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庫車縣實驗中學 喬玲麗
中學化學新舊教材的異同比較與優(yōu)缺點
新疆庫車縣實驗中學 喬玲麗
九年級化學教材經歷了很多年的社會實踐的考驗,版本不斷的更替,由原來的理論性居多的版本,變?yōu)橹饕詫嶒灋榛A的實踐性教材,本文就2001年版與2012年版化學教材中的出現的異同點談了筆者的幾點看法以及教材改進后對教學方式方法的影響。
中學化學;新舊教材;異同;優(yōu)缺點
初中化學是所有學科中與實踐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自然科學,它的創(chuàng)設不僅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更多的則在于與社會實際相聯(lián)系,時時需要關注社會動態(tài),關注科技的發(fā)展,這樣才能使教材更具有時代氣息。九年級化學教材經歷了很多年的社會實踐的考驗,版本不斷的更替,由原來的理論性居多的版本,變?yōu)橹饕詫嶒灋榛A的實踐性教材,現根據本人的多年教學經驗,談談2001年版與2012年版化學教材中的出現的異同點的看法以及教材改進后對教學方式方法的影響。
上冊仍為七個單元,由原來的23個課題變?yōu)?1個,變動較大的是第三單元第四單元進行了調換分子原子同時納入到了物質構成的奧秘,減去了《離子》這一課題,將內容并入了《原子的結構》中,第七單元由原來的3個課題變?yōu)楝F在的2個課題,內容仍沒有增減。
1.《物質構成的奧秘》的上調,以及《分子和原子》知識點的并入,首先使得微觀世界的知識點更加的集中,學生也最大化的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并感知到化學學習的主旨是在記憶中理解,理解中應用。更有助于學生對第四單元中物質的分類的理解。其次,與此同時九年級物理在一開課就研究了微觀世界,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體驗到了學科之間的貫穿互溶性。第三,這樣的調整使概念原理的呈現更加符合知識發(fā)展的邏輯關系。
但這樣的調整本人認為也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第一,從第二單元的研究物質轉換到微觀世界,使得知識跳躍性太強,需要教師不斷摸索合適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第二,知識點過于集中,增加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大部分學生理解的前提是死記硬背,使部分的學生失去了學習化學的興趣。最后,對于學生來說化學是一門新學科,這之前學習的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經驗聯(lián)系較大,學習起來相對容易理解。但是這章所學內容不但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很少而且都是從微觀角度來研究問題,是看不見摸不到的,學生只能靠教師的講解和自己的想象來學習,所以學習起來相對困難??傊?,該單元的提前對老師的教學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學生的學習理解也增加了一定的難度。這一單元的過渡使得學生對第四單元的理解則更得心應手。
2.第七單元知識的合并,調整內容結構更符合現代化學理念,突出了燃料的合理利用,對環(huán)境的影響,使學生初步形成一種能源危機意識,同時凸顯出化學在解決能源危機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因此,本章的變動使我們老師的引導方式更多樣化,課堂更好掌控。
3.從原本的15個活動探究中提出3個實驗活動,這對于實驗條件有限的學校規(guī)定了硬性的任務,也避免了教師在教學中去繁求簡的心理,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完成這樣的教學任務,切實落實讓學生參與,學生動手的要求。這三個實驗的完成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對于氣體的制取更加的熟練,通過現象的觀察有效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去除了拓展性課題與綠色化學理念,這看似減輕了教師的教學任務,實則不然,這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環(huán)境有關得理念在不斷地更新,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的關注時事新聞,要不斷的通過各種途徑來獲取信息,補充教學中的化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問題。
1.分子運動的實驗中,由原來的繪圖,變?yōu)楝F在真實的實驗照片,使實驗現象更加的明顯,但去掉了大燒杯外的對比小燒杯,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講,最明顯的實驗現象還是要靠對比來完成。因此,我校老師在完成此實驗時仍然是進行了對比,學生的興趣也較為濃厚。若將此實驗改成微型的分組實驗則教學效果更好。
2.對比2001年版與2012年版教材中《質量守恒》中鐵與硫酸銅反應的實驗,發(fā)現有很大的改進,將原來的燒杯換做密封的錐形瓶,雖然此實驗不密封不影響實驗的結果,但這樣的操作更加嚴密,操作原理也更加的嚴謹,同時現行教材中的圖片更加的清晰,尤其是鐵釘在反應前后的顏色變化很明顯,使教材的內容更具有嚴謹性。
3.《質量守恒》白磷燃燒的實驗也將藥品換成了紅磷,這對一些學校無非帶來了最大的好處。藥品的簡化使我們更加關注學生的安全,同時也關注到自己在教學中學會在保護學生與自我的前提條件下能夠安全簡單的表達出所要陳述的內容。
1.在化學這一概念上,新版教材引入了分子原子,從一開始就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化學與微觀世界的聯(lián)系,研究的順序也發(fā)生了改變,由原來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guī)律變?yōu)楝F在的性質、組成、結構以及變化規(guī)律,這樣的變動與后面單元中研究物質的順序相一致,通過研究物質的方法,使學生自然的就理解并記憶了化學的概念,同時也能更有序的掌握學習化學的方法。
2.物質的物理性質中刪去了熔點、沸點、密度的解釋,以及相應的習題也進行了刪減?!叭埸c、沸點、密度”這三個概念在物理教材中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就“密度”就出現了近三個課時,此刪減法避免了學科之間知識的重復性,又體現了學科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
3.氧化反應由原來的與氧發(fā)生的反應,變?yōu)楝F在的與氧氣發(fā)生的反應,這一知識點的調整無疑使得我們的教學難度得以下降,在剛開始的學習中,以及學生的學情來看,讓學生理解“氧”與“氧氣”的區(qū)別,還是有很大的困難的,只有在接觸《元素》之后學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氧”與“氧氣”的區(qū)別。此定義的簡化,讓學生通過幾個簡單的化學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的總結既可以得到,解決了教師的不必要的教學困惑。
分子的概念,在原本的基礎上添加了“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以往的教學中,為了避免學生對此提出質疑“由原子構成的物質化學性質是由誰來保持?”,我們也會在此概念前加上這樣的一句話。這個概念的改變,使教材中知識點的嚴謹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是教師也能夠更加有信心的完成有關分子的教學任務。
以上是我對上冊教材的初步的解析,當然教材中也有很多細節(jié)個變化,例如:把“活動與探究”改為了“探究”凸顯了“探究”本身把“習題”改為了“練習與應用”體現了探究性、活動性、思考性、針對性。
G633.8
: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2-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