的報道,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警示患者及家屬,以免貽誤病情。
我們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無論是常規(guī)報道還是“聯(lián)合國糖尿病日”報道,對并發(fā)癥的報道都比較少(分別為8.63%和5.13%)。很多人認為糖尿病就是降血糖,事實上,降血糖只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目的之一。醫(yī)生和患者需綜合考慮肝腎功能、低血糖、體重增加、心血管風險、經濟成本等多種因素,實現(xiàn)“全面考量,綜合治理”。
在生活方式干預方面,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導致公眾在50歲前罹患糖尿病的主要原因。近年來,我國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發(fā)病率持續(xù)上升,呈現(xiàn)出低齡化、混合化的特征。除遺傳因素外,不健康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等也是誘發(fā)青少年糖尿病患病率提高的因素。我國目前的糖尿病患者中,90%是II型糖尿病患者,10%是其他類等。西方學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適當?shù)臓I養(yǎng)搭配和經常性的運動,可以延緩或防止II型糖尿病的發(fā)病。③換言之,就是改善生活方式可以將風險減半。
剔除廣告后,糖尿病常規(guī)報道和“糖尿病日”報道中與健康生活方式報道相關的均占到一半左右,這些健康生活方式信息的傳達基本滿足了糖尿病患者的需求,并在生活方式報道中潛移默化地向人們傳達了健康生活理念。
除“其他”這一項目外,與生活方式關聯(lián)度最高的依次為飲食、運動、煙酒等內容。這三類內容在常規(guī)報道中的比例分別為34.67%、10.67%和4.00%,在聯(lián)合國糖尿病日的報道中所占比例分別為37.14%、14.29%和0.00%,兩者基本一致。
與飲食相關的報道包括飲食治療和飲食干預,其中飲食治療是各種類型糖尿病基礎治療的首要措施,飲食干預是防治糖尿病的第一大干預方式。研究發(fā)現(xiàn),京滬兩地都市報的報道,基本涵蓋了飲食治療和飲食干預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幾大關鍵要素的攝入量,如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食鹽,長期、全面地為受眾提供了飲食方面的指導。
與運動這一健康方式相關的糖尿病報道,既有糖尿病患者選擇運動方式的提示④,又有對健康人通過運動保持身體健康從而預防糖尿病的提醒。
生活方式干預不僅包括健康運動,也包括讓糖尿病患者戒煙和停止飲酒的內容。吸煙有害健康,尤其是對有大血管病變高度危險的II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危害性更大;大量酒精使人體內胰島素在短時間內缺乏或過量造成血糖的快速波動,進而導致糖尿病患者急性糖代謝紊亂,情況嚴重的甚至會昏迷。盡管在我們的研究樣本中,與煙酒相關的生活方式報道數(shù)量較少,在常規(guī)報道中只有三篇,在“聯(lián)合國糖尿病日”的報道中為零,但這并不會影響糖尿病患者對其的關注。因為煙酒屬于特征鮮明的生活方式,醫(yī)生在確診患者患有糖尿病后會要求其戒煙戒酒,此時醫(yī)生的建議往往比大眾傳媒的滲透更為有效。
綜合京滬兩地都市報糖尿病報道與飲食、運動、煙酒幾大生活方式報道的關聯(lián)情況,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糖尿病報道與健康生活方式報道關聯(lián)密切,實現(xiàn)了引導健康生活方式、提倡健康生活的功能,符合都市報在健康傳播中的定位。
3.目前的糖尿病報道中過于偏重“治”,而比較忽視“防”,預警功能差;媒體對糖尿病患病人群的關注過于集中于老年人,對新增群體的關注相對較少。
健康傳播的理念,往往是“防”勝于“治”,對于糖尿病這類慢性疾病的預警,更要重點向健康人、糖尿病前期患者和潛伏期患者傳播健康生活方式,給他們以有益的知識和有效的預防方法。強調健康生活方式對糖尿病防治的作用并予以引導。
調查發(fā)現(xiàn),我國青年對血糖指標認知不足,63.16%的青年不知道糖尿病診斷標準,52.63%的青年不知道血糖正常的標準,18.42%的青年還有血糖偏高未達糖尿病診斷標準不需干預的認知誤區(qū)。⑤因此,通過媒體報道獲知潛在風險,對于健康人或那些處在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而言非常重要。但我們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兩地都市報對糖尿病的報道主要針對糖尿病患者,常規(guī)報道中有75.54%針對糖尿病患者;“聯(lián)合國糖尿病日”報道中有51.28%針對糖尿病患者。針對健康人或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內容極少,其中針對前期患者的報道在常規(guī)報道和“糖尿病日”報道中占比分別為7.72%和0.00%,明顯呈現(xiàn)出重“治”輕“防”的報道態(tài)勢。
一般來說,隨著進入老齡化社會,糖尿病患者會顯著增加。按照國際標準,中國在2001年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糖尿病患者數(shù)量的增長屬于正常。但令人擔憂的是青年糖尿病患者的增速遠超過老年人,我國相關部門2007年的調查顯示,55-64歲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比1994年調查的增長了三倍,而25-34歲的患者則增長了八倍。兒童糖尿病患者的增長更為觸目驚心。1980年代以來,我國兒童糖尿病的發(fā)病率不斷增加,10%的糖尿病患者為兒童或青少年,很多I型糖尿病患兒不到成年即死亡。但與I型糖尿病相比,增長最快的是II型糖尿病。雖然中國兒童糖尿病的發(fā)病率不高,但由于人口基數(shù)大,患糖尿病的兒童絕對數(shù)量很大。
研究發(fā)現(xiàn),當前都市媒體糖尿病報道針對的人群仍以老年人為主,相對單一。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報道明顯高于妊娠糖尿病。四家媒體明顯針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報道在常規(guī)報道和“糖尿病日”報道中分別有11篇和8篇,占比分別為7.91%和20.51%。而對妊娠糖尿病的報道一共只有8篇,還有6篇都是《北京晚報》在2011年“聯(lián)合國糖尿病日”專題《妊娠糖尿病可怕嗎?》的相關組稿。像《新京報》和《東方早報》這類有著大量“準媽媽”潛在讀者的都市報,四年中幾乎未作相關報道。
疾病知曉率一方面取決于該疾病的實際患病人數(shù)和波及范圍,即受眾現(xiàn)實;另一方面則取決于大眾媒介所構建出來的該病的媒介現(xiàn)實。我國是糖尿病第一大國,但糖尿病的知曉率卻偏低。正是當前都市報關于糖尿病的媒介議題設置與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的信息需求間存在一定偏差造成的。
朱克(Zuker)教授曾指出,議題設置效果是否產生,議題的強制性接觸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因素。⑥他將議題分為“強制性接觸議題”和“非強制性接觸議題”兩類。所謂強制性議題,指失業(yè)、城市交通等公眾能夠直觀感受的議題;非強制性接觸議題,則指公眾無法直觀感受的議題。公眾對一個議題的直觀感受越少,他們就越得依靠媒體獲取此類信息。公眾對糖尿病相關議題的信息需求即如此。
因此,今后媒體應在糖尿病報道議題的均衡下上下功夫,同時在報道中增加針對糖尿病前期患者等群體的報道,將糖尿病的“防”和“治”有機結合起來,以使媒介現(xiàn)實更能符合受眾的現(xiàn)實與需求,發(fā)揮媒體在慢性病防治中的積極作用。
注釋:
①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Annual Report2010.Brrussels:International Federation,2011.
② 梁琪、莫揚:《中國報紙健康傳播特點研究——對6家主流報紙健康新聞的內容監(jiān)測介析》,《醫(yī)學信息學雜志》,2007年第6期。
③ Raina Elley C,Kenealy T.Lifestyle interventions reduced the long-term risk of diabetes in adul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Evid Based Med.2008.December,13(6):173.
④ 如《僅兩成糖友有效控制血糖——專家提醒:每天運動30分鐘糖尿病發(fā)病風險降低40%》等,《北京晚報》2013年11月14日。
⑤ 《超六成網友不知自身血糖水平》,《新京報》,2013年11月19日,D08版。
⑥ [美]沃林·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郭鎮(zhèn)之主譯,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56-257頁。
(作者王宇系中國傳媒大學學科建設辦公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婷婷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劉 俊】
*本文系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社會轉型期非傳統(tǒng)安全議題的媒介傳播”(項目編號:NCET-110719)、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重大項目“公共突發(fā)事件中的危機意識、危機傳播與媒介素養(yǎng)研究”(項目編號:11JJD86000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