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康復醫(yī)院,北京 100041)
?
運用瓜蔞薤白湯加減治療胸痹體會
劉 洋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康復醫(yī)院,北京 100041)
在社會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的背景下,胸痹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載于《金匱要略》中的瓜蔞薤白湯為治療中醫(yī)胸痹的代表方,應用本方辨證加減治療胸痹療效顯著。闡述胸痹的基本病機,總結(jié)瓜蔞薤白湯治療該病的臨床應用與體會。
胸痹;瓜蔞薤白湯;金匱要略
胸痹是指以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臥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種疾病,輕者胸悶,呼吸欠暢,重者胸痛,更甚者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F(xiàn)代醫(yī)學的冠心病、心絞痛多歸屬于該病范疇。
《靈樞·厥病篇》對胸痹重癥的描述為“真心痛,手足青至節(jié),心痛甚,旦發(fā)夕死”。《臟氣法時論》對胸痹的描述為“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nèi)痛”?!鹅`樞·五邪》對胸痹的描述為“邪在心,則病心痛”。《靈樞·本臟》對胸痹的描述為“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
胸痹多由外感寒邪入里、飲食失度、情志抑郁、內(nèi)傷勞倦、年老體弱所致?!督饏T·胸痹短氣病脈篇》對該病病機的描述為“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則其極虛也”。《內(nèi)經(jīng)》云:“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指出胸痹的病機為胸陽不振、陰寒內(nèi)盛、陰乘陽位、痹阻胸陽。胸中陽氣不舒,濁陰得以上逆,阻其升降。陽氣不運或陽氣虛弱,導致寒凝、氣滯、痰濁、水飲、瘀血等陰邪侵入痹阻心脈、心脈失養(yǎng)而引發(fā)該病。
方由法出,基于對胸痹病因病機的認識,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為該病設(shè)立了瓜蔞薤白三方?!督饏T要略》第三條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guān)上小緊數(shù),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惫鲜V薤白白酒湯的功效為通陽散結(jié)、行氣祛痰,所治胸痹系由胸陽不振、痰阻氣滯所致,主要癥狀為胸部隱痛,嚴重者會出現(xiàn)胸痛徹背,甚則喘息咳唾、氣短、舌苔白而膩、脈沉弦緊,治宜采用通陽散結(jié)、行氣祛痰之法。該方以善于開胸散結(jié)、暢氣滌痰的瓜蔞為主藥,輔以通陽散結(jié)、行氣止痛、溫通滑利的薤白,兩藥相配伍,既能祛痰結(jié)又能通陽氣,相輔相成,為治療胸痹的要藥。再用辛散溫通的白酒行氣活血,增強薤白通陽的功效,但臨床中常用桂枝代替白酒。
《金匱要略》第四條中提到“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瓜蔞薤白半夏湯主之”。瓜蔞薤白半夏湯即前方加半夏,其功效為通陽泄?jié)帷⒒硖甸_結(jié),所治胸痹系由痰濁盤踞、胸陽失展所致,主要癥狀為胸悶如窒且痛,或者痛引肩背,氣短喘促,四肢沉重,肥胖,痰多,苔苔膩,脈滑。胸悶如窒且痛是由于痰濁壅盛、胸陽不展所致,痛引肩背是由于脈絡阻滯所致,短氣喘促是由于氣機痹阻不暢所致,肢體沉重是由于脾主四肢、痰濁困脾、脾氣不運所致。肥胖的人多聚痰濕,也會阻滯胸中陽氣。瓜蔞能開胸散結(jié),半夏能化痰降逆,薤白能辛溫通陽、豁痰下氣。若臨證時將干姜、陳皮、白豆蔻等藥加入可加強通陽豁痰、溫中理氣的效果。臨床中,痰濁與血瘀往往同時出現(xiàn),因此通陽豁痰法和活血化瘀法常同用。
《金匱要略》第五條指出:“胸痹,心中痞氣,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枳實薤白桂枝湯是在瓜蔞薤白白酒湯的基礎(chǔ)上減去白酒,加上枳實、厚樸和桂枝而成,功善通陽散結(jié)、消痞除滿,主要用于治療胸痹氣結(jié)在胸、心中痞滿、氣從脅下上逆者。
綜觀三方,其都是用于治療胸痹的有效方,但側(cè)重點各有不同:瓜蔞薤白白酒湯主要以通陽散結(jié)為主,用于治療胸痹而痰濁較輕者;瓜蔞薤白半夏湯祛痰散結(jié)的功效較強,用于治療胸痹痰濁較重者;枳實薤白桂枝湯以下氣消痞散滿為主,主要治療胸痹氣結(jié)較重者或氣上沖胸者。
臨床中所遇到的胸痹患者輕重不同,病程長短不同,主證與兼證也有區(qū)別,患者體質(zhì)也有強弱之分,因此要辨證論治,在應用經(jīng)方的基礎(chǔ)上,進行辨證加減,才能取得更好的療效。例如:氣血不足者宜加用黃芪、黨參、紅景天、雞血藤、當歸、白芍等;陰液不足者宜加麥冬、芍藥、五味子、枸杞、天冬、生地、北沙參等;年老腎虧者宜加肉蓯蓉、補骨脂、淫羊藿、巴戟天、桑寄生等;血瘀者宜加丹參、紅花、桃仁、赤芍、川芎、三七粉、水蛭、蜈蚣、三棱、莪術(shù)等;兼有痰阻者可加半夏、陳皮、皂角刺等;兼有濁邪者可加荷葉、土茯苓、蠶沙等;兼有濕困者加茯苓、薏苡仁、砂仁、白扁豆等;兼有寒飲者可加桂枝、干姜、細辛等;兼有經(jīng)絡不通者可加路路通、地龍、穿山甲等;兼有陽虛者可加杜仲、續(xù)斷、肉桂、附子等;氣郁明顯者加木香、陳皮、厚樸、香附、青皮、香櫞等。
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瓜蔞和薤白同時使用可擴張冠脈、抗心肌缺氧、抑制血小板聚集,還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從而達到改善心肌供血的目的[1],用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有較好效果。
安某,男,61歲,退休干部,因“胸部隱痛2年,加重1周就診”,平時常有心慌胸悶、氣短、乏力癥狀,活動后加重。2年前通過心電圖診斷為冠心病,給予丹參滴丸,1次10丸,1日3次,療效不穩(wěn)定。近1周,胸痛加重,氣短,舌暗,苔白膩,脈沉弦,證屬胸陽不振,痰瘀互阻,治以溫通心陽,活血化瘀。方用:瓜蔞15g、薤白10g、桂枝6g、枳殼10g、郁金10g、丹參10g、佩蘭10g、白豆蔻15g、炙甘草10g,7劑,每日服1劑。服藥后,氣短明顯好轉(zhuǎn),胸部隱痛減輕。繼續(xù)服用14劑,癥狀消失。隨訪2個月未再復發(fā)。
該例胸痹是由于胸陽不振、痰濁與瘀血互阻,阻滯于胸中,胸后氣血不得交相貫通所致,才會出現(xiàn)時有胸痛的現(xiàn)象。上下往來氣機痹阻,呼吸不利而出現(xiàn)氣短,在治療宜以芳香溫通、宣痹通陽、活血化瘀、扶正固脫為法,方用瓜蔞薤白湯加減。方中瓜蔞苦寒滑潤開胸中痰結(jié),薤白辛溫通陽豁痰下氣,兩藥相輔相成,作為治療胸痹的要藥;桂枝振奮心陽,溫經(jīng)通脈,枳殼協(xié)助瓜蔞行氣寬胸,輔以郁金、丹參行氣活血,佐以佩蘭、白豆蔻行氣化濁,氣行則濕化痰自除;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暢通胸中陽氣、消散陰氣,因而獲得滿意療效。
不良起居習慣使人身心疲憊、正氣日耗,正虛易生痰濁,從而提高了胸痹的發(fā)病率。因此,患者在服藥治療的同時需要糾正不良的生活起居習慣,保護精氣,使正氣易復,痰濁易化,才能立竿見影。此外,胸痹患者還需調(diào)整心態(tài),減少油膩食物的攝入,如此則肝氣條達,津液自化,痰濁不生,或生而治之易去。
[1] 張建堂,李國秀.瓜蔞薤白白酒湯的方藥藥理及臨床治療[J].中國醫(yī)院指南,2007(s1):42-43.
(責任編輯:尹晨茹)
2015-01-27
劉洋(1984-),女,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康復醫(yī)院執(zhí)業(yè)醫(y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yī)治療慢性病。
R289.5
A
1673-2197(2015)12-0069-02
10.11954/ytctyy.20151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