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蓓
(安康學院 政治與歷史系,陜西 安康 725000)
一
自工業(yè)革命開始,世界上不少國家都經(jīng)歷了城市蓬勃興起的歷史。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各種各樣的城市化“傳奇”,我國的城市已成為不少城市規(guī)劃學學者以及社會學學者們密切關注的研究對象;但與這些“傳奇”幾乎同步發(fā)生的是令人注目的各種城市問題乃至危機。一方面,我們的城市規(guī)模和城市人口持續(xù)大規(guī)模地增長著,另一方面,城市空間、人居環(huán)境及市民之間的種種不甚和諧的問題也日益凸顯。根據(jù)北京國際城市發(fā)展研究院發(fā)布的《2006—2010年中國城市價值報告》,六大“城市病”正給中國城市的和諧、均衡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帶來潛在風險:人口無序聚集、能源資源緊張、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交通堵塞嚴重、房價居高不下、社會矛盾日益加劇[1],這些具體的城市問題在當今更是亟需我們去尋求應對之道。印度學者查爾斯·柯里亞曾說過:“也許我們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城市的物質和經(jīng)濟方面,而忽略了它的另一面:精神因素和屬性特征——沒有提供一種我們稱之為“城市的、特殊的品味。”[2]這其中蘊含的意義就在于當我們進行城市規(guī)劃和建設時,不但要著眼于物質的層面,更要用心去關注和還原城市“人居”的本質,即如何使城市成為尊重人、呵護人、關懷人的和諧之地。也就是說,城市應該為其居民提供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和多元化的精神棲息地。對于城市問題的研究,過去更多學者偏重于經(jīng)驗分析和實證研究,而將城市中的人作為主體開展的研究還未及普遍、自覺的程度。城市作為人類社會的重要結構,其絕不僅僅是一個物質實體,因此對其進行研究時也不能僅止于客觀層面,還必須同時加入主觀維度的考量。本文從倫理維度出發(fā),以“詩意地棲居”為主題,對和諧城市構建展開價值反思和判斷。
“詩意地棲居”出自19世紀德國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Holderlin,1770-1843)《在柔媚的湛藍中》[3]一詩,后為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援引并進行了哲學的釋讀[4],繼而廣為世人所知。海德格爾看到了現(xiàn)時代的一個突出問題,那就是雖然科技高度發(fā)達、經(jīng)濟快速增長,可人們的生活幸福感卻停滯不前,甚至每況愈下。海德格爾對于現(xiàn)代人的這種境遇有著深刻而清醒的認識,他高屋建瓴地用“沉淪于世”和“無家可歸”對此進行了歸納和概括,并嚴肅地思考了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所在——那就是現(xiàn)代人普遍生活在種種被異化的狀態(tài)中,容易在光怪陸離的物質世界中迷失自我。傳統(tǒng)社會中的人處于“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生存環(huán)境,因而人際關系多體現(xiàn)為注重和睦和相互扶持,但在當今社會特別是大城市中,人們在相對隔離的環(huán)境中生存,即使是左鄰右舍也鮮有溝通,人際關系多表現(xiàn)出功利性和效用性的特征,維系人情的經(jīng)常是一些利益和利害的因素,真情實意堪稱寡淡。此外,現(xiàn)今的人們還容易陷入工具理性和實證效用的陷阱,成為單純追求實惠和物欲的生靈,喪失了“詩性”和“靈性”。那么,在這樣的時代,我們究竟應當尋求一個怎樣的“存在”?大衛(wèi)·休謨(David Hume,1711-1776)一早就指出,事實與價值應該兩分而論,我們追求的物質永遠不能回答人應當怎樣生活這個問題,對此的解答必須依賴于人的信念體系,而這顯然無法直接被經(jīng)驗和邏輯證實。今日的城市化在客觀物質方面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毋庸置疑,不過在吃飽穿暖之后,決定人是否幸福的根本因素卻是主觀的心理狀態(tài),也就是人自身精神家園的風貌。伊壁鳩魯(Epicurus,公元前341-公元前270)這樣描述過“快樂”:“我們將快樂稱為目標并不意味著恣意揮霍帶來的快樂,或者揮金如土的快樂,而是指身體不遭受痛苦,心靈不受到干擾?!彼珜А爸斏鳌⒄珊凸纳睢盵5],身體力行地踐約著反省和節(jié)制原則,這對我們的研究剛好有一定指導意義。我們的城市目前最迫切需要的已經(jīng)不是物質文明的高歌猛進,而應是精神文明的發(fā)展和心靈居所是否自在而充實。海德格爾提出“詩意地棲居”一說,正強調了人的生存和生活應該是一種與自然和社會和諧共處的狀態(tài),除了物質的家園,人們還必須為自己尋找一個精神的棲息地,堅持追問人之為人的意義并保有對心靈的終極關懷,這一哲學理念恰恰可以為我們在今天研究和諧城市的構建問題時提供極有參考價值的資料和幫助。畢竟城市從其本質上來說是為人的,于是城市也就天然地具有了為人提供物質和精神雙重棲息地的職責,而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是和諧城市的根本體現(xiàn)。
二
《和諧城市——世界城市狀況報告(2008/2009版)》曾以“和諧城市”為主題討論了對城市和諧做出貢獻的各種“無形資產”,并指出其與作為物質實體的城市“有形資產”在重要性上不分伯仲[6]。因此,我們必須在城市的建設和發(fā)展中積極致力于經(jīng)營城市的“無形資產”,也就是尋找和維護城市的精神。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文化特色與生活信念的精確提煉,是市民們普遍認同的價值原則與共同目標,凸顯了一座城市的歷史積淀和民風素質,并能夠引領和指向所有市民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例如,筆者所在的陜西省安康市就將本市的城市精神表述為:“樂山親水、尚德兼容、克難奮進、務實創(chuàng)新”[7]。其中,“樂山親水”不僅彰顯了安康市位于秦巴之間、漢水之畔的自然地理風貌,也從環(huán)境倫理的層面強調了要對這方山水資源進行關愛和保護的信念;“尚德兼容”從認同倫理的層面體現(xiàn)了安康人兼收并蓄、求同存異的胸懷氣度和“以開放促發(fā)展”的內在文化動力;“克難奮進”反映了安康人不畏艱險、自信自強的性格,這種主觀上的能動性也必將大力推動和諧安康的建設;“務實創(chuàng)新”則是安康人腳踏實地、與時俱進謀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求。一個可以直接觀察到的事實是:自從2008年安康市開展“雙創(chuàng)”工作和2012年提出“安康精神”并付諸實際推廣以來,安康市的城市空間和人居環(huán)境發(fā)生了有目共睹的明顯改變,市民的生活質量也有了顯著提升,特別是江北高新區(qū)多個城市主題公園的建設以及對漢江水資源進行的可持續(xù)保護等市政措施,讓安康的市民們不僅獲益良多并且引以為傲。如果說以前的安康人還經(jīng)常為自己偏居于大山一隅,生活多有不便感到郁悶的話,那么今天的安康人不但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解決了與外界交通不暢的問題,還擁有著讓人艷羨的良好自然環(huán)境。盡管安康市仍是一個工業(yè)不夠發(fā)達、面積不夠廣大的小城,然其居民卻有著不亞于那些大城市居民所能體味到的幸福感,究其原因,應該就如“安康精神”所闡述的那樣,物質富足雖然是幸福的基礎,但往往當其達到一定程度后便不再與幸福相關,真正能夠帶來持久幸福感的東西,恰就是那無形卻有力的“精神”,安康市在自然環(huán)境涵養(yǎng)方面所做的一切看似犧牲了一定的物質財富,卻為其居民帶來了另一種蔚為可觀的財富——就是那一片有山有水、又有“詩意”的棲居地。
美國城市社會學家羅伯特·E·帕克(Robert Ezra Park,1864-1944)曾明確指出:“城市決不僅僅是許多單個人的集合體,也不單單是各種社會設施,諸如街道、建筑物、電燈、電話等的聚合體;城市也不只是各種服務部門和管理機構,如法庭、醫(yī)院、學校、警察和各種民政機構人員等的簡單聚集。城市應該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是各種禮俗和傳統(tǒng)構成的整體。城市絕非簡單的物質現(xiàn)象,其已同其居民們的各種重要活動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產物,而尤其是人類屬性的產物。”[8]作為“人類屬性的產物”,城市就要符合人的需求,具有人文的特色和自己的精神?!俺鞘芯瘛辈⒉皇且粋€玄之又玄的東西,其可觸、可感,其實當一個城市不滿足于追求物質的繁榮時,城市精神就萌芽了,之后的塑造就仰仗于人對自身的不斷反思。相對于鄉(xiāng)村,城市的“人造性”更強,而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人在滿足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后,就開始需求愛、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城市的構建同樣如此。所以,止于擴大城市規(guī)模和完善設施建設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進一步去探索如何營造出一座愛護人、尊重人并能給予人的自我實現(xiàn)以助力的城市,只有這樣的城市,才是“善”的、“和諧”的、富有“詩意”的。德國哲學家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有言:“將一座城市和一個鄉(xiāng)村區(qū)別開來的不是它的范圍和尺度,而是它與生俱來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一個城市的內在氣質和根本價值追求,是內化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哲學法則,是體現(xiàn)城市獨特風格的顯著符號,是反映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系的抽象理念?!盵9]至此,我們從倫理維度上去構建和諧城市,并使之實現(xiàn)“詩意棲居”美好理想的方法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大力倡導和弘揚“城市精神”的建設。
城市精神應具有歷史性。歷史是一座城市成長發(fā)展的脈絡,是有別于其他城市的個性源泉,是不可消弭的文化風韻,是城市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積淀,正是因為有了歷史性的特點,城市才不只是一個生硬的空間,而成為有內涵、有記憶、有魅力的精神棲息地。那些歷史悠久的城市,即使在歲月的洗禮中遭受過重創(chuàng),也依然能夠用不屈的精神風骨庇護著它的居民。因此,我們從倫理維度對城市和諧進行構想的第一步,就應當是牢牢把握城市的歷史特點并加以保護,從而將其代代相傳下去。
城市精神應具有人文性。人文性說到底就是以人為本,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人應當是社會的人而非單純的自然人。作為“社會人”的人,其需求就不能局限于滿足一己私利,還要兼顧和其他人及周圍情境的和諧。城市在這一層面上至少應該做到對人的尊重和關懷,城市的規(guī)劃者和管理者們應傾心于為每位市民提供和而不同的服務,并保證城市構建的公眾參與程度,市民自身也要貫徹執(zhí)行城市作為一個共同體所具有的契約性宗旨、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并通過這種約束加強自我理性控制,從己做起,捍衛(wèi)城市的穩(wěn)定與和諧。
城市精神應具有包容性。城市精神的主要作用在于匯集各方力量、調動各方積極性,進而激勵人和鼓舞人,使市民能夠同心同德地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奮進,但這絕不是主張教條式的“大一統(tǒng)”原則,而恰恰更需要提倡對多元化的寬容。城市越大,成員越多,就會越發(fā)表現(xiàn)出異質性和多樣性的特征,無論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是行為方式,都存在著五花八門的各式特色,誠如世上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城市中也不可能有毫無差異的市民,這就為城市的精神注入了包容的訴求。我們要承認差別,要尊重每個市民的個性和需要,用求同存異的原則和開放兼容的態(tài)度,關懷城市中的人,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從根本上提升城市的凝聚力。
三
從倫理維度,我們主張以“詩意地棲居”理念來構建和諧城市,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大力弘揚城市精神,雖然“精神”并無實體,然其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的作用早已被人類實踐無數(shù)次證明。海德格爾主張人類去尋覓的詩意棲居之地,其實并非某個具象的地方,而是一種精神的依托,這也是我們著重探討“城市精神”之于和諧城市構建的意義所在。城市精神無論是否被歸納出來形成條文,都潛在地發(fā)揮著維系市民認同和行為導向的作用,可謂一種積極的實踐哲學。城市精神如同一面旗幟,引領城市的發(fā)展,因而也被稱作是城市的無形資產。培育和實踐城市精神應作為當代城市構建的核心,城市的本質是為人的,故構建其時必須考慮人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需求,使其不僅成為一個生存空間,更要成為一個人性得以在此復蘇和生息的樂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詩意地棲居”就成為和諧城市的完美寫照,也成為城市化指向的最高境界。
[1]張墨寧.城市病流行何時休?[J].南風窗,2011(7):56.
[2]葉曉健.查爾斯·柯里亞的建筑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92.
[3]荷爾德林.荷爾德林詩新編[M].顧正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42.
[4]馬丁·海德格爾.海德格爾文集:荷爾德林詩的闡釋[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57.
[5]唐納德·帕爾瑪.為什么做個好人很難[M].黃少婷,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64.
[6]聯(lián)合國人居署.和諧城市—世界城市狀況報告2008/2009[R].吳志強譯制組,譯制.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2.
[7]安康市政府門戶網(wǎng)站.“安康精神”表述語新鮮出爐[EB/OL].(2012-09-06)[2015-03-28].http://www.ankang.gov.cn/zwgk/akxw/2012/09/06/19500648690.shtm l.
[8]羅伯特·E·帕克.城市社會學: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M].宋俊嶺,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02.
[9]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M].韓炯,譯.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