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 勇 雷 蕾 陳洪波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醫(yī)院泌尿外科 恩施 445000
膀胱功能訓練在脊柱損傷后神經(jīng)源性膀胱中的應用
蘭 勇 雷 蕾 陳洪波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醫(yī)院泌尿外科 恩施 445000
目的 觀察膀胱功能訓練在脊柱損傷后神經(jīng)源性膀胱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采用膀胱功能訓練治療脊柱損傷后神經(jīng)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礙患者110例,采用平均膀胱容量、日排尿次數(shù)、殘余尿量、最大排尿量、因排尿功能障礙導致的生存質(zhì)量評分和國際下尿路功能(LUTS)癥狀評分進行療效評價。結(jié)果 110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訓練后,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排尿次數(shù)減少、殘余尿量減少情況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生存質(zhì)量評分、國際LUTS癥狀評分較治療前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jié)論 膀胱功能訓練可有效改善脊柱損傷后神經(jīng)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
膀胱功能訓練;脊髓損傷;神經(jīng)源性膀胱
正常膀胱均依靠神經(jīng)反射進行儲尿、排尿活動,受到高級神經(jīng)中樞的控制,而脊柱損傷患者由于神經(jīng)環(huán)路損傷,導致膀胱發(fā)生逼尿肌無力、逼尿括約肌不協(xié)同、逼尿肌反射亢進等,形成神經(jīng)源性膀胱[1]。本文觀察膀胱功能訓練在脊柱損傷后神經(jīng)源性膀胱中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01—2014-01我院收治的脊柱損傷患者110例,男64例,女46例,年齡31~84歲,平均(57.0 ±0.5)歲。頸髓損傷54例,胸髓損傷24例,腰髓損傷32例;完全性損傷24例,不完全性損傷86例;上運動神經(jīng)元損傷85例,下運動神經(jīng)元損傷25例。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排尿功能障礙。
1.2 方法
1.2.1 間歇導尿法:逼尿肌無反射的馬尾損傷、骶髓損傷患者適用。脊柱損傷患者停止大量輸液且病情穩(wěn)定后,即可開始采用間歇導尿法。首先,需嚴格限制攝水量,控制在2 000 mL/d。殘余尿量<100mL時,停止導尿;100~200mL時,導尿1~2次/d;>200mL時,每8h導尿1次;>300mL時,每6h導尿1次。
1.2.2 手(Crede)法排尿:骶髓損傷后逼尿肌不產(chǎn)生反射的患者適用。用手指按壓膀胱4min,按壓臍下3cm深,并向恥骨側(cè)慢慢滾動,同時讓患者加強腹壓,以幫助尿液排出。
1.2.3 叩擊恥骨上方法:骶髓以上損傷,但逼尿肌反射仍存在的患者適用。用手指有節(jié)律地在恥骨上區(qū)輕叩7~8下,3 s/次,反復進行2~3min。
1.2.4 心理教育和疏導:讓患者情緒放松,幫助自主排尿,掌握手法排尿技術,保持會陰處的衛(wèi)生和干燥。
1.3 檢測指標 觀察患者平均膀胱容量、日排尿次數(shù)、殘余尿量、最大排尿量,并對因排尿功能障礙導致的生存質(zhì)量及國際LUTS癥狀進行評分[2]。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組內(nèi)重復測量資料行F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治療前后排尿情況比較 ±s)
表1 治療前后排尿情況比較 ±s)
評定時間 平均排尿次數(shù)(次)最大排尿量(mL) 膀胱容量(mL) 殘余尿量(mL)5±87.65治療后 14.32±5.42 284.43±101.43 468.54±143.21 74.32±45.42 F值治療前 21.43±4.21 163.21±54.32 344.54±96.56 153.4 18.65 -157.76 -328.65 90.67 P值 <0.01 <0.01 <0.01 <0.01
2.1 治療前后排尿情況 見表1。
2.2 生存質(zhì)量及國際LUTS癥狀評分 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生存質(zhì)量評分、國際LUTS癥狀評分比較 ±s)
表2 治療前后生存質(zhì)量評分、國際LUTS癥狀評分比較 ±s)
評定時間 生存質(zhì)量評分(分) 國際LUTS癥狀評分(分)4.43±1.21 30.21±3.32治療后 2.32±1.42 15.43±9.43 F值治療前3.54 18.54 P值 <0.01 <0.01
近年來,交通事故、建筑工地高空墜物及體育運動挫傷等可造成各種疾病,其中脊柱損傷的發(fā)病率不斷增高。脊柱損傷患者最為常見且極其嚴重的并發(fā)癥為神經(jīng)源性膀胱,與此同時,脊柱損傷、截癱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礙引發(fā)的腎衰竭是導致死亡的首要原因[3]。文獻[4]報道,脊柱損傷截癱患者受傷后25a的致死率高達49%,其中腎衰竭導致的死亡占43%。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留置尿管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使其回歸社會和家庭造成了阻礙[5-6]。
目前,脊柱損傷治療中最為棘手的問題是脊柱損傷后神經(jīng)源性膀胱所致的排尿功能障礙,患者排尿功能障礙常引起長期排尿困難、尿失禁、尿路結(jié)石、反復泌尿系感染、腎積水等,最終導致腎衰竭,而脊柱損傷患者晚期死亡的第一殺手是腎衰竭[7-8]。神經(jīng)源性膀胱的治療以膀胱內(nèi)壓降低、膀胱容量增加、低壓排尿和低壓儲尿、減少殘余尿量、改善排尿功能并防止尿路感染為目標,從而保護腎臟功能,減少腎衰竭的發(fā)生[9]。
膀胱在脊髓休克期處于無收縮、無反射的狀態(tài),但括約肌仍存在張力,因此,尿潴留為主要表現(xiàn);而除非過度充盈,一般情況下不會發(fā)生尿失禁。此階段為盡量避免逼尿肌過度拉伸,應采用留置尿管的方法。但留置導尿管易發(fā)生泌尿系感染,所以應盡量減少留置導尿的時間。當患者情況穩(wěn)定后,采用無菌性間歇導尿法是目前脊柱損傷后神經(jīng)源性膀胱功能訓練的首選方法,可刺激膀胱功能的恢復,擴張膀胱的周期性,減少泌尿系統(tǒng)并發(fā)癥,減少殘余尿量,使患者膀胱功能早日恢復[10]。于2次導尿之間及間歇性導尿前,根據(jù)脊柱損傷部位給予Crede手壓法或激發(fā)排尿技術,以幫助患者排尿。
脊柱損傷后神經(jīng)源性膀胱康復治療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心理疏導,神經(jīng)源性膀胱患者常存在焦慮、急躁、悲觀、恐懼和失望等情緒,對患者的康復治療十分不利,也會降低機體抵抗力。因此,醫(yī)護人員對于患者的耐心傾聽、相互交流,以及不同心理狀態(tài)進行疏導,使患者的心理壓力得以減輕,更好地配合膀胱訓練,以縮短康復治療的療程,減輕患者痛苦。
[1] 畢霞,王雪強,孫丹,等.盆底肌點刺激治療脊髓損傷后神經(jīng)源性膀胱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1,26(3):206-209.
[2] 李怡,吳瑩,李雨峰,等.綜合治療脊髓損傷后神經(jīng)源性膀胱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西部醫(yī)學,2012,24(7):1311-1313.
[3] 張秀萍,馮洗,李曼迪,等.康復訓練對脊髓損傷后神經(jīng)源性膀胱患者作用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0,4(13):218.
[4] 林瑞珠,許建鋒.脊髓損傷后神經(jīng)源性膀胱康復治療現(xiàn)狀[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22):225-226.
[5] 郭君.間歇導尿在腦卒中神經(jīng)源性膀胱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3,16(4):72-73.
[6] 劉海杰,張立新,張志強.功能性磁刺激治療神經(jīng)源性膀胱的研究進展[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5):390-392.
[7] Manson GA,Sayenko DG,Masani K,et al.Action Possibility Judgments of People with Varying Motor Abilities Due to Spinal Cord Injury[J].Plos One,2014,9(10):444-450.
[8] Chandrasekharan S,Binsted G,Ayres F,et al.Factors that affect action possibility judgments:Recent experience with the action and the current body state[J].Q J Exp Psychol,2012,65(15):976-993.
[9] Welsh TN,Wong L,Chandrasekharan S.Factors that affect action possibility judgments:The assumed abilities of other people[J].Acta Psychol,2013,143(26):235-244.
[10] Cordovli R,Barreiros J.Egocentric or allocentric frameworks for the evaluation of other people's reachability[J].Hum Mov Sci,2011,30(9):976-983.
(收稿2014-06-23)
R694+.5
B
1673-5110(2015)07-01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