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秀,王秀珍,牛紅儒
(河北省新樂市醫(yī)院口腔科,河北 新樂 050700)
加味甘草瀉心湯配合含漱液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9O例觀察
王金秀,王秀珍,牛紅儒
(河北省新樂市醫(yī)院口腔科,河北 新樂 050700)
目的:觀察甘草瀉心湯加味配合含漱液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臨床療效。方法:1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90例,兩組均用復方氯已定含漱液治療,治療組加用加味甘草瀉心湯。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5.26%、對照組82.2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潰瘍平均愈合時間治療組(4.06±2.33)天、對照組(6.35±2.54)天,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甘草瀉心湯加味配合含漱液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可迅速緩解臨床癥狀,加快潰瘍面愈合,預防復發(fā),且無不良反應。
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含漱液;加味甘草瀉心湯
我們用甘草瀉心湯加味配合含漱液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取得較為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共180例,均為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患者,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90例。治療組男55例,女35例;年齡10~67歲,平均(33.5±4.7)歲;病程1~12年,平均(3.3±2.0)年;輕度62例,重度28例;皰疹樣復發(fā)性口腔潰瘍12例。對照組男57例,女33例;年齡11~69歲,平均(34.3±3.2)歲;病程2~14年,平均(4.1±3.0)年;輕度60例,重度30例;皰疹樣復發(fā)性口腔潰瘍1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潰瘍直徑3~5mm,灼熱疼痛;②愈合之后反復發(fā)作;③口腔檢查可發(fā)現潰瘍表淺,可為1個或多個,周圍可見黏膜充血水腫,覆蓋黃色分泌物[1]。
排除標準:排除皰疹性口腔潰瘍、白塞病等。
兩組均用復方氯已定含漱液(深圳南粵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20104)5mL,含漱3min后吐出,1日3~5次,含漱后不用清水漱口,且在含漱后30min內禁食禁飲,治療10天為一療程。
治療組加用加味甘草瀉心湯。炙甘草15g,黃芩12g,黃連6g,半夏12g,干姜6g,大棗5枚,山藥15g,女貞子15g,金銀花15g,玄參10g,枸杞20g,黨參12g,茯苓12g,生地10g。面赤口渴、大便干結者加丹皮、梔子、大黃,大便溏、惡心嘔吐、胃脘悶等濕熱證明顯者加滑石、淡竹葉、藿香,情志不舒者加香附、郁金,煩熱、口干欲飲者加合歡皮、酸棗仁。加300mL清水浸泡0.5h后煎煮,文火煎煮20min后取100mL藥汁,再在藥渣中加入150mL清水煎煮15min,取100mL藥汁,將兩次煎煮所得藥汁混合,早晚空腹各服1次,每日1劑,10天為一療程。
兩組治療3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痊愈:癥狀消失,黏膜恢復正常,潰瘍部周圍組織黏膜充血消退,潰瘍迅速愈合,創(chuàng)面完全消失,1年內未復發(fā)。有效:潰瘍創(chuàng)面明顯減少,潰瘍面縮小2/3以上,癥狀明顯減輕,但仍有小部分潰瘍創(chuàng)面,潰瘍部周圍組織黏膜充血消退,潰爛部位基本愈合,1年內僅1~2次復發(fā)。無效:潰瘍創(chuàng)面無改變,癥狀和臨床表現均無變化。
用SPSS19.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計數資料比較分別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潰瘍平均愈合時間治療組(4.06±2.33)天,對照組(6.35±2.54)天,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過程中及治療后兩組均未出現明顯的全身性或局部不良反應。
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屬中醫(yī)“口瘡”范疇,為標實本虛之證,主要用攻補兼施之法[3]。加味甘草瀉心湯方中炙甘草緩客氣之逆、清中焦之火、益中州之虛,黃芩、黃連清熱解毒,半夏、干姜開結散寒,大棗、山藥補益中氣,茯苓、生地養(yǎng)陰健脾,女貞子、金銀花、玄參引火下行、化瘀除濕,枸杞、黨參益氣養(yǎng)陰。諸藥合用,共奏苦寒降泄、甘溫升補之效。復方氯已定含漱液的主要成分為葡萄糖氯已定和甲硝唑,是廣譜抗菌藥物,用于治療口腔黏膜疾病、牙周膿腫疾病。
甘草瀉心湯加味配合含漱液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可迅速緩解癥狀,加快潰瘍面愈合,預防復發(fā)。
[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29.
[2] 楊素花.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45例臨床療效分析[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0,2(5):36-37.
[3] 李釗,楊永進,李軍,等.復方五味子含漱液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9):202-203.
R781.59
B
1004-2814(2015)04-0305-01
201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