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亞紅,歐珍貴,郭春應,馬臣豐(貴州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貴州興義562400)
貓豆(Mucuna pruriens var.utilis)為豆科黎豆屬,為一年生纏繞藤本植物,又名狗爪豆、黎豆,主要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地區(qū),我國華南、云南、貴州等地均有分布,黔西南部分石山區(qū)及廣西部分山區(qū)均有大量種植[1]。貓豆嫩莢以及老熟的種子均可食用,豆莢、葉片、藤蔓和豆粒均含有豐富的粗脂肪和粗蛋白,是上乘的家畜粗飼料;其次,貓豆富含淀粉、各種維生素等營養(yǎng)元素,營養(yǎng)價值高,是食品工業(yè)的優(yōu)良添加劑;貓豆還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是目前提取左旋多巴(LDopa)的重要原料之一[2],左旋多巴在臨床上可用于治療帕金森氏病、肝昏迷、骨折、神經(jīng)痛等病癥[3],貓豆的根、莖、葉、花、豆莢以及種子里均含有左旋多巴,以種子中的左旋多巴含量最高,且在莢果成熟并開始干燥時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4]。
貓豆生長環(huán)境為熱帶亞熱帶石山區(qū),屬喜溫暖濕潤氣候的短日照植物,對土壤要求不嚴格,是一種耐旱、耐瘠、適應性很強的農作物[5],適宜貴州氣候土壤條件種植發(fā)展,通過項目組調查發(fā)現(xiàn)貴州地區(qū)原就有野生貓豆資源分布,但沒有關于貓豆的研究報道,貓豆資源也沒有得到開發(fā)和應用。該研究引進了6個貓豆品種并進行了連續(xù)2年的試驗,觀察了其生物學特性,同時對貓豆在貴州種植的栽培技術進行探索,為其在貴州省的推廣奠定一定基礎。
1.1 試驗品種 從廣西引進的桂引1號、2號、3號、4號、巴馬和四川引進的川引1號。
1.2 試驗地慨況 供試地點為貴州省望謨科技示范園,海拔560 m,年均溫22.5℃,年降水1 290.1 mm左右,土壤為黃沙壤,pH 7.71,土壤養(yǎng)分中含全氮 1.1 g/kg、有效氮 53 mg/kg、有效磷 11.7 mg/kg、速效鉀 38 mg/kg、有機質 14.18 g/kg,土壤肥力中等、一致,前作為甘蔗。
1.3 試驗方法 2013、2014年3月25日將從廣西、四川引進的6個品種進行品種比較試驗,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6個品種各自成一處理,每處理3個重復,共18個小區(qū),窩距1.5 m ×1.5 m,溝長7.5 m,小區(qū)面積45 m2;觀察記載2年生長發(fā)育情況,并對各品種的物候期、生物學特性產(chǎn)量進行調查分析,分別于2013、2014年9月15日、10月15日、11月15日進行田間產(chǎn)量記載,以3次記載結果相加為當年產(chǎn)量;對產(chǎn)量的分析采用DPS法。
1.4 栽培管理
1.4.1 播種。將試驗地犁耙細碎后起壟,壟距1.5 m,壟高20 cm,壟寬1 m,按1.5 m的株距挖穴,每穴施農家肥5 kg,澆透水后蓋上地膜。選用子粒飽滿、表面光滑、無蟲眼的種子進行直播。播種前用溫水浸泡24 h,在已經(jīng)準備好的土堆上刨一淺穴,每穴放入2粒種子,覆平土即可。
1.4.2 定苗。貓豆種子播種后10~13 d出苗,清除田間雜草并保持土壤含水量55% ~60%。苗高15 cm間苗定苗,每穴留1株健壯苗。定苗7 d后摘頂芽。
1.4.3 搭架。主藤生長到0.8 ~1.0 m 時,用直徑6 ~8 cm粗的木桿或竹竿搭架牽引藤蔓,一株一個棚架,利于采光,提高光合效率。
1.4.4 開花結莢期管理。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透氣。保持土壤含水量在55% ~60%,遇旱及時灌溉,遇積水及時排除,花期應根據(jù)苗蔓長勢情況適時摘心。
1.4.5 施肥管理。結合中耕每公頃施磷鉀二元復合肥料375 kg左右。
1.4.6 病蟲害防治。在種植期間發(fā)現(xiàn)危害貓豆的主要病害為褐斑病,用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8 000倍液噴灑葉面可防治;主要蟲害為黃守瓜,用2.5%高效氯氟菊酯乳油1 000倍液噴灑防治。
2.1 植物學特征 6個貓豆品種均為一年生草質藤本,植株被疏柔毛;莖圓柱形,主莖粗0.52~0.72 cm,多分枝;三出復葉,成熟葉片長14.8 ~19.9 cm,寬 10.5 ~15.3 cm,桂引3號葉片最大,川引1號葉片最小;總狀花序,花序長10~16 cm,花白色或紫色;莢果上被白色短柔毛,成熟時為黑色,長10.3 ~13.6 cm,寬約 2 cm;種子千粒重為 960.80 g[5],種皮為白色至紫黑色,巴馬與桂引3號種皮為白色紫紋,有花色分離(表1)。
表1 6個貓豆品種的植物學特征
2.2 生育期比較 由試驗所引6個品種的物候期觀察結果(表2)可見,各品種均于3月25日播種,從播種到出苗的時間,桂引1號、桂引3號、桂引4號、巴馬的出苗時間相同,均為11 d,桂引2號、川引1號14 d;始花期,桂引4號最短,為94 d,其次是巴馬,為106 d,然后是桂引1號,為112 d,,桂引3號128 d,桂引2號133 d,川引1號最長,為145 d;始收期依次為桂引4號156 d、巴馬158 d、桂引1號167 d、桂引3號178 d、桂引2號186 d、川引1號為194 d;終收期最短為桂引4號和巴馬204 d,其余依次為桂引1號223 d、桂引3號230 d、桂引2號235 d,川引1號最長,為236 d。
表2 貓豆品比試驗物候期比較
2.3 產(chǎn)量比較 從表3可見,連續(xù)2年的產(chǎn)量差異基本一致,巴馬產(chǎn)量最高,與其他5個品種產(chǎn)量差異均為極顯著;桂引1號、3號之間差異不顯著,而與川引1號、桂引2號、桂引4號之間差異極顯著;川引1號與桂引2號、桂引4號之間差異顯著,但達不到極顯著;桂引2號、桂引4號之間差異不顯著。
表3 貓豆品種連續(xù)2年產(chǎn)量比較
(1)在貴州海拔600 m的地區(qū)種植,生育期200~235 d,9月中旬開始成熟,在貴州貓豆表現(xiàn)無限生長型植株,一年有3次相對集中的收獲期。與韋棠山等[4]研究發(fā)現(xiàn)貓豆在野生狀態(tài)下種子成熟于10月上旬~11月中旬的結論和張鳳銀等[6]10月下旬植株開始衰老,豆莢逐漸出現(xiàn)老熟的結論不盡相同。
(2)該試驗發(fā)現(xiàn)貓豆花色與種子顏色有近似的關系,種子為淺色的花多為白色,如桂引1號、川引1號,種子為深色的花多為紫色,如桂引2號、桂引4號;而種皮顏色有紫斑、紫紋的巴馬、桂引3號有花色分離的情況,同一植株上開紫花與白花,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
(3)各品種在貴州的產(chǎn)量表現(xiàn)巴馬最好,與其余品種產(chǎn)量差異均為極顯著,桂引1號、3號產(chǎn)量次于巴馬,但與其他品種產(chǎn)量差異也為極顯著。且巴馬比桂引1號、3號的生育期提早1個月,可作為推廣種植品種。
(4)桂引4號與巴馬生育期最短,為204 d,但由于桂引4號產(chǎn)量低,所以不應作為推廣應用品種。巴馬與桂引1號、3號的產(chǎn)量差異雖然為極顯著,但由于桂引3號的成熟期比巴馬晚半月以上,以延長品種茬季為目的,可以作為推廣品種使用;桂引2號雖然生育期最長,但產(chǎn)量極低,也不應作為推廣應用品種。
[1]覃初賢,陸平,王一平.桂西山區(qū)食用豆類種質資源考察[J].廣西農業(yè)科學,1996(1):26 -28.
[2]蔡軍,朱兆儀.藜豆屬藥用植物資源研究概況[J].中草藥,1988,19(2):37-40.
[3]HENRY B,CROSSMAN A R,BROTCHIE J M.Characterizationof enhance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L-Dopa following repeatedadministration in the 6-hydroxydopamine-lesioned rat model ofparkinson’s disease[J].Exp Neurol,1998,151(2):334 -342.
[4]韋棠山,陳元生,楊得坡,等.石山地區(qū)貓豆生態(tài)生物學特點與優(yōu)質高產(chǎn)栽培技術[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06(12):68-71.
[5]歐陽建光,蔣林,陳元生,等.貓豆規(guī)范化生產(chǎn)標準操作規(guī)程(試行)[J].現(xiàn)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08,22(2):7 -10.
[6]張鳳銀,張光梅,熊善柏,等.白花貓豆的生物學特性以及在湖北省種植的栽培技術[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1,50(2):33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