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的死亡教育
荷蘭人對待恐懼、傷痛和死亡的態(tài)度,就是“直接面對,徹底承受”,幾乎沒有“善意的隱瞞或謊言”這樣的說法。
我的先生公司里的一個員工叫桑德拉,她老公在兒子Dirk只有4歲的時候出車禍不幸離世。她當天把Dirk從學校接回家,就對孩子直說了:“今天爸爸騎摩托車的時候出了事故,他永遠地離開我們了。從今天起,只有媽媽和你了。明天我們還要處理很多很多事情,比如你爸爸的葬禮,你要去給爸爸道別?!?/p>
Dirk似懂非懂。Dirk參加了爸爸的葬禮,給爸爸的棺材上撒土說再見??墒且驗樗×?,之后還是經常問起為什么爸爸不在,桑德拉每次都重復強調爸爸去世了。我勸她不要太勉強??晌蚁壬浅Y澩5吕淖龇ǎf必須要反復重申概念,讓Dirk真正明白什么是親人的亡故,這樣對他有好處。因為他的生活已經決定了他必須比其他孩子要更早地了解死亡,他應該盡快學會接受。Dirk大概在4個月后,總算接受了父親離開的事實,并學會了如何與這個事實相處。桑德拉每周會在亡夫遺像前的花瓶里插上一束白玫瑰,而Dirk每天都會給花瓶里的白玫瑰換水。
我們中國的父母喜歡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孩子過濾痛苦、篩選信息,希望盡可能地讓孩子一路坦途,避免磨難。其實,磨難不用刻意營造,更無需回避,它來的時候,大家一起面對,分享和學習承受它的過程就行了。我們何不將這份勇氣提前獻給我們的孩子,讓他知道,不要羨慕別人的幸運,不用懊惱自己的遭遇,遇到什么,就穩(wěn)穩(wěn)地接住,全力承受。選擇堅強,要有直面的態(tài)度和尋求幫助的準備,這難道不是一份最好的禮物嗎?
(文/魏蔻蔻據《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