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慕貞 曾偉紅
舒適護理對行腹腔鏡脾切除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
林慕貞 曾偉紅
目的 探討舒適護理對行腹腔鏡脾切除術(LS)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DVT)形成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在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行LS治療的9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抽簽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5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予以舒適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DVT發(fā)生率、護理滿意度。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DVT發(fā)生率為2.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7.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5.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行LS治療的患者予以舒適護理,可降低DVT的發(fā)生率,提升護理滿意度,改善其生活質量。
腹腔鏡脾切除術;下肢深靜脈血栓;舒適護理
腹腔鏡脾切除術(LS)屬于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等優(yōu)勢[1],越來越受到廣大醫(yī)師和患者的青睞,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脾臟具有多種功能,如儲血、造血、濾血等,被切除后,某些循環(huán)中衰老和畸形的紅細胞不能被徹底清除,患者體內血小板增多,影響正常的血流,易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DVT)[2-3],降低預后水平。因此,臨床中必須做好LS后DVT形成的預防工作。我院對 LS患者行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予以舒適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1月到2014年11月在我院行LS治療的9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在取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采用抽簽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6例,女19例;年齡37~72歲,平均(50±6)歲;溶血性貧血10例,門脈高壓伴脾功能亢進9例,血小板減少
性紫癜26例。研究組患者中,男29例,女16例;年齡35~74歲,平均(51±6)歲;溶血性貧血11例,門脈高壓伴脾功能亢進 10例,血小板減少性紫癜2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guī)護理。在術前,護理人員告知患者注意事項;術后,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給予飲食指導等。研究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舒適護理,具體如下。
1.2.1 術前護理 針對 DVT形成高危人群(如存在既往血栓史、合并糖尿病、高齡、肥胖等)進行綜合評估,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狀況,對其開展健康教育,耐心講解 DVT相關知識,如形成原因、癥狀、危害等,加深患者認識,同時促使其配合醫(yī)務人員的治療。
1.2.2 術后護理 ①在 LS操作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血小板計數(shù)并予以記錄。當患者術后7~24 d內血小板計數(shù)達高峰,需觀察其臨床表現(xiàn)。②認真觀察并記錄患者下肢皮膚情況,包括色澤、溫度以及是否發(fā)生疼痛、腫脹等情況,同時對患者的腿部進行綜合評估,對其有無異常癥狀進行分析,如疼痛、腿部變冷、感覺異常等,若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立即通知醫(yī)生并予以對癥處理。③監(jiān)測患者血氧飽和度和生命體征。當患者出現(xiàn)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心率加快等癥狀時,提示可能發(fā)生肺栓塞,此時應指導患者取平臥位,予以高流量吸氧,并遵醫(yī)囑予以溶栓治療,此時,叮囑其不可劇烈運動。④強化術后早期運動。術后2 h協(xié)助患者被動運動,術后6 h指導并鼓勵患者主動活動四肢,2 h/次,每次活動時間為5~10 min;術后第2天,當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指導其下床活動。針對不能下床患者,可指導其在床上行下肢活動。此外,還要指導患者家屬對患者下肢進行按摩,促進血液循環(huán),降低 DVT的發(fā)生率。⑤術后生活護理。護理人員術后應給予患者飲食指導,叮囑其多攝入新鮮蔬菜和水果,多飲水,同時避免進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禁煙酒。⑥病房管理。護理人員根據(jù)病房情況,對光線、溫度、濕度進行調節(jié),同時及時更換床單和被罩,做好消毒工作,為患者提供一個舒適、干凈的環(huán)境,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1.3 療效判定標準 采用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估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總分100分,滿意:≥80分;基本滿意:60~79分;不滿意:<60分。護理滿意度(%)=(滿意例數(shù)+基本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觀察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DVT發(fā)生率和護理滿意度。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DVT發(fā)生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DVT發(fā)生率為2.2%(1/4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7.8(8/4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護理滿意度比較 經(jīng)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DVT是臨床中一種比較常見和多發(fā)的并發(fā)癥,指靜脈回流障礙。據(jù)報道,DVT形成的主要誘導因素有:①血流滯緩。患者在行LS時,通過CO2氣腹促使腹內壓升高,造成下腔靜脈阻力、心房充盈壓升高,降低下肢靜脈血流速度,其正常血流受到影響,最終形成DVT[4]。②血管內膜損傷。對于大多數(shù)手術患者而言,術后前期大部分時間處于臥床休息狀態(tài),且呈被動體位,下肢活動比較少,長期處于制動狀態(tài),加之麻醉作用,小腿肌肉呈松弛狀態(tài),肌肉泵功能受到不良影響,最終形成 DVT。③血液高凝狀態(tài)。當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發(fā)生驟增時,其體內的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影響體內血液循環(huán),形成DVT[5]。一旦出現(xiàn)DVT,會降低患者的預后水平,因此,需采取相應措施予以處理。
在臨床中,對于 DVT而言,預防重于治療。據(jù)相關研究顯示,對行LS治療的患者,采用有效的護理措施,40例患者中僅1例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且無發(fā)生肺梗死病例[6]。由此可見,對行 LS治療的患者予以有效的護理措施,可明顯降低DVT的發(fā)生率,提高其生活質量。據(jù)臨床研究證實,對于腹腔鏡手術患者,通過肢體功能鍛煉、抗凝等措施可以有效預防術后 DVT形成[7]。因此,對于行LS患者,術后護理人員應指導其早期進行運動鍛煉。護理人員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予以運動鍛煉指導,同時指導患者家屬對患者下肢進行按摩,促進血液循環(huán)。此外,給予患者相應飲食指導,確保每日營養(yǎng)均衡,滿足機體所需,提升患者的機體免疫力。病房溫度控制在22~25 ℃,濕度為50%~60%[8],光線保持柔和,定期進行消毒。在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舒適護理可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綜上所述,對行LS治療的患者予以舒適護理,可降低 DVT的發(fā)生率,提升護理滿意度,改善其生活質量。
[1] 肖金香,燕菊萍,胡芳,等.腹腔鏡脾切除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和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19(24):267-268.
[2] 丁菊梅.間歇充氣裝置對腹腔鏡脾切除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作用[J].浙江臨床醫(yī)學,2010,12(4):439-440.
[3] 徐瑩,王慧,王衛(wèi)珍.腹腔鏡脾切除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觀察[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4,13(7):631-632.
[4] 吳同旭.腹腔鏡脾切除術圍手術期的護理體會[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2,11(12):473-474.
[5] 陳玲.腹腔鏡脾切除術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3,12(10):419-419.
[6] 康俊鳳,韓瑞,林陶玉,等.腹腔鏡脾切除術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J].農墾醫(yī)學,2009,31(3):272-274.
[7] Fuchs S,Heyse T,Rudsky G.et a1.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in the prevention 0f deep vein thrombosis:a randomised comparison in trauma patients[J].J Bone Joint surg Br,2012,87(8):1117-1122.
[8] 崔家云.31腹腔鏡下脾切除術常見并發(fā)癥預防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3):46-48.
R473.6
A
1673-5846(2015)08-0141-02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廣東佛山 528000
林慕貞(1981.5-),本科學歷,主管護師。研究方向:腹腔鏡脾切術后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