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子
媒介融合對報紙編輯部組織結構的影響
◎田園子
編輯部是報紙內容生產的核心部門,編輯部的轉型成為報業(yè)數字化轉型中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隨著媒介融合程度的不斷加深,編輯部及其組織結構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本文以報紙編輯部為研究視角,剖析了媒介融合于編輯部的生產流程、組織結構等方面產生的重大影響。在媒介融合持續(xù)推進的同時,為報紙編輯部組織結構的進一步轉型厘清思路。
媒介融合 報紙編輯部 組織結構
新媒介在傳播領域上的迅速擴張進一步加速了媒介融合的步伐。媒介融合于傳統(tǒng)媒介而言并不意味著只是盲目追求技術上的革新,而要將傳統(tǒng)媒介的優(yōu)勢與新媒介的優(yōu)勢相互結合,以此打造出適合在各種平臺上進行傳播的新聞產品。報紙編輯部作為內容生產的核心部門,其轉型與重構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報紙編輯部為研究視角,從媒介融合的演進趨勢、報紙編輯部的整合以及媒介融合對報紙編輯部及其組織結構的影響這三方面入手,分析媒介融合與報紙編輯部及其組織結構之間的關系,以期為報紙編輯部的進一步轉型厘清思路。
媒介融合的演進總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媒介競合、媒介整合以及媒介融合。
媒介競合是媒介融合的初級階段,廣播的誕生便是媒介競合的起源。廣播就報紙而言是一種全新的媒介形態(tài),它具備紙媒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廣播不再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不需要依靠“紙”這種載體進行傳播、其伴隨性和時效性都遠遠超過了報紙等??v然廣播有諸多優(yōu)勢,但其自身的劣勢也較為明顯:傳播內容的深度遠不及報紙、傳播內容不易保存、一部分受眾的閱讀習慣導致不太適應廣播的傳播方式等。正因如此,廣播仍就未能動搖報紙在大眾傳播中的主導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電視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電視的誕生,對報紙和廣播的沖擊更加強烈。但隨后電視的發(fā)展和廣播出現了相同的狀況,雖然有自身的優(yōu)勢,但其缺陷也逐漸暴露。至此,報紙、廣播和電視形成了“各司其職,各安其政”的局面。[1]這就是媒介的競合觀,是媒介融合的初級階段。無論是業(yè)務層面還是戰(zhàn)略層面,不同媒介形態(tài)之間還是涇渭分明的。
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的誕生帶領人類進入了數字化、網絡化和信息化的新時代。網絡媒介是一種顛覆性的媒介形態(tài),具有及時性、開放性、互動性和兼容性等特點。在網絡媒介發(fā)展的過程中,以下幾個現象尤為突出:第一,許多網絡媒介從傳統(tǒng)媒介中衍生,并逐漸演進成為支柱產業(yè);第二,傳統(tǒng)媒介從新聞獲取、采編、整合等環(huán)節(jié)中,都從單一的介質轉向了網絡化和多媒介化;第三,新舊媒介在信號傳輸、接受終端等處理模式上的界限日益模糊;第四,網絡媒介的興起顛覆了傳統(tǒng)媒介的定義,大眾傳播媒介不再是一個傳播信息的專業(yè)化機構和載體。[2]這就是媒介整合的階段,與前一階段的區(qū)別在于新舊媒介在所有權、組織結構等層面逐漸融為一體;在信息采集等業(yè)務層面上相互滲透;在傳播終端等技術層面上走向共享。[3]
現今,媒介融合已經進入了第三個層次,并從以下方面產生了更深層次的變化:第一,新舊媒介之間的差異逐漸模糊并消失,媒介的內容生產成為核心;第二,逐步實現媒介融合的全能型終端,大力推進 “三網融合”;第三,受眾的信息自由度大幅度提高;第四,媒介所有權、組織結構、新聞生產和信息表達等方面實現全面融合。媒介融合并不是媒介演變的終點,媒介融合的發(fā)展趨勢并不是所有傳播技術向著同一個媒介集中,而是一個媒介可以包含多種傳播技術。透過媒介融合,使不同類型的介質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內容產品,實現資源增值,提升品牌影響力和輿論引導力。隨著三網融合的推進,媒介融合將進入“大媒體時代”。有學者提出,未來的傳媒格局將會朝著報紙邊緣化、電視娛樂化、傳播渠道多終端化的方向發(fā)展。且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lián)網在未來“大媒體”格局中將占據主導地位,成為未來的主流媒體。
在報紙編輯部及其組織結構轉型的過程中,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報業(yè)一直走在前列。西方報紙編輯部在重構探索的路徑上大致相同:第一,辦公室及辦公資源的整合。編輯部的重構首先從辦公室的結構變化開始,大部分編輯部將原有框架式的辦公室結構打破,設計成開放式的空間結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英國《每日電訊報》的“中央輻射型”辦公室。處于“圓心”位置的桌子是各部門核心領導的工作區(qū),各部門工作人員呈輻射狀依次排開??v向直線為一個編輯部門,同一弧線上的工作人員分管內容、設計和生產。“中央輻射型”辦公室結構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和創(chuàng)新,使各部門之間信息溝通更加暢通,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二,業(yè)務流程的整合。編輯部打破過去金字塔式的發(fā)稿程序,擴大記者、編輯的發(fā)稿權力,節(jié)約時間提高效率?!督鹑跁r報》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新聞滾動成稿”的工作方式。在新聞事件發(fā)生的第一時間將其上傳至網絡,隨時隨地跟進事件,不斷傳送和補充新的信息。這樣的業(yè)務流程極大程度地保證了新聞的時效性,提高了紙媒報道“正在發(fā)生的新聞事件”的能力。第三,新聞產品的整合。甘乃特集團最早提出了“編輯部融合”的理念,2006年,集團旗下的報紙新聞編輯室更名為“信息中心”。致力于優(yōu)先打造本地的新聞產品,形成7天24小時全時段新聞操作,加強了與受眾之間的互動。[4]第四,人力資源的整合。2009年,《華盛頓郵報》宣布其進行機構重組,設計內容生產和編輯制作兩個方面。在內容生產方面設置了國內部和本地部兩個部門;在編輯制作方面將報紙編輯部、網絡編輯部以及各子部門全部集中在同一的平臺上進行編輯制作。整合后大大提高了記者編輯跨部門、跨平臺的協(xié)同能力,促進了報紙與網絡業(yè)務上的整合。[5]
我國報紙編輯部的整合改造起步較晚,但也取得不錯的成效。我國報紙編輯部的整合大致呈現出四種模式。第一,報網互動。這是我國報紙編輯部在整合初期最早呈現的模式,隨著報業(yè)轉型的不斷推進,報網互動的模式也從簡單走向復雜,大致經歷了技術應用型、內容復制型、聯(lián)動報道型、版塊合作型以及戰(zhàn)略合作型這幾種模式。第二,報網一體。報網互動后,相互獨立的報紙編輯部和網絡編輯部開始合為一體,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報網一體的模式打破了報紙和網絡之間的界限,新聞產品的生產與傳播載體進一步分離,載體的使用完全服務于內容。第三,滾動新聞報道中心。2007年,《廣州日報》成立滾動新聞部,每周7天,每天24小時不間斷進行新聞報道。滾動新聞部借助集團所屬的大洋網共同實現新聞的滾動播報。滾動新聞報道中心的模式成功推進了報業(yè)數字化的進程。第四,全媒體平臺的搭建。2008年,《煙臺日報》傳媒集團組建了全媒體新聞中心。這個新聞中心由總編室、采訪部和數據信息部組成,除此以外,還專門設置了一個虛擬的機構——“YMG特別工場”。這個虛擬機構主要針對各種突發(fā)或重大的新聞事件,從各部門臨時抽調工作人員到YMG特別工場進行工作,事畢即散。
報紙編輯部的整合與媒介融合的發(fā)展是緊密相連的,媒介融合對報紙編輯部及其組織結構從以下方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首先,媒介融合改變了新聞生產的流程,融合媒介編輯部應運而生。記者編輯再獲取相關新聞信息或線索后,采編中心集中各部門召開會議并分配具體任務。隨后,記者將新聞素材透過不同的媒介平臺進行加工、制作,生產出適合不同平臺傳播的新聞產品。融合新聞生產流程中生產出的新聞產品經過反復地添加、轉換、變形,繼續(xù)生成新的新聞產品進行二次傳播甚至是多次傳播,這些新聞產品還能夠儲存起來作為資源不斷整合。[6]融合新聞生產流程的改變使報紙編輯部從傳統(tǒng)的模式逐漸轉變?yōu)樾滦偷娜诤厦浇榫庉嫴?。融合媒介編輯部集合了報紙、電視和網絡等不同的介質,將各種介質的優(yōu)勢充分地發(fā)揮,生產出適合不同終端平臺傳播的新聞產品,滿足受眾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融合媒介編輯部為了順應媒介融合的發(fā)展趨勢,必須具備新的功能:第一,獲取新聞信息的同時對其進行價值判斷和篩選;第二,根據相關信息制定報道策略;第三,在進行新聞采訪和報道時保證各項媒介資源靈活運用;第四,不同介質的平臺相互協(xié)作;第五,編輯能夠將新聞素材進一步加工制作,生成適合不同終端傳播的新聞產品向受眾推送。[7]
其次,媒介融合促使新聞從業(yè)者的能力發(fā)生變化,一大批全能型記者編輯誕生。媒介融合催生出融合新聞,融合新聞在個體層面是通過全能型記者編輯體現出來的。在傳統(tǒng)媒介單打獨斗的年代里,記者、編輯只需要掌握一項專屬技能即可。媒介融合誕生后,新聞從業(yè)者迅速轉變?yōu)榧?、編、拍、攝、錄、導等多種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人才。培養(yǎng)“一專多能”的記者、編輯與融合新聞生產、融合新聞編輯部對于從業(yè)者的要求是高度契合的。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新聞的時效性,滿足受眾個性化的需求。在過去很長時間里,由于媒介技能掌握的單一,很多從業(yè)者對待工作的熱情逐漸降低。培養(yǎng)全能型記者、編輯在某種程度上改善了這樣的狀況。隨著這種全能型人才的培養(yǎng),其弊端也逐漸暴露。往往過去要2-3個人才能完成的任務,現在一個人就必須全部完成,這無形中增加了從業(yè)者的工作壓力。在這種高強度的壓力下,一些不堪重負,無法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更有一部分記者、編輯為了完成工作任務,無視職業(yè)道德和操守,制作假新聞等情況屢見不鮮。
最后,媒介融合中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報紙編輯部的組織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信息技術作用于報紙編輯部,主要影響有二:
媒介融合于傳統(tǒng)媒介而言并不意味著只是盲目追求技術上的革新,而要將傳統(tǒng)媒介的優(yōu)勢與新媒介的優(yōu)勢相互結合,以此打造出適合在各種平臺上進行傳播的新聞產品。
第一,信息技術在報紙編輯部中的運用,有助于編輯部內部信息的暢通,導致產生較少的層級組織。比如在報紙編輯部內運用辦公自動化系統(tǒng),其范圍涵蓋文字處理、電子郵件、圖形圖像、語言信箱、視像會議等多種功能。這些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大幅度減少編輯部對于工作人員的需求量,減少組織層級。層級減少并不會影響工作進度和效率,相反工作效率和質量還會大幅度提升。除此之外,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使編輯部內部的信息溝通更加快捷、暢通。
第二,信息技術在報紙編輯部中的運用,有助于報紙編輯部的組織結構趨于扁平化、柔性化和無邊界化。(1)在傳統(tǒng)的報紙編輯部中,從高層傳達的信息要想到達基層員工需要經過逐級的層級。這樣的組織結構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高層與基層之間的信息溝通與交流,不利于編輯部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恰好改變了這一現狀,無論來自高層的決策、還是來自基層的聲音,都能夠迅速、準確地傳達給彼此。信息技術的推動促使報紙編輯部內部高層與員工之間的溝通機制趨于透明和暢通。處于管理層與員工層之間的中間管理層級逐漸減少甚至消失,報紙編輯部的組織結構逐漸趨于扁平化。(2)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大幅度地提高了編輯部協(xié)同工作的能力,原有職能部門之間的交互式和順序式的依賴關系被打破。報紙編輯部的組織結構趨于柔性化和無邊界化,也大幅度降低了運營成本。[8]
注釋:
[1][2][3]楊溟:《媒介融合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4]鄧建國:《“信息中心”:未來報紙的新聞編輯室?——美國甘奈特集團的 “激進”報業(yè)變革》,《新聞記者》2007年第1期
[5]王春枝:《整合與改造:歐美報紙編輯部的融合路徑》,《中國記者》2009年第8期
[6][7]邵鵬:《媒介融合語境下的新聞生產》,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8]樓園、韓福榮:《企業(yè)組織結構進化研究》,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