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里供牌位、供雕像的見得多了,供奉一口缸的,您一定沒有見過。
在漳州龍海市翠林村東山自然村的龍虎厝內(nèi),就供奉著這樣一口“大肚缸”,遠(yuǎn)近有名。
肚子大,皮兒薄,手指一敲,咚咚響。別看這口“大肚缸”其貌不揚,它的來歷可不一般,要追溯到明朝,還要牽扯出三朝帝師、大學(xué)士林釬。
與其他祠堂一樣,龍虎厝里供奉的,是東山自然村里楊氏先祖的牌位。但一進入祠堂,你的雙眼馬上就會被一口大缸吸引。
這缸造型別致,表面很是光滑,最特別的是它的“腰圍”特別大。它高約1米,底座直徑約40厘米,缸口直徑卻有130厘米左右,上下直徑差達90厘米。
神奇的還不止這些。這口大缸特別薄,用2個手指輕輕在“肚皮”上敲一下,它立刻就會發(fā)出“咚咚”的聲響,聲音清脆,聽起來一點都不厚重。據(jù)當(dāng)?shù)卮迕裾f,“這口缸,看上去很大,其實很輕,只有100多斤,2個人就可以抬起來了”。
翠林村一位楊氏族人說:“這口缸原來一直放在楊氏族人家中,小時候他們經(jīng)常爬到缸里面玩,雖然缸體比一般缸體薄,但十分堅固,四個人同坐在一側(cè),大缸都不會傾倒?!?/p>
這樣一口缸,如果用來裝水,肯定非常好用,但自從被放進祠堂的那天起,它壓根就沒裝過水,因為它有著不同尋常的來歷。
“這口缸大有來頭啊!”談到“大肚缸”的來歷,現(xiàn)年58歲的村民楊港泉十分有精神。
他是楊氏后人,從小就聽說,這稀罕物件原是明朝萬歷年間大學(xué)士林釬的寶貝,是皇帝御賜的。
在祠堂大廳,可以看到墻上掛著林釬及原配夫人楊氏的畫像。原來,楊氏的牌位就供奉在這里。據(jù)村民介紹,林釬進京做官之前,曾在榜山鎮(zhèn)翠林村私塾教書,娶了楊氏孝勤為妻,后來他上京趕考中了探花,成為三位皇帝的老師。
有一年,皇帝賜缸給林釺,讓其運回家鄉(xiāng),還賜了一對寶劍和令旗,并下口諭:“若途中有所阻攔,不肯上繳錢財,遇樹可砍,遇房可拆。”可林釺為官清廉,不愿意這樣搜刮民脂民膏,于是他便令人從水路將大缸運回老家。
據(jù)楊氏族人介紹,原本缸有一對,一口在“文革”時期損毀,剩下的這口缸原來刻有封印,不知什么原因被破壞,現(xiàn)在找不到了。而當(dāng)年皇帝御賜的寶劍因年代久遠(yuǎn)下落不明,令旗則在新中國成立前被偷走賣得7石塘(1石約為3畝地)。
2011年,楊氏17戶人家集資修建了龍虎厝,將大缸與林釺夫婦一并供奉。如今,楊氏后人正謀求為這口缸申報文物保護。楊港泉說:“希望通過更多的力量來保護這口缸,并讓它所承載的清廉故事代代相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