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迎迎,梁瑞紅
(安陽職業(yè)技術學院 醫(yī)藥衛(wèi)生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
艾葉抗乙肝病毒作用研究進展
侯迎迎,梁瑞紅
(安陽職業(yè)技術學院 醫(yī)藥衛(wèi)生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我國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區(qū),慢性乙肝患者約有3 000萬例,約有1.2億人為乙肝病毒攜帶者,占全球感染人數(shù)的1/3。目前,抗乙肝病毒藥物如核苷類和干擾素,具有耐藥性和毒副作用等缺點。傳統(tǒng)中藥資源豐富,來源廣泛,副作用小,已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者及研究人員的重視。艾葉為我國傳統(tǒng)常用中藥,價廉易得。對艾葉抗乙肝作用研究進展進行綜述,以期對艾葉及其成分開發(fā)抗乙肝病毒新藥提供參考依據(jù)。
艾葉;有效部位;乙肝病毒;研究進展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的傳染性疾病,乙肝感染是全世界十大疾病死亡原因之一[1]。在我國,乙肝患者數(shù)量和發(fā)病率均較高。近年來,乙肝的發(fā)病率居各種傳染病之首,我國約有1.2億人為乙肝病毒攜帶者,占全球感染人數(shù)的1/3。乙肝病毒是導致急性、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的主要病因。
目前,臨床上抗HBV西藥主要有拉米夫定等核苷類藥物,還有干擾素(IFN)等細胞因子類藥物和胸腺素等免疫調節(jié)劑。核苷類藥物用藥周期較長,長期使用會產生耐藥性、腎毒性、骨髓抑制等副作用,且一旦停藥,易引起病情反彈和復發(fā)[2]。干擾素不良反應較多,會導致流感樣證候群、白細胞、血小板減少、脫發(fā)、抑郁等并發(fā)癥,且價格較高,限制了其臨床應用[3]。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仍沒有理想且穩(wěn)定的治療藥物。
研究報道顯示,具有抗乙肝作用的中藥較多,單味中藥如丹參、苦參、扯根菜、獐牙菜、水飛薊、姜黃、葉下珠、牛黃、女貞子、黃芪、掌葉大黃、青蒿素等[4-5],均有抗乙肝作用。除單味中藥外,在乙肝的中醫(yī)臨床治療中,小柴胡湯等具有清熱利濕、疏肝健脾、活血[6-7]多種功效的復方中藥效果明顯。中藥不良反應較小,可長期應用,是研究和開發(fā)新藥的寶庫,中草藥抗乙肝病毒的研究與應用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的關注。
艾葉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ArtemisiaargyiLévl.etVant.)的干燥葉,為我國傳統(tǒng)中藥,以葉入藥,歷代醫(yī)籍記載為“止血要藥”,是婦科常用藥之一。艾葉可散寒止痛、溫經止血[8],臨床應用廣泛,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艾葉具有抗菌消炎、抗癌、抗過敏、平喘鎮(zhèn)咳祛痰、止血抗凝 、鎮(zhèn)靜、保肝利膽、補體激活等多種藥理作用,臨床上有多種含艾葉的中藥方劑和含艾葉有效成分的西藥,常用于治療婦科、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皮膚科等多種疾病[9-12]。研究發(fā)現(xiàn),艾葉的主要化學成分有揮發(fā)油類、黃酮類、桉葉烷類、三萜類、鞣質、多糖、微量元素等[13-14]。
早在上世紀70年代,解放軍302醫(yī)院研究發(fā)現(xiàn)艾葉對HBsAg具有抑制作用[15]。艾葉具有護肝的作用,可降低谷丙轉氨酶含量,恢復肝功能。臨床上,肝舒注射液為艾葉經水蒸汽蒸餾配制而成的注射液,對慢性肝炎、遷延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疾病均有較為滿意的效果[16]。費新應等[17]研究發(fā)現(xiàn),艾葉煎劑具有明顯的抗肝纖維化作用,效果與復方甘草酸苷片相當。
尹美珍等[18]為篩選艾葉水提物的抗肝癌活性組分,采用去溶劑和乙醇沉淀法,從等量的艾葉水提液中獲得總水提物及去多糖提取物、多糖提取物2種粗提物,用等量的去離子水溶解各提取物制成溶液,分別以不同的濃度作用HepG2細胞,倒置顯微鏡觀察細胞的生長狀態(tài),采用MTT法測定細胞活力。結果顯示:艾葉去多糖水提物的抗肝癌活性作用較強,與總水提物無明顯差異,可使肝癌細胞明顯皺縮,阻滯其增殖,最終誘導死亡,多糖提取物的作用較弱,會抑制肝癌細胞增殖。
趙紅梅等[19]研究發(fā)現(xiàn),艾條熏蒸愛嬰病房后對乙肝病毒HBsAg和HBeAg具有一定的滅活作用。洪宗國等[20]收集并分離了艾葉燃燒產物,并對艾葉燃燒產物進行分析,得到85種不同的化學成分,其成分主要為艾葉揮發(fā)油成分及其氧化產物和黃酮類等其他組分的燃燒產物。
趙志鴻等[21-22]對艾葉抗乙肝病毒有效部位進行研究,曾用乙酸乙酯提取艾葉,利用HepG2.215細胞模型,以噻唑蘭染色法(MTT)測定艾葉乙酸乙酯提取物對細胞的毒性作用,以酶聯(lián)免疫(ELISA)法檢測對HepG2.215細胞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的抑制作用。采用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FQ-PCR)測定對HBV-DNA拷貝數(shù)的影響。結果顯示:艾葉乙酸乙酯提取物對細胞的半數(shù)毒性濃度(TC50)為104.80μg·mL-1,對細胞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的半數(shù)抑制濃度分別是1.26μg·mL-1、8.06μg·mL-1。對HBV-DNA 的半數(shù)抑制濃度為38.97μg·mL-1,呈劑量依賴性。該研究表明艾葉乙酸乙酯提取物在體外有明顯的抗乙肝病毒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艾葉揮發(fā)油在體外具有抗HBV作用。該課題組[23-24]還對艾葉抗乙肝病毒的活性進行體內實驗研究,并對乙酸乙酯提取部位進行成分分析。乙酸乙酯提取物分別采用石油醚、石油醚-乙酸乙酯(1∶1,V∶V)、60%乙醇對艾葉乙酸乙酯浸膏進行回流提取,得到艾葉乙酸乙酯提取物的不同極性部位:石油醚部位、石油醚-乙酸乙酯(1∶1,V∶V)部位、60%乙醇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對乙酸乙酯不同極性部位進行抗乙肝病毒活性成分篩選,并對其化學成分進行分析。以上分離分析中均得到了黃酮類化合物。
綜上所述,艾葉成分確定有抗乙肝病毒的作用。艾葉抗乙肝病毒作用研究較多的為其揮發(fā)油及乙酸乙酯萃取物。其中艾葉的揮發(fā)油及其黃酮類成分均有抗乙肝病毒作用。中藥組成復雜,中醫(yī)講究“整體觀念”,中藥作用方式往往是多組分、多靶點、多途徑的,單一有效成分又不能完全體現(xiàn)其作用的物質基礎,分離得到的物質越純其作用反而較差。“有效部位”理論恰恰符合中醫(yī)理論,且雜質含量較少,有效成分含量較高,質量更易控制,療效更好,因此中藥抗乙肝病毒有效部位的研究將會使中藥治療乙肝效果得到更好的發(fā)揮。
艾葉為我國的傳統(tǒng)中藥,如將艾葉或其成分等研制成治療乙肝的新型藥物,可為乙肝治療提供一種新的途徑,由于其來源廣泛,廉價易得,可緩解需長期用藥乙肝患者的經濟負擔,可使其持續(xù)治療,使艾葉傳統(tǒng)中藥資源得到更充分的開發(fā)與利用。目前,對艾葉抗乙肝病毒的研究報道并不多,今后將會有更多的研究投入到艾葉抗乙肝病毒新藥的研制。
[1] SIBNARAYAN D,SOUMYA C,VIJAY V,et al.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Hepatitis B virus for Clinicians[J].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epatology,2012(2):353-365.
[2] 劉士敬.治療乙肝的核苷類抗病毒藥物缺點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8,24(11):21-21.
[3] 顏幸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進展[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0,9:114-115.
[4] 顧偉,范昕建.慢性乙肝抗炎護肝治療的單味中藥研究進展[J].四川中醫(yī),2008,26(6):38-40.
[5] CUI X Y,WANG Y L ,NORIHIRO K,et al.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related active compounds agains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BioScience Trends,2010,4(2):39-47.
[6] 王靜.中醫(yī)藥治療慢性乙肝研究進展[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6,16(10):660.
[7] 胡興江.抗乙肝病毒中藥的研究進展[C].浙江省醫(yī)學會臨床藥理分會會議論文匯編,2006:212-216.
[8]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一部.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82.
[9] 李慧.艾葉的藥理研究進展及開發(fā)應用[J].基層中藥雜志,2002,16(3):51-53.
[10] 蔡平.艾葉的藥理作用及應用[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1,12(2):1137-1139.
[11] 王新芳,董巖,孔春燕.艾蒿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6,17(2):174-175.
[12] 李春娜,占穎,劉洋洋,等.艾蒿藥理作用和開發(fā)利用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4,29(12):3889-3891.
[13] 周峰,秦路平,連佳芳,等.艾葉的化學成分、生物活性和植物資源[J].藥學實踐雜志,2000,18(2):96-98.
[14] 孫甜甜,孫立立,周倩.艾葉現(xiàn)代研究概述[C].中藥炮制技術、學術交流暨產業(yè)發(fā)展高峰論壇論文集,2010:124-127.
[15] 聶廣.中草藥抗肝炎病毒實驗研究述評[J].中西醫(yī)結合肝病雜志,1993,3(2):49-51.
[16] 黃世泰,周有恒.肝舒注射液治療肝炎療效觀察[J].中成藥研究,1979(3):34-35.
[17] 費新應,余珊珊,劉正新,等.蘄艾煎劑抗肝纖維化作用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肝病雜志,2007,17(2):78-78.
[18] 尹美珍,王靜暉,陳敬欽,等.艾葉粗提物的分離提取及其抗肝癌活性組分篩選[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10,26(5):56-58.
[19] 趙紅梅,李小敏,關麗嬋,等.愛嬰病房艾條熏蒸對HBsAg滅活效果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1):11-12.
[20] 洪宗國,農熠瑛,楊梅,等.艾葉燃燒產物化學成分的分析[C].藥用植物化學與中藥有效成分分析研討會論文集(上),2008:43-47.
[21] 趙志鴻,侯迎迎,鄭立運,等.艾葉乙酸乙酯提取物抗乙肝病毒體外實驗研究[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48(6):783-785.
[22] 趙志鴻,王麗陽,鄭立運,等.艾葉揮發(fā)油對HBV 的抑制作用[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5,50(2):301-303.
[23] 侯迎迎.艾葉乙酸乙酯部位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及成分分析[D].鄭州:鄭州大學,2013.
[24] 王麗陽.艾葉乙酸乙酯提取物不同極性部位抗乙肝病毒活性篩選及成分分析[D].鄭州:鄭州大學,2014.
(責任編輯:李嵐春)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hepatitis B Virus Effect aboutFoliumArtemisiaeArgyi
Hou Yingying,Liang Ruihong
(School of Medicine and Health,An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Anyang 455000,China)
Our country is a high-risk area of hepatitis B,there are 30 millio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about 1.2 billion people are hepatitis B carriers,accounting for 1/3 of global infection people.The current drugs against HBV like nucleoside and interferon existing problems like drug tolerance and side effect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rich in resources,low toxicity,and the side effect is small,already ge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Folium Artemisiae Argyi is a commonly used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very cheap.In this paper the effect against HBV ofFoliumArtemisiaeArgyiare reviewed,hoping it has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HBV drug made ofFoliumArtemisiaeArgyior its ingredients.
FoliumArtemisiaeArgyi; Effective Part; Hepatitis B; Reaserch Progress
2015-07-30
侯迎迎(1987-),女,碩士,安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藥學專業(yè)教學及科研。E-mail:anyangyingying@126.com
R284.2;R285
A
1673-2197(2015)20-0045-02
10.11954/ytctyy.2015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