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根據(jù)當前高中學生學習漢語語法知識的情況,提出高中漢語語法教學的理念和實踐方法。筆者認為漢語語法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盡早增強學生的漢語語法學習意識,通過精選教學內容、注重教學策略等手段,將漢語語法教學融入于整個高中語文教學中,并就如何突出漢語語法教學的針對性、實用性和長效性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語文;漢語語法;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并把讓學生“能在生活和其他學習領域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作為高中階段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然而,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高中學生的漢語語法基礎越來越薄弱,有的竟連像“詞性”“短語”這樣最基本的概念都不知道。這種現(xiàn)狀將高中語文教學帶入了困境,也嚴重地影響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特別是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夯實高中學生的漢語語法基礎,是一項重要而急切的教學任務。簡言之,夯實高中學生的漢語語法基礎,關系著高中語文教學基本目標的實現(xiàn)。下面就一些教學理念和實踐方法進行交流。
一、學好語法,意識先行
由于現(xiàn)行初中語文教材沒有專門的語法教程,導致了學生對漢語語法的陌生,也不知學習語法的重要性,從而也使學生失去了學習語法知識的動力和欲望。到了高中階段,要遵循“學好語法,意識先行”的規(guī)則,盡早地增強學生學習語法的意識。在教學中,筆者經常通過實例向學生講述學好語法的意義,讓學生明確高中階段學好漢語語法的重要意義:1.學好漢語語法是高考語文不敗的前 提;2.學好漢語語法有助于古詩文知識的學習;3.學好漢語語法有助于英語學科的學習;4.學好漢語語法對提升一個人平時的交際表達能力,乃至提升整體形象有重要意義。當學生對學好漢語語法知識有正確的認識,其學習的意識自然就增強了,學習欲望自然就強烈起來。因此,要讓學生學習漢語語法,就先要增強學生學習的意識。
二、亡羊補牢,早勝于晚
初中語文教學淡化語法教學,從而使剛進入高中學習的絕大部分學生對漢語語法沒有清晰的認識。但是,在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很多知識的學習、運用都需要有一定的漢語語法基礎。學生不能較好地掌握漢語語法是很難達到提高語文能力的目標的。所以,進行語法知識教學這一亡羊補牢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必須盡早進行,才能有較好的收效。
我們應在高中一入學就著手這一教學工作。在使用粵教版教材的學校,教師可以結合選修6《語言文字規(guī)范與應用》這一模塊,利用一定的時間專門進行語法教學,以夯實學生的語法基礎?,F(xiàn)行高中教材也沒有編排語法知識的教程,教師應根據(jù)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集體編訂科學的準教材,系統(tǒng)地向學生講述“語素、詞語、短語、句子”等語法知識,讓學生明確各種詞的性質及其語法功能,明確短語的類型和結構特征,明確句子的類型,明確各種句子成分,明確復句的關系類型等,從而讓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之初就有較為系統(tǒng)的語法知識,使他們在頭腦中建立起語法的概念和架構,提高他們運用語法知識解決實際語言問題的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如果等到高二甚至高三為了應試才來補充語法知識,就成了一種急功近利的行為,使前面一些知識的學習大打折扣,也不符合教學的原則和目標。
三、精選內容,學以致用
高中階段學習的漢語語法更主要是一種實踐性語法,是以培養(yǎng)學生準確理解語言和表達思想的能力為目標的。教學的重心是學生能學以致用。因此,教師在語法教學中不能為教語法而教語法,教授語法知識時不能求全、求深,而要以“精要、好懂、有用”為原則。對于紛繁復雜的漢語語法知識,教師要做到能大膽取舍,選擇其中最基本的、最有實用價值的、高中階段必需的、符合學生實際的知識教授給學生(如詞的性質和功能、基本句法等),讓學生學了就能懂,懂了就能用,用了就能解決常見問題,從而讓學生感悟掌握漢語語法的實用性和重要性,對漢語語法學習產生強烈的追求心理。
在教學過程中,知識的載體既要典型有效,又要貼近學生。在教授知識的時候,教師不一定要選擇傳統(tǒng)語法教材中的范例或者課文中的素材,而可以選擇像流行音樂中的歌詞、網絡語言以及學生所喜歡或熟悉的語言形式中的有代表性的能達到教學目的的部分作為知識的載體。如對網絡新詞語“X成狗”進行語法結構分析,對《天路》中的歌詞“我看見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進行邏輯分析等。這樣能讓學生產生一種親近感,自然也就有興趣去學習它。在講授病句的相關知識時,教師更可以從學生平時的習作中找出相關的病例作為素材,讓學生分析其中所犯的錯誤,這樣的教學素材不僅讓教學拉近學生的距離,凸現(xiàn)教學的針對性,而且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其明確自身在語言表達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注意,從而產生立竿見影而又具有長效性的教學效果。
四、注重策略,追求實效
前面已經說到,高中的漢語語法教學是以培養(yǎng)學生準確理解語言和表達思想的能力為目的的,重在讓學生學以致用。因此,高中階段的漢語語法教學應該追求實效。而這種教學實效性的體現(xiàn)不僅落實在教學的內容上,更落實在教學的策略上。不管多么枯燥的知識,只要我們能選擇科學的教學策略,把知識教活教透,學生自然就能理解、掌握和運用,教學的實效性自然也就能夠體現(xiàn)。
(一)要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
萬丈高樓平地起。打好基礎是漢語語法學習中最重要的事情。針對高中入學時大部分學生語法意識淡薄、語法基礎薄弱的現(xiàn)狀,我們在語法教學中更應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要通過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理解各個概念的定義、表現(xiàn)形式、語法功能等。比如講詞語時,要跟學生講清楚它是能夠獨立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重點強調詞語是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當中最小的;詞語的種類有哪些,根據(jù)什么給詞語進行分類;各種詞性的概念是什么,并舉例說明,不同詞性的詞語的語法功能是什么。在講句法時,要跟學生講清句子的基本句序、句型特點、語法規(guī)律;講清楚現(xiàn)代漢語中,句子里詞與詞的關系主要依靠語序來形成,句子是由句子成分組成的,句子成分主要包括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六種,各個句子成分所起的作用不同,各個成分在句子中也都有自己相應的位置。詞或短語在句中的位置一變,它扮演的角色也發(fā)生了變化。只有把這些基礎知識落實好,才能讓學生的語法概念清晰起來,為以后的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
(二)要重視語法規(guī)律的總結
漢語語法中的不少東西都是約定俗成,有規(guī)律可循的。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善于幫助學生總結這些規(guī)律,讓學生在以后的語言實踐中有規(guī)律可循。比如,一個句子中各個句子成分的排列和功能就有固定的規(guī)律,因此,在講授相關知識時,就應該將其中固有的規(guī)律給學生總結出來,把句子成分口訣“主謂賓、定狀補,主干枝葉分清楚。定語必居主賓前,謂前為狀謂后補。狀語有時位主前,逗號分開心有數(shù)。介賓短語多狀補,不能充當賓主謂。的定地狀與得補,語言標志定是非”教給學生。又如,在講授多層定語和多層狀語的語序時,教師也要把多層定語和多層狀語的排列規(guī)律告訴學生。當然,在教學中不能只是告訴學生相關規(guī)律而已,還應詳細地給學生講解為什么會是這樣的規(guī)律,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對相關規(guī)律有真正的理解。
(三)要重視特殊現(xiàn)象的解釋
漢語語法中有諸多共性的現(xiàn)象,也不乏有一些特殊的現(xiàn)象。這些特殊的現(xiàn)象往往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它們應該成為漢語語法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對于這些特殊的語法現(xiàn)象,教師要盡量為學生解釋清楚,以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講古漢語的使動用法時,應該講清楚一般情況下,謂語動詞是由動作的施行者——主語發(fā)出的,而當主語不施行謂語動詞(包括活用為動詞的形容詞、名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主語使賓語施行這個動作時,便是“主語使賓語……”了,這樣的謂語動詞(包括活用為動詞的形容詞、名詞)才是使動用法。又如,在講倒轉句式時,就要跟學生解釋清楚倒轉句式中的句序打破了原來約定俗成的語序,是為了強調語意,突出某個意思的需要,讓學生理解句子成分間的排列變化與語意變化的關系。
(四)要重視語言實踐的引導
在學習了一定的語法知識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平時的語言實踐中去,讓知識得到鞏固和應用,從而提高準確理解語言和表達思想的能力。在課內,可以就地取材,從課文和學生的習作中找一些典型的語句讓學生辨別分析;也可以設計多種類型的習題讓學生全面訓練,同時還要抓好學生的寫作實踐。在課外,可以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探究生活中存在的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鼓勵學生集體思考、解決發(fā)現(xiàn)的問題;可以通過相關的語言表達活動,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傊?,對于語法知識,除了重教,還要重用,做到讓學生學而有用、學而能用,才能實現(xiàn)高中語法教學的目標。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注意在生活和跨學科的學習中學語文、用語文,在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币虼?,高中階段的漢語語法教學是一項重要且亟待落實的工作,期待著高中的漢語語法教學迎來一個百花齊放的春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賈英健.語文語法的本質及功能[J].理論學刊,2001(7).
[3]喬法容.語法教學的新思路[J].天津社會科學,2008(7).
[4]張玉萍.關于高中語文語法教學方法的幾點看法[J].課外語文,2013(24).
[5]黃莉.新課程理念下的中學漢語語法教學[J].語文學刊,2008(4).
作者簡介:吳俊丹,男,1980年生,廣東汕頭人,在廣東省汕頭市澄海華僑中學任教,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