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曉春
(山東省惠民縣皂戶李鎮(zhèn)衛(wèi)生院,山東 惠民 251717)
早期護理干預對腦梗死偏癱失語患者的效果分析
常曉春
(山東省惠民縣皂戶李鎮(zhèn)衛(wèi)生院,山東 惠民 251717)
目的探討早期護理干預對腦梗死偏癱失語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將于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于我衛(wèi)生院進行治療的50例腦梗死偏癱失語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24例和觀察組26例。對照組采用一般護理,觀察組在入院后在此基礎上加以早期護理干預,并且于6個月后對兩組的護理效果及運動功能、語言功能及生活能力等指標評進行比較。結(jié)果觀察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2.3%和75.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護理后運動功能、語言功能及生活能力等指標評分均要明顯好于護理前,觀察組的各項指標的改善效果要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針對腦梗死偏癱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語言功能及生活能力。
早期;護理干預;腦梗死偏癱失語;臨床效果
腦梗死是指由于腦部血液循環(huán)出現(xiàn)障礙,缺血而導致的局限性腦組織缺血性壞死。腦梗死是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之一,多發(fā)于老年人[1]。其具有發(fā)病迅速,治療周期長,致殘率、致死率高,預后差,常伴有偏癱失語等多種并發(fā)癥的特點。腦梗死帶來的偏癱、失語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更甚者可能會影響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如患者得到及時的醫(yī)治和護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療的效果。為了更好的救治腦梗死偏癱失語患者,我院開展了對腦梗死偏癱失語患者進行早期護理干預的護理方法,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于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50例腦梗死偏癱失語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齡36~80歲,平均年齡(50.6±3.4)歲,發(fā)病時間5~48 d,平均發(fā)病時間(31.5±4.1)d;觀察組26例,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齡39~79歲,平均年齡(52.4±3.8)歲,發(fā)病時間5~51 d,平均發(fā)病時間(32.8±3.6)d。入院時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大小便失禁、智力減退并且伴有偏癱、失語等。所有患者都經(jīng)過詳細的臨床檢查和診斷,排除心、肝、腎等嚴重的功能不全者。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能夠進行對比。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通過CT或者MRI掃描確診;②意識清醒;③患者及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④患者臨床所有癥狀表現(xiàn)均符合腦梗死偏癱失語病癥。排除標準:①有嚴重慢性病者;②心肝腎功能不健全者;③意識不清醒[3]。
1.3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采用一般的常規(guī)護理,包括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加強營養(yǎng),多喝水,指導合理用藥,戒煙戒酒等,并保持患者身體的清潔等。
1.3.1 對照組采取一般護理。
1.3.2 治療組在一般護理的基礎上加以早期護理干預,主要有:①心理護理:經(jīng)常與患者溝通交流,消除患者的悲觀情緒,護理過程中要細心,說話要輕柔等。②失語護理:在手術康復期,指導患者主動練習吞咽和咀嚼等動作,然后進行語言功能恢復訓練,由簡單的伸縮舌頭到單字發(fā)音,再過渡到詞語、短句等,并在聽說能力得到恢復后開展讀寫訓練,同時護理人員也多與患者交流。③偏癱護理:待病情穩(wěn)定后,護理人員可以定期對患者進行全身和足部的按摩,依據(jù)情況協(xié)助在病床進行翻身運動,促進四肢的血液循環(huán),以更好的刺激患者病變的組織肌肉的蘇醒。幫助患者進行關節(jié)的屈曲旋轉(zhuǎn),待關節(jié)的靈活度提高,協(xié)助患者循序漸進開展站立、行走、上下樓等訓練,并予以針灸、推拿等輔助治療。
1.4 療效標準。療效可從痊愈、顯效、有效、無效4個級別分別進行評定:痊愈具體判定標準為沒有功能缺損,沒有病殘;顯效判定標準為病殘程度為1~3級,功能恢復至病前的70%~90%;有效判定標準為病殘程度大于3級,功能恢復至病前50%~70%;無效判定標準為功能缺損增加??傆行?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觀察指標:采用簡式FMA量表對運動功能進行評價,采用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對語言功能進行評價,采用Barthel指數(shù)對生活能力進行評價[4]。對比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語言功能和生活能力等相關情況,
1.6 統(tǒng)計學方法: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15.0,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2.3%和75.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2.2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比較:兩組患者運動功能、語言功能及生活能力等方面護理后較護理前改善顯著,且觀察組改善效果更為突出,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比較
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護理質(zhì)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腦梗死是一種腦血管疾病,臨床較為多見,且多集中在老年人身上。腦梗死后容易偏癱和失語,給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造成了重大的不良影響[5]。而合理、有效的早期護理干預能夠讓患者對疾病樹立正確的認識,對一些錯誤行為習慣積極進行糾正,積極控制加重病情的相關因素。心理護理可以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使其以積極、正面的心態(tài)面對治療與護理。失語護理可以讓患者早日恢復語言功能,早日重拾信心。偏癱護理可以使患者的肢體得到更全面的鍛煉。綜合各項訓練,使患者可以更快的全面的康復,提高了治療效果[6-10]。通過以上研究表明,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后的運動功能、語言功能及生活能力比對照組改善更加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綜上所述,早期護理干預對腦梗死偏癱失語患者臨床效果顯著,提高了患者的運動、語言及生活能力,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1]孫玉玲,謝萍.早期護理干預在腦梗死患者語言、肢體康復中應用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4):731-765.
[2]柯向霖.早期護理干預對腦梗死偏癱失語患者臨床效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11(22):236-238.
[3]李東陽.腦梗死偏癱失語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黑龍江醫(yī)學,2013,37(1):45-46.
[4]丁瑛瑛.腦梗死偏癱失語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3,35(6):201-202.
[5]付學英,陳啟亮.腦梗死患者158例治療與護理體會[J].貴州醫(yī)藥,2011,35(8):766-767.
[6]張華清.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復治療與護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0,19(18):160.
[7]暢慧君,張其相,暢曉燕,等.腦梗死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訓練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8(8):103-104.
[8]葉函青,韓麗華.急性腦梗死早期針灸治療配合康復訓練的體會[J].中國臨床護理,2010,2(2):115-116.
[9]甘麗嬌,沈文清.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卒中偏癱病人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46-47.
[10]代鮮鴿,別小寧,徐翠玲,等.60例高血壓腦出血偏癱患者護理及早期肢體康復訓練體會[J].臨床護理雜志,2011,10(3):17-19.
R473.74
B
1671-8194(2015)07-02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