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志興
全媒體時代下廣電記者的角色轉換與升級
□ 黃志興
為了順應媒體行業(yè)的發(fā)展趨勢,不少傳統媒體都開啟了全媒體的探索實踐。江西廣播電視臺從2013年起,組建了集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為一體,以寬帶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等信息網絡為節(jié)目傳播載體的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整合旗下16個廣播電視頻率頻道相關資源,初步形成了全媒體傳播平臺。對于廣播電視記者來說,如何適應全媒體傳播的需求,將所獲得的新聞信息進行多層次、多樣式、多手段的整合和處理,在更短的時間里,以更靈活的手段,推送到不同的媒介上,讓同一信息以不同方式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這是江西廣播電視臺各個頻率、頻道的記者在轉型過程中所要面對的實際課題,廣電記者該以何種角色參與其中才能盡數發(fā)揮才能?
在網絡資訊盛行的年代,“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的自媒體在其傳播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無序失實的情況,有的自媒體或過度追求新聞發(fā)布速度或為了追求點擊率而忽略了新聞的真實性,網絡的隱匿性又給了網民“隨心所欲”的傳播空間,很多虛假新聞、流言蜚語無法有效制止。而輿論引導力仍是傳統媒體制勝的法寶,傳統媒體有著遵守新聞職業(yè)道德的專業(yè)采編隊伍,堅守社會責任始終是傳統媒體記者的底線。全媒體記者要立足傳統媒體的權威性,注重對新聞事實的辨別,做好輿論引導,在關鍵時刻“以正視聽”。
2014年上半年,網上盛傳“去掉車牌第一個字母后的小圓點,電子警察缺少了對焦點,就拍不清車牌號碼”的消息。江西廣播電視臺記者敏感地發(fā)現這一虛假消息會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信息交通頻率和都市頻道的記者聯合采訪了南昌市公安交管局科研所,澄清事實真相:電子警察拍攝并不依靠小圓點來對焦,去掉意義不大,如果擅自涂改車牌上的字母和數字是觸犯法規(guī)的行為,將受到處罰,文明行車才是正道。這一消息通過江西交通廣播、江西都市頻道、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的網站,以及各頻率、頻道的官方微博向外發(fā)布,公眾基于對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的信任,也不斷轉發(fā)正確消息,有效地遏制了不良虛假信息的傳播。
無論媒體環(huán)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時代對新聞傳播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從來沒有變過,對其“有助于社會和人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的良好期盼沒有減弱過。從承載社會責任的角度講,全媒體記者要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正確地引導輿論走向,幫助受眾在魚龍混雜的信息海洋中理清、判斷事件真相,確立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
在新的媒介環(huán)境下,傳播者和受眾已經處于平等的位置,特別是在突發(fā)事件的現場,“公民記者”往往占據天時地利的優(yōu)勢,可以在第一現場記錄整個事件的發(fā)展過程。“公民記者”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加上自身感受通過個人的手機、照相機、攝像機等記錄下來,發(fā)送到網絡上。這些原本由記者調查報道并傳播的新聞事件,已經由普通民眾隨時、隨地、隨意地完成。
江西廣播電視臺最早引入“公民記者”參與新聞制作的當屬都市頻道的《都市現場》,并稱其為“新聞社工”。新聞現場可遇不可求,“新聞社工”的設置,使得普通民眾不僅是新聞受眾,而且還可以是新聞的生產者與傳播者。當然,全媒體時代的記者并不能完全退居幕后,讓位于這些“公民記者”。這時,記者的工作重心就要轉移到編輯的崗位上,擔任“把關人”的角色。
全媒體記者需要時刻關注網絡媒體,關注突發(fā)事件及熱點焦點問題,要成為一名嗅覺靈敏的線索挖掘者,同時要從海量的線索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因此,未來的記者將會更多地接受來自普通民眾提供的信息源,并對其進行篩選過濾、分類整理、加工評價。
我們一直強調新聞記者是“雜家”,而通常意義上的“雜家”是指綜合的文科素養(yǎng),但是全媒體的媒介融合對新聞記者提出了真正的跨學科“雜家”的要求??萍际侄蔚膭?chuàng)新、數碼產品的運營和各類軟件、APP應用的操作,對新聞傳播的作用已經變得非常重要。作為全媒體信息的采編人員,廣電記者要與時俱進地學習各項技能,用高科技“戰(zhàn)衣”武裝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專多能”的數碼技術控。
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一崗雙責”的采編模式要求各頻率、頻道的記者不僅要向各自頻率、頻道供稿,還要給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供稿,而各頻率、頻道記者不僅要向各自欄目供稿,還要為其官方微博、微信、網站供稿。這種多媒體的報道模式,現在已經發(fā)展到不僅僅出現在重要選題的報道中,而且已融入記者的常規(guī)報道中。以江西交通廣播為例,以往只要帶上錄音筆就可以完成報道的廣播記者,現在都背上了相機、攝像機,裝備好了wifi存儲卡。在新聞事件的第一現場,記者通過電話在廣播節(jié)目中進行直播連線,用手機發(fā)布圖文快訊到官方微博上,編輯文字信息傳到臺里供編輯加工整合。對于重要的新聞,記者還要用相機拍下現場照片或攝錄下視頻,然后通過自帶wifi功能的SD卡將照片或視頻傳到手機上,再編輯成可用于微信推送和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發(fā)布的內容,而用錄音筆錄下的現場聲音,也可以通過手機里專業(yè)的音頻編輯軟件進行剪輯處理。這些多渠道報道方式的實踐,使單純的廣播記者,轉變成為了具備“多棲”作戰(zhàn)能力的全媒體記者。
隨著廣電媒體與網絡媒體、移動終端的深度融合,全媒體記者需要在新聞現場就開始策劃和采集適合廣播、電視、微信、微博、網站等媒介上發(fā)布的“融合信息”。新聞報道的方式也不再是一次采集完成,而是要熟悉多種媒介類型的內容生產,要利用多種采訪手段進行動態(tài)跟蹤報道,學會利用各種設備并熟練掌握相關的技術。這對記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挑戰(zhàn)。
廣播電視追求收聽率、收看率,數字媒體看重的是點擊率,這都離不開人氣。為了提高廣電媒體與受眾的粘合度,吸引人氣,除了常規(guī)的新聞報道外,還需要提高媒體的服務功能,將廣播電視的影響力、權威性與數字媒體的互動性、親和力結合起來。而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普及,使微博、微信等多種社交網絡成為了鮮活的新聞傳播平臺。因此全媒體記者還應該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和策劃能力,要在社交網絡中成為一名活躍的參與者和活動組織者。
目前,江西廣播電視臺旗下的9個電視頻道、7個廣播頻率都在社交媒體中開設了專門的賬戶,很多特色欄目、節(jié)目也都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如江西衛(wèi)視《金牌調解》欄目開設了新浪官方微博,宣傳每期節(jié)目內容,同時也收集群眾訴求;江西五套《五哥幫忙團》欄目將“微公益”的內容發(fā)布到了微博上;新聞頻率的《黨風政風熱線》節(jié)目在江西博客網開辦了博客,并將節(jié)目所有的內容都上傳到博客當中;交通頻率《一路暢通》節(jié)目開設微信公眾號,發(fā)動聽眾用微信報路況、參與話題互動。這些廣電媒體的網絡延伸服務,獲取了有限節(jié)目時間之外更為廣闊的受眾群體,同時也利用社交媒體獲得更多的信息。在媒體融合時代,受眾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主動的生產者,所以記者要善于利用社交網絡多渠道獲取受眾的反饋意見,與受眾互動,發(fā)揮受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全媒體時代并不是要求記者在各項媒體技術上都精通,但都要有一定的認識與操作本領。因而員工培訓非常重要。以傳統廣播和電視起家的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中心,只有“全媒體從業(yè)人員”的概念,BBC所有的記者既可以做廣播,又可以做電視,還可以做新媒體。BBC一直非常重視員工培訓,比如原來做廣播的記者現在也要制作視頻內容,于是BBC就為這些員工提供了有關電視及視頻制作方面的培訓。后來,社交媒體越來越普及,BBC又推出了各種有關社交媒體的培訓課程。BBC新聞學院還把大量的培訓課程放在網上,供員工隨時隨地自修。目前,依然在探索實踐中的江西廣播電視臺的全媒體發(fā)展,同樣需要對采編隊伍不斷地進行培訓學習,以適應新的媒體環(huán)境變化。
全媒體報道模式下的采編工作,團隊合作的力量不可估量。如果在每一次采訪中分工協作得當,則會得到更好的報道效果。目前,國內許多傳媒集團在培養(yǎng)全媒體記者上就體現了對團隊合作的重視,往往采用兩三人一組的團隊形式進行報道工作,采訪過程也會有明確的分工,每個人做好自己的分內工作,也可以協助同組同事完成整體報道。
綜上所述,在全媒體時代,廣電記者不僅要從自身出發(fā),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成為“輿論引領者”“線索把關人”“數碼技術控”“社交活動家”,還要完成在各種角色之間的自如跳轉。而廣電媒體在邁向全媒體的進程中,也需要從結構上進行改革,把采編隊伍進行重組升級,實現資源優(yōu)化,并使之成為推動廣電媒體發(fā)展的內部生產力。
(作者單位:江西廣播電視臺)
欄目責編:陳道生
①羅 鑫:《全媒體時代來了! 什么是“全媒體”? 》,《中國記者》,2010(3)。
②張 瑜:《全媒體時代新聞教育改革探析》,首屆“中國傳播能力建設”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學術研討會,2014年3月。
③李 文:《解析BBC全媒體發(fā)展之路》,《傳媒評論》,2014(4)。
④厲國剛:《全媒體時代編輯媒介素養(yǎng)的培育》,《今傳媒》,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