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楊
一卷竹簡,穿越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歲月風塵。 那些低吟淺唱中的古老愛情與風俗習慣,透過記載了 《詩經(jīng)》 的單薄紙張,傳承了幾千年。
風牽著雅,雅攜著頌,它們跟著時光的河流行走,有時放聲歌唱,有時又失聲痛哭。 那些濃厚的情感依舊在當今的生活中綻放如花,是心底響過的聲音,是一起唱過的歌謠,是前世的前世,是影子的影子,卻又集結了五百多年的哀傷、歡悅、懷念和悲苦。
關關睢鳩,在河之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
看啊,那些先秦的人們,不管是在荒山野嶺之中,還是在江湖溪流之畔,不管是于鬧市僻巷之間,還是于晨嵐夕暉之際,都用陳述鋪敘的賦,用譬喻形象的比,用先言他物而引所詠之辭的興,去表達他們的欣喜或憤怒,去記錄他們的生活或情感,去逆著風、對著日,采擷他們的歡樂、憧憬和綿綿憂傷。
看啊,那些優(yōu)美的詩句,重現(xiàn)了君子和淑女纏綿的愛情故事,艄公和過客偶然的交集,母親和兒子再平常不過的日子……那一個個平凡無奇的事件被編成了詩,便使得時光繳械投降,重構那些永恒的白晝與黑夜,供人想象,虛構,發(fā)揮。
看啊,那些手搖木鐸的采詩官,奔走于紫陌紅塵之上,收集著那帶有各地特色的十五國風、多為公卿貴族所作的正聲大小雅和為祭祀頌圣而作的周魯商頌。 那些采薇的姑娘和祈雨的禮儀,那些失傳的影子和保留自由的靈魂,那些死去的人物和逝去的事件,那些中斷的對話和墜落的星辰……在 《詩經(jīng)》 翻涌的水波中,濺濕了歷史河流邊踏過蒼苔的草鞋。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漣漪……”而我是一尾潛游的魚,游動在 《詩經(jīng)》 的河流里。 那些響徹天際的蒼老的浮云濤聲,或許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歲月吟唱,又或許是“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的時光奔走,而留下的,是標志性的文化認同或者初級意識形態(tài)的深深印記。
單薄的紙張,留下了祖先的吟唱和后輩的傾聽,傳承下來的民族文化和觀念,便順著 《詩經(jīng)》 的河流,漸行漸遠。
(指導教師 張興武)
(責任編輯 曹 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