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璐 王 鼎 朱文彪(江蘇省灌溉總渠管理處 淮安 223200)
科技論壇
小水位差下平底平板門水閘閘孔出流的判別
黃 璐 王 鼎 朱文彪
(江蘇省灌溉總渠管理處 淮安 223200)
孔流與堰流的界限不僅與e/h有關(guān),還受閘上下游水位影響。本文通過分析南運西閘流量測驗實例,闡述了在小水位差下僅以e/h值判別堰流或孔流是不夠的,通過查閱文獻、規(guī)范,采用新的流量判別式,正確地判別了流態(tài),為工程調(diào)度運行和資料整編工作提供準確資料。
水閘 小水位差 堰流 孔流
在水利工程中,閘門是用于控制水流最為常見的形式。受閘門控制的水閘,過閘流態(tài)常有堰流和閘孔出流兩種不同的水流現(xiàn)象。堰流時由于閘門對水流不起控制作用,水面線為一條光滑的降落曲線;閘孔出流時由于水流受到閘門的控制作用,閘孔上、下游的水面是不連續(xù)的(如圖1所示)。
堰流和閘孔出流邊界條件的差異,使得水流特征及過水能力也不相同。對于具有閘門控制的同一過流建筑物,堰流和閘孔出流可以相互轉(zhuǎn)化,這種水流的轉(zhuǎn)化條件不僅與閘孔的相對開度有關(guān),還與閘底坎及閘門的型式有關(guān),根據(jù)實驗,平底閘堰流和閘孔出流的判別條件如下:
為了計算簡便,當閘前水深較大而行進流速較小時,近似地取閘前水頭為閘前水深。
e—閘門開度;
H—閘前水頭;
hc—收縮斷面水深;
hk—臨界水深;
hL—下游水深。
江蘇省南運西閘位于江蘇省寶應縣范水鎮(zhèn)南5km處的大運河西堤上,由節(jié)制閘和船閘組成,上游為寶應湖,下游為京杭大運河。該閘共6孔,每孔凈寬6.0m,閘上游多年(1974~2013年)平均水位為6.01m,閘下游多年平均水位為6.47m。
圖1(1)(2)閘孔出流,(3)(4)堰流
南運西閘始建于1970年11月,1973年4月竣工,系江蘇省淮河入江水道工程的一部分,工程的主要任務是:配合寶應湖退水閘、北運西閘向大運河排泄寶應湖、白馬湖295km2的澇水。必要時經(jīng)江蘇省廳批準可進行反向引水,彌補洪澤湖水量的不足。南運西閘閘身為混凝土和漿砌塊石組合結(jié)構(gòu),閘總長100m,總寬43m,由兩塊輕型反拱混凝土底板組成(底板于2002年用鋼筋混凝土填平),每塊底板分3孔,共6孔,每孔凈寬6m,凈高4.2m,閘底板高程為3.5m,胸墻底高程為7.7m,公路橋面高程為12.0m,工作橋面高程為15.8m。閘門為鋼質(zhì)腹式平板門,單門重10t,每孔由兩臺立式油壓啟閉機垂直啟閉,兩側(cè)翼岸墻為漿砌塊石空箱連體結(jié)構(gòu)。正向設(shè)計水位組合:上游水位7.0m,下游水位6.0m,流量409m3/s;正向校核水位組合:上游水位7.8m,下游水位7.0m,流量489m3/s;反向設(shè)計水位組合:上游水位5.5m,下游水位7.9m,流量225m3/s;反向校核水位組合:上游水位5.8m,下游水位7.9m,流量300m3/s。
對于有閘門控制的水閘來說,堰流與孔流是可以相互轉(zhuǎn)換的,這種水流形式的轉(zhuǎn)變除了與閘門的相對開度有關(guān)外,還與閘底坎、閘門型式以及上下游水位及其差值、出孔水流是否受下游水深的影響有關(guān)。可利用袁新明根據(jù)大量實驗總結(jié)的理論關(guān)系或圖2來判別堰流與閘孔出流界限。
閘孔自由出流:
表1 平板閘門垂直收縮系數(shù)ε
圖2 平底平板門閘e/H-hL/H關(guān)系流態(tài)判別
自由堰流:
其中α=e/H,ΔZ為逆向落差,如圖1(4)所示。
ε稱為閘門垂向收縮系數(shù),它與閘門的型式、閘門的相對開度的大小等因素有關(guān)。平板門可根據(jù)儒可夫斯基應用理論分析方法求得,如表1所示。
單一應用e/H的值來判斷水閘流態(tài)是堰流或孔流雖然方便,但并不一定適合所有工程實際,對于小水位差下水閘堰流孔流的判別會產(chǎn)生錯誤,將實際流態(tài)應屬閘孔出流判別為堰流,將使得流量計算產(chǎn)生較大誤差,直接影響工程運行及之后的水文資料整編工作。本文將實驗室總結(jié)的公式應用于工程實際中,并采用《水工建筑物與堰槽測流規(guī)范》中流態(tài)判別圖,正確判斷水流流態(tài),為工程正常安全運行及資料整編工作順利進行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