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魯粵
摘要:隨著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社交網絡已經成為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新陣地,這為高校學生教育管理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陀^分析當前大學生網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充分發(fā)揮社交網絡優(yōu)勢,切實增強對大學生思想疏導與教育的實效性,對于網絡“新常態(tài)”下高校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有著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社交網絡;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52-0037-02
當前,包括社交網絡等在內的新媒體、自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分享信息的重要途徑。高校學生喜歡使用網絡、善于利用網絡、享受探索網絡新功能的樂趣,部分學生甚至沉迷于網絡不能自拔。網絡已經成為高校師生工作、學生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網絡“新常態(tài)”,傳統(tǒng)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關、堵、停等干預手段已不可行。在網絡這把“雙刃劍”前,如果引導高校學生趨利避害,讓網絡成為增強高校學生思想疏導與教育的有力陣地,促進青年學生在“互聯(lián)網+”時代成長成才,是高校不可回避的現(xiàn)實課題。
一、利用社交網絡增強大學生思想疏導與教育實效性的含義與意義
1.“實效性”的含義與要素。利用社交網絡增強大學生思想疏導與教育的實效性,是指利用社交網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疏導與教育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及其效率,其最終落腳點是高校網絡教育管理水平和效果的切實提高?!皩嵭浴钡闹饕貞ǎ航逃尼槍π浴⒔逃d體及手段的可操作性、產生效果的穩(wěn)定性等。在網絡教育管理的完整鏈條中,教育者(高校學生教育管理者)的網絡教育管理素養(yǎng)及能力、教育載體(社交網絡)的利弊和被教育者(高校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三者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與作用也是影響“實效性”的重要因素。
2.對“實效性”的評估與評價。對利用社交網絡增強大學生思想疏導與教育實效性的評估與評價,應注重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既要看教育效果與目標的吻合程度,考察問題解決的效果與效率,也要聽取被教育者(高校學生)及其相關方(如:家長、社會、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同行)的意見與建議。
3.對“實效性”進行研究的意義。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研究,正確評估各類網絡教育管理方法的現(xiàn)實效果,可以幫助高校學生教育管理者快速適應日新月異的網絡環(huán)境,摒棄不適于高校學生或效果不彰的網絡工作方式方法,提高網絡教育管理績效,切實提升工作水平。
二、利用社交網絡進行大學生思想疏導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不少高校已經基于社交網絡進行了一系列研究與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從“實效性”來分析,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從教育的針對性分析。部分高校利用社交網絡進行思想疏導與教育還拘泥于發(fā)布通知、開展普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等,網絡教育和現(xiàn)實教育相互獨立、割裂脫節(jié),未形成合力。另外,基于社交網絡的教育管理內容大多是“廣譜”配方,對需要進行思想疏導與教育的不同學生個體缺乏針對性,無法產生特異性的教育和干預效果。
2.從教育載體分析。部分高校自主搭建的社交網絡平臺吸引力弱,學生不愿使用,形同虛設。開放性社交網絡的參與人員及其發(fā)表和分享的內容較為復雜,管理和引導的難度大,可控性低。同時,社交網絡中的不良和虛假信息,對正處在價值觀成熟階段的高校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
3.從教育效果分析。相較于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成熟的教育體系和穩(wěn)定的教育效果,網絡教育管理工作的體系尚不完善,教育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近些年,利用社交網絡造謠、傳謠、組織不正?;顒拥氖录饾u增多。在社交網絡出現(xiàn)上述突發(fā)事件后,高?;灸軌蜓杆偻ㄟ^網絡和現(xiàn)實手段進行處理,但總體來說,亡羊補牢居多,并未做到防患未然。這說明社交網絡在學生思想疏導和教育管理中應發(fā)揮的預測和反饋功能缺失,高校學生教育管理者并沒有充分利用社交網絡及時掌控輿情,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預測網絡事件走向。
三、利用社交網絡進行大學生思想疏導與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透視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筆者從網絡教育管理完整鏈條中的三個方面分析了主要原因。
1.從教育者網絡教育管理素養(yǎng)及能力來看。部分高校學生教育管理者更習慣于使用傳統(tǒng)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網絡教育管理思維僵化、經驗不足,甚至對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視,有抵觸、畏難的情緒。同時,網絡教育管理能力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缺乏網絡語言能力,不能熟練使用具有學生特征的新型網絡語言;缺乏網絡觀察能力,不能及時準確了解、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網絡熱點;缺乏研究能力,不積極探索網絡教育管理的理論與實踐,不善于從社交網絡中獲得大數(shù)據(jù)進行調查研究;缺乏知識調控能力,不能根據(jù)社會熱點適時調整自己的網絡教育管理知識結構和方式方法,知識遷移、經驗復制能力弱。
2.從教育載體來看。部分高校自行搭建的社交網絡平臺存在著內容單一乏味、更新緩慢等問題,沒有和高校學生生活較好的貼合,學生較難在其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從而不愿意使用這些平臺。部分高校僅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做噱頭,對社交網絡平臺的投入、管理與規(guī)劃嚴重不足,學校的網絡教育管理工作無序發(fā)展情況較為突出。
3.從被教育者來看。大學本科學生多在19~22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充滿懷疑、質疑和挑戰(zhàn)精神,遇事不冷靜,易沖動,對熱門事件,尤其是網絡虛擬環(huán)境中的事件缺少分析、辨別能力。同時,高校學生愿意在網絡世界發(fā)現(xiàn)“新事物”,聆聽“新觀點”,一些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隨之產生,使得學生對高校開展的網絡思想疏導與教育產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學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
四、利用社交網絡增強大學生思想疏導與教育實效性的實踐初探
1.開展理論研究,提升網絡教育能力。高校學生愿意在社交網絡吐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可通過社交網絡切實了解學生互聯(lián)網使用情況、瀏覽網絡信息的偏好和關注焦點,研討使用互聯(lián)網情況與學習成績、綜合素質之間的關系,調查影響學生選擇學校社交網絡或其他知名社交網絡的主要因素等。同時,充分利用社交網絡獲取學生思想動態(tài)及學習生活“大數(shù)據(jù)”,開展有關學生思想疏導及管理方面的研究,如學生網絡成癮障礙研究、網絡學習行為研究、互聯(lián)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等,既總結網絡教育管理經驗,也為利用社交網絡開展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理論支撐,提升網絡思想疏導與教育的科學化水平。
2.豐富載體內容,提高網絡服務效能。利用社交網絡建立學生網上班集體、網上團支部、網上黨支部等,在“網上集體”發(fā)布最新公告、共享學習資料、舉行話題討論等。社交平臺內容的管理由學校主導向學生自我管理遷移,鼓勵學生在高校指導下自我經營“網上集體”,改善學生由于選課不同、實驗室不同、自主時間不同等原因造成的集體活動參與度低的狀況,增強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班級歸屬感,增進學生集體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利用專業(yè)技術力量,開發(fā)具有本校鮮明特色的實名社交網絡平臺或類似“樹洞”的匿名社交網絡平臺,并把學校要聞、通知公告及與學生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選課、社區(qū)服務、獎助補申請、各類查詢等實用功能融入到該平臺或軟件中。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細化”水平,注重真正對學生有用、令學生喜歡的精細化功能,用精細吸引學生、方便學生、打動學生。利用社交網絡平臺實現(xiàn)學生心理輔導、創(chuàng)業(yè)指導、談話談心等服務的在線預約與咨詢,最大程度的保護學生隱私,降低面對面咨詢的拘束感與不舒適感。通過社交網絡發(fā)布符合學生心理特征的“心靈微視頻”、“職場短劇”等,變傳統(tǒng)說教為同學的現(xiàn)身說法,拉近高校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3.促進多方交流,形成網絡教育合力。利用社交網絡發(fā)布最新消息、記錄優(yōu)秀學生事跡,以文會友、以博聚友,即利用社交網絡傳播正能量,讓正面典型、優(yōu)秀品質和高尚情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面對網絡上的突發(fā)性事件和非理性、情緒化聲音,通過網絡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辟謠,進行理性評論或引用權威學者對重大問題的分析做好輿情引導。利用社交網絡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聯(lián)系,召開“社交網絡學生家長會”,將學生的最新情況及時反饋給家長,與家長一起,及早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想風險點,提早開展思想疏導與教育。引導學生在社交網絡中自發(fā)建立“謠言粉碎機”、“科學常識”等專欄,進行科學知識和正確信息的宣傳,澄清網絡中的偽科學信息和謠言。通過新聞媒體加大宣傳,引導全社會共同努力,為青年學生成長成才創(chuàng)造風清氣正的社交網絡環(huán)境,最終形成學校、家長、社會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和網絡教育管理合力,為網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增添力量。
4.完善體系機制,加強網絡教育保障。進一步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機制,明確高校學生教育管理者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責任與義務,使高校學生教育管理者自覺承擔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建立考核評估體系,鼓勵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網絡教育績效。建立獎懲機制,增強網絡教育管理者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生網絡教育管理隊伍建設,通過定期培訓、課題研究、經驗分享、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提升高校學生教育管理者的網絡工作能力和水平,為高校網絡教育管理工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2]馬駿.社交網絡背景下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實施路徑探析[J].情報探索,2014,(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