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暉
現(xiàn)實壓力每每引發(fā)我們回頭羨慕古人,羨慕傳統(tǒng)生活的舒緩、樸素。不過,應該清楚的是,往昔生活終究比今天的生活更為艱苦。在冬季,士大夫們需通過種種巧妙設計為文房用具防凍,就足見古時取暖手段低效,無法讓整間書房保持足夠的溫度,以致書案上的硯、墨、筆都會隨時結凍,難以使用。
“暖硯”就是那時冬日書房里必備的用具之一,目的正在于避免硯臺內的墨汁凝凍成冰。其形制倒也頗為簡單,依照硯臺的大小與形狀,定制一個配套的銅、瓷或陶匣,四壁要有鏤花開孔以便通風透氧。將炭灰填入匣內,埋進一小塊燒紅的木炭,再將硯臺架擱在匣口之上,即成暖硯。
不過,只要稍不留意,炭火過旺,火焰的直接炙烤便可能導致硯體受損,傳統(tǒng)文人最是珍愛自己的美硯,當然不愿意看到這種遺憾發(fā)生。于是,到清代,出現(xiàn)了一種更為講究的形式,在炭匣之上增加一層水屜,水屜之上則有銅硯盤。使用時,于炭匣內放置炭與灰,水屜內注水,這樣,炭熱是經(jīng)由水溫傳遞向上,消解了火烤制造的損傷,硯內的墨汁也就不會凝凍。
不過,更有意思的是,明人還曾巧加設計,把功能單一的暖硯加以形式上的轉變,令其承擔更多的用途。明代文人高濂《遵生八箋》里就特意介紹了他非常喜歡的一件特制長方形“暖硯爐”。這種案頭小爐也簡稱為“硯爐”,由銅材打制而成,爐體長一尺二寸、闊七寸,頂面制作為中間底凹、兩端升起的樣式——中間的低凹處為放置墨與毛筆之位,通過爐腔內的溫熱防止墨僵筆硬;左邊一端相比右端稍微低矮一些,頂面開有小口,將硯臺置于小口之上,如此,硯臺中的墨汁便不至于因寒冬而結冰;右邊一端則制成袖珍灶臺的形式,設一小小灶口,可以很方便地將茶壺或酒壺安于其上,同時,在側壁開個火門以供添炭、清灰。
可以推測的是,硯爐的內部結構與《遵生八箋》中推介的“提爐”相仿。也就是說,硯爐實際上是一件“水火爐”,半個內腔盛水,半個內腔盛火。水溫把隔壁炭火的熱量加以傳遞,烘暖其上的筆、墨、硯,這樣既為文房用具防凍,又不至于因火猛而將它們炙焦。
于是,只要在爐體的“水腔”內注水、“火腔”里添好炭火,就可以一邊溫茶煮酒獨自啜茶讀書,也可以招待朋友把酒長談,因此,高濂下結論說:“三冬之業(yè),不可一日無此于燈檠之間也?!睂嵞宋娜藭恐凶畈豢扇钡挠O備。
進入現(xiàn)代生活以后,電、煤氣等新能源取代了古老的炭火,暖硯、硯爐等物件早已不見了蹤影。不過,我們從流傳下來的實物以及文字記錄中,依然可以感受中國古人注重設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