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的展覽,在大城市雖然已經成為普遍的現(xiàn)象,盡管現(xiàn)在諸多大眾對于當代藝術依然存在誤解。至此,盡管有藝術家把當代藝術帶入鄉(xiāng)村,也會被村民們認為藝術家就是一個另類。如果把一個當代藝術的展覽,帶入一個縣城,那又會是一種怎樣的狀態(tài)?11月8日,在泉州安溪文廟舉辦的“氣韻生動—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似乎在進行著這樣一種嘗試。此次展覽是2015年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jié)”的重要組成部分,展覽由建筑與藝術史學者王明賢策劃,藝術家陳文令執(zhí)行策展。
展覽邀請了陳慶慶、陳文令、蒼鑫、杜大愷、方力鈞、何汶玦、蔣淼,焦興濤、蔣華君、劉慶和、李占洋、馬堡中、蘇新平、譚勛、吳笛笛、王華祥、吳少湘、王永剛、向京、徐唯辛、楊千、鐘飆、展望、朱雅梅等藝術家。共展出50件作品。此次展覽還有一個環(huán)節(jié),即本次展覽的執(zhí)行策展人以及參展藝術家陳文令為故鄉(xiāng)安溪特意制作捐贈了一件作品—《聞香》。在接受采訪時陳文令說:安溪是他的故鄉(xiāng),他認為自己有必要把當代藝術引入安溪這樣的縣城,而當代藝術也不應該只是存在于城市,過幾年有機會還想把當代藝術引入農村,農村牛才是真的牛。理論不如行動,或許在十年之后,會有更多的人了解,理解中國的當代藝術。遠走家鄉(xiāng)不是為了離開,而是為了更好的回歸。
安溪文廟始建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現(xiàn)存系清代宮殿式建筑,南北長164米。東西寬36.3米,目前是安溪縣博物館。安溪文廟素有“秀甲江南”“名冠八閩”的美稱,此次當代藝術展的50件藝術作品分別安置在安溪文廟的大殿中間以及兩側。一個是擁有千年歷史的文廟,一個是鮮活的當代藝術,形成了傳統(tǒng)與當代的既有反差又有融合的特殊性。在傳統(tǒng)建筑里展出當代藝術展并非孤例,但是把中國的當代藝術直接的引入鄉(xiāng)村,這還是有其特別之處。中國當代藝術常常以精英式的身份亮相,讓眾多的普通大眾僅僅只是對其高昂的價格望而卻步。而此次展覽,打破了一貫當代藝術“高大”的形象,與大眾直接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交流。當看到不斷涌入文廟的觀眾,或許當代藝術“高不可攀”的身份暫時的可以卸下??梢娭袊敶囆g的包容性也越來越強。
下午3點,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jié)既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jié)—“氣韻生動”中國當代藝術與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研討會在安溪縣政府公務大樓舉辦,栗憲庭、王端廷、魯虹、靳連營、高建平、邵亦楊、孫永增、顧森、葉廷芳、王永剛、張國慶等特邀嘉賓以及部分參展藝術家參加了研討會并發(fā)言,研討會由策展人王明賢主持,會上發(fā)言嘉賓圍繞“藝術與鄉(xiāng)村”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王端廷教授最后呼吁希望安溪的當代藝術展能成為一個常設項目,并把它制度下、常規(guī)化,在“氣韻生動”之后希望能有更多的主題。此次展覽作為當代藝術走入鄉(xiāng)村的一個案例,也期待有更多鄉(xiāng)村嘗試當代藝術與大眾直接的互動與碰撞。
此次展覽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辦;由中國輕工業(yè)藝術進出口商會,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中國風景園林協(xié)會協(xié)辦;承辦單位:福建省文化廳,泉州市人民政府,安溪縣人民政府承辦。據(jù)悉,展覽將持續(xù)到2015年12月23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