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胤輝
廣東惠來縣人民醫(yī)院 惠來 515200
動脈粥樣硬化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性分析
王胤輝
廣東惠來縣人民醫(yī)院 惠來 515200
動脈粥樣硬化;缺血性腦卒中;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C反應蛋白
缺血性腦卒中是中老年常見的腦血管病,占全部腦卒中疾病的60%~80%,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發(fā)病年齡也趨于年輕化,是人類致殘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大量研究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C反應蛋白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生和病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2-08—2014-08住院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患者60例,均經(jīng)顱腦CT或MRI檢查證實。符合1995年我國第4次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4]。男37例,女23例;年齡40~86歲,平均(65.3±11.9)歲;其中短暫腦缺血發(fā)作(TIA)9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10例,腦梗死41例(包括部分腦梗死后遺癥),未使用對纖溶系統(tǒng)有影響的藥物,如尿激酶、降纖酶、蚓激酶等。對照組選年齡性別匹配的健康體檢者60例,均經(jīng)頭顱CT檢查排除腦梗死病史。2組間年齡、性別構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測定方法 觀察組于發(fā)病24h內(nèi)、對照組于次日晨取空腹采靜脈血行FIB、D-二聚體及CRP測定,F(xiàn)IB采用ACL8000血凝分析儀測定,D-二聚體采用散射比濁法檢測。血清hs-CRP水平檢測采用免疫比濁法。采用美國Beckman公司生產(chǎn)IMMAGE型特種蛋白分析儀,頸動脈血管彩超檢查由2名超聲科主治醫(yī)生用ATLHDL3000雙功能彩色超聲儀(產(chǎn)自美國ATL公司)檢查。
1.3 頸動脈粥樣硬化分級 根據(jù)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分IMT<1mm正常、IMT>1mm增厚、IMT>1.2mm為頸動脈斑塊形成。頸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程度評估:(1)正常:彩色多普勒檢查未見異常;(2)輕度硬化:有輕度粥樣硬化改變,未見斑塊和狹窄改變;(3)中度硬化:單純硬斑,無狹窄改變;(4)重度硬化:有軟斑潰瘍斑等不穩(wěn)定斑塊或狹窄改變[2-3]。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7.0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CRP、D-D、FIB、IMT及頸動脈斑塊陽性率比較
觀察組CRP、D-D、FIB、IMT水平及頸動脈斑塊陽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2組CRP、D-D、FIB、IMT及頸動脈斑塊陽性率比較 ±s)
表1 2組CRP、D-D、FIB、IMT及頸動脈斑塊陽性率比較 ±s)
D-D 頸動脈斑塊陽性對照組 60 2.24±0.78 0.25±0.05 2.92±0.91 1.03±0.22 22(36.7)組別 n CRP(㎎/L) (㎎/L)FIB(g/L)IMT(mm)觀察組 60 14.75±6.35 1.38±0.25 4.48±1.23 1.22±0.20 44(73.3)
2.2 觀察組頸動脈粥樣硬化不同程度CRP、D-D、FIB水平比較 觀察組頸動脈粥樣硬化不同程度增加,血清CRP、DD、FIB水平逐漸增高。見表2。
表2 觀察組頸動脈粥樣硬化不同程度CRP、D-D、FIB水平比較 (±s)
表2 觀察組頸動脈粥樣硬化不同程度CRP、D-D、FIB水平比較 (±s)
分型 n CPR(㎎/L)D-D(㎎/L)FIB(g/L)正常16 2.14±0.45 0.29±0.08 2.99±0.78輕度硬化 12 6.64±1.56 0.45±0.04 4.04±0.93中度硬化 15 11.32±3.38 0.56±0.04 4.75±0.25重度硬化17 18.86±5.13 0.73±0.08 5.94±0.52
頸動脈硬化可反映腦動脈硬化,頸動脈是腦動脈的主要通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斑塊破裂、出血、血栓形成以及栓子脫落,進一步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原因,頸動脈硬化斑塊形成造成頸動脈狹窄進一步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由于超聲技術的發(fā)展,臨床上已普遍應用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檢測反映腦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5-6]。本文結果提示,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頸動脈硬化程度高,除與頸動脈硬化和斑塊形成有關,還與斑塊穩(wěn)定性有關。
缺血腦卒中為常見腦血管病病,臨床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4-5],因此,早期防治是最好措施。動脈粥樣硬化是腦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礎,在檢測缺血性腦卒中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C反應蛋白水平,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預防提供依據(jù),對臨床的診斷、病情評估以及預后判斷提供信息。
本研究結果提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CRP、D-D、FIB、IMT及頸動脈斑塊陽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隨著動脈硬化程度增加,血清CRP、D-D、FIB水平逐漸增加。故對CRP、D-D、FIB水平較高的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進行檢測及必要的干預治療,對阻止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及腦卒中的發(fā)生有一定意義,可作為評價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發(fā)展以及監(jiān)測病情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對臨床診斷、治療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1] 吳海琴,張桂蓮.急性腦梗死患者血C反應蛋白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7,33(5):155-156.
[2] 王和德,趙建華,焦守鳳,等.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血C反應蛋白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J].山東醫(yī)藥,2010,29(6):67-68.
[3] 李舒丹,張嘯.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漿D-二聚體及凝血功能變化研究[J].中華消化雜志,2006,26(6):412-413.
[4] 董鳳英,阮云軍.纖維蛋白原與冠心病[J].醫(yī)學綜述,2006,6(2):66-67.
[5] 盧錫植,吳婉玲,黃永青,等.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纖維蛋白原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關系的研究[J].國際內(nèi)科學雜志,2007,34(5):251-253.
[6] 雷小峰,朵振順.急性腦血管病的免疫學變化及其靜脈免疫球蛋白的應用[J].山西臨床醫(yī)藥,2002,11(3):163.
(收稿2014-06-12)
R743.3
B
1673-5110(2015)07-00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