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間古玩市場成長記
丁元海
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摘要]最早的民間古玩市場,是隱性的——國家不允許文物私下交易,所以古玩只能隱身于舊貨市場甚至農(nóng)貿(mào)市場。比如上世紀(jì)70年代的上海華亭路舊貨市場,長樂路國營寄賣商店,里面就有很多清代民國時普通家庭娶媳婦嫁女兒時的家什瓷瓶以及玉器雜件是古董級的。當(dāng)時物資緊張,從家里面倒騰些小玩藝兒換錢的,是和用糧票換雞蛋、換黃豆花生米的小商販廝混在一起。
[關(guān)鍵詞]中國民間古玩市場;成長;交易;文物;收藏;古玩城時代
最早的民間古玩市場,是隱性的——國家不允許文物私下交易,所以古玩只能隱身于舊貨市場甚至農(nóng)貿(mào)市場。比如上世紀(jì)70年代的上海華亭路舊貨市場,長樂路國營寄賣商店,里面就有很多清代民國時普通家庭娶媳婦嫁女兒時的家什瓷瓶以及玉器雜件是古董級的。當(dāng)時物資緊張,從家里面倒騰些小玩藝兒換錢的,是和用糧票換雞蛋、換黃豆花生米的小商販廝混在一起。在社會公眾看來,這些舊的壇壇罐罐,不也是小販的勾當(dāng)嗎?它們都是資本主義尾巴,國家開放了,給他們一口飯吃,但肯定沒有合法性,比過去的個體戶還要矮一截。農(nóng)民把自己家里傳下來的老輩嫁妝瓷器花瓶挑著貨郎擔(dān)送到農(nóng)貿(mào)市場上來賣,東西肯定不假。碰到識貨的多換幾個錢,也就是多幾元十幾元,哪像今天拍賣會上動輒千萬上億而且贋品泛濫成災(zāi)?
上世紀(jì)80年代末,開始有了相對集中的市場。北京是宣武的國華商店后街,上海有常德路舊貨攤、福佑路地攤一條街、東臺路古玩一條街,都是熱鬧的去處,但因為不合法,只能十分低調(diào),在地攤上交易,早起擺攤,傍晚收攤,日日如是。許多“文革”抄家物資的發(fā)還,也成了此時文物交易的貨物來源,其繁盛之情景,號曰古玩的“地攤集市時代”。雖然不夠高大上,但民間十分認可。至于官方,也逐漸松動了禁忌。比如文物商店,是庫房里的東西拿出來賣,但不賣國人,只賣外賓,曰為國家賺外匯。還有外匯商店(又叫外賓服務(wù)部),掛古字畫,柜臺置列硯臺印章,玉器雜件,也是專供外國人賺外匯券的——人民幣與外匯券差價很大,記得還有“黃?!钡官u外匯券被冠以“投機倒把”的罪名抓走改造去的呢!我年輕時偶爾陪日本書法家逛外匯商店,看他們真有錢,有時看他們整柜整柜地買硯臺、成扇、印章、老墨;吳昌碩王一亭王個簃整堵墻三十張、齊白石尺頁五本一次買走,巧奪豪擲,揮金如土,真是茫然不知所措。但外匯商店的經(jīng)理還高興,出來迎客,奉承金主,因為賺到外匯有業(yè)績?yōu)閲鵂幑饫玻?/p>
上世紀(jì)90年代初中期,開始有了民間自發(fā)的古玩進貨集散地,如今天赫赫有名的潘家園,其實本來是北京周邊與外省農(nóng)村挑擔(dān)子開拖拉機送民間淘來的舊貨古玩過來的聚集落腳之所,完全是沿街擺攤,幾年之間規(guī)模益大,于是政府改造街區(qū),要求退街入市,不影響市容又便于管理。才有了潘家園的今天盛況。而稍正規(guī)些的如天壇的“燕京書畫社”,盧溝橋邊的“曉月軒”,琉璃廠的“青山居”,都是集體或民營古玩店,有的在公園旅游點設(shè)店,有的在大飯店設(shè)門市部,都打著工藝美術(shù)服務(wù)部的旗號,回避古董古玩的招牌以免惹麻煩,但賣的卻多是古玩。當(dāng)然工藝美術(shù)品也不少。其中有不少老職員。都是從國營外匯商店、文物商店退休的,眼力好,出手準(zhǔn),成為第一代走市場的弄潮兒。我初納悶于燕京書畫社的名頭如此響亮,但書畫家何以實在水平有限?后來去了一趟,才知道名為書畫社實為古董店。并不是我們意念中的講究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書畫社也!
世紀(jì)之交古玩市場的興起,有許多名目,北京在1997年就有報國寺古玩市場,很有名,另外后海、燕莎、官園、石景山等地都陸續(xù)有古玩市場,“地攤集市時代”有點不夠檔次了,政府也逐漸意識到這是個很大的產(chǎn)業(yè),值得扶持,于是開始有古玩城的建設(shè)。在潘家園旁邊先建起了“北京古玩城”。政府投資,體格巨大,遠非潘家園地攤可比;后來對面又建起了更大的“天雅古玩城”,面積竟有45000平方米,于是古玩市場終于從“農(nóng)貿(mào)市場舊貨市場時代”,到“地攤集市時代”,再到“古玩城時代”,完成了它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
正是因為有了從70年代末到90年代這20年間,舊貨市場、地攤集巿的初期民間古玩市場的行業(yè)積累,才有了天南海北的流動古董攤販的聚散,遠至新疆、西藏、內(nèi)蒙、山西、河南、陜西;近有江西、安徽、湖北等云集京滬,形成文玩古董大流通的盛世之景;又有了從陶瓷、竹木、玉石、書畫、文房雜件等等的文玩古董大分類的交易需要,使交易更有序而專門化;保證了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再有了地攤集市文化那種可以隨意上手觸摸親身體驗,還可以講價還價的民間交易方式,吸引了更多的文物收藏愛好者輕松入行,壯大了收藏隊伍,這與文物商店的只賺外國人外匯拒絕國人的做法,和今天大型拍賣會只吸收一擲千金的富豪而一般市民愛好者望而卻步的做法相比,實在是更接地氣。對于這樣一個轉(zhuǎn)型中的時代所具有的意義,其實我們已有的研究成果還太少,認識還大大不夠。
一部民間古玩市場發(fā)展史,其實就是一部當(dāng)代收藏史,又是一部改革開放史!