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齊建
完善農產品檢驗制度強化產品追溯體系建設
文 齊建
2015年6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第四屆中國食品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國際論壇暨展覽會(簡稱CFAS2015)”。鑒于食品安全是前題,營養(yǎng)價值是根本,確保人民健康是最終目的,本屆圍繞著“進一步提高食品安全和營養(yǎng)的檢測水平,確保人民健康”為主題,開展學術交流和展示活動。
中國食品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國際論壇暨展覽會(簡稱CFAS),已成功地舉辦了三屆,學術報告質量、參會人員數量、參展商規(guī)模等都在逐屆增長,現已成為我國學術水平最高、規(guī)模最大的食品與農產品安全檢測技術盛會,是我國食品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權威性的學術論壇及展示平臺,為政府、學者、用戶、儀器制造商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溝通和交流平臺,推動了我國食品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國內外食品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的相互交流,提高了我國食品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的水平。
為了進一步推進我國食品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行業(yè)的發(fā)展,交流國內外先進技術和應用成果,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中國儀器儀表行業(yè)協會分析儀器分會、中國質量檢驗協會聯合,于2015年6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第四屆中國食品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國際論壇暨展覽會(簡稱CFAS 2015)”。鑒于食品安全是前題,營養(yǎng)價值是根本,確保人民健康是最終目的,本屆圍繞著“進一步提高食品安全和營養(yǎng)的檢測水平,確保人民健康”為主題,開展學術交流和展示活動。
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規(guī)定,從事食品銷售,應當依法取得許可。但是,農民個人銷售其自產的食用農產品,不需要取得許可。
對此,三審稿結合社會公眾及相關部門反饋,對上述情況進行了明確,并做出相應修改,將“農民個人銷售其自產的食用農產品,不需要取得許可”,修改為“銷售食用農產品,不需要取得許可”。
《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三審稿還增加規(guī)定:銷售食用農產品的批發(fā)市場應當配備檢驗設備和人員,或者委托食品檢驗機構,對進場銷售的食用農產品抽樣檢驗,且銷售者應當建立進貨查驗記錄制度。雖然該制度和要求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已有完全相同的規(guī)定,但在新法中寫入該條體現了建立食品和食用農產品全程追溯協作機制的理念。
此外,進入市場銷售的食用農產品如果使用了保鮮劑、防腐劑等各類食品添加劑和包裝材料,均應當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第三十五條 國家對食品生產經營實行許可制度。從事食品生產、食品銷售、餐飲服務,應當依法取得許可。但是,銷售食用農產品,不需要取得許可。
第六十四條 食用農產品批發(fā)市場應當配備檢驗設備和檢驗人員或者委托符合本法規(guī)定的食品檢驗機構,對進入該批發(fā)市場銷售的食用農產品進行抽樣檢驗;發(fā)現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應當要求銷售者立即停止銷售,并向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部門報告。
第六十五條 食用農產品銷售者應當建立食用農產品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如實記錄食用農產品的名稱、數量、進貨日期以及供貨者名稱、地址、聯系方式等內容,并保存相關憑證。記錄和憑證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六個月。
第六十六條 進入市場銷售的食用農產品在包裝、保鮮、貯存、運輸中使用保鮮劑、防腐劑等食品添加劑和包裝材料等食品相關產品,應當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鏈接:歐盟、美國農產品物流追溯體系
歐盟
歐盟的農產品物流追溯體系最初是為應對瘋牛病于1997年逐步建立起來的,在2000年1月發(fā)布的《食品安全白皮書》中,首次將“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管理納入食品安全體系,采用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危害分析及關鍵點控制)食品安全認證體系,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等關鍵環(huán)節(jié)進行追溯。2002年1月,歐盟頒布《通用食品法》,要求農產品經營企業(yè)對其生產、加工和銷售過程中使用的相關材料也要執(zhí)行可追溯標準,同時規(guī)定自2005年1月1日起,歐盟境內的農產品都要求具有可追溯性,特別是在歐盟銷售的肉類食品,不具備可追溯性則不允許上市交易。目前,歐盟采用國際通用的全球統一標識系統(EAN—UCC系統)對農產品進行跟蹤和追溯,在產品標示和可追溯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歐盟農產品物流追溯體系的運作模式
美國
美國是從“生物反恐”的角度把農產品物流追溯體系建設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安全的高度,于2002年通過《公共健康安全與生物恐怖應對法》,提出“實行從‘田間到餐桌’的風險管理”,要求相關企業(yè)必須建立可追溯體系;同時,對輸入美國的生鮮農產品要求必須提供詳細的檔案信息且能在4小時之內進行回溯,否則美國將有權對該批農產品就地銷毀。2003 年5月,美國食品與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又公布了《食品安全跟蹤條例》,要求涉及食品運輸、配送和進口的企業(yè)對食品流通過程中的全部信息進行記錄并保全,并要求大企業(yè)的可追溯體系必須在一年內建立。2004年,美國啟動國家動物標識系統(NAIS),對動物個體或群體的出生地和移動信息進行標識,確保在發(fā)現疫病時,能在48小時內確定所有與之發(fā)生直接接觸的企業(yè)。2005年,美國《魚貝類產品原產國標簽暫行法規(guī)》正式實施,對魚貝類產品包括進口產品或混合產品的原產地信息和產品生產方式信息的標注進行了嚴格的規(guī)定。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美國農產品的物流追溯體系主要從農業(yè)生產、包裝加工和運輸銷售3大主要環(huán)節(jié)進行控制和管理,通過產品供應商(運輸企業(yè)除外)建立的前追溯制度和后追溯制度形成完整的可追溯鏈條,當任一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時,通過前追溯制度可以查到問題的根源并進行及時處理。運輸和銷售過程實行食品供應可追溯制度和(HACCP)認證制度,運輸企業(yè)主要負責將供應商后追溯信息轉給批發(fā)商或零售商。
美國農產品物流追溯體系的運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