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漠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36)
從栽培技術角度看唐代牡丹
李 漠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36)
牡丹從唐代開始被大量栽培。因其花大而美麗,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在唐代形成一股牡丹熱潮。這種熱潮的形成與唐代牡丹栽培技術的進步是分不開的。牡丹栽培技術進步除了農業(yè)發(fā)展的原因之外,也受到了唐代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本文力圖從栽培技術角度研究唐代牡丹,并探討促進牡丹栽培技術進步的社會文化原因。
牡丹;唐代;栽培技術
牡丹最初只有野生品種,唐代開始被大量人工栽培,出現(xiàn)了許多專為觀賞而選育的牡丹品種,并掀起一股牡丹熱潮。牡丹也在唐人的栽培之下,變得越發(fā)嬌艷動人。
南宋鄭樵《通志·昆蟲草木略》:“牡丹本無名,依芍藥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藥。[1]”唐代“牡丹”和“木芍藥”仍二名共存,如宋代高承《事物紀原·牡丹》:“唐人亦曰木芍藥,開元時,宮中及民間競尚之,今品極多也。[2]”唐代李?!端纱半s錄》:“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3]”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楊國忠初因貴妃專寵,上賜以木芍藥數本。[4]”到宋代時人們才大多說牡丹而不再提木芍藥。這乃是牡丹經過培育,呈現(xiàn)出超過芍藥的巨大觀賞價值后的結果。
至于牡丹品種名,《青瑣高議·驪山記》載唐玄宗時:“有獻牡丹者,謂之楊家紅,乃衛(wèi)尉卿楊勉家花也?!瓕m中牡丹最上品者為御衣黃,色若御服。次曰甘草黃,其色重于御衣。次曰建安黃,次皆紅紫,各有佳品,終不出三花之上。他日,近侍又貢一尺黃,乃山下民王文仲所接也。[5]”《青鎖高議》是宋代劉斧編撰的筆記體小說。唐朝牡丹盛行,宮廷民間廣泛栽培,吟詠記述甚多,卻沒有在唐人記錄中見到關于品種名的記載。結合前人對《青瑣高議》的考證,推測《青瑣高議》中品名可能不確,或者即使有,也可能是對某一株或某一叢牡丹的命名,不一定是專門針對某個具有特異性狀并能穩(wěn)定遺傳的栽培品種的品種名。但五代陶谷《清異錄》載:“洛陽大內臨芳殿乃莊宗所建,殿前有牡丹千余本,如‘百藥仙人’、‘月宮花’、‘小黃嬌’、‘雪夫人’、‘粉奴香’、‘蓬萊相公’、‘卯心黃’、‘御衣紅’、‘紫龍杯’、‘三雪紫’等名是也。[6]”說明至少遲至五代已出現(xiàn)了專門的品種名,即牡丹經過培育已經形成了具有特異性狀并能穩(wěn)定遺傳的栽培品種。
唐代牡丹顏色豐富多彩,深淺不一,富于變化,如唐代舒元輿《牡丹賦(并序)》:“赤者如日,白者如月。淡者如赭,殷者如血。[7]”段成式《酉陽雜俎》:“興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深紫、黃白檀等。[8]”史料中提到最多的顏色是紅、白、紫。紅牡丹如王維《紅牡丹》:“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白牡丹如王貞白《白牡丹》:“谷雨洗纖素,裁為白牡丹。異香開玉合,輕粉泥銀盤。”紫牡丹如元稹《西明寺牡丹》:“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風炫轉紫云英。[9]”等等。唐代史料中罕見黃牡丹的記載,只《青瑣高議·驪山記》有:“宮中牡丹最上品者為御衣黃,色若御服。次曰甘草黃,其色重于御衣。次曰建安黃,次皆紅紫,各有佳品,終不出三花之上。他日,近侍又貢一尺黃,乃山下民王文仲所接也。[5]”但上文已說,《青瑣高議》所記尚待考證。不過五代王周《和杜運使巴峽地暖節(jié)物與中土異黯然有感詩三首》有:“花品姚黃冠洛陽,巴中春早羨孤芳。[9]”姚黃即千瓣黃牡丹,因出于姚氏,故稱“姚黃”,所以至少遲至五代時已經出現(xiàn)了有“牡丹之王”美譽的著名黃牡丹品種姚黃,那么推測唐代有黃牡丹也是合理的。
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傳統(tǒng)栽培牡丹品種源自中原牡丹、紫斑牡丹、鳳丹、卵葉牡丹和矮牡丹五個野生種之間的雜交[10]。但是自然界中不同品種的牡丹不會聚集生長,那么推測是因為唐人喜愛牡丹,于是把不同品種的野生牡丹引入庭院栽培,為在自然狀態(tài)下互不相遇的野生種創(chuàng)造了相遇并發(fā)生天然雜交的機會。五個野生種牡丹的花色都較為簡單。通過對這些原種的馴化栽培以及種間雜交、品種間雜交,培育出了新品種牡丹,出現(xiàn)了唐代牡丹花色從簡單到復雜的變化。
野生牡丹都是單瓣牡丹,即花瓣一至三輪,雌雄蕊正常、結實力強的形態(tài)。重瓣是相對單瓣而言的,表現(xiàn)為花瓣、花輪數量增加,或花瓣面積增大等特點,極大地增加了花朵的觀賞性[11]。重瓣牡丹在唐代廣受喜愛。唐代蘇鶚《杜陽雜編》載:“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一朵千葉,大而且紅。[12]”《酉陽雜俎》:“興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钟谢ㄈ~中無抹心者,重臺花者,其花面徑七八寸。[8]”“葉”就是花瓣,“一朵千葉”,“花葉中無抹心者”,“重臺花者,其花面徑七八寸”這些都是重瓣花的特點。其中“重臺花者”應指的是臺閣花型的牡丹。臺閣花就是兩朵或兩朵以上的花重疊生長,是高度重瓣化的花。
實際上重瓣是花朵發(fā)育異常的表現(xiàn)。因為重瓣通常由花蕊瓣化形成,產生重瓣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由于花蕊瓣化,花瓣擠占花蕊位置,會影響授粉,不利于繁殖。所以在野生狀態(tài)下并不需要這一性狀。重瓣花是由于審美需要,經人工栽培、雜交選育出來的。一般情況下,重瓣程度越高,結實能力越差。有些重瓣程度太高的則喪失了有性繁殖,即種子繁殖能力,若想保持其重瓣特性,必須靠人工幫助,進行無性繁殖,如嫁接、分株、扦插、壓條等[11,13]。實際上早在西晉時已經出現(xiàn)了具有重瓣特性的蓮花[14]。唐代也有對重瓣蓮花的記載,如唐代李德裕《會昌一品集》中《重臺芙蓉賦并序》有:“吳興郡南白蘋亭,有重臺芙蓉,本生于長城章后舊居之側……[15]”唐代李紳、皮日休、陸龜蒙、李建勛也有關于“重臺蓮”的詩[9]。那么既然有重瓣蓮花的先例,唐代掌握人工培育重瓣牡丹的技術就不足為奇了。
唐代牡丹不僅花美而且花香,宋朝計有功《唐詩紀事》載:“唐文皇好詩,大和中,賞牡丹,上謂程修己曰:‘今京邑人傳牡丹詩,誰為首出?對曰:‘中書舍人李正封詩: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16]”這就是牡丹“國色天香”的由來。唐代文人雅士提到牡丹香的有很多,如韋莊《白牡丹》云:“昨夜月明渾似水,入門唯覺一庭香?!碧茝┲t《牡丹》:“顏色無因饒錦繡,馨香惟解掩蘭蓀?!崩钌礁Α赌档ぁ罚骸皵蛋善G火中出,一片異香天上來。”薛能《牡丹四首》:“迥秀應無妒,奇香稱有仙?!薄犊磹良夷档せ☉蛸浝疃罚骸跋銊贌m紅勝霞,城中最數令公家?!蓖踅ā锻谌赍a賞白牡丹》:“并香幽蕙死,比艷美人憎。[9]”皮日休《牡丹》更有“競夸天下無雙艷,獨占人間第一香。[6]”這些詩不只表現(xiàn)出牡丹香,而且是奇香、異香,比蘭草、蕙草還要香,是人間第一香。
但是我們現(xiàn)在最熟悉的卻是如評劇《花為媒》里的一句唱詞:“牡丹本是百花王,花中的君子壓群芳;百花相比無顏色,他偏說牡丹雖美花不香。[17]”植物園里各種艷麗奪目的牡丹也少有香味,或者即使有也絕沒有唐詩中所說的那么濃郁強烈。推測其原因,可能是人為造成的?;ㄏ闶侵参餅榱宋ハx傳粉和抵御草食動物進食形成的一種進化適應性,對許多植物的生殖具有重要作用。但香味的濃郁程度往往與花朵開放的持續(xù)時間成負相關[18]。所以在花卉選育過程中,為提高牡丹的視覺欣賞性,使花期更長、花更大、瓣更多、色更艷等,導致很多花的基因被改變,發(fā)生了變異,使得花香濃度降低或消失。所以推測唐代牡丹應該確實是芳香濃郁的,但隨著從唐朝開始歷代對牡丹的栽培改良,牡丹的嗅覺欣賞性逐漸下降,失去了原有的香味。
舒元輿《牡丹賦(并序)》云:“今則自禁闥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沵漫如四瀆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7]”唐代牡丹能廣泛傳播,與牡丹的移植技術是分不開的。花卉移植需要適宜的季節(jié)和正確的操作方法,并提供適宜的移植環(huán)境,才能保證其正常生長。若移植不成功可能無法存活,或者移植后不開花。唐代牡丹的移植已經比較常見。李?!端纱半s錄》:“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者,上因移植于興慶池東沉香亭前。[3]”白居易《秦中吟十首·買花(一作牡丹)》:“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9]”都提到了牡丹的移植。而且白居易的詩中更提到了移植技術?!吧蠌堘⒛槐印奔确烙暾陉枺帜鼙3忠欢ǖ臏囟?,“旁織巴籬護”起到防風保護作用,“水灑復泥封”可以保持一定的濕度,這些做法可以讓牡丹“移來色如故”。除此唐代牡丹的跨地區(qū)遠距離移植也普遍存在。舒元輿《牡丹賦(并序)》:“天后之鄉(xiāng)西河也,有眾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異。天后嘆上苑之有闕,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國牡丹,日月浸盛。[7]”宋朝李昉《太平廣記》卷一百九十九:“唐白居易初為杭州刺史,令訪牡丹花。獨開元寺僧惠澄近于京師得之,始植于庭,欄門甚密,他處未之有也。時春景方深,惠澄設油幕覆其上,牡丹自此東越分而種之也?!薄短綇V記》卷一百三十六也載有五代時“秦州董城村院有紅牡丹一株,所植年代深遠,(偽蜀主之舅)使人取之,掘土方丈,盛以木柜,自秦州至成都三千余里,歷九折七盤、望云九井、大小漫天、隘狹懸險之路方致焉。乃植于新第,因請少主臨幸。[19]”牡丹移植距離如此之遠,離開土壤時間如此之久,尚可成活。以上說明唐代牡丹的移植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為牡丹在全國范圍的傳播提供了技術保障。
1、世俗農藝師
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有關于郭橐駝的記載:“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病瘺,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xiāng)人號之“駝”。……駝業(yè)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yǎng)。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蚤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20]”郭橐駝生卒不詳,可能與柳宗元同時或稍早。他擅長種樹,不僅種植移植成活率高,而且長得碩茂容易結實。郭橐駝所著《種樹書》也記載了嫁接牡丹、栽培牡丹、插花、催花的方法[21]。但也有版本認為《種樹書》是托名唐代郭橐駝,而實為明代俞宗本編著。除此,《龍城錄·宋單父種牡丹》載:“洛人宋單父,字仲儒。善吟詩,亦能種藝術。凡牡丹變易千種,紅白斗色,人亦不能知其術。上皇召至驪山,植花萬本,色樣各不同。賜金千余兩,內人皆呼為花師。亦幻世之絕藝也。[22]”《龍城錄》舊題柳宗元撰,但有些學者對此存疑。不過,無論《種樹書》是否郭橐駝所撰,《龍城錄》是否柳宗元所寫,唐代栽培牡丹能夠獲得如此發(fā)展,一定離不開具有高超牡丹栽培技藝的農藝師們的功勞。
2、寺院僧人
除了世俗農藝師,寺院僧人也對培育牡丹做出了重大貢獻。段成式《酉陽雜俎》載:“興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深紫、黃白檀等,獨無深紅。又有花葉中無抹心者,重臺花者,其花面徑七八寸。興善寺素師院,牡丹色絕佳,元和末,—枝花合歡。[8]”,慈恩寺“寺中柿樹、白牡丹,是法力上人手植。[8]”宋代王讜《唐語林》也記載了慈恩寺有一叢殷紅牡丹,是一位老僧用20年時間栽培的。栽在小院中從不視人,偶有一次引朝士數人觀賞,反復囑咐不要泄露,卻最終還是被幾個少年用金三十兩、蜀茶二斤,強行挖掘換走[23]。除此,權德輿《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徐凝《題開元寺牡丹》,元稹《西明寺牡丹》,白居易《西明寺牡丹花時憶元九》,杜荀鶴《中山臨上人院觀牡丹寄諸從事》,李商隱的《僧院牡丹》,陳標《僧院牡丹》,吳融《僧舍白牡丹二首》等詩也都說明了唐代寺院大量栽培牡丹的事實[9]。這些記載中有的明確說明了寺院牡丹是某位僧人栽培的。而只有少數僧人的名字被記載下來,其他為培育牡丹做出貢獻卻沒有留下名字的僧人則更是數量眾多,培育牡丹可謂用心良苦,如唐代徐凝《題開元寺牡丹》所說:“此花南地知難種,慚愧僧閑用意栽。[9]”
寺院牡丹興盛,除了出于僧人們對牡丹的喜愛,還因為寺院生活相比世俗生活更為安閑。牡丹是木本,培育一株出色的牡丹需要用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世俗之人除了專門以此為生的農藝師少有人有這樣的時間和精力。僧人們則有時間和處所的方便。除此,唐代牡丹因受世人追捧,價格甚高。白居易《秦中吟十首·買花(一作牡丹)》:“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绷鴾啞赌档ぁ罚骸敖鼇頍o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顆?!睆堄中隆赌档ぁ罚骸澳档ひ欢渲登Ы穑瑢⒅^從來色最深。[9]”這些都說明牡丹市價相當高。而唐代寺院經濟獲得了很大發(fā)展,有相當的經濟實力,也使寺院比一般人家更有能力購買和栽培牡丹。
首先,經過了幾百年的分裂動亂,到唐代出現(xiàn)了一個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化發(fā)展的社會局面,成為整個東方世界最強盛的帝國。這樣的國家,給予唐人強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塑造了人們外向張揚、蓬勃豪邁、昂揚進取的性格特點,也造就了他們注重濃艷麗彩、熱烈輝煌、富麗雍容的審美取向。為了能夠培育出符合自己審美喜好的牡丹,移植、雜交、嫁接、催花等牡丹栽培技術在唐代有了很大發(fā)展。培育的牡丹的顏色從簡單朝著色彩繽紛,濃郁艷麗的方向變化,牡丹的花型也朝著花瓣日益增多轉變,體現(xiàn)一種層層疊疊的雍容之美。經唐人之手,牡丹姿容越發(fā)端莊、花型越發(fā)豐盈,色彩越發(fā)艷麗,無不契合唐人的審美趨向。
除此,受到從皇宮到民間的熱烈追捧,牡丹有著廣闊的市場需求,昂貴的價格也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空間。在唐人求富的心理驅動下,這些因素進一步推動了牡丹人工栽培技術的發(fā)展,促使人們去培育能符合市場需求,迎合審美取向的牡丹,也使牡丹的品種變得豐富起來。不僅世俗農藝師積極培育牡丹,各個寺院也主動追求牡丹帶來的經濟收益,競相培育自己的特色牡丹。
綜上所述,唐代牡丹栽培技術有了很大進步,這些進步不光是由唐代農業(yè)發(fā)展引起的,還受到了許多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綜合作用,才造就了唐代牡丹“國色天香”的雍容華美和“花中之王”的高貴地位,與唐代大氣磅礴、雄視天下的氣質相得益彰。
[1](宋)鄭樵撰;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華書局,1995.
[2](宋)高承,(明)李果撰;金圓,許沛藻點校.事物紀原[M].北京:中華書局,1989.
[3](唐)李浚.松窗雜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1.
[4]丁如明等校點.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宋)劉斧.青瑣高議[M].北京:中華書局,1959.
[6](明)彭大翼.山堂肆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7]傅云龍,吳可主編.唐宋明清文集.第1輯:唐人文集卷2[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8](唐)段成式撰;方南生點校.酉陽雜俎[M].北京:中華書局,1981.
[9](清)彭定求等.全唐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Shi-Liang Zhou,Xin-Hui Zou,Zhi-Qin Zhou,et al.Multiple speciesof wild tree peoniesgave rise to the ‘king of flowers’,Paeonia suffruticosaAndrews[J].Proceedingsofthe RoyalSocietyB,2014(281).
[11]趙印泉,劉青林.重瓣花的形成機理及遺傳特性研究進展[J].西北植物學報,2009,29(4).
[12](唐)蘇鶚.杜陽雜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3]李嘉玨,張西方,趙孝慶,等.中國牡丹[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1.
[14]亓軍紅.我國古代荷的種植及其經濟文化價值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2006.
[15](唐)李德裕.會昌一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6](宋)計有功.唐詩紀事[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7]吳祖光.吳祖光選集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孔瀅,孫明,潘會堂,等.花香代謝與調控研究進展[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12,34(2).
[19](宋)李昉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
[20](唐)柳宗元.唐宋名家文集柳宗元集[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21](唐)郭橐駝.種樹書附農桑撮要[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2]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3](宋)王讜.唐語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李漠,遼寧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唐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