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廣山、武文龍
攝影/韓一杭
軍營鑄傲骨 藝術寫人生
——記軍旅畫家、資深電視人趙復民大校
文/宋廣山、武文龍
攝影/韓一杭
軍營錘煉了他,他用藝術書寫人生。
繪畫的天賦,使他有機會進入解放軍二炮后勤政治部電影放映隊,成為放映員,從而結緣影視,并逐漸走上攝像和導演的崗位,不斷為部隊官兵帶來美的藝術;而影視藝術的成長則進一步提升了其繪畫的境界和水平。
繪畫與影視相伴相依,日復一日,二者相輔相成、彼此促進、逐步提高,在他的藝術生涯中,盡情演繹著軍中藝術兵的風采……
從而使他——中央電視臺駐部隊記者、解放軍二炮后勤錄像室主任趙復民大校得以數(shù)十年如一日,用聰明和才智裝點著美麗的軍營,在自己的崗位上勤勤懇懇地為部隊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貢獻。
趙復民,1955年出生在山東菏澤,從小就喜歡寫寫畫畫。父親是抗日戰(zhàn)爭初期的地下黨員,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山東湖西區(qū)復程縣六區(qū)區(qū)委書記,上世紀60年代初當趙復民六七歲的時候,父親帶頭響應國家“都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飯”的號召,隨母親回老區(qū)務農(nóng)。
當他們坐著拉行李的大馬車,行走在黃河灘時,正值深秋季節(jié)。蘆葦叢中水鳥盡情地飛翔,不時傳來婉轉的啼鳴,一望無際的蘆葦在微風中搖曳,在落日的余輝下是那么美麗壯觀,那時的趙復民被眼前的景色驚呆了,可以說這是他童年印象中最深刻的畫面。于是,他就坐在馬車上立刻拿出隨身帶的小本子癡情地畫了起來。從此,蘆葦蕩、水鳥在他頭腦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也為趙復民日后專攻花鳥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趙復民11歲的時候,正逢發(fā)生10年浩劫,學校停課,老師挨斗。沒有畫紙,有心的趙復民發(fā)現(xiàn)學校里大字報、宣傳單鋪天蓋地,熱愛繪畫的他便悄悄地把落在地上的宣傳單撿起來,整整齊齊地疊好,訂成一個個本子,在反面的空白紙上,堅持練習繪畫;沒有繪畫的的教材,他就先拜大自然為師,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成了他繪畫的對象。后來,他在1位老教師家里發(fā)現(xiàn)了1本明清時代的名人花鳥冊頁,那展翅欲飛的小鳥,青翠欲滴的綠色植物,玲瓏剔透的山石,輕盈起舞的蝴蝶和善解人意、呼之欲出的鸚鵡,俏皮可愛的小雞,人與物、情與景交融在一起的和諧畫面,以及前人那爐火純情的畫技既讓他陶醉,也讓他的畫技提高很快,從此他在花鳥繪畫的領域一發(fā)而不可收。
1974年,部隊到趙復民的家鄉(xiāng)征兵,由于他聰明伶俐,能寫會畫,深受帶兵領導的喜歡,也得以順利地應征入伍。在新兵連的訓練中,趙復民也不閑著,他利用休息時間,為連隊寫黑板報,畫宣傳欄,熱情地宣傳身邊的好人好事。
機遇總是會給有心的人帶來好運,當時,正逢解放軍二炮后勤政治部電影放映隊到新兵連挑選人才,見到軍營中宣傳氣氛這樣濃厚,且與新兵趙復民的努力密不可分,于是當即拍板,待新兵訓練結束后,他幸運地進入了電影隊。從此后,趙復民隨電影隊經(jīng)常深入基層部隊,為戰(zhàn)士們服務。而對于繪畫他不但沒有放棄,反而如魚得水派上了更大的用處,每當給部隊放映電影,都要由他畫好海報貼在軍營,日復一日,他的繪畫功夫越來越深。那時的趙復民,晚上放電影,白天堅持練習書法和繪畫。
電影一直被稱為世界上的第七種藝術,一切藝術形式都能在這里找到縮影,因此經(jīng)常接觸電影的趙復民,審美藝術和繪畫水平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由于在工作上勤奮敬業(yè),他很快被提干,晉升為電影隊隊長。1980年,又一次好運降臨,趙復民被調(diào)任辦公室秘書,這個工作使他有了更多的機會和時間從事繪畫藝術的創(chuàng)作,逢年過節(jié)或星期天,他還能從部隊出來四處購買繪畫的參考書籍,那些日子里,他踏遍了北京琉璃廠的文化街,結識了百年榮寶齋,也就在那里他買到了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畫集》和《芥子園畫譜》等珍貴的繪畫藝術書籍。這樣,閑下來的時間,他就認真地學習、刻苦地實踐,揮毫潑墨,點點勾勾,書寫著屬于自己的藝術人生。
上世紀80年代初,電視作為新生事物出現(xiàn)了,領導見趙復民是個人才,能寫能畫,人品實在,就推薦他參加解放軍總政電視培訓,從此他也就又與電視藝術結了緣。后來他又考取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專業(yè),從攝影、攝像、美學,到色彩、光線、光感,都有了全面的認識和提高。
北影畢業(yè)后,趙復民當了導演。當時中央電視臺和新聞電影制片廠,聯(lián)合拍攝“中國當代畫家”大型紀錄片,擔任導演的趙復民,有幸接觸并采訪了著名畫家范曾、康寧,李燕等書畫大家,并與許多人成為朋友。在采訪閑下來的時間里,他經(jīng)常把自己的作品,讓大師們指點,并得到了他們的熱情指教和傳授。在那些難忘的日子里,趙復民的繪畫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不亞于進入美術學院,完成了一次深造。在系統(tǒng)地學習了李苦禪,王雪濤、康寧等名家繪畫的基礎之上,他在小寫意花鳥繪畫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畫風。
經(jīng)過幾十年的勤奮、刻苦鉆研,加之名家指點親傳,趙復民終于憑借實力扣開了藝術殿堂的大門,躋身畫壇,占有了一席之地。如今他的小寫意花鳥,在繼承宋元以來民族繪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之上,取長補短,構思更加精巧。而且取材廣泛,形似神肖,清新秀麗,富有筆墨相融的詩意情趣,在創(chuàng)作上體現(xiàn)出,“師法造化、抒己之情、物我一體,學先人為我所用”不斷創(chuàng)新的繪畫風格;在畫法上突破了以往過于工細的技法,工寫結合;在色彩上創(chuàng)造出色墨結合,以色助墨,以墨顯色等多種方法,巧用色彩,以求整個畫面整體色彩對比協(xié)調(diào),并為畫面增添藝術韻律。他筆下的作品,注重寫生,尤善于描繪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如蝴蝶、蟈蟈、青蛙、蜻蜓、水鳥等,無不栩栩如生,引人喜愛。他的代表作品《荷塘秋色》、《小院晨曲》、《桂花飄香》和《牡丹》等多幅作品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多次參加軍內(nèi)外展覽并獲獎。
縱觀趙復民的花鳥作品,給人強烈的第一印象就是美不勝收。創(chuàng)意美、布局美、結構美、線條美、題材美,天籟之音、田園詩韻、鳥語花香、翠竹山石皆可喻之也。凝神再觀,其每幅作品都蘊含著內(nèi)在的傳統(tǒng)之美,令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各種寵物、花鳥魚蟲,活靈活現(xiàn),呼之即出。讓人有身臨其境,回歸自然之感。
繪畫藝術的造詣,極大地提高了趙復民的電視創(chuàng)作水平。從事電視藝術的30多年來,他的足跡遍布祖國各地。從波濤洶涌的海防前線,到終年積雪的西部高原,從莽莽林海到戈壁荒灘,都閃動著趙復民和他的攝制小組的身影,他們終年跋涉著,追尋著,捕捉著美。他用辛勤的汗水和火熱的創(chuàng)作激情,為廣大官兵和他所熱愛的電視觀眾,奉獻著一道道最新最美的精神大餐。
天道酬勤。30多年來,趙復民共導演拍攝創(chuàng)作電視劇20多部,紀錄片100多部,這些作品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后,其中有30多部電視劇和紀錄片由于緊扣時代脈搏,屢獲大獎。趙復民本人也入選了中國影視名人檔案。
由于對藝術的深刻領悟,上世紀80年代初,趙復民剛從北京電影學院骨干班畢業(yè),就創(chuàng)作了反映部隊與地方軍民共建題材的《魚水情深》。播出后,中央電視臺軍事部副主任楊獻文對他的作品評價是“畫面不錯、選材很好、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敢闖精神”,部隊領導也給了他高度的肯定和贊揚。
這初出茅廬的第一個勝利,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念,從此勤耕不輟,佳作迭出。上世紀90年代初,趙復民主創(chuàng)及參與的反映企業(yè)改制的電視劇《真情》、《鐵匠爐變奏曲》;反映學校改革的電視劇《澤國晨鐘》;反映屠宰行業(yè)生活的電視劇《哥們兒長高了》等,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后都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特別是反應改革開放14年,政府關心市民菜籃子、米袋子市場供給充足,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的6集紀錄片《超越昨天》,在中央電視臺一套、二套、四套滾動播出,僅1周內(nèi)就收到觀眾上千封好評的信件。
另外,由趙復民擔任導演的建黨70周年獻禮,8集紀錄片《血總是熱的》;擔任編導的反映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在搶險救災中勇于犧牲的4集紀錄片《生命至上》,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后,均多次受到部隊首長的好評和肯定。
然而,現(xiàn)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xié)會會員,全軍后勤電視優(yōu)秀作品評審委員會評委的趙復民,并沒有被鮮花、掌聲、榮譽、贊揚所陶醉,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繪畫藝術和電視劇創(chuàng)作中,決心用更高的藝術水準,為每一個書畫愛好者、全國電視觀眾,為部隊指戰(zhàn)員,奉獻出更多更美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