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邦莉
內(nèi)容摘要:川青族作為貴州西部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有著非常豐富的婚喪文化。通過對該少數(shù)民族的婚俗文化與喪葬文化兩方面進行探析,對該少數(shù)民族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與認識,這有利于民族間的相互尊重與共同繁榮。傳承穿青族文化有利于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對社會主義民族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穿青族 婚喪 文化
川青族(也叫青族、穿青族)是貴州西部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主要分布在安順、畢節(jié)、六盤水、黔南等地的二十多個縣,在1954年人口普查中只有24萬人左右,在國家第五次人口普查時,穿青族人數(shù)已達67萬左右。由于各種原因,穿青族一直以來未被視為少數(shù)民族,只有在貴州地區(qū),國家暫時將其定位穿青人。所以到現(xiàn)在穿青族也不在中國56個民族之列,據(jù)史記記載,穿青人原先叫“土人”、“里民子”,到后來才成為穿青人,而之所以稱為土人,是因為他們在這塊土地上居時間長,被認為是土生土長的原生民族,稱為穿青人則因為一般穿青色衣服,以上都是他稱,在后來發(fā)展中,穿青族才慢慢接受了穿青人這個族稱,一直沿用至今,發(fā)展成了穿青人的自稱。“穿青人”成為穿青族在身份證上的標志,同時,穿青族成為未被識別人數(shù)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在《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貴州省公安廳(黔族(政)發(fā)字第(1996)19號)文件》中將其定位為穿青族。起初這個族稱來源于乾隆的《威寧州志》、繼而是光緒的《平選州續(xù)志》和民國《大鼎縣志》、《平壩縣志》、《鎮(zhèn)寧縣志》。《鎮(zhèn)寧縣志》則是把“穿青”作為該縣的第四種民族永久記載。另外,清康熙三年間,吳三桂平定水西之后流傳于民間的木刻唱本《水西傳》也記載有“穿青”這個族稱,把穿青人與水西境內(nèi)的彝族、苗族、仡佬族、龍、蔡、羿、白、仲家等八個民族并列,統(tǒng)稱“九種夷蠻”?,F(xiàn)在穿青族身份證與各種表格的填寫,寫的都是“穿青人”,而在電腦上填的都是“其他”。
關于穿青族歷史淵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是土著說;穿青人被認為是貴州的土著居民,認為他們是土生土長的當?shù)孛褡?,但這種說法不被大多數(shù)認同。并且在各種史記中都沒詳細具體地記載,所以該說法不太可信。
二是分支說:以宋蜀華先生與一些著名識別專家為代表,穿青族屬于漢族的一支,早在明朝時期,朱元璋在征討云南時,隨軍的軍人及其家屬大多是江西、江蘇一帶的,戰(zhàn)爭結(jié)束以后,就遷移留在了貴州,并和當?shù)厝送ɑ?,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今天貴州的穿青人。一個穿青族人的延續(xù)口述以及家譜記載說,他們是曾經(jīng)去云南征討后來遷移到貴州的王國統(tǒng)將軍的后輩,其中安順王若飛是屬于王國統(tǒng)的子孫中安順的分支,我家是王國統(tǒng)的子孫中畢節(jié)的分支,后來親眼目睹了許多人被殺,為了自保,主動請求組織百姓開發(fā)貴州,發(fā)展其經(jīng)濟,死后,由其子王文昌及其后代子孫繼續(xù)組織人員發(fā)展貴州經(jīng)濟,王文昌的墳位于貴州清鎮(zhèn)市沙鵝村。對于上文提出的穿青族來源于貴州的土生民族來說,穿青族是從江西一帶遷徙到貴州,再在貴州不斷發(fā)展而形成今天的穿青族,這個說法比較可信。
下面來探討穿青族的婚喪文化。穿青族作為一個獨立民族,婚喪文化都有其獨特的風俗,這主要包括婚俗文化與喪葬文化二方面。
穿青人的婚俗文化,從提親到結(jié)婚后的回門,有許多紛繁復雜的規(guī)矩與習俗,如姑表聯(lián)親、打親鬧親、砍親路和照親路、草鞋陪嫁、新娘站花、挑水試新娘、井邊回門等。在古代穿青族居住的村莊,婚禮對穿青人來說是非常重要和神圣的事情,從最初的提親到婚禮結(jié)束,要經(jīng)過幾個環(huán)節(jié):
首先,姑表聯(lián)姻,穿青人一般不與別的少數(shù)民族聯(lián)姻,因為他們很重視親戚間的情誼,為了親上加親,通常用舅舅家與姑媽家的兒女進行通婚,這是穿青人在婚配中沿襲已久的習俗?;榕渲?,丈夫的年齡一般要小于妻子,俗話說“寧讓女大十,不讓男大一”。而且穿青族除姑表開親外,姨表開親也很普遍。其次是贈送禮物和陪奩。禮物指的是男女定親后互相贈送禮物,一般稱為“丟把憑”?;ㄑ潕Ш筒菪ǔJ枪媚锼徒o男方的禮物,男方就憑借禮物來猜測自己未來的妻子是什么樣的品德才貌。在整個過程中,新郎是不專門為新娘買禮物的,除了彩禮,一般不單獨送其他的,而女方家的陪嫁品,通常也只是一箱一柜,這是因為穿青族居住的地區(qū)比較落后,經(jīng)濟不發(fā)達,人們的生活水平低下造成的。接著就是打親與鬧親,打親就是“打媒人與接親人”。女方家在事前就暗中安排人專門與這些人作對,鬧親則是在堂屋擺禮時,女方家往往要故意刁難說禮物不周全,說男家窮,不懂禮貌等。這“打親”與“鬧親” 是古代習俗的一種殘痕。在新娘起身去男方家時,新娘子一般都會哭,這種習俗有許多的寓意,舍不得家人等,這時,有女方家送親的人扶著新娘子走在堂屋中間拜別神靈祖宗,繞房三圈,才走出房門,這時由接親的青年裝作劈山開路的樣子為新娘子開路,再由兩名少年執(zhí)火把分左右兩旁照亮路,新娘子才在接親與送親人的簇擁下走向新郎家,這就叫砍親路和照親路。后面是站花和試新娘。站花是婚禮當天,新娘要很早起來梳妝打扮好,面對墻壁站立,讓眾親友觀看。試新娘則是在婚禮過后第四天,男方家要以挑水來試探新娘,新娘把水挑到家如果桶里面的水是滿的,就證明她能給家里帶來財氣。最后是井邊回門,以前叫月滿回門,按規(guī)矩新娘在這一個月內(nèi)不能隨意走動也不能勞動,但因為在中國農(nóng)村地區(qū),農(nóng)人都以農(nóng)事為主,新娘不可能在家待上一個月,所以就用“井邊回門”這種形式來代替新娘月滿回門。
婚禮當天還有一些禮儀習俗,如:
點禮:接親中的“點禮”,即清點接新娘子時婆家送去的衣、帽、鞋襪等禮物。在新娘家婚禮當天,男方家要請青年男女很多人去新娘家借親,敲鑼打鼓, 在收禮前,都要先舉行“三拜見”禮節(jié)。即主接親二人對著親家天地菩薩拜三拜,并且每一拜都要說些祝福親家的恭維話??邕M大門一拜,“親家門中,祖德宗功,不才等舉手拜見”。再拜,“親家高堂,椿茂萱芳,不才等舉手拜見”。三拜:“親家棠棣,伯仲叔季,不才等舉手拜見”。拜完以后,就請親家收禮。但在收禮過程中,親家總是閑這閑那,勉不了與接親的人發(fā)生爭執(zhí),但接親客要保持和善,并承諾說缺什么婚后都會補齊,還要請親家諒解。最后,親家這邊德高望重的老人出來和解,點禮就結(jié)束了。endprint
圓房:結(jié)婚當日,新娘子到距新郎家10余米處,圓房立即開始。圓房首先是回車馬,由新郎抱著一只大雄雞,對準新娘的花轎,由陰陽先生做法事。其次是拜天地, 新娘子在送親女親客的攙扶下跨進新郎家的堂屋,進入門坎后雙腳跪在草席上,此時新郎與新娘按照陰陽先生的“一拜天長地久二拜地久天長、三拜榮華富貴、四拜兒孫滿堂”進行四拜后入洞房。進入洞房后,陰陽先生開始做“法事灑帳:一灑榮華富貴,二灑金玉滿堂,三灑子孫興旺,四灑五谷存?zhèn)}?!瓰ひ旬叄f事大吉。地久天長,新人坐床。旁人請出,加官進祿。婚姻合合,萬事其昌?!眻A房結(jié)束。
穿青族還有許多與其他民族不同的喪葬文化,青族需要正式舉行喪葬儀式的老人,通常是正常死亡。其整個喪葬過程復雜,主要是送終:包括扶死者落氣、哭喪、鳴炮、沐浴、凈身、理容、穿戴、吃湯飯;停喪:包括下榻、報喪、裝棺入殮、設靈堂;治喪:包括繞棺、救苦、解結(jié)、辭靈、過殿、破地獄、開路、開堂、點主;出殯:包括餞亡、清棺、出魂、抬喪;安葬:包括擇地、打井、背土、買地、復山;守孝和守孝禁忌等。詳細而言,至少有以下幾種規(guī)矩:
1.竹棍報喪。俗話說就是在老人死后,孝家要派人通知自家的親戚朋友,就是所謂的報喪。報喪者要按男左女右把竹棍放在親戚家的大門旁,這樣親戚家見竹棍放大門的位置,就知道是哪一位老人去世了。親戚奔喪時,同樣要執(zhí)竹棍到孝家。
2.墊“雞鳴枕”。即裝棺入殮時,將用布做成雞形狀的枕頭墊在去世老人的頭部左邊,枕頭里面要裝上老人去世時燒的倒頭紙灰。據(jù)說給老人墊上雞鳴枕,能庇護子孫不懶惰。
3.供茶吊孝。喪事吊孝,親戚要下祭,下祭時需要很多東西,如活豬羊,紙人馬、祭文等。供茶是比較簡單的吊孝,就準備一個糯米粑、三柱香、四頁錢紙就可以了。由于糯米粑是穿青人喜愛的食物,因此人死后也要打糯米粑去供奉。
4.火把送葬。出殯時,眾孝子要走在靈前送葬,正孝子執(zhí)引魂幡在前,其它孝子執(zhí)火把跟后,中途不熄滅火把,以此來象征今后順利興旺,如果火把熄滅,則預示今后會命途多舛。所以孝子在執(zhí)火把的時候都會小心翼翼,盡量不要讓火把熄滅。
5.雀窩掩井。在死者正式下葬前,要拿一個事先準備好的燕窩與紙一起燒在事先挖好安放棺木的土坑(通常稱為井)里,燒好以后,才能將棺木移入井中,最后才將其掩埋。
6.燒火照墓。死者入土安葬后,孝子要在墳前連燒三夜的柴火,稱為燒火照墓。后來由于各種各樣的因素,改成在死者墓前送三夜的燈,即送燈。
7.吃素守孝。在守孝期間有很多禁忌,禁忌的內(nèi)容之一是不動葷,即禁吃油肉、辣椒、大蒜,以及禁喝涼水;穿青族一般認為,若吃了辣椒、大蒜,喝了涼水,是對死者生前不好的評價。所以,在“三七”內(nèi)只能吃素菜,喝素湯,即“飯蔬飲水二十一日”。穿青人一般認為凡不在居住房內(nèi)死亡以及因結(jié)核病、麻瘋病等死者,均屬非正常死亡。
了解穿青族的婚喪文化,有利于民族間的相互尊重與共同繁榮。傳承穿青族文化有利于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對社會主義民族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文光《中國南方民族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2.陳英《黔西北民族關系史簡論》[J].貴州民族研究.1992(4)
3.黃光學,施聯(lián)朱《中國民族識別——56個民族的未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貴州省民族研究所編:《民族研究參考資料》(輯刊)[J],1980.
5.畢節(jié)地區(qū)政協(xié)工委編:《黔西北文史資料》(輯刊)[J],2005.
(作者單位:湖南湘潭大學;貴州水城縣宣傳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